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國體
❶ 新型政治制度指的是什麼有什麼優越性
在當代中國,學術界往往將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政體以及政權組織形式等概念視為同義語。後來學術界就此熱烈討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⑴ 基本沿襲傳統的界說,認為政治制度主要指政體,或統治方式、方法的總和。
⑵ 政治制度即國體,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基本性質。政治體制則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過程中的具體化,一般包含政體、國家結構形式和管理形式等。
⑶ 政治制度是國體和政體的統一。政治體製作為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僅僅包含國家管理形式、機構設置、實際措施等,而不包含國體。
⑷ 政治制度是廣涵的概念。它不僅包含國體、政體,而且還包含一系列具體的行為規范。政治體制則是指具體政治制度。
⑸ 政治制度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指政治領域內的各種制度,後者主要指政體。
⑹ 政治制度主要指政治體制內容中的質中規定性,是政治體制的一部分。政治體制主要是一個以政治概略配置為中心,以管理為基本職能的政治運行機制。
⑺ 政治體制就是政治的決策機制,它與政治制度、政體相比,內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豐富得多。政治體制包含了政治的基本方面:政治結構、政治功能、政治制度、政治過程和政治文化。
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1、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首先要堅持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保證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親密戰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執政的實質是代表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具有法律規定的參政權。其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後來,民族區域自治又明確載入歷次憲法,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5、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
❸ 國體決定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
完全正確
❹ 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 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國體是國家性質或者國家階級本質的反映,它確定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國體問題也就是誰掌握國家統治權的問題,是國家政權建設的首要問題。我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對
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包括哪幾個方面意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主義建設
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階段1949-1956:
「一化」:第一個五年計劃、「三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
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十年探索(過渡時期)1956-1966:
中共八大的召開和其第二次會議(正確與錯誤)
1958年大躍進 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1962糾正錯誤1965整頓完成
國民經濟劫難1966-1976:
1966-1976文革
1973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
1975鄧小平提出整頓思想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今
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的決策
也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經濟體制改革
1992年鄧小平南巡 10月十四大召開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
二十一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❻ 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中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對嗎
前部分的回答是正確的,後半部分回答的不準確,應為: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的民主與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結合。此術語是毛主席的獨創。
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人階級掌握國家領導權、成為領導力量,是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標志。工人階級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是由工人階級的階級本質和歷史使命決定的,工人階級是現代化大工業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就決定了工人階級最有遠見、最大公無私和最具有革命的徹底性。同時只有工人階級才能擔負起消滅剝削,消滅階級、解放全人類,最終使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使命。中國的工人階級還有自己的特點:它在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因此革命最堅決;它從承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重任開始,就始終處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成為中國社會中最有覺悟的階級;它同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從而能夠結成牢固的工農聯盟,並以此為基礎團結一切愛國者,為振興中華共同奮斗。工人階級成為中國的領導階級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2.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都以工農聯盟為階級基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工農聯盟不僅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且也是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發展的重要保證。
3.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職能是相同的。不管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都擔負著以下職能:一是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下,不斷擴大民主的范圍,二是保衛社會主義制度,對那些利用各種機會與方式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犯罪分子,進行無情的鎮壓;三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四是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等等。
4.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使命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滅階級,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❼ 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政治生活請教各位!詳細點!快點!3Q
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09,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斗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裡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定義 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斗爭,是人際關系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特徵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是整個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它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形成有機整體。 我們處於政治生活之中,日常的政治生活大體上有三方面的內容:一類是政治學習、宣傳活動,一類是完成一些具體的政治任務,還有一類是有關實現政治理想的實踐活動。政治生活的內容包括: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 參與社會公共管理制度 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為基礎和准則的。 政治生活同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一起構成了我們的社會生活。 編輯本段政治生活的詳解
一、我國的國家性質 1、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復習提示:國體與政體 國體指的是國家性質,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政體是政權組織形式,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1)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與剝削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不同,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統一。 3、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而且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也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復習提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區別:第一,階級本質不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當家作主。第二,經濟基礎不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資本主義民主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 4、我國的民主和專政是辯證統一的 (1) 民主與專政相互區別、相互對立、民主只適用於人民內部,專政則適用於敵對勢力; (2) 民主與專政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 復習提示:正確區分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 (1) 人民民主是指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其特點在於其廣泛性和真實性。 (2) 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在於它是新型民主與新型專政的統一,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與剝削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不同,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4、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專政的對象是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已被寫入我國憲法。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3)改革開放條件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新要求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實行依法治國;強化為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的政府職能;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改善民生,構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復習提示:老教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重視法制建設,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發展人民民主,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可以適當讓學生感知一下。 5、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1)生存權、發展權是根本而重要的人權;保護和促進人權,必須從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個環節入手; (2)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3)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 復習提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二、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1、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含義 公民依法享有的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是公民的選舉權;
❽ 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哪些
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區域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另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憲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權。據此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圍內的一個行政區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設立的自治機關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
3.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第三項基本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陣地和重要平台。在我國城鄉基層實行群眾自治,以制度化方式保證城鄉基層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開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實踐,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是億萬城鄉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正逐步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最直接、最廣泛、最生動的社會主義民主實踐。強調實踐、突出實踐、擴大實踐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❾ 判斷一種政體的優劣,主要是看( )①為什麼國體服務
試題答案:辯析下列觀點(僅作判斷不分析理由不得分,共24分)(1)國體決定版政體,政體反映國體權,所以國體相同的國家應該採用同一類型的政體。(12分)①上述觀點是錯誤的。(2分)②國體和政體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適當的、健全的政體,對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地位有著重要作用。(4分)③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一個國家實行何種類型的政體,除了受國體決定外,還要受到歷史條件、階級力量對比、傳統習慣、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相同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也會採用不同的政權組織形式。(6分) (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和優點集中表現在它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12分)①上述觀點是錯誤的。(2分)②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和優點主要表現在: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民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結合;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5分)③任何國家政權都是統治階級的民主和對被統治階級專政的結合,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體。可見,民主與專政的統一並不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獨有特點和優點。(5分) 試題解析:略
❿ 英文P.R.C代表哪個國家
英文P.R.C代表中國。
P.R.C是PeopleRpublic of China 的縮寫,意思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世界遺產數量全球領先。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6年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0)新型國體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指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歷史發展開啟了新紀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壓迫中國、欺凌奴役中國人民的苦難歷史徹底結束。一部中國近代史,是帝國主義侵略、掠奪中國並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的歷史。
根據聯合國亞太事務委員會的統計,1949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遠遠低於當時整個亞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人民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根本的前提。
新中國建立起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宣告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到來。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民主的、最能反映絕大多數人民意志的政權。
宋慶齡曾感喟:「在我看來,自從1949年10月1日——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國號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人民』這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是為了裝飾點綴,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同樣有史以來第一次表明我們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
中國人民真正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人民社會地位的根本變化,從此可以集中力量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民群眾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極大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以嶄新的姿態,建設自己的祖國,走向光明的未來,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滌盪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