cd發明
❶ CD碟片的發明時間,和標準的形成過程
光碟的發展歷程
紙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它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造就了一批新興的工業。
從信息存儲的角度看,CD-ROM完全可以看成一種新型的紙。一張小小的塑料圓盤,其直徑不過12厘米(5英寸),重量不過20克,而存儲容量卻高達600多兆位元組。如果單純存放文字,一張CD-ROM相當於15萬張16開的紙,足以容納數百部大部頭的著作。
但是,CD-ROM在記錄信息原理上卻與紙大相徑庭,CD-ROM盤上信息的寫入和讀出都是通過激光來實現的。激光通過聚焦後,可獲得直徑約為1微米(μm)的光束。據此,荷蘭飛利浦(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
從LD的誕生至今,光碟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經歷了三個階段:①LD-激光視盤;②CD-DA激光唱盤;③CD-ROM。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階段性的產品特點。
LD-激光視盤 它就是通常所說的LCD,直徑較大,為12英寸,兩面都可以記錄信息,但是它記錄的信號是模擬信號。模擬信號的處理機制是指模擬的電視圖像信號和模擬的聲音信號都要經過FM(Frequency Molation)頻率調制、線性疊加,然後進行限幅放大。限幅後的信號以0.5微米寬的凹坑長短來表示。
CD-DA激光唱盤 LD雖然贏得了成功,但由於事先沒有制定統一的標准,使它的開發和製作一開始就陷入昂貴的資金投入中。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Sony)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准。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沖編碼調制)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FM(8~14位調制)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數字記錄代替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雜訊不敏感;由於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
CD-ROM 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後,這就使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大容量只讀存儲器。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存儲器,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①建立適合於計算機讀寫的盤的數據結構;②CD-DA誤碼率必須從現有的10-9 降低到10-12 以下。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准。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數據塊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做後,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位元組的存儲空間上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採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錯誤檢測採用了循環冗餘檢測碼,即所謂CRC;錯誤校正採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碼。
黃皮書確立了CD-ROM的物理結構,而為了使其能在計算機上完全兼容,後來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統標准,即ISO9660。
有了這兩個標准,CD-ROM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愈來愈廣泛的應用。
在80年代中期,光碟的發展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CD-ROM光碟、磁光碟(MOD)、相變光碟(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種。這些光碟的出現,給信息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光碟質量標准
標准CD質量檢測標准
一.外觀檢測
可接受
(1)鍍鋁缺口
一個以下,直徑<1.5mm且不在信息面
(2)冷水紋
細且信息面沒有
(3)保護膠塗覆
均勻
(4)保護膠放射狀紋
不少於2條,且每條長度≤2mm
(5)表面小顆粒
少於5個點
(6)內外徑邊緣
無毛刺
(7)絲印效果
字跡清晰,無孔,且顏色均勻
(8)劃傷痕跡
無劃傷
二.儀器檢測
可接受
(1)厚度
1.2±0.1mm
(2)外徑
120±0.3mm
(3)內孔徑
15 至15.1mm
(4)凸點(母盤原有)
通過一台作為標準的國產VCD放機及一台作為標準的進口VCD放機
(5)跳針(非凸點性)
通過一台作為標準的國產VCD放機及一台作為標準的進口VCD放機
(6)光斑
均勻
(7)誤碼值(BLER)
不可糾正E32
≤220
=0
(8)徑向噪音(Radal Noise)
≤30nm
(9)尋軌信號(Push-Pull)
0.44≤PP≤0.07
(10)Asy.(Asymmetry)
-20%≤Asy.≤+20%
(11)XT(Cross-Talk)
≤50%
(12)I 3/I top
0.3至0.7
(13)I 11/I top
>0.6
❷ 誰最早發明CD和CD機
最早的CD (Compact Disk),系1980年由Philips與Sony所發表的,原來只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所設計的,當初並沒有想到CD將來可以用於電腦的用途,因為那時候連286的電腦都還沒有,當時電腦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吋的磁片階段,連3.5吋的磁碟都還沒發明呢。"l9p0O-Wkh5r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式」的,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體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類比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雖然到現在還有小部份死硬派的音響迷始終不放棄傳統類比唱片,但那終究只有小部份)。自CD之發明,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均是由此衍生的。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Philips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 (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體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 無線電發明者:格列莫
❸ CD唱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當時聽CD的工具是什麼
"誰需要這些銀色的光碟片?", 在1982年於雅典所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工業代表聚會會議上, 飛利浦CEO部門的Mr.Jan Timmer 如此問到. CD 光碟片在音樂領域上的應用成友\簡單而清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久, 電腦工業很快的對 CD 重新定義, 他們認為在音樂 CD 片上所儲存的大型音樂資料也能被電腦資料所取代, 因為同樣都是採用數位訊號, 於是CD-ROM就誕生了. 基本上是依循紅皮書(Red Book, CD 音樂片格式標准, 由飛利浦及Sony所制定)的標准,而CD-ROM的詳細規格及標准則訂定於黃皮書(Yellow Book, 由 Philips 及Sony 所制定)上, 但是在消費性電子市場上, 其在音樂、視訊、動畫的應用 (我們現今稱之為"多媒體")上, 該規格並無法滿足需求而必須延伸擴展, 所以於1987年Philips及Sony聯合制定了CD-I(CD-Interactive 互動式光碟), 其規格寫於綠皮書上(Green Book),要執行這些互動式光碟的程式必須使用內含電腦界面的CD-I撥放機, 這種機器有點像是一般 CD 音樂撥 放機 (CD-Player). 當然, 互動式程式也可應用在一般個人電腦上.
為了建立從消費電子世界到電腦世界的橋梁, 於是Philips, Sony 及 Microsoft 叄家公司在1988 年定義出 CD-ROM/XA格式, XA 是代表eXtended Architecture 二個字的縮寫,它是CD-ROM規格的延伸, 是以CD-I的規格為基礎而建立, 而後有許多系統廠商紛紛開 發出以此格式為基礎的技術, 如: Commodore's CDTV, Intel's DVI, Tandy's VIS, Mixed Mode CDs, CD+G, CD+MIDI及一些由日本電視游樂器廠商所開發出的軟體. 但是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開發是由飛利浦與柯達公司共同開發出的相片光碟(PhotoCD), 此種光碟片也是屬於Bridge Disk的一種, 可使用在PhotoCD專用的撥放機、CD-I 撥放機或是連接在個人電腦上具有XA讀取能力的CD-ROM光碟機上. BridgeDisk 的規格是由飛利浦與Sony在1991年10月制定出,白皮書 (Write Book)也是屬於這類格式. 在以前, CD片是屬於唯獨型媒體, 但是相片光碟卻是建立在一種新的單寫型技術上(write once technology), 對於此種單寫型光碟(CD-RRM,write once read many)及磁光式光碟(CD-MO,magneto optical) 的規格均於1990年11月定義在橘皮書(Orange Book)上.
❹ 隨身聽cd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隨身聽CD機1982年發明的。
雖然索尼早在1982年就推出了CD機,但由於價格實在是太過昂貴,很少人能負擔的起。1983年其他公司相繼推出CD機,形勢一片叫好,但這只是暫時的。大多數人都還是沉溺於黑膠的世界。直到1984年,索尼出了一款攜帶型CD機,成功進入了CD機流行時代。現在,生產CD機的越來越少了。
❺ CD碟片的發明時間,和標準的形成過程
70年代初,荷蘭菲利埔公司音頻研究室開始研究用激光在唱片上記錄信號以提高記錄密度的可能性。1976年9月,日本索尼公司率先研製出第一張激光讀出型數字聲頻唱片。1978年,日本三菱電機和東京電化公司共同協作,成功地研製出把激光用於唱片記錄的超密度錄放技術。1982年10月,菲利埔公司與索尼公司合作研製成功激光CD(Compact Disc—小型唱片)系統,並在日本的Hi-Fi市場上正式推出。一開始便吸引了眾多的Hi-Fi愛好者。
CD唱機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四項電子科學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微處理器和電腦控制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激光高密度記錄和重放技術。它是用直徑只有0.9μm的激光束,以非接觸的方式讀出唱片上記錄的PCM數字信號,該信號是經過編碼調制後的一串"凹坑",讀出的信號經過放大解調糾錯後,再經過D/A轉換成音頻信號。其中為使光學拾音器正確讀取信號,還需要有一套精密的伺服系統及整個CD的控制顯示電路。
CD唱片直徑一般為120mm和80mm兩種,厚度1.2mm,最長播放時間為74分鍾。唱片的基片是聚碳酸脂,這種材料具有耐熱、不易翹曲和劃傷等特性。在基片的凹槽面以金屬沉積法鍍以0.05-0.08μm的鋁(銀)反射膜,其反射率為70-90%。外面再塗一層透明塑料保護層,使唱片不怕灰塵,經久耐用。其電聲指標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動態范圍、信噪比和聲道分隔度三項指標均大於80dB,這是傳統模擬唱片無法比擬的;頻率響應為20Hz-20KHz(±0.5dB);總諧波失真<0.01%;抖晃率在0.01%以下。
❻ cd被發明的時間
可以說,CD光碟是人類信息化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突破。CD最早於1982年10月份誕生,雖然距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它的相關設計在今天看來,仍是非常先進的,而且生命力仍然旺盛,即使是在DVD日益盛行的今天,也是重要的數據載體(媒介)。
❼ CD機是誰發明的
CD機是索尼公司發明的。
雖然索尼早在1982年就推出了CD機,但由於價格實在是太過昂貴,很少人能版負擔的起。1983年其他權公司相繼推出CD機,形勢一片叫好,但這只是暫時的。大多數人都還是沉溺於黑膠的世界。直到1984年,索尼出了一款攜帶型CD機,才成功進入了CD機流行時代。現在,生產CD機的越來越少了。
❽ CD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cd是日本索尼和荷蘭飛利浦公司與20世紀八十年代發明的
麻煩採納,謝謝!
❾ cd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CD (Compact Disk),是1980年由Philips與Sony所發表的,原來只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所設計的,當初並沒有想到CD將來可以用於計算機的用途,因為那時候連286的計算機都還沒有,當時計算機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寸的磁片階段,連3.5寸的磁碟都還沒發明呢。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式」的,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體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類比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雖然到現在還有小部份死硬派的音響迷始終不放棄傳統類比唱片,但那終究只有小部份)。自CD之發明,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均是由此衍生的。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Philips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 (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體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