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心行散記

新型心行散記

發布時間: 2020-11-25 06:02:22

❶ 湘行散記讀書筆記200字

湘行散記讀書筆記一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裡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著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岩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層閑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著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裡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里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痴了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盪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著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著熠熠的光芒。連接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異常的項鏈,光彩奪目。打開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為一體的書集,打開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

❷ 求《湘行散記》讀後感800字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病還鄉,途中每天給張兆和寫信報告沿途見聞,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圖作者生前未公開發表,1991年由沈虎雛整理編輯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為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為沈從文致沈雲六——也就是沈從文的家書,在《從文家書》里只收入了小部分,這本書算比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眾所周知的《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湘行書簡和湘行散記對照著來讀,哪些是只跟妻子說的,哪些是面向讀者的,不僅僅是關懷想念和甜言蜜語的區別,沈從文目睹家鄉巨變,內心的感受很復雜,應該怎麼向妻子和讀者分別描述,要隱藏些什麼,文字背後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記》,收入沈從文1956年回鄉所寫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書。這次回鄉變化當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書裡面,沈從文的措辭也相當收斂。「我們到一個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頓,四碗一湯,數量可用八位壯士消化,還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幹部,因為店鋪、機關……都成了國營。」

沈老先生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湘西酉水邊常常能見到的景緻。比如古老的鳳凰城,里耶鎮,還有我更熟悉的母親的家鄉洗車河鎮。

到底是古鎮,說道文化還是有些底蘊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在這里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里你還能品嘗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里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朴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里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里有純凈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里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里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結構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緻。因為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著柔波盪漾的河水的樣子。

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戶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裡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著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如今的小鎮平時就像是躲在閨閣的少女,含蓄文靜。只有到了趕集和賽龍舟的時候,才會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爭看熱鬧。賽龍舟時,安靜的小街頓時變窄了,變小了,寧靜的河也歡騰起來了。大大小小的船隻停在同一直線上,只等鑼聲一響,眾船齊發,力爭上游,岸邊圍觀看熱鬧的人也不閑著,揮著手臂為各自的隊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著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擠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們忙著和商販討價還價,趁機購買自己喜歡的物件,也有藉此機會同媒人物色到的小夥子見面相親的。這里不比城市,天天熱鬧反覺得不熱鬧。倒是這一年裡數得到次數的集體盛會方顯得其隆重讓人留有念想。

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摯愛湘西。

❸ 湘行散記梗概,,要全一點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內。書中含有大量作者所容見所聞,感悟等。書中對於湘西河道景色描寫,確實精彩,本地人粗話的收錄也很寫實,沈從文對於底層人民生活的關照,也符合如今的價值觀。

本書中的既能各自獨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內涵及要表達的深刻意義。例如,有的含有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而有的有文明與墮落的關系。

在《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中沉醉在愛的憧憬里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虎雛再遇記》、《箱子岩》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這種散文同時又從總體上具有內在的整一性。

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其中書中的 這些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圖,沈從文生前未公開發表。而是在1991年由沈虎雛整理、編輯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為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為沈從文致沈雲六,余為作者回湘途中給張兆和的信。各信標題,除《小船上的信》為原有外,其餘原無題,皆為整理者所擬。就是這樣,望採納喲

❹ 湘行散記好詞好句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其好詞好句摘抄如下:

沈從文湘行散記好句摘抄

(1) 這時真靜,我為了這靜,好像讀一首怕人的詩。這真是詩。不同處就是任何好詩所引起的情緒,還不能那麼動人罷了。這時心裡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無間。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我真帶點兒驚訝,當我默讀到生活某一章時,我不止驚訝。我稱量我的幸運,且計算它,但這無法使我弄清楚一點點。你佔去了我的感情全部。為了這點幸福的自覺,我嘆息了。 

(2)倒茶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白臉長身頭發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兩粒水晶球兒,見人只是轉個不停 。

(3) 他那言語比喻豐富處,真像是大河流水,永無窮盡。

(4) 船是只新船,油得黃黃的,干凈得可以作為教堂的神龕。我卧的地方較低一些,可聽得出水在船底流過的細碎聲音。前艙用板隔斷,故我可以不被風吹。我坐的是後面,凡為船後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5)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個部隊的馬夫,姓賀名龍,一菜刀切下了一個兵士的頭顱,二十年後就得驚動三省集中十萬軍隊來解決這個馬夫。誰個人會注意這小小節目,誰個人想像得到人類歷史使用什麼寫成的! 

(4)新型心行散記擴展閱讀

創作歷程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

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了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

語言特點

散文集。沈從文作。1936年出版。收散文十一篇。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湘西時作的游記。展現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自發的抗爭。語言清麗,風格雋永,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

書簡一方面擁有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的矛盾苦悶;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災六難中保存下來的書信,更是對歷史以及作者所創作的小說、散文的一個有力佐證。

包含散記

本書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❺ 星行散記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星行散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四章 銀色噴泉(上)
當我看見自己活過來時,身上那種被繩子捆綁的感覺已經沒有了。可是那是那麼的真是啊!時間估計已經是十天以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表告訴我的。這時的我已經是身在野外了。
我慢慢悠悠爬了起來,看了看,我在一個湖邊,風景非常優美。天上不知是什麼時候太陽出來了。太陽?我馬上爬了起來。沒錯,是有個「太陽」一樣的恆星在發光,和地球一個樣。這是柯什麼星?我不知道。先不管他了。我已經十天沒有吃東西了。我基本上能活過來全靠我的真主在保佑我。
我走到湖邊,看了看湖水,很好,沒有一絲污染,純凈的像十一二歲的少女。我喝了一口,嗯,不像地球上的水他媽的有一股苦味。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我的肚子也是給我一個勁的發出警告,我沒有抓過魚,但是為了今天能活過去,只好拼了命去抓。淹死總比餓死好啊。跳!
好在湖不深,剛到我的脖子,我繼續向著湖中心走去,心裡想著一會的螃蟹大餐。大餐是不會有了,一會只要能讓我活了就……
以上

❻ 湘行散記好句摘抄及鑒賞一定要鑒賞

(1) 這時真靜,我為了這靜,好像讀一首怕人的詩。這真是詩。不同處就是任何好詩所引起的情緒,還不能那麼動人罷了。這時心裡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無間。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我真帶點兒驚訝,當我默讀到生活某一章時,我不止驚訝。我稱量我的幸運,且計算它,但這無法使我弄清楚一點點。你佔去了我的感情全部。為了這點幸福的自覺,我嘆息了。
【賞析】靜:心靜,寧靜,沉靜一切都與自然之中開始,融於自然的聲息,感受到自然的寧靜,自我的心如止水,萬物的沉寂安靜,一切哦度是如此的祥和隨意!隨之飄逸的情感思緒,是那麼的溫馨!
(2)倒茶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白臉長身頭發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兩粒水晶球兒,見人只是轉個不停。
【賞析】
運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寫出了倒茶的女孩子的外貌特徵。用比喻修辭和動態描寫寫出了眼睛的明亮,靈動。
(3) 他那言語比喻豐富處,真像是大河流水,永無窮盡。
【賞析】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他」想像力豐富,經常大量運用比喻修辭。
(4) 船是只新船,油得黃黃的,干凈得可以作為教堂的神龕。我卧的地方較低一些,可聽得出水在船底流過的細碎聲音。前艙用板隔斷,故我可以不被風吹。我坐的是後面,凡為船後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賞析】水鄉的特色。乘船出行的愜意,就是隨時都可以在朦朧中感受水流的聲息,那絲絲不斷的流水,似乎是無聲卻又是如此的清脆!在如此的行進中,對愛人的思念是如此的真切
(5)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個部隊的馬夫,姓賀名龍,一菜刀切下了一個兵士的頭顱,二十年後就得驚動三省集中十萬軍隊來解決這個馬夫。誰個人會注意這小小節目,誰個人想像得到人類歷史使用什麼寫成的!
【賞析】簡單的幾句話描寫出了一個將軍的生涯,從一默默無聞的馬夫,沖冠一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他的人生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
的劇情,成為了縱橫沙場令敵人膽寒的將軍,革命的隊伍就是由無數這樣的優秀的勇敢的人凝聚成!

❼ 湘行散記前4篇概括

《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篇文章記錄了沈老一個充滿「野味」的友人。他有著渾話囂罵的說話方式,罵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辭典;他愛收藏字畫,能鑒別一二;他稱呼沈老「牯子老弟」,也在不經意間誇耀他「文章魁首」。文章中的朋友講著最不中聽的話,但卻有著最中肯的情誼,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桃源與沅州》:從《桃花源記》和讀書人尋桃源洞切入,然後娓娓敘述桃源城裡的風雅軼事,嫖客的風流和妓女的辛酸,煙草貿易和各地五花八門的特產,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辭賦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門上的血跡和當年那場守城兵與請願青年的沖突。作者盡可能地在簡潔的語言里包容了豐富的內容,讓人們充分地了解桃源的風土人情。

《鴨窠圍的夜》:文章記寫了作者旅途中夜宿鴨窠圍時一夜間的見聞和思緒,描寫了湘西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獨異的人生形態, 寫夜色,寫夜聲,寫夜店裡和夜船上的人,讓人想到西伯利亞的夜,遙遠而模糊。抒發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本文描繪了作者坐船經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時所見的風物和所懷的心境。作者夾敘夾議,不時地透露出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的反芻與思考。

❽ 湘行散記題目及答案是什麼

【主回答】

題目:

1.在作者看來,在第二個長灘上碰到的老纖手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選文作具體闡述。(6分)

2.文中劃線部分在語言風格上有什麼特色?請簡要說明。(7分)

3.結合全文,怎樣理解文中第五段「但這個人在他們弄船人看來,一個又老又狡猾的東西罷了」這句話?(4分)

4.本文是一篇旅行記,在文章結尾,作者描寫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詩如畫的生活景象。從全文看,這樣安排有何好處?作者的描寫有何特色?(6分)

答案:

【小題1】⑴體格健壯,生命力旺盛。(1分)他年近八十「卻如古羅馬戰士那麼健壯」;在乾冷的天氣里光著腳談生意;「見小船已開出後」,「趕忙從大石上一躍而下」(2分)。(三個例子任意舉出兩個即可)

⑵對於生存努力而執著。(1分)他冒著寒冷同掌舵水手討價還價,希望多掙錢;在討價還價無望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要求,自動拉纖;數錢時神氣活現(2分)。(三個例子任意答對兩個即可)

(注意:是回答作者眼中的老纖手形象,如答「又老又狡猾」,不給分。)

【小題2】劃線部分記敘的是一個水手的意外死亡(1分),這本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1分),但作者的敘述語言卻冷靜客觀,不渲染,不誇飾(1分),與所敘內容的悲劇色彩和帶給讀者的心理震撼形成強烈的反差(2分)。這一方面與下文「這件事從船上人看來,可太平常了」相呼應(1分),另一方面,將水手的生活狀態更如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給讀者留下了體悟和思索的空間(1分)。

【小題3】這句話既寫出了弄船人因生活境遇之悲慘,已經對生活的苦難習以為常,並不覺得年近八十的老人這樣賣命地拉活有什麼不合常理,甚至連自身的意外死亡也被視作平常之事。(2分)也寫出了作者對他們的悲苦生活狀態的深切同情(1分)和對他們漠視生命意義的委婉批判。(1分)

【小題4】⑴作者在文中主要記敘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纖手執著於生存的故事,重點表現了他們生活的苦難、沉重(1分),結尾轉而對一個典型的水村風物進行描繪,重點寫出水村生活美麗的一面(1分),這樣寫不僅使文章點面結合,搖曳多姿(或:顯得手法靈活),(1分)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1分)。

⑵作者的描寫主要從聲音這一角度切入,著重寫了自己所聽到的各種聲音(1分),並結合眼前所見,虛實相生,生動地寫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靜的一面(1分)。

❾ 《湘行散記》好句摘抄加賞析有哪些

1.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願,總是能夠變得簡單。
2.容易傷害別人和自己的,總是對回距離的邊緣模糊不清的答人。

3. 總是需要一些溫暖。哪怕是一點點自以為是的紀念。
4.感情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愛,或者不愛,只能自行了斷。

5.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6.我總是以為自己是會對流失的時間和往事習慣的。不管在哪裡,碰到誰。以什麼樣的方式結 束。

7. 我會懼怕孤獨嗎?我只是偶爾會感覺寂寞。
8. 愛情是容易被懷疑的幻覺,一旦被識破就自動灰飛煙滅。

9. 很多人一旦分開也許會永遠都不再見面。
10. 有些人是可以被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

❿ 湘行散記歸納1000

湘行散記讀後感1000字一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從文突然接到從家鄉傳來的母親生病的消息,馬上冒著嚴寒踏上了回鄉探母的路程。1月12日,他輾轉乘車到達湖南桃源,在那兒租了一條小船,隨即溯沅水而上,頂風冒雪,經過十天舟行,於1月22日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湘西鳳凰。過後,他根據在船上度過的十天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少年時代的記憶,寫出了十二篇散文,匯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記》的書。從此,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沅水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的雲霧山雞冠嶺,全長1033公里,自西南往東北穿行於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於常德市德山匯入洞庭湖。沈從文乘船經過的是桃源與麻陽之間的一段,屬於沅水的中下游,兩岸風光秀美,但由於重巒疊嶂,交通極為不便,因而自古以來就養在深閨人不識,充滿了神秘性。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於沅水中游,他在這兒長大,而從十六歲起他就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腦海里。因而,他一提起筆,美麗壯觀的景象就躍然紙上:山峰夾江而峙,雖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隨地勢變化出現落差,形成一個又一個下行容易上行難的急灘,水花飛濺,其聲轟鳴,蔚為壯觀;而過了急灘,水勢就變得平緩,還常常出現靜謐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而小船就「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岸邊偶爾出現以吊腳樓和石板街組成的村墟市鎮,高矗兩岸,巍然壯觀,使從小在湘西長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驚訝,嘆為奇跡……沈從文的文筆勝於丹青,畫出了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他的文字是平實的,毫無刻意誇飾之處,往往寥寥幾句就讓人如聞如見。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藏於心底融入血脈的對於家鄉山水的傾迷愛戀之情。
然而,如果沈從文僅僅是描繪沅水兩岸的自然風光,那麼他與那些縱情於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沈從文並不是為了描寫風景而寫風景。他的風景,往往是做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現的。他的筆墨更多地落在了在這條河上謀生、在河兩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從文筆下,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腳樓里敢愛敢恨、情意綿綿的女人,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礦山挖煤的「黑臉黑手腳」的漢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於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麼平常,卻又那麼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河流峽谷之間的人們是不乏深摯的同情之心的。他為他們的「生活皆很悲慘」而難受,為「地方經濟」的「一天比一天壞」而感到擔心。然而,讀《湘行散記》,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從文對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感動:感動於「他們那麼庄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負擔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感動於他們「不管怎麼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感動於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里、命運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從他們身上,沈從文感悟到了「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然與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麼?沈從文並沒有具體說明。但從他那平實而蘊涵激情的文字中,我們分明能聽到他的心聲:歷史是一條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兩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樣的人群匯成的;也許他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與豪華和輝煌無緣,但他們的為生存而生存的樸拙的人生同樣是庄嚴美麗的。
壯美的風光和樸拙的人事交織輝映,貫穿於《湘行散記》全書的始終。從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雖然他已經遠遠離開了家鄉,雖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邊的頑童和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還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過去的夢里。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構建成一個想像中的王國。《湘行散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動的歷史。因了他的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過去某個時代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就永遠保存了下來,並在一代代讀者心中回盪。而沅水,這個奔流於湖南西部崇山峻嶺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從文緊緊聯系在一起了。人們談到沈從文,自然會談到他的有關湘西的文字,談到風光壯美的沅水;而只要說到沅水,人們恐怕也不能不聯想到《湘行散記》中的優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從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為一條河,不僅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更帶來了面對人生的勇氣。1949年後,沈從文因政治環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寫作的筆。在以後的數十年裡,他沒有像許多文壇大師一樣變成附庸於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轉而從事文物研究,並在這個新的領域里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果。那條河和河兩岸的人事經歷,我想,使他能夠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沅水,一條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從文的河流嗎?
湘行散記讀後感1000字二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病還鄉,途中每天給張兆和寫信報告沿途見聞,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圖作者生前未公開發表,1991年由沈虎雛整理編輯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為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為沈從文致沈雲六——也就是沈從文的家書,在《從文家書》里只收入了小部分,這本書算比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眾所周知的《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湘行書簡和湘行散記對照著來讀,哪些是只跟妻子說的,哪些是面向讀者的,不僅僅是關懷想念和甜言蜜語的區別,沈從文目睹家鄉巨變,內心的感受很復雜,應該怎麼向妻子和讀者分別描述,要隱藏些什麼,文字背後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記》,收入沈從文1956年回鄉所寫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書。這次回鄉變化當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書裡面,沈從文的措辭也相當收斂。「我們到一個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頓,四碗一湯,數量可用八位壯士消化,還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幹部,因為店鋪、機關……都成了國營。」 沈老先生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湘西酉水邊常常能見到的景緻。比如古老的鳳凰城,里耶鎮,還有我更熟悉的母親的家鄉洗車河鎮。 到底是古鎮,說道文化還是有些底蘊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在這里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里你還能品嘗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里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朴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里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里有純凈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里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里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結構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緻。因為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著柔波盪漾的河水的樣子。
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戶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裡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著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如今的小鎮平時就像是躲在閨閣的少女,含蓄文靜。只有到了趕集和賽龍舟的時候,才會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爭看熱鬧。賽龍舟時,安靜的小街頓時變窄了,變小了,寧靜的河也歡騰起來了。大大小小的船隻停在同一直線上,只等鑼聲一響,眾船齊發,力爭上游,岸邊圍觀看熱鬧的人也不閑著,揮著手臂為各自的隊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著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擠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們忙著和商販討價還價,趁機購買自己喜歡的物件,也有藉此機會同媒人物色到的小夥子見面相親的。這里不比城市,天天熱鬧反覺得不熱鬧。倒是這一年裡數得到次數的集體盛會方顯得其隆重讓人留有念想。
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摯愛湘西。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