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福特創造力
❶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4個重要特徵分別是什麼
獨創性,指創造力;
聯想性,指想像能力;
求異性,指創新力;
靈活性,指變通能力。
❷ 案例:人人都有創造力 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開發的創造潛力。吉爾福特說:「創造性再也不必假設為僅
在課本的第66頁至68頁
❸ 求有關創造力運用的事例
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開發的創造潛力。吉爾福特說:"創造性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於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於整個人口中間,"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就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人人有之。科學研究表明,創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腦長期進化的產物,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自然屬性,它是隨著人的大腦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因而它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應具有的潛在能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創造力都是天賦的。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料,人類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首先是因為發育中的人腦在大腦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大腦的可塑性及其變化,將導致學習、記憶、行為以及精神等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大腦的可塑性具有終生性的特徵,這使得神經系統形態與功能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力。人類對大腦的利用率,一般人僅僅為10%,即使是傑出的專家學者,也不會超過30%。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將創造力劃分為普通的創造力和偉大的創造力,認為普通的創造力是每個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消除受挫感,為人類提供一種對於自己以及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偉大的創造力是指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力,能給人類創造偉大的成就和推動社會進步。
所以簡單的說,做飯做菜就是創造的過程。
❹ 斯騰伯格與吉爾福特認為的創造性人格要素有哪些
斯騰伯格認為的創造性人格的要素:①對含糊的容忍②願意克服障礙③願意讓自己的觀念不斷發展④活動受內在動機的驅動⑤有適度的冒險精神⑥期望被人認可⑦願意為爭取再次被認可而努力
吉爾福特認為的創造性人格的要素:①高度的自覺與獨立性②旺盛的求知慾③強烈的好奇心④知識面廣,善於觀察⑤工作中講求理性與嚴格⑥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廣泛的愛好⑦幽默感,出色的文藝才能⑧意志品質出眾
❺ 創造力結構是什麼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
❻ 創造力水平分哪幾個層次
實例說明無論是美國加州雇員、中國女大學生,還是英國機場的搬運工,他們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將其創意付諸於實踐,使得創意成真,表現出他們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歷史上諸多的發明家、藝術家,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被喻為超級天才的愛迪生,縱橫於發明界,他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雕塑泰斗羅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著人性的活力,充滿創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世界藝術文明的瑰寶。與其說他們是成功者,不如說是圓夢的人!圓的是他們自身那永遠不可遏制的創造力之夢。
創造力的分類
1.創造力分類
我國學者羅玲玲將創造力按層次遞進分為三種
潛在創造力→前創造力→現實創造力
(1)現實創造力。在有結果的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積極心理特徵的總和。該結果必須是新穎的、有建設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種藝術、文學或科學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夠實施的技術方案、方式方法,還可以是產品、模型等具體實物。
(2)前創造力。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是現實創造力的雛形和預演。經過進一步努力,具有轉化成現實創造力的可能。
(3)潛在創造力。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特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預側出來的創造力。
潛在的創造力,即一種更內在的、由人格決定的創造力。具有潛在創造力的人,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以說前創造力是他們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創造。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除了依賴於先天索質,還跟後天的創造訓練及實踐相關。某種愈義上.對多數人而言,後天的訓練是潛在創造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三種創造力的層次遞進,表現了「潛在的創造力」(對問題的敬感)向「前創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現實的創造力」(臉證設想)的一個創造演化的全過程。
潛在的創造過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潛在依賴,也依賴於先天素質,所謂後天的鍛煉是以層次上的遞進並非是變現創造力的全部過程,創造力較強的人表現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斷的源源不斷的成功,是充滿人性力的活力,當然不斷的充滿激情者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K.Taylor)根據產品的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這種能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表達式創造力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兒童的塗鴉畫就是這種層次的創造活動。②生產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以模仿和應用技術原理為基礎,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生產完善的產品,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用新眼光看待舊問題,以取長補短的方法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酌技術更新和發明都是發明式創造力的產物。④革新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⑤高深的創造力。這是最高境界的創造力,只有少數專家才具有這種創造力。依靠高深的創造力,可以處理復雜的資料,可以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
❼ 吉爾福特的簡介
J.P.Guilford:吉爾福特(1897-198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心理測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吉爾福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馬奎特(Marquette)的一個農民家庭,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他的父親是一位聰明,而且積極學習新事務的農夫,家庭成員中,還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的成就,就能夠追過三年級的程度,而更在 12 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高中的入學考試。不過因為家庭的因素沒有直接進入高中,而是跟同齡的同學同年進入高中。1914 年他從奧羅拉高中畢業,之後當了兩年小學教師,又進內布拉斯加大學學習一年,他曾一度想成為化學家,後應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內布拉斯加大學,在那裡,海德(Winifred F. Hyde)讓他擔任助理以籌措學費,這讓他對心理學產生興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後獲該校學士和碩士學位。期間,他擔任臨時心理診所主任,處理了約 100 個個案,這一經歷讓他感到,單靠IQ 來了解兒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認為對於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鑒別方式。
1924 年,他進入康奈爾大學師從 E.鐵欽納攻讀博士學位,還曾與L.瑟斯頓、C.斯皮爾曼、赫爾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過交往,並曾聽過K.達倫巴哈的課程。1926 年,他和露絲(Ruth S. Burke)結婚,後育有一女成為工業心理學家。1927 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伊利諾大學和堪薩斯大學工作不久後,1928 年返回內布拉斯加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在這里,他逐漸贏得國際聲譽並成為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學任職,除了 1941 年曾在聖安娜陸軍航空基地負責對機組人員進行選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77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
1987年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著作與論文共計400多種。主要著作有:《統計學》(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認知心理學的參照框架》(1979)
《創造性才能》(1985)等。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於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論,他否認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活動就是人在頭腦里加工(操作過程)客觀對象(內容),產生知識(產物)的過程。智力的操作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 5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內容包括圖形(具體事物的形象)、符號(由字母、數字和其他記號組成的事物)、語義(詞、句的意義及概念)、行為(社會能力),共 4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產物包括 6 個因素,即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換、蘊含。這樣,智力便由 4×6×5=120 種基本能力構成。吉爾福特已識別智力結構中的 70 多個智力因素。
他不斷充實自己的三維空間結構,1971年,他修正其理論,將內容中原屬圖形的材料,再分成視覺與聽覺兩種,於是將智力視為 5×5×6=150 個不同因素的組合體。1983 年,他又將操作維度中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使其由 5 項變為 6 項,智力結構的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種。吉爾福特認為每種因素都是獨特的能力。例如學生對英語單詞的掌握,就是語義、記憶、單元的能力。又如,說出魚、馬、菊花、太陽、猴等事物哪些屬於一類,回答這類問題進行的操作是認知,內容是語義,產物是類別。
吉爾福特將其上述智力結構的模式推薦為認知心理學的參考系統。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論中引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是對創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從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聯系起來;還將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相對應。他認為發散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是創造性的核心。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度、氣質、能力傾向、形態、生理、需要和興趣七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七角形的交互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雖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論卻提出創造能力的研究和創造性測驗,這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7-1979 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等。著作與論文共計 400 多種。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這樣,由四種內容、五種操作和六種產物共可組合出4x5x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後來在1971年和1988年吉爾福特又對該模型作了兩次修改、補充,最後成為具有180個因素的三維結構)。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維結構中處於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於是他和他的助手們(托倫斯等人)著重對發散思維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發散思維的四個主要特徵:
流暢性(fluency):在短時間內能連續地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的數量;
靈活性(flexibility):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originality):具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獨出心裁的解決問題思路;
精緻性(elaboration):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
吉爾福特認為,這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並研究出一整套測量這些特徵的具體方法。然後,他們又把這種理論應用於教育實踐棗圍繞上述指標來培養發散思維(按吉爾福特的理論,這也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使發散思維的培養變成了可操作的教學程序。盡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來說,畢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吉爾福特和托倫斯等人的貢獻是不應抹殺的。 測試目的:考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和精緻性。
測試題型:開放題型。
吉爾福特
吉爾福特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認為,發散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能代表個人的創造能力,故發散思維的測量,實質上就是創造能力的測量。他與同事創編了一套測驗題,共有14個部分。其中前10個要求言語反應,後4個為圖形內容的非言語測驗。這套量表年齡適用范圍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內容如下:
(1)詞語流暢性測驗(DSU):要求被試迅速寫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單詞,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觀念流暢性測驗(DMU):要求被試迅速寫出屬於某種特殊類別的事物,如半圓結構的物體。答案可能有:拱形橋、降落傘、泳帽……
(3)聯想流暢性測驗(DMR):要求被試列舉某一詞的近義詞,例如承擔。答案可能為:擔負、承受、承當……
(4)表達流暢性測驗(DMS):要求被試寫出具有4個詞的一句話,這4個詞的詞頭都指定某一個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測驗(DMC):要求被試列舉出某種物體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磚頭。答案可能有:當作板凳、打狗、磨鐮刀、寫字……
(6)比喻解釋測驗(DMS):要求被試填充意義相似的幾個句子,如這個婦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經度過了最動人的時光,……在還沒有來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歲月。再比如解釋滄海一粟、一箭雙雕等。
(7)效用測驗(DMU):要求被試盡可能列舉出某一件東西的用途,如空罐頭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圓餅、養蚯蚓等。
(8)故事命題測驗(DMU,DMT):要求被試寫出一個短故事情節的所有合適的標題。例如:冬天到了,一個百貨商店的新售貨員忙著銷售手套,但他忘記了手套應該配對出售,結果商店最剩下100隻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貨員、100隻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後果推斷測驗(DMO,DMT):要求被試列舉某種假設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結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麼會發生什麼結果?答案可能有:旅遊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職業象徵測驗(DMI):要求被試根據某一個稱呼列舉出它代表或象徵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燈泡,答案可能有:電氣工程師、燈泡製造工、電工……
(11)繪圖測驗(DFU):要求被試把某一個簡單圖形復雜化,組成盡可能多的可辨認的物體。
(12)裝飾測驗(DFI):要求被試在普通物體的輪廓上盡可能多地設計出不同的裝飾方案來。
(13)組成對象測驗(DFS):要求被試利用一套簡單的圖案,如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畫出指定的事物。在畫物體時,可以重復使用任何一個圖形,也可以改變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圖形或線條。
(14) 火柴問題(DFI):移動特定數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數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說明:每回答出一個答案得1分,分數越高,說明發散思維能力越強。 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度、氣質、能力傾向、形態、生理需要和興趣六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六角形的交工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吉爾福特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
❽ 能力、智力、創造力三者的關系。
創造力與智力的關系:推孟、吉爾福特、托蘭斯等人分別做過大規模的研究得出如下結果:
⑴低智力者難以有創造性。
⑵創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間;⑶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創造力。
所得結論:智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至於創造力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沒有相關專業的表述,我們大多數認為創造力是能力的一個表現方面。
❾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
1
)准備(收集信息);
(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
3
)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
1
)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
2
)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