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古代發明官職

古代發明官職

發布時間: 2020-11-25 02:53:02

① 科學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人物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② 關於火的傳說

1、閼伯台(火神台)

閼伯原來是天上的「火神」,因偷著向人間投放火種而違犯了天規,天帝要把他貶到凡間為民。

閼伯將要從天上下來的時候,又偷偷將火種藏在身上,帶到了人間。時隔不久,閼伯盜火的事讓天帝知道了,於是,天帝震怒,發了一場大洪水,要淹沒人間的火種,懲罰閼伯。

大地上的洪水像猛獸一樣撲向商丘,人們嚇得四處逃散。而為了保存火種,閼伯築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的棚子,獨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

洪水退後,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的時候,高台上的火種還在燃燒,而閼伯已餓死在火種旁邊。

2、普羅米修斯盜火

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他從太陽神阿波羅那裡盜走火種送給人類,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是一位讓人敬仰的神。他因此而受到宙斯的處罰,被綁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風吹日曬和鷲鷹啄食,後被赫拉克勒斯救出。

3、祝融火神

祝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發生戰斗,共工失敗後,他就一頭撞向不周山,支撐天穹的不周山被撞倒,天就破了個大洞,天火從九天之外傾瀉到凡間,仁慈的女媧不忍看到人類受苦,就在九州找七彩石煉石補天。

在古代,禪讓制社會中,祝融和共工都是官職,又稱火正和水正,司職與火神和水神一樣。

4、祝融火神故事2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的兒子。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對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鑽木取火的石頭。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取不出火來,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

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他采來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後來的擊石取火方法。因此,當時黃帝封他為火正官,並賜名祝融。

5、燧人取火

在遂明國,有一棵大樹,名叫「遂木」。這棵樹真是異常之大,它的樹枝很高很長,僅僅光樹冠的面積竟達一萬頃,伸展到了幾十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整個大樹看起來,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人們發現火能幫助人們禦寒,抵禦野獸的傷害和燒熟食物,讓人們可免於挨餓及受凍,所以火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為了火種不能久存而困苦,因此保護火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為了保存火種,大家就輪流值日看守火種,長年累月,沒有盡頭。可是保存火種非常之難,有許許多多的不利因素,常常使得他們的生活處於沒有火的狀態。有個聰明智慧(燧人氏)的人一想到自己國家的人民的痛苦狀態,就發誓要把這個謎團解開。

有一日,這個聰明智慧的人周遊天下,走得很遠很遠了,遠到連日月星辰都不見了,終於來到遂明國。他見到此地的奇異景象,感到十分奇怪,決心把火光的來源弄個明白。

想到了取得火種的力、法。他於是撿了一根硬木枝,在遂木上鑽起來,結果真的也發出火光。可惜的用這種樹木鑽出來的火,只發光,沒有火頭。

他回到自己的國家後,繼續用別的樹木作試驗,雖然鑽起來很費勁,但終於鑽出火來。他並且無私地把這個鑽木取火的力、法教給人民,從此人類就不再靠天然的雷電來點燃的火種,也不必小心翼翼地天天看守著已點燃的火堆、惟恐熄滅了。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來。如此這般,人們最終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③ 各大姓氏來源

1、馮姓來源:
馮姓在中國也是一個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馮姓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高公,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孫採食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據說他博學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於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2、馮姓變遷: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
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布於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等地,其中潮陽為當時的大族;到了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的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
到了漢唐時期,馮氏繁衍的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穎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今陝西西安)者,是燕王馮弘的後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
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3、 馮氏英才:
戰國時的馮驩,為齊國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田文收買民心。
西漢有馮奉世,上黨潞縣人,宣帝時曾率兵擊破莎車,後為左將軍,封關內侯。
東漢人馮異,被劉秀封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京兆杜陵人馮衍,為辭賦家;
十六國時,長樂信都人馮跋,乘後燕內亂,推翻慕容熙的統治,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歷時27年,於436年被北魏所滅。
五代時的馮道,後唐、後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歷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詞人馮延巳,任中主(李璟)時的宰相。北宋有大臣馮京,仁宗時是知開封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馮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
清代有詩人馮班,清末有愛國名將馮子材,於70歲高齡時,大敗法軍於鎮南關,為當時受外國列強欺壓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番。
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
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馮玉祥、民族女英雄馮婉貞等,也產生了不少影響。

④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到後來,創辦了學校,這種有著千年歷史的制度流傳下來,形成了現在這種考試。

⑤ 五官是我國古代有名的什麼和什麼,他醫生發明了很多東西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怎麼寫

《生死約》:長路漫漫,芳草萋萋,生生死死,衷情難寄。肝腸寸斷的苦等,捨生求死的別離。是天的不公,是命的捉弄,是死的苦鬥,是生的抗爭。曠古未聞的前世生死約,將留下多少字字蹄血的斷腸聲。

⑥ 科舉考試鄉試中舉後能直接當官嗎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廢除科舉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代國家通過逐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經之路。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要經過過四級考試。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靠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進士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狀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邊當官了。

⑦ 歷史上姓魯的名人

魯班 魯仲連 魯肅 魯寶琪 魯智深

⑧ 有哪些冷門但是卻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1、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

殷商時期,寒國遺民在江蘇臨淮一帶建立了干國,後來在周朝南遷到了揚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終於建立了一個囊括今天江西東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區的大國。並為爭奪江南霸權,和吳國打了慘烈的百年戰爭。

當時春秋各國,男子非成年不得從軍。而干國特有風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鑿下門牙牙齒,相互交換,以為定情信物。

所以吳、干兩國戰爭進行到最激烈時,干國人哪怕幼年童子,也鑿下門牙以示成年,從軍投入戰爭,無奈該國無論國力、軍力,人才,皆遠不是此時汲取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吳國敵手,終被其吞滅

吳國短暫奪取了春秋霸權,又被越國吞滅,干國遺民成為越國子民,混居融合,成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後來江西省境內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統一中原,南征百越後,正式被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而他們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這位上古時代可歌可泣的傳奇英雄。

⑨ 史姓人口數量

當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為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分
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布於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約占范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地區。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遼吉黑、陝寧蒙大部、鄂贛閩大部、台灣北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雲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陝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贛閩台南部、廣東大部、廣西東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范姓人口.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