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玉龍創造

玉龍創造

發布時間: 2020-11-25 12:28:10

『壹』 玉龍有關的動物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狼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龍身上。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1)玉龍創造擴展閱讀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貳』 中華第一龍 原文

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
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施工中發現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遺址南邊,是五代後梁修築的濮陽古城牆。經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錳虎。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1988年正值農歷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學術界和新聞界,並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1998年是農歷「虎年」,畫家李燕在首都報紙著文指出「中國的龍文化是相當豐沛的,『中華第一龍』就出自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之孫——顓頊的老家濮
「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中國傳說時代,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虎。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西水坡遺址,位於濮陽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開挖引黃供水調節地工程中發現, 遺址的西、南兩面是始建於五代後梁時的雄偉古城牆。依法報經文化部批准後,於同年6 月開始科學發掘。該遺址的文化層,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晉、漢以及黃河淤積層,東 周、商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又可分為上、中、下三層。西水坡遺 址發掘清理了眾多遺跡,像灰坑、窖穴、房基、窯址、溝、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東周陣 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遺物,還有豐富的動物遺骸。更重要的是發 現了四組蚌圖和成批的蚌殼、螺殼堆積。
中國是龍的故鄉, 在龍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
1987年為解決化工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陽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調查中,於調節池的西南部發現一處內涵非常豐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經申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從當年6月起,濮陽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收獲很大。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清理出四組用蚌殼擺砌的龍虎等圖案,簡稱蚌圖,以B1、B2、B3、B4表示之。B1為墓葬,編號M45。8月17日在137號探方中發現(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頭南足北,身長1.84米。在其兩側分別為蚌殼龍虎圖案。龍虎相背,龍在東側,長1.78米;虎在西側, 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還有一蚌殼堆;B2在B1南20米處,9月10日在T176中發現,其內容有龍、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東,頭皆向北,相向而立。龍在虎南,張嘴伸舌,可見上下牙齒,嘴南有近圓形蚌堆。龍身迭壓在虎身之下。龍頭之東有像蜘蛛的圖案,再向東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長2.1米,東西通寬1.33米;B3在B2南邊25米處,11月23日在T215中發現。內容為一隻奔虎,頭西尾東,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與虎背對背為一龍,頭東尾西,昂首作騰飛狀, 龍背騎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兩個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組蚌圖,造形獨特、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專家們一致認為,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跡無誤,在形態上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的正宗祖先。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樹輪校正),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龍」轟動了海內外。國內外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龍作為龍文化的源頭,其深刻的內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龍本身的現實意義已超出了學術研究本身。
1995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濮陽市人民政府聯合在濮陽召開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討論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盛會,會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閉幕式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濮陽為「龍鄉」,並由常務副會長馮征將鐫刻有「龍鄉」二字的銅牌頒發給濮陽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節池工程隊,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 ,仰卧,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後腿蹬,尾作擺動狀,似遨遊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卧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其人乘龍虎騰空賓士,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徵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人們把它視為權勢與威嚴的象徵,雕於樑柱,塑於牆壁,綉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故有「真龍天子」、「乘龍快婿」、「望子成龍」諸多稱謂,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願望和追求。1987年,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目前在全國考古發現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此次重大發現,轟動了全國新聞界和史學界。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行120個國家。國內主要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文物》、《華夏考古》等都先後作了報道。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龍的起源與研究中國古代史、美學史、宗教史、天文歷法等都有重要意義。考古學家鄒衡題詞:「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1995年10月中旬,「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
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厘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
紅山文化玉龍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紅山碧玉龍出土的前後,紅山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龍、魚、龜、蟬的形象,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璧、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
自紅山碧玉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後,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形圖案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山西省吉縣獅子灘也發現了魚尾龍形岩畫;用石塊堆塑而成的巨龍圖案在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此三地均將各自發現的龍形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顧名思義,所謂第一,自然就應該只有一個,突然冒出這么多「中華第一龍」來,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不過,盡管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考古中都發現了不少龍的圖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專家們指出,紅山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碧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中國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指的是河南濮陽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那條龍。 這條龍的特點是用貝殼砌成,造型粗獷,樣子像蜥蜴 。
3.中華民族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 ,因此我們祖先把許多動物的特點集中在一起。 從龍的藝術形象中我體會到了 我們祖先的豐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創造精神,體會到我們祖先的理想和希望,體會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叄』 蜷體玉龍的中華第一龍—蜷體玉龍

中華第一龍——蜷體玉龍 蜷體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高26.3厘米最寬29.3厘米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龍,是我們祖先臆造的一種神奇的動物形象,它構成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識、典章制度、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是我國的象徵。可是,中國這種傳統的龍到底是什麼時候孕育而出的?龍的原始形態究竟是什麼樣子?紅山文化玉龍的出土為我們探索龍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實證。
紅山文化距今已有5500年的歷史,它的一個鮮明特徵就是已經創造出各種形狀奇
特雕工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從其出土位置判斷,已經具備宗教祭祀和象徵主人權利的作用。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玉雕作品。
最常見的三類紅山文化玉龍都像英文子母「C」。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龍,玉龍由綠色岫岩玉圓雕而成,龍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翹,嘴緊閉,鼻端截平,有對稱的雙圓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形。龍體捲曲呈「C」形,但剛勁有力,龍的頸部長鬣上揚,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
由此我們可以認定,隨著時間的推移,豬龍慢慢首尾分離,頭上長出了鬣或角,至此,一條真正的原始的龍被我們祖先創造出來了。可以說,首尾銜接如環形的玉豬龍,屬於早期;三星他拉C形玉龍首尾分離,屬於晚期。
觀賞「C」字龍,我們可以發現其頭部具有豬首的特徵: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鼻端截平,有並列鼻孔。而身子又具備蛇的特徵。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這種帶有豬首蛇身特徵的龍是由豬和蛇演變而來的,答案是肯定的。古諺就有「豬乃龍象」,現在看來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遠古時期,豬在畜牧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豬作為食物以外,還把它作為「水獸」,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經常把它作為祭品來祈求農業豐收,並逐漸把豬抽象神化。這些觀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豬首龍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玉豬龍很可能是「豬乃龍象」最早的源頭。那麼,龍體的形狀為什麼源於蛇的身軀呢?有專家認為,這是紅山人對蛇崇拜的原因。因為,蛇的活動與季節的循環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於是兩者結合起來,就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
豬形龍與豬這種和我們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關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動物有關。我們狩獵豬、畜養豬、食用豬,以至用豬創造我們「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實在是太緊密了,當紅山文化已經出現宗教祭祀和神靈崇拜時,豬自然而然會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這樣豬的形象就逐漸演變成龍的形象。可以這樣說,豬向龍的演變過程、必然是原始農業逐步發展的過程,是原始農業發達的標志,也是宗教祭祀的需要,當中國古代文明向蒙昧時代告別時,龍的形象就出現了。
龍首來源於豬首,它說明了這種高不可攀的「神物」,最初並非單純幻想的產物,而是原始先民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形象,只是被後人神化罷了。
紅山文化玉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系繩佩掛。考古發掘告訴我們,高度達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玉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是主人在宗教祭祀中的通靈之物。

『肆』 龍在古代帝是帝王的象徵,在今天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你認為這種龍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龍不僅中國有,世界上很多的國家的神話中也都有龍。例如,西方神話的龍就很有意思,那些龍在形體上跟中國龍有很相似的地方:身體龐大,遍身鱗甲,長著四條腿和尖利的爪,頭上有角,能騰雲駕霧。不同的是,西方龍的龍頭比較多,有的三個頭,有的九個頭,還有十二個頭的,而中國龍只有一個頭;西方龍嘴裡吐火,中國龍嘴裡一般噴水;西方龍常常代表凶惡的勢力,中國龍往往是吉祥的象徵。

中國龍是神奇的,本領大,它能變長也能變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還能在天上興風降雨。古代中國人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就把美好的願望寄託在龍的身上。那時候,人們在龍王廟祭龍求雨的現象非常普遍。

中國龍的產生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了。在遠古時代,人們常把他們所敬畏的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作為自己氏族的標記,他們崇拜它們,祈求得到它們的保護,這就是圖騰崇拜。龍就是一種圖騰崇拜物。

那麼,龍起源於哪種東西呢?說法很多了。有人說龍起源於鱷魚,有人說起源於蛇,有人說起源於豬,還有人說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專家們的這種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後來華夏族又聯合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1987年在河南省淄陽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了,人稱「中華第一龍」。在內蒙古還出土了一個玉龍,樣子很漂亮,它的身體細長,彎曲成C形,龍頭很像豬。這個豬頭形玉龍也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距離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時期,龍常常出現在青銅器和骨器上。那時的甲玉龍(中國西北部的內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龍」字,「龍」字的寫法有100多種。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龍多次被生動地描繪在帛畫上。到了漢代,龍的樣子就跟我們今天見到的龍差不多了。以後,經過各個朝代的加工,龍的樣子越來越威武神氣了。

『伍』 紅山文化玉龍有著怎樣的社會影響力

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的身上寄託了力量、希望和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任何一種「神聖之物」一樣,龍的形象也來源於先民對於「圖騰」的崇拜。古代人多把對自然界的畏懼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種徽號或保護神來代表,黃帝的後裔就用龍作為標記,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後世的帝王也借龍來神化自己,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越來越居於崇高的地位。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其特色的高度發展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玉器製作由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玉龍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域普遍發現,被神化為神靈崇拜物。所以,紅山文化的先民是我國境內最早以龍作為神靈而加以膜拜的人類群體。此後,龍作為一種神靈崇拜逐漸向中原地區傳播。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一位神秘死者的身旁,出現了用蚌殼堆塑的龍等形象;在山西襄汾陶寺夏代的一座大幕中,一件黑玉盆上有蟠龍彩繪;在安陽殷墟王妃婦好墓,則發現了較多的玉龍,且其形象酷似紅山文化玉龍。從此,龍進入了中原王室。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龍的形象不斷演變,其文化涵義、思想意蘊愈益豐富,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乃至華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徵,將流芳萬世。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龍鳳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又不是對等的,而是有先有後,有主有次。紅山文化的龍形象,出現早,類型多,成系列,與後世的傳承關系清楚。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可以肯定地說,遼河流域的龍鳳呈祥當屬中國龍鳳文化起源系統中的主幹之一

『陸』 《中華第一龍》里指的是什麼

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版26厘米,權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
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也就是河南濮陽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那條龍。
希望能幫到你!!!我也是六年級滴!!!
祝你學習進步,學業有成!!!
O(∩_∩)O
*^_^*
(☆_☆)/~~

『柒』 中華第一龍

中華第一龍 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
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施工中發現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遺址南邊,是五代後梁修築的濮陽古城牆。經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錳虎。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1988年正值農歷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學術界和新聞界,並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1998年是農歷「虎年」,畫家李燕在首都報紙著文指出「中國的龍文化是相當豐沛的,『中華第一龍』就出自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之孫——顓頊的老家濮
「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中國傳說時代,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虎。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西水坡遺址,位於濮陽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開挖引黃供水調節地工程中發現, 遺址的西、南兩面是始建於五代後梁時的雄偉古城牆。依法報經文化部批准後,於同年6 月開始科學發掘。該遺址的文化層,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晉、漢以及黃河淤積層,東 周、商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又可分為上、中、下三層。西水坡遺 址發掘清理了眾多遺跡,像灰坑、窖穴、房基、窯址、溝、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東周陣 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遺物,還有豐富的動物遺骸。更重要的是發 現了四組蚌圖和成批的蚌殼、螺殼堆積。
中國是龍的故鄉, 在龍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
1987年為解決化工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陽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調查中,於調節池的西南部發現一處內涵非常豐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經申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從當年6月起,濮陽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收獲很大。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清理出四組用蚌殼擺砌的龍虎等圖案,簡稱蚌圖,以B1、B2、B3、B4表示之。B1為墓葬,編號M45。8月17日在137號探方中發現(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頭南足北,身長1.84米。在其兩側分別為蚌殼龍虎圖案。龍虎相背,龍在東側,長1.78米;虎在西側, 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還有一蚌殼堆;B2在B1南20米處,9月10日在T176中發現,其內容有龍、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東,頭皆向北,相向而立。龍在虎南,張嘴伸舌,可見上下牙齒,嘴南有近圓形蚌堆。龍身迭壓在虎身之下。龍頭之東有像蜘蛛的圖案,再向東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長2.1米,東西通寬1.33米;B3在B2南邊25米處,11月23日在T215中發現。內容為一隻奔虎,頭西尾東,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與虎背對背為一龍,頭東尾西,昂首作騰飛狀, 龍背騎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兩個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組蚌圖,造形獨特、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專家們一致認為,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跡無誤,在形態上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的正宗祖先。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樹輪校正),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龍」轟動了海內外。國內外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龍作為龍文化的源頭,其深刻的內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龍本身的現實意義已超出了學術研究本身。
1995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濮陽市人民政府聯合在濮陽召開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討論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盛會,會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閉幕式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濮陽為「龍鄉」,並由常務副會長馮征將鐫刻有「龍鄉」二字的銅牌頒發給濮陽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節池工程隊,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 ,仰卧,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後腿蹬,尾作擺動狀,似遨遊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卧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其人乘龍虎騰空賓士,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徵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人們把它視為權勢與威嚴的象徵,雕於樑柱,塑於牆壁,綉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故有「真龍天子」、「乘龍快婿」、「望子成龍」諸多稱謂,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願望和追求。1987年,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目前在全國考古發現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此次重大發現,轟動了全國新聞界和史學界。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行120個國家。國內主要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文物》、《華夏考古》等都先後作了報道。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龍的起源與研究中國古代史、美學史、宗教史、天文歷法等都有重要意義。考古學家鄒衡題詞:「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1995年10月中旬,「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
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厘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
紅山文化玉龍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紅山碧玉龍出土的前後,紅山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龍、魚、龜、蟬的形象,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璧、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
自紅山碧玉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後,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形圖案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山西省吉縣獅子灘也發現了魚尾龍形岩畫;用石塊堆塑而成的巨龍圖案在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此三地均將各自發現的龍形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顧名思義,所謂第一,自然就應該只有一個,突然冒出這么多「中華第一龍」來,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不過,盡管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考古中都發現了不少龍的圖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專家們指出,紅山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碧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中國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捌』 中國最早玉龍那年出土

1971年

紅山玉龍
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有4種動物的特徵:鹿眼、蛇身、豬鼻、馬鬃,證明了紅山文化先民有想像力和創造力。龍背有對鑽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又名玉雕龍,蜷體玉龍。

中文名:紅山玉龍
發現時間:1971年
最終確定: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意義: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玖』 紅山玉龍是由什麼動物組合而成具有怎樣的美感

因此,可以說,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活動和研究方法。 (一)科學實驗的種類 科學實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探索性實驗,即探索自然規律與創造發明或發現新東西的實驗,這類實驗往往是前人或他人從未做過或還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進行的實驗;二是指人們為了學習、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學技術知識所進行的實驗,如學校中安排的實驗課中的實驗等。實際上兩類實驗是沒有嚴格界限的,因為有時重復他人的實驗,也可能會發現新問題,從而通過解決新問題而實現科技創新。但是探索性實驗的創新目的明確,因此科技創新主要由這類實驗獲得。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