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創造史
Ⅰ 同濟大學有100年的歷史么
有了呢~ 剛剛完成校慶 包括主席在內很多領導人都送了祝福呢~
她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並發展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經中央批准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並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同濟科技的歷史沿革
1993年~1999年 1993年同濟大學的11個企業組建成上海同濟科技實業總公司,並改製成為股份公司。 1993年4月17日經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冊登記。
1993年9月24日,上海市證管辦發文通知上海同濟科技實業總公司改制獲准。
1993年11月28日舉行了第一次股東大會暨創立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董事會、監事會成員,董事會選舉了正、副董事長,聘任了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濟師。
1994年3月11日,1170萬股社會流通股掛牌上市。編號600846,簡稱「同濟科技」。
1995年公司第一次配股。
1997年公司繼1995年配股後又一次配股,兩次共募集資金10961.79萬元。
1999年底,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13個,分支機構3個,控股子公司8個,參股公司10個。公司員工總人數達660人,公司的總股本擴大到15269.61萬元。
2000年~2006年 2001年9月14日經國家財政部批准,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持有公司的國家股22,486,742股無償轉撥給同濟大學。 2003年初,同濟建設總公司由全資企業改制為上海同濟建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加到7000萬元;隨後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術研究所、上海同濟房產開發經營公司、上海同濟室內設計工程公司、上海同濟大學爆破工程與技術公司、上海同濟大學專家服務中心等全資企業相繼改制為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同濟科技大廈建成,成為同濟大學科技園國康基地的重點項目,也是打造知識楊浦的重要基地,使公司第一次擁有了產權辦公樓宇,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標志。
2004年公司在管理年中,進一步加強了各項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執行力度,為適應以直接經營管理為主轉變為以投資管理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調整了管理部門的職能,加強了對財務風險控制。
2006年3月1日公司召開股權分置改革相關股東會議,會議以現場投票、網路投票與董事會徵集投票相結合的表決方式審議了公司股權分置方案,並以參會股東 98.9368% 的贊成比率高票獲得通過。根據股改方案,流通股股東每10股可獲得3股。
Ⅲ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歷史沿革
1945年同濟大學正式設立法學院。1946年從四川返滬後,上海第一個文學院在同濟大學創辦。先擴理學院為文理學院,增設哲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學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文學院增設歷史學系。至此,同濟大學確立了自己以理、工、文、法、醫、五大學院而著名的綜合性大學的完整框架,聚集了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人文社科學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紹虞,哲學系主任熊偉,德文系主任陳銓,歷史學主任吳萍,法律系主任吳歧等,另外如章士釗、鄭壽麟、楊一之、陳康、馮契、馮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同濟任教。1949年8月,文、法兩院合並為文法學院,隨後被並入復旦大學,為復旦大學文科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世紀70年代末,同濟大學實施恢復對德交往和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戰略,曾考慮重建哲學、醫學系,因當時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束縛而未果,但重建同濟文科和醫科一直是海內外同濟人的一個夙願。1986年,學校成立社會科學系,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分出法律、文化藝術、經貿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復文法學院建制,下轄社會科學、法律、文化藝術、外語、德語等系以及德國問題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此後隨著文科系所的逐漸增多,商學院、外國語學院相繼獨立,1998年夏天,文法學院正式以院為實體辦學。
2003年4月起,為加快學校文科發展,貫徹落實學校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發展理念,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現代大學的辦學目標,文法學院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實施向以學科建設為中心的研究型學院的轉變,對學院結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通過整合學校的德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學中心等相關研究機構,撤消了曾經為重建同濟大學文科做出過重要貢獻的社會科學系,組建為哲學與社會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與行政學3個系,加上原有的法律學和中國語言文學(文化藝術)2個系,形成了以5個系為基礎的學院框架。
2005年,在國家第十批博士點申報中,文法學院獲得了外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標志著同濟大學在文法建設方面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此形勢下,2006年7月,學校決定正式結束文法學院的建制,按不同的學科領域,重新組建人文學院和法政學院。
Ⅳ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發展簡史
1951年
·為承擔同濟大學基建任務成立設計處。
1953年
·為適應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基本建設急劇增加的需要,成立「同濟大學建築工程設計處」,翟立林任處長,下設四個設計室,由華東文委下達設計任務。 1958年
·在大躍進形勢鼓舞下,上海需要興建大量工業建築及文教建築,在建委的直接領導下,於1958年3月1日在129禮堂召開了「同濟大學土木建築設計院」成立大會,吳景祥任院長,下設八個設計室。
·1960年
·改設設計院院務委員會,王達時任院務委員會主任。
·1961年
·吳景祥任設計院院長。
1964年
馮紀忠任設計院院長。
·1965年7月29日
·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及上海市委、市文化局有關領導在上海錦江俱樂部接見院「上海3000人歌劇院」項目設計組人員,聽取吳景祥院長的匯報並過問了設計方案。歌劇院設計小組被授予「上海市文教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66年
·文革開始後,設計院和教學單位一樣處於停頓狀態,不久被解散。
1969年
·同濟大學部分師生組成「五·七」公社設計組,並配合三線建設赴安徽貴池進行現場設計。
1971年10月
·設計組撤離貴池回上海。
1974年
·參加金山石化總廠現場設計。 1979年
·國家教委批准成立「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直屬學校領導,吳景祥任院長,下設三個設計室。
1981年
·王吉螽任院長,下設二個設計室。
1983年7月
·設計院遷入現址。 ·1984年5月,黃鼎業任設計院院長。
·1984年,根據國家計委、財政部、勞動人事部關於《勘察設計單位試行技術經濟責任制的通知》精神,設計院與學校擬定了試行技術經濟責任制的實施細則,學校不再撥給設計院事業費,設計院自收自支、自負盈虧,並向學校上繳利潤。
·1984年,經民主推舉產生室主任,並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形成三個綜合設計室。
·1985年,成立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和廈門分院。
·1985年9月,黃鼎業調任同濟大學副校長兼設計院院長,劉佐鴻任設計院副院長,主持工作。
·1987年底,設計院成立TQC領導小組,在全院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工作。
·1989年,劉佐鴻任設計院院長。
·1990年9月,黃鼎業副校長兼任設計院院長,姚大鎰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工作。
·1990年10月,成立橋梁、道路、勘察、地下、環境五個專業設計室。
·1990年11月,通過國家教委所屬設計院全面質量管理領導小組組織的TQC達標驗收。
·1992年5月,深圳分院實行獨立核算。
·1993年1月,高暉鳴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工作。
·1993年6月,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張紀衡兼任設計院院長,高暉鳴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工作。
·1993年底,設計院歸入同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1995年8月,高暉鳴任設計院院長。
·1997年2月,設計院由三個綜合設計室改為建築、結構、設備三個專業設計室。 ·1998年10月,丁潔民任設計院院長。聘請原紐約規劃局回國的鄭翊擔任院長助理
·1999年4月,設計院成立ISO9001貫標工作領導小組。
·2000年1月,設計院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2000年,丁潔民被評為全國優秀勘察設計院院長。
·2000年底,深圳分院改制為「深圳同濟人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並成為獨立法人。
·2001年3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與上海同濟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合並,成立新的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2001年,通過股份轉換,設計院直屬同濟大學領導,同濟大學持有設計院70%股份,同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設計院30%股份。
·2011年底,設計院新原巴士一汽大樓竣工啟用。
·2011年底,為適應市場需求,由專業設計室調整為綜合設計所。
·2006年10月,設計院共有職工933人,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112人,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146人。聘請原紐約規劃局回國的 鄭翊 擔任院長助理,實行集團化運作。
·2008年11月6日,同濟大學舉行建築設計院建院50周年慶典,在設計院成立當年主持設計的著名建築——同濟大學大禮堂舉行,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揭幕成立。
Ⅳ 同濟大學有多久歷史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中國著名的「建築老八校」之一。學校由德國人於1907年創辦,在1950年之前一直採用德語教學。同濟大學是民國時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大學,也是中國近代歷史較早的真正意義的綜合大學。同濟大學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並稱上海「四大名校」。 至今已走過108個年頭。
Ⅵ 同濟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同濟」二字最早源於德國籍醫生埃里希·寶隆創辦於1900年在上海創辦的「同版濟醫院」權(該「同濟醫院」不同於前文所述的同濟醫院),1907年又在「同濟醫院」的基礎上創辦了「上海德文醫學堂」,並先後3次更名,分別是1908年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1927年更名為「國立同濟大學」。1950年至1951年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同濟醫院整體遷往湖北省武漢市,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隨後於1955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經衛生部批准,武漢醫學院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並為華中科技大學後,成立同濟醫學院並設附屬同濟醫院。
Ⅶ 同濟大學文遠樓為什麼寫進世界建築史
文遠樓是來同濟最具歷史源意義與深遠影響的建築之一。雖然外表朴實無華,但這座建築已經近花甲年歲,卻又是中國現代建築上的一座豐碑。文遠樓總建築面積5050平方米,屬於混凝土框架結構,這在50年代的中國可謂稀有。建築屬包豪斯風格,平面布局自由流暢、功能分布於流線安排合理、立面設計簡潔有力,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建築 在中國的第一棟」,是「同濟建築規劃設計的一座精神財富」。 走進文遠樓,無論是進廳、房間、樓梯還是細部設計,都顯示了設計者對於現代建築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僅嫻熟而恰當地運用了現代建築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從建築理念到空間、功能的布局、處理,以至構件、細部的設計都貫穿了現代建築思想。「文遠樓在設計時很注重結構和材料的節省,巧妙運用了工程學和力學原理。」
Ⅷ 同濟大學各校區的歷史
不知LZ是哪個專業的,嘉定那邊主要是工程類專業(土木除外),其他的我專也不是很清楚,幫你屬搜了些資料,有空可以看看
http://tieba..com/f?kz=81177429
http://ke..com/view/2912.htm#3
Ⅸ 同濟大學有沒有歷史系
這位同學您好!非常感謝您對同濟大學的支持,不過同濟大學目前暫時還沒有歷史學專回業。唯一與答歷史學相關的 只有2008年新成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二級學科中國近現代史方向。(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17名:數據來源於2013年教育部發布排名)考試難度 一般 2012年報錄比大約為 80:13 如果你想考同濟的歷史學只有這個專業相近。或者,很遺憾,您只能另擇他校了。希望能幫到您!
Ⅹ 同濟的歷史背景有多久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並,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