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象棋是韓信發明的嗎

象棋是韓信發明的嗎

發布時間: 2020-11-25 13:12:12

❶ 中國象棋是韓信發明的么

因該不是,象棋是在更早的時期就被發明了。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由他發明了象棋。

❷ 象棋是誰發明的作者就簡介,背景

據我國古代傳說,象棋是舜發明的。舜的弟弟象很壞,好幾次想害死舜(《孟
子》中曾有記載)。後來舜把他幽禁起來,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給他做文娛活
動。象棋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這傳說已證明不可信,但據常任俠先生根
據王國維氏的一些考據而推斷,從這個傳說中可以推想到象棋傳人我國的路線,他
認為象並不是舜的親弟弟,而是我國以南產象地區(如緬甸等地)的領袖。象與舜
曾結成兄弟同盟而戰勝其他民族,但後來兩人又發生沖突。很可能.象棋是從印度
經過泰、緬等地而傳人中國。近年來華南象棋名手輩出,人才之盛似居全國第一,
這雖與象棋先到華南沒有什麼關系,但在千餘年前,華南人就比中原人士先學會象
棋,現在想來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❸ 象棋和圍棋誰發明是不是韓信

不是 圍棋是堯發明的 而象棋是三國時才興起的一種棋類游戲

❹ 中國象棋是韓信發明的嗎

現在普遍認為是這樣~ 中國象棋是什麼時候定型的?它的發展歷史有多久?其說法很多。 有人認為,戰國時期宋玉所作的《招魂》里講到了象棋。如從那時算起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人說,象棋是公元前2000年帝舜創造的。他有個名叫象的弟弟,品德不好,無所事事,舜特作棋加以教育,故稱象棋。若果真這樣的話,象棋的歷史就更加悠久,約有4000多年了。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中國象棋又被稱為「象戲」、「桔中戲」,系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戰國末期,盛行一種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變革,象棋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六十四個方格組成。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葯發明增加了炮以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士林廣記》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它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最早的國際象棋譜早200多年。這些記載足可以推翻國外長期以來流行的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的說法。 到了明代,有人把一方的「將」改為「帥」,這時的象棋便和現今我們常玩的中國象棋一樣了。 有趣的是,還有一段與中國象棋的發明有關的歷史公案: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

❺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啊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來歷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於西漢統帥百萬大軍的韓信。

韓信,漢族,古淮陰人。現楚州區中有韓信的遺跡韓候祠、胯下橋、漂母祠、漂母井、釣魚台、韓候故里、古淮陰碑(為後人在韓信幾百年後建)。他是西漢開國功臣,曾被封為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韓信被呂後誘捕入獄。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後知道後,她就下了一道懿旨,說韓信身為犯官,不能擅著兵書。韓信悲憤難忍,仰天長嘆道:「這個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連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當時有個獄卒聽到他這句話後,跪在韓信面前說:「王爺!你就把用兵之法傳給小人吧!」韓信苦笑了一聲說:「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悔之晚矣,怎麼能再連累你遭受殺身之禍呢?」獄卒再三懇求,韓信只是不允。
一天,這個獄卒給韓信送飯時,眼裡的淚花直打轉轉,好像有啥要事對韓信說,又忍住了。韓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問獄卒:「大哥,那個婆娘是不是要對我下毒手了?」獄卒忍不住哭出聲來。韓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著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並說:「本王今年剛好三十六歲,一生助漢滅楚,屢立大功,到頭來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裡。你平時對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沒機會報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學的奇術傳給你吧。」他說著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布在方框內界河兩方。一面的十六塊紙片各寫著帥、仕、相、車、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塊紙片上寫著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字。
擺好後,韓信邊移動紙片邊告訴獄卒:「這個方框就是千軍萬馬的大戰場,兩面各代表一方的軍力。用兵之道,貴在主帥多謀善變,通盤籌劃、奇正配合,以不變應萬變……」並具體地教獄卒如何跳馬、出兵等。獄卒邊點頭邊稱贊:「奇!王爺真是個奇人啊!」

從那天起,韓信每天都和這個獄卒守著方框(棋盤)研究兵法。不久,韓信被呂後殺死,那個獄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個深山裡,搭了間草棚,開荒種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閑,就專心研究韓信授給他的奇術。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後人認為棋雖可布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象徵,所以稱它為「象棋」。因此,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中國象棋的發明者。他的奇(棋)術被後人世代相傳至今。

❻ 中國象棋是西漢大將韓信發明的嗎拜託各位大神

現今通行的象棋,相傳為唐代牛僧孺所制。刻圓木或牙、骨為棋子三十二枚,紅黑各半。兩人對弈,紅方以帥統仕、相及車、馬、炮各二,兵五;黑方以將統士、象及車、馬、炮各二,卒五。弈時雙方輪流行棋,以將一方之將帥捉死為勝。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 · 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 ·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北周武帝宇文邕發明的象棋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稱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中〈第六諫〉、《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鑒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武後嘗問狄仁傑雲:「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見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為宮中無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虛儲位哉?」"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麻煩採納,謝謝!

❼ 象棋是韓信發明的可不可信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

象棋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這本來跟四大發明是中國人的傑作一樣,乃不爭的事實。但是英國人威廉瓊斯信口開河,發表了一通什麼象棋既以象命名,象棋中又有象,中國古代不產象而印度則是產象國,故象史專家們由於一時搞不清幾個關鍵問,從而對中國起源說也失去了幾分自信。好在事實畢竟是事實,現在考古發掘已經證實,中國古代也產象。自然,威廉瓊斯先生的「高論」也就不攻自破了。今天象棋的發源地雖以被鎖定在中國或印度這兩個國度之內,但究竟是中國還是印度,在國際上仍是眾說紛紜。近年來人類生命科學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科學家首次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意味著人類在破解生命之謎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也給目前的棋史研究工作帶來有益的啟示:棋史研究也可以搞一搞「基因工程」,細細剖析一下現行象棋的一些遺傳性——現行象棋的身上,一定存在著它源頭的有關信息!一旦捕捉到這種信息,象棋起源之謎也就不難揭開了。
我們的前人認定象棋是從博發展而來,而博卻是黃帝發明的。這種看法在象棋古譜《棋譜秘錄》、《韜略元機》和《淵深海闊》的序言中都有提及。特別是清代學者梁同書為《淵深海闊》寫的那篇序,就極為明確的介紹了當時的一種主流說法「聞昔帝堯按周天度數作圍棋,名曰弈;黃帝伐蚩尤而為博;武帝伐紂有天下,易其名曰象棋,言戰陣勢也。」
盡管以上說法有屈原的《楚辭》、西漢劉向的《說苑》以及西晉張華的《博物志》等歷史文獻的支持,但由於象棋涉及的源頭歷史實在太悠久了,悠久得令後人誤認為是神話故事(這真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不幸)。料想黃帝不過是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的一個部落聯盟長,憑著那時十分低下的社會生產力,誰能相信黃帝在戰爭的歲月里會有那麼多的閑情逸致去創造玩樂的工具呢?但是如果聯繫到「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那個「籌」,聯繫到《古博經》記載的投骰行棋以及棋子升變等博規則,那麼我們就會豁然開朗:原來黃帝發明的乃是「博」這一生產工具——戰籌。正如《博物志》介紹,到了夏代,出現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奴隸主貴族階層後,才有一個叫烏曹的臣子根據黃帝運籌的方法,發明出「博」這種玩具來獻給夏桀的。當年黃帝指揮的只是由一些各自為政的部落隊伍結盟而成的部隊,缺乏絕對權威的指揮權,因而他在聯盟軍事民主會議上就採用了以投骰決定某支部隊進退的方法來協調己方的兵陣,於是烏曹的博棋中就有了投骰行棋的規則。至於棋子升變為「梟」的有關規定,不過是體現了黃帝部隊戰時的一種獎勵機制,它和後世劉、項滅秦前作出的「先入咸陽者為王」的約定是同一個道理。所以追根刨底的追究起來,說黃帝發明了「博」也是沒有什麼不對的。而投骰決定行棋及棋子升變這兩大規則,也就自然成了博棋的基本特徵。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又由「博」而衍化出「塞」來,統稱「博塞」。它們的區別是,投骰者稱博,不投骰者叫塞。到春秋戰國時期,「博塞」的流行已是十分普遍了。《莊子駢拇》載:「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谷因為耽於玩博塞,竟連自己所放的羊都跑失了,可見博和塞這些棋戲活動在當時已是深入人心。那麼周武帝為什麼要將博「易其名曰象棋」呢?只能有一個回答,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代已有了專職的軍隊,而到了商代末期,軍隊中還分化出不同的兵種來。
宋人程顥詩句「車馬尚存周戰法」,就啟示我們,周武帝在討伐商紂的戰爭中,已用上了「車」「馬」這兩個當時比較新式的兵種,並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麼在奪得天下後,周武帝的那一班隨戰臣屬在玩博的時候,極有可能興高采烈地給博加進了「車」「馬」這兩個兵種,藉以歌頌周天子的武力天下無敵。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博戲,跟舊博戲不同之處,它是多種的(原來的博塞都是單一兵種)。而周武帝當然會覺得這種新博戲是屬於自己的「專利」,為了標榜自己功比三王,也就欣欣然地為新博「易其名曰象棋」了。所以,說象棋為商末周初之際誕生,大概也是不會錯的。
在以後的漫長歲月里,象棋就披著歷史的風風雨雨不斷地生長、發展起來(當然其他各種棋戲也都一樣)。可想而知,到戰國時期,因受博塞的影響,象棋也必然會分化出投骰的象棋和不投骰的象棋。因為不投骰象棋顯得方便,加上多兵種變化也相應復雜,這種象棋就擁有較大的發展優勢。秦漢以後,由於封建皇權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象棋中又逐漸增加了王、偏、裨等角色,這種情況,程顥「偏裨兼備漢官名」的詩句或資證明。到了唐宋,特別是到中國象棋定型前夕那一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化藝術隨之空前繁榮。象棋也跟其他藝術一樣,發展得多姿多彩,什麼寶應象棋、七國象棋、大象戲、小象戲,立體型的、平面型的,精緻的、粗朴的,應有盡有。但隨著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各自定型之後,象棋身上也頓時失去了它出生時的那股「稚氣」;漸漸地,連他的源頭信息也變得模糊起來。
但是我們仍可以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追尋象棋的來龍去脈。例如,古博棋發展到今天,以成了民間最為流行的一種娛樂游戲——麻將。雖然從原先的兩方發展到現在的四方參與,由原來的棋子變為現在的牌張,變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摸牌前先投骰這個「基因」,就確證了它的「祖先」是古博棋。再如十一世紀印度的「四角棋」,從多兵種這角度看來,它是一種「象棋」;但若不能提供古印度孔雀王朝正是一種「四國鼎立」之勢的歷史證據,則它的投骰行棋及四方參與的「基因」,就決定了它必定是中國初生期象棋(投骰象棋)的一種異化發展物。
現代國際象棋身上就有著中國古「博塞棋」的「遺傳基因」。這樣說還得先提一下國際跳棋,不過國際跳棋目前在我國開展得並不普遍。人民體育出版社曾於1994年7月出版了《國際跳棋》一書,我們從而可以知道它有以下一些特點:一、兵種單一,棋子放在格子里;二、參與者為兩方,不投骰;三、走棋時棋子只許進不許退(升變以後除外);只許跳一子吃一子,可以連跳連吃,但不許越過多子以推進;四、為了阻止對方棋子進到底線而升變為王棋,雙方運子時往往得盡量塞住對方棋子的進路。根據以上特點,我們一般就能自然地得出結論:他就是中國古塞棋的活化石!雖然我們難得見古塞棋的實物,可是從國際跳棋行棋時互相「塞」的特點,卻不難明白塞棋之所以叫「塞」的緣由。但是,我們還可以更確切地說,國際跳棋其實就是國際象棋的「純兵」棋。將國際象棋的各個兵種全都換作兵,再跟國際跳棋比較一下,除了吃子的規定不同外(國際象棋的兵是斜進吃子),別的又有哪點不一樣呢?有人說,現代象棋是在博棋發展到塞棋後,再在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話是有幾分道理的,***看國際象棋兵的有關特點,不是明明白白地顯示著它跟塞棋的血緣關系嗎?
有必要再分析一下「王車易位」和「將軍」(又稱「叫將」、「照將」)。顧名思義,「王車易位」就是王在戰車上跟手下交換位置(或交換自己所乘的車輛)。那麼又為什麼要易位呢?無非是想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便於尋找機會逃脫危險的境地。細細深究起來,這條特殊的規則還蘊涵著一個戲劇性的歷史故事哩。據《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晉兩諸侯國的軍隊在鞍這個地方作戰。齊軍的主將諸侯王齊傾公「滅此朝食」,犯了驕傲輕敵之大忌,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而且他本人所乘坐的戰車也被晉軍大將韓厥死死追逐。眼看不能逃脫,於是「逢丑父與公易位」(手下輔將逢丑父就與齊傾公在車上暗中交換了乘坐位置)。要知中國古代歷來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就是同乘一輛車子,也有規定的尊卑不同的位置,不得輕易僭越。危機中齊傾公「王車易位」,就是想藉此掩蓋自己「王」的真實身份,以便伺機逃脫(後來齊傾公果然依賴此舉擺脫了險境)。晉將終於追上了齊傾公,卻又不敢貿然動粗,接下來的就是「將軍」(叫將)——「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曰……」(韓厥在馬前抓住馬韁繩,行了對國君的再拜稽首禮,取過一杯酒,配上玉璧,獻給「齊傾公」,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古代恪遵「刑不上大夫」的禮法,所以韓厥即使是對待敵方的主將主帥,也依然禮敬有加,不敢有絲毫的侮慢(當然也可能另有意圖)。大概是告戒人們記住一驕傲就會招致失敗的教訓吧,象棋中就有了「王車易位」的規則和「將軍」的術語。人們都叫象棋為象戲,原來小小的枰場上演繹的卻是人類歷史的活劇!那麼,又何以見得「王車易位」「叫將」所蘊涵的定是中國古戰場上特有的故事呢?這是有物可證的。據有關資料介紹,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有八世紀印度的一隻象牙雕立體象棋子,其王坐在象背之上,象鼻上還卷著敵方的一個士兵。

❽ 楚漢象棋是不是韓信發明的

中國象棋的說法眾說紛紜,目前尚無定論。不過在眾多的說法里,有一種說法就是說韓信發明了中國象棋,傳說韓信被呂後和蕭何陷害,投入獄中,知道自己無法再出來時,他想把自己的兵法傳與後人,沒辦法把他的兵法改化成象棋的形式傳與一個對他很好的獄卒,並告訴他其中的玄機,叫他牢牢記住,以後有機會傳與後人,但是由於獄卒不夠聰明,沒能記住玄機,只記住了表面的玩法,後來也就變成象棋了。

❾ 人民日報:象棋是韓信發明的嗎

其實,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有一點似乎比較實在,那就是有楚河漢界的象棋與韓信有關。總之,韓信發明象棋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見諸眾多典籍。據傳說,漢王朝建立後韓信卻被捕入獄,韓信想寫本兵書傳給後人也不被准許,他只好將用兵之道融於小小的棋盤之中,並將弈棋之法通過一位獄卒傳諸後人。我知道了,前一段時間在《楚漢傳奇》中看到的叱吒風雲的韓信,原來還是位象棋發明人和象棋高手。
在賽場,我還看到展示的韓信經典戰例象棋譜,那一盤盤精彩的棋局,演繹一段段與韓信相關的成語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用兵,愈少愈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奇用兵、先計後戰;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灼灼淮陰、靈武冠世;先聲後實、戰無不勝;兵仙神帥,傳檄而定,等等,不一而足。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縱橫捭闔的一系列經典戰例,載於千秋史書,存於軍事典籍,也大量見之於歷代象棋名譜。韓信的用兵藝術,正是象棋這個戰爭模擬技藝的要義,也是韓信發明象棋傳說的理論基礎。這些古譜名局以及一些現代的棋局,在韓信杯比賽期間每天公布10局,在棋迷中征詢正解,很有味道~

❿ 韓信發明了什麼東西

中文名: 韓信
別名: 淮陰侯(封號)
國籍: 中國(漢朝)
民族: 華夏(漢族)
出生地: 淮陰(今江蘇淮安)
出生日期: 公元前231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196年
職業: 大將軍、左丞相、相國
畢業院校: 自學成才
信仰: 孫武子
主要成就: 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
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
代表作品: 代考
爵位: 淮陰侯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