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談談美的創造

談談美的創造

發布時間: 2020-11-25 10:25:07

A. 「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這句話怎麼理解

 個性發展是來人類幸福的源要素之一。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開放出自己的奇花異卉,每個人也欣賞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相反的情形是,人們追隨輿論和時尚,互相模仿,面目雷同,世界成為插滿假花的墓地。

B. 請談談立足於人生的維度與創造的維度來求解美的本質的做法是否可行為什麼

不可行。

美是一種形式化的存在,而非本質性的存在,

而人生的維度與創造的維度都是現實的,是社會性的,是事務性的,是具體的,

這和美的本質並不相關,也不相連,

C. 美學與藝術美的創造關系是怎樣

美學普遍存在與社會活動中的任何一個職業崗位,比如畫家、舞蹈家、釀酒師、服裝師、廚師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學,至不過藝術家范圍內的美學更具藝術修養性與美學理論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學,自然審美活動是生活中的普遍行為。審美活動是以美的規律進行的,審美活動與藝術活動都是美學范圍內的活動。審美就是對美的賞析,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選擇或評價一件事物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審美活動的過程。而把生活美轉化成藝術美是藝術家的主觀行為,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講,美的現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於它的神秘,而現象的本質卻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結合中揚棄。因此熟悉美學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促使藝術家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且在創作中使天才與修養結合起來。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是「美的充分體現」,是高級意識形態的美。藝術想像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內容,藝術想像具有藝術創造性、想像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藝術創作體現出真、善、美的統一,黑格爾認為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在於藝術家認識到真實,並把真實放到正確的形式中去,為人們觀賞並打動人們的感情。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就是善,美是藝術體現的基本特徵,只有真、善、美的統一藝術家才能具備相應的鑒賞能力。真、善、美的統一性與辯證性是美學的兩個重要的特性。藝術家在體驗生活並表現生活中,必然有藝術家獨特的感受與發現,並藉助於原有的感受創作出個性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語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美術風格,之所以能夠產生象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喬爾喬內等等代表人物,是由於奇跡般的藝術繁榮促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藝術普遍愛好並蘊藏著眾多傑出的藝術人才。

D. 如何理解美的自由創造性

自由的創作性就說明對於你的創作,他沒有任何的干擾,完全憑個人發展

E. 藝術美的創造對藝術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藝術美的創造過程。

藝術美也就是藝術作品的美。因而藝術美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從人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就是審美主體使自身本質力量逐步顯現為作品藝術形象的過程。具體說,也就是藝術家使其在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意向、物態化的過程。現就創作的幾個主要環節作如下說:

1、審美感受的產生。一切藝術美的創造,都以藝術家對客觀生活的審美感受為基礎、為起點。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初級階段,沒有審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也就無法進入創作過程。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審美的孕育就在於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觀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之為「藝術構思」。藝術家從事藝術、從事藝術美的創造,都必須以其內心的創作慾望和創作沖動為契機,而這種慾望和沖動則是由藝術家一定的審美感受所激發的。《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鍾嶸在《詩品.序》中說:「器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泳。」他還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陰晴寒暑,四時代續,還是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人事變遷,都是感盪心靈,激發起詩人的創作沖動,也就是悲陳詩,何以其義;悲長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們所引的鄭板橋畫竹論便形象地描述了藝術家由一定審美感受的觸發而產生的創作過程和狀態。關於審美感受的產生,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把握:

第一層,審美感受一般離不開對感性對象的直接反映,而且總是同客觀事物的表象相聯系的。因而,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審美直覺和藝術直覺。當然,這種直覺實際上已滲透了藝術家的自覺理性,是一種包括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像等因素在內的復雜心理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通常所說的理性認識。蘇珊朗格在談到對事物的直接把握時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大部分人通過直覺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左右手間的相似,而必須首先通過思維去找出這一隻手與那一隻手間的—一相似,我們只要對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測出幕履內部的空間形狀,而無須先將它解剖開來,然後再加以仔細研究。他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直覺把握。這種直覺把握不同於科學的理性認識,它不需要對手的特徵作科學的抽象來對它們作把握點或通過對幕履的解剖,科學的計算出它的內部結構。但在這種直覺的把握中,卻既包含了理解與想像的因素,否則就不可能覺察到雙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測到幕履的空間形狀。我們所說的覺察、猜測就帶有理解、想像的性質。在藝術和藝術美的創造中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第二層,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是對感性對象的一種包含有理解的直覺把握。鄭板橋在另一處論「畫竹」,一反蘇軾「胸有成竹」之說,首倡「胸無成竹」之精論。說他畫竹時,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這似乎是一種不經過頭腦思維的無意識的塗抹,實際上是對竹子作長期觀察體驗後的一種直覺把握。所謂「胸無成竹」,實際上並不是胸中無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說在作畫時這種意象自然而然的流於筆端,好像作者並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似的。繪畫能達到隨手寫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備的境界,離開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這個審美感受的體驗的審美產生過程,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第三層,審美感受不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還寓有情感的因素。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就在於其表象運動和情感活動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在感知客觀世界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時,一方面在大腦中產生對該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於對該事物與自身的某種肯定或否定的關系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況構成了審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綜合運動與融合。利夫.托爾斯泰談到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時舉了這樣一個簡明的例子,比方說,一個遇見狼受過驚嚇的男孩,把遇狼的事敘述出來,他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體驗過的這種感情,於是描寫他自己在遇見狼之前的情況所處的環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後描寫狼的形象、動作,他和狼的距離等等。所有這一切,如果男孩子敘述時再度體驗過他所體驗的一切,這就是藝術。托爾斯泰用這個例子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很顯然,在這個審美感受過程的階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態、動作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與狼之間的意識,情感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恐怖,這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織、融合,共同構成審美感受的內容。

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由於它總是由具體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於對具體對象的感性直觀,帶有分散性、個體性的特點。在審美感受中雖然包含有理解、想像的成分,但這種理解僅僅局限於主客體間的有限范圍,想像也難以逾越有限的時空。因而它只是屬於藝術家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初級形態的審美意識,還不能直接轉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它是藝術家信息庫中的寶貴庫存,是構成未來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總是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去觀察、體驗、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態,乃至具體生動的細節,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信息庫存。以上講的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個環節,審美感受的產生。

2、審美意象的蘊育。藝術家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由此產生創作的慾望和沖動。但是不存在藝術家信息庫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藝術家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審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高級的形態。所謂意象,顧名思義是意與象的統一。具體說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內在意義的統一。事物的表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的意義是普遍的、概念的東西。意象的孕育就在於實現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概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為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對於藝術形象的創造乃至整個創作過程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巴爾札克在談到義大利畫家高雷奇奧創作的聖母像時說,這個藝術家遠在他創作聖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賞這個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說: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是一個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是因為他的創作構思和創作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告訴我們,藝術家在把他所構思的藝術形象提到畫幅之前,這個形象實際在他的心靈中已成熟了,以後的事只是把這活的生命體交給觀賞者而已。這充分說明了藝術構思的重要性。

藝術構思的任務就是把藝術家在審美感受階段所獲得的豐富表象材料綜合、加工改造成蘊含有一定生活意義的審美意象。正因為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一般把藝術構思階段這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活動稱為「形象思維」。因而藝術構思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當然這並不是說形象思維只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而只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形象思維顯得特別活躍,其作用也尤為明顯。在藝術構思階段,藝術家賴以孕育審美意象的形象思維活動,主要表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和想像活動。

F. 形式美的法則在美的創造中有什麼意義

形式美的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
形式美的法則在美的創造中的意義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我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則,能夠使我們更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表現美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

G. 人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

「勞動創造了美」,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並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那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全文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

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並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麼關系,那麼,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麼,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並不防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H. :如何理解美術實質上是一種創造美的藝術;

簡單的理解美術與美,美一種意境,是一種修養,是人的認知;術是技術、技巧。美術就是表達一切美好事物以及願望的技巧。而美術與美從來是不從分開的,人們出現,到認知到自己有美好的願望,美是一直存在的,從而人們開始表達自己美的願望。而表達
美術,美的\藝術
簡單的理解美術與美,美一種意境,是一種修養,是人的認知;術是技術、技巧。美術就是表達一切美好事物以及願望的技巧。而美術與美從來是不從分開的,人們出現,到認知到自己有美好的願望,美是一直存在的,從而人們開始表達自己美的願望。而表達

I. 科技創造美的作文

有一個記者問建築工地上的三個工人:「你們在干什麼?」第一個說:「我在砌磚。」第二個說:「我在賺錢。」第三個回答:「我在建造一座美麗的房子。」若干年後,那記者發現,前兩個仍然當建築工人,第三個則成了小有名氣的建築師。

很多時候,我們心中有什麼,決定了我們能夠做出什麼。如果我們心中有美的天使,我們便很可能創造出美,那麼,如何雕琢出美的天使呢?

首先要愛美。藝術家愛美,但即使我們不是藝術家,也照愛不誤。假如我們是科學家,我們可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堅持追求真與美的統一。愛因斯坦就愛美,他對一個科學理論最嚴厲的批評就是:「噢,它看上去多麼丑!」假如我們是哲學家,我們可以堅持善與美的統一。羅素就愛美,尤其是美女美酒。周國平也愛美,他堅持寫「哲理美文」,而不是枯槁的大塊頭。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是,我們仍然可以愛美,譬如說化化妝。

接著,要知美。美難以定義,但我們要能夠敏銳的捕捉住它。美,可以是或狂野或細膩的筆觸,可以是或華美或深邃的文字,可以是或激昂或憂傷的音符。「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

至此,我們已經心中有數,可以用美了。在美的指導下,我們一步步雕琢出美的天使。當然,我們並非都是熟練的雕刻師,但是不要害怕,我們心中的那把刻刀會越用越嫻熟。那即是說,即使我們不幸長得很醜,又五音不全,又色盲,智商也不高,我們仍然要堅持雕刻,因為,心中的天使已經有了展翅的慾望,它不允許我們停下。也許有朝一日,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大功告成了,我們已經能夠在美之天使指導下,去欣賞美,去創造美。

有一個美麗的神話,說的是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人,傾心傾力雕琢一尊少女的雕像。雕刻過程中,他灌注了無窮的愛意,同時又小心翼翼,最後大功告成時,他無可救葯地愛上了這尊雕像。這一切感動了神,於是神賦予她生命。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是不是倍感鼓舞?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心中雕琢一個天使吧,一個關於美的天使。也許有朝一日,我們會發現它展翅高飛了。現在,你是不是已經感覺到了,心中的天使正蠢蠢欲動?

J. 如何培養孩子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設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幼兒教育的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其中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有著自身獨特的作用。在幼兒期,幼兒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很多種,如音樂、舞蹈、美術、手工製作、書法、影視作品等,其特徵也各不相同。教師應通過藝術活動的開展,讓幼兒感受不同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徵,體驗審美愉悅,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發現和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下面我談談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觀賞自然美:培養幼兒發現的能力。幼兒處於認知發展的最初階段,觀察力、注意力、抽象想像思維能力正在初步發展。而對美麗奇妙的世界,該如何引導幼兒去發現美,為表現美、創造美積累經驗呢? 1、傾聽自然美 幼兒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豐富的事物和現象給了他們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師應利用周圍的環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感受和欣賞美的事物,一起傾聽自然中各種好聽的聲音,如鳥叫聲、蟲鳴聲流水聲等,引導幼兒感知聲音的音色、強弱、快慢等,想像聲音像什麼,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帶領幼兒領略自然美。 2、欣賞節日藝術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節日里都會有各種慶祝的活動。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六一節等,在這些節日來臨之際,可組織幼兒觀賞這些文藝節目,讓幼兒感受節日特有的藝術美。 二、欣賞音樂作品,培養幼兒感受美的能力 。俄國兒童文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應當竭力使孩子們少領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兒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從長期的、有計劃有目的欣賞活動中獲得,同時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促進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給幼兒欣賞音樂作品的方法 。引導幼兒從作品旋律的節奏,強弱,快慢和情緒、樂段的變化去感受音樂的特點,甚至是討論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奇妙的大森林》時,在樂曲中高音區跳躍的旋律表現出了小松鼠的歡快,低音區緩慢的旋律則代表了大象的穩重。在欣賞體驗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2、為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作品 。由於幼兒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還不能感知音樂中細微的變化,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音樂作品,最好是選擇一些簡單,情緒情感鮮明的樂曲(如搖籃曲、進行曲、舞曲)等,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從《綱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養幼兒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提倡幼兒的參與性,充分挖掘其表現形像的潛力。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幼兒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活動中注意培養幼兒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使幼兒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動 :唱歌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教孩子唱會一首歌,重要的是啟發幼兒准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味。做到真確的呼吸,准確的吐字、准確的音高和節奏、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等等,孩子才能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唱出的歌聲真摯動聽,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使幼兒充分理解歌曲的內容,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詞語,作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蘊含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激發幼兒對理解歌詞的興趣,引導他們將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確地、創造性的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 如在音樂活動《小樹葉》中,因為歌曲有兩段,而兩段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緒是不同的,開始小朋友們總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來沒有表情,聲音不好聽。對此,我把歌曲用一個孩子離開媽媽的故事講解給小朋友聽。我說,第一段是樹葉寶寶要離開自己的媽媽,心裡又難過又害怕,因此唱的時候聲音要低沉,緩慢些。臉上的表情是難過害怕的。第二段,小樹葉是堅強勇敢的,它告訴媽媽明年春天又會回到媽媽的懷抱,應該用歡快明亮的聲音來唱。臉上的表情是開心的。在經過這樣的理解與練習後,幼兒的歌聲中充滿了感情,歌聲中浸染著美的色彩。 2、樂器教學 :樂器教學最大的價值在於增強了音樂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當某件樂器第一次出現在幼兒的面前時,幼兒總按捺不住想玩弄樂器以發出聲音,這時,我會先告訴幼兒怎麼正確地拿放樂器,怎麼樣讓樂器發出好聽的聲音達到正確演奏,老師說什麼,孩子做什麼,給幼兒畫一個框。雖然活動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兒的學習是被動的,削弱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想到這里我又利用平時戶外活動剩餘的時間帶領幼兒去音樂大教室感受樂器,在這里也讓他們'亂一亂',讓幼兒自己去發現,以保護幼兒對新玩意兒產生的好奇。 3、律動教學的目的在於通過律動培養與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能力,而不在於律動的動作本身,它是一種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之中的審美體驗活動。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在音樂上,凡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長短、聲音的高低等各種變化的動感,均可以身體的動作予以表現,特別是節奏。凡有節奏,就有律動;凡律動均有節奏。個體對音樂的身體反應是直覺的、自然的、即興的。 教律動時,以往總是「教師編,孩子學」這種機械式模仿,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和大腦。我在音樂活動中打破這個常規,讓幼兒自己聽音樂、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像,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手、腳做動作去自行發揮、自我表現。在音樂活動中,我總是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大膽地去表現自我,這既有利於自信心的樹立,也利於良好個性的培養。每次的音樂活動最後我都會讓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個空地,盡情的跳舞,全班幾十個人編了幾十個小舞蹈,盡管有的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也欠優美,但我還是表揚和鼓勵了大家,因為這畢竟是他們的心血,他們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創造機會與空間,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是最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但是當前的一些社會環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卻限制了幼兒的想像力。我認為創造力培養的過程就是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種音樂所表達的形象、意義、最終用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聲音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同時進行即興創造和創作實踐活動,創造出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新的音樂過程。 1、利用多種途徑提供藝術創造的機會和空間。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提供寬松的環境氛圍,利用身邊的資源(如錄音機、電視等)播放音樂、表演等,鼓勵幼兒模仿表現,不過多限制幼兒,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可以自由參與的條件和機會。甚至是有意組織、邀請和鼓勵幼兒參加一些藝術活動(如:唱歌、律動、舞蹈和表演等集體音樂活動),讓孩子們在愉快的藝術活動中培養美的經驗,並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勵支持幼兒對聲音的探索,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即興性。工具、材料還有自然界都能發出聲音,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聆聽、探索和想像。如引導幼兒聆聽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擊樂器或敲擊方法發出的聲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擊樂器模擬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點的聲響,用嗓音和身體動作發出不同的聲響和節奏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重視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的即興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創造活動,感受創造樂趣。 3、在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節奏感。節奏是學習音樂最基礎的部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