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愛創造
⑴ 愛數學乘以愛數學等於多少酷愛數學
四大思維模式 :數學體系的四大思維體系:數形結合、函數思想、分類討論、方程思想。在學習數學過程中要做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有機結合,用已知數值通過函數的方式和方程的形式展現出來,在未知待定的情況下,通過分情況的方式加以討論並解析出問題的不同情況的答案!
培養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孩子或許天生就有對數學這方面有很大的興趣,能快樂的學習數學。如果對數學不感興趣,也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培養:激發孩子求知慾;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引導孩子思維多元化。
探索求知精神:做好以上四步,就能輕輕鬆鬆的學好數學了。但還需要探索求知精神。每個人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慾都是不同的,在學習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當對困難的求知慾超過別人的時候,就能在精神上就超過了對方,這是一種學習數學的境界!
勤奮成就人才:每一個成功都是三分靠的上天「註定」,而七分靠的還是「打拚」。即使再有頭腦,再有數學天賦的人,如果一味的在學習中懶惰,在數學方面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為;而一些即使平平的人,在勤奮的督促下也能做到一番作為。勤奮是成功的階梯!
⑵ 我愛做數學 ×4 = 學數做愛我 要詳細過程(謝謝)
樓上的你搞笑啊,人家問的是五位數
首先,五位數乘以4仍舊是五位數可得「我」只可能是1或2,且「學數做愛我」肯定是偶數,所以「我」=2。
而只有3和8在乘以4之後的乘積是以2結尾的,並且由於「我」=2,20000*4=80000,所以「學」肯定不會比8小,所以「學」=8。
又得「學數做愛我」是以8開頭,因此必定小於90000,而90000/4=22500,因此「愛」小於等於2,但由於「我」=2,所以「愛」定是0,1其中的一個數:假設「愛」=0,則20ab8*4=8ba02,由於8*4=32,進3,所以4b+3的尾數是0,但偶數+3尾數不可能是0,所以「愛」不等於0,即「愛」=1
綜上可得21ab8*4=8ba12,8*4=32,進3,所以4b+3的尾數是1,所以b可能為2或7,但由於「我」=2,所以b也就是「數」=7
因此得21a78*4=87a12(設「做」=a),和之前的道理一樣,8*4=32,進3,7*4=28,加3=31,再進3,所以4a+3的尾數為a,符合這一條件的數只有9,即「做」=9
所以:「我」=2,「愛」=1,「做」=9,「數」=7,「學」=8,即21978*4=87912
(全手打的,多加點分啊)
⑶ 陳景潤怎麼愛上數學的故事700字
陳景潤怎麼愛上數學的故事
陳景潤出生在貧苦的家庭,母親生下他來就沒有奶汁,靠向鄰居借熬米湯活過來。快上學的年齡,因為當郵局小職員的父親的工資太少,供大哥上學,母親還要背著不滿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幹活掙錢。
這樣,平日照看3歲小弟弟的擔子就落在小景潤的肩上。白天,他帶領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數手指頭玩;晚上,哥哥放了學,就求哥哥給他講算數。稍大一點,擠出幫母親下地幹活的空隙,忙著練習寫字和演算。母親見他學習心切,就把他送進了城關小學。
別看他長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績很好,因而引起有錢人家子弟的嫉妒,對他拳打腳踢。他打不過那些人,就淌著淚回家要求退學,媽媽撫摸著他的傷處說:「孩子,只怨我們沒本事,家裡窮才受人欺負。你要好好學,爭口氣,長大有出息,那時他們就不敢欺負咱們了!」
小景潤擦乾眼淚,又去做功課了。此後,他再也沒流過淚,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為學習的動力,成績一直拔尖,終於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立初級中學。
在初中,他受到兩位老師的特殊關註: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語文老師,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橫行霸道,國民黨卻節節退讓,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陳景潤勤奮刻苦,年少有為,就經常把他叫到身邊,講述中國5000年文明史,激勵他好好讀書,肩負起拯救祖國的重任。老師常常說得滿眼催淚,陳景潤也含淚表示,長大以後,一定報效祖國!
另一位是不滿30歲的數學教師,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知識非常豐富。陳景潤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課,一本課本,只用兩個星期就學完了。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氣,多給他講,並進一步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從此,陳景潤就更加熱愛數學了。一直到初中畢業,都保持了數學成績全優的記錄。
後來,陳景潤考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在這里,他有幸遇見使他終生難忘的沈元老師。沈老師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當時是陳景潤的班主任兼教數學、英語。沈老師學問淵博,循循善誘,同學們都喜歡聽他講課。
有一次,沈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數學題:「韓信點兵」。大家都悶頭算起來,陳景潤很快小聲回答:「53人」。全班為他算得速度之快驚呆了,沈老師望著這個平素不愛說話、衣衫襤褸的學生問他是怎麼得出來的?陳景潤的臉羞紅了,說不出話,最後是用筆在黑板上寫出了方法。
沈老師高興地說:「陳景潤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講,我幫他講吧!」沈老師講完,又介紹了中國古代對數學貢獻,說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早於西歐1000年,南宋秦九韶對「聯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數學家歐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師接著鼓勵說:「我們不能停步,希望你們將來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跡,比如有個『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至今未解的難題,人們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要把它摘下來!」課後,沈老師問陳景潤有什麼想法,陳景潤說:「我能行嗎?」沈老師說:「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韓信點兵』,將來就能摘取那顆明珠: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陳景潤失眠了,他立誓:長大無論成敗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⑷ 淺談如何讓孩子愛上數學課
創造機會讓孩子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學怎樣的數學,也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以前數學叫算術,主要就是算,現在是「數學」,已不僅僅是數字的學問,內容比以前豐富了。
學好數學,在數學課外,能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認同一個觀念: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讓跑步快的人成為「劉翔」,讓游泳好的成為「孫楊」,讓會唱歌的人去「中國好聲音」,讓數學興趣愛好者多學點數學,這是一種常理,但如果要讓每一個人都多學點數學,那就是一種極端了。當然,這里還需要強調一點,不管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都需要數學,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數字時代,數學從來沒有像當下那樣普遍地滲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因此,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必須的數學。
如何讓孩子愛上數學,有沒有簡單易學的技巧?
喜歡一樣東西,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們不要期求每一個人都喜歡數學,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為老師和家長需要為孩子喜歡數學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在經歷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適合做什麼,自己適合了才會喜歡上。
如果要談一點不成熟的經驗:我覺得是鼓勵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哪怕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進步。學會乘法,也許在您眼裡,實在不值得一提,但是站在鼓勵孩子的基礎上,我們完全可以說:你終於能把這些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寫得這么的簡便了?另外,創造機會,讓孩子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有用與樂趣。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的時候就讓孩子來用數學。最後,我給的建議是,讀一些有趣的數學課外書,豐富認識,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對於孩子要不要學奧數這個問題,我覺得因人而異。適合的學一點,不適合的不要學。學習一點思維數學,我個人覺得有好處,不是在於多學了多少數學知識和技能,更在於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以數學為載體,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前班,不要做小學的數學。讓學生「玩」數學,多積累點經驗。家長有時很在意看得到的數學本領,「我家的孩子數到100了」「我家孩子都會算進位加法了」這種技能提前機械掌握,並沒有多大的好處。學前階段,多積累點活動經驗,多玩就好了。
讓孩子大膽掰手指口算
一年級新生在學完了10以內加減法口算方法後,很多還會不自覺地掰手指進行口算,有的孩子在整個一年級都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時,家長特著急,總認為是自己的孩子笨,也怕跟不上其他孩子的步伐,於是對孩子進行了強化口算訓練,強化的弊端,既加大孩子練習的數量又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
我們通過一份1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對學生進行測試,結果表明,40.8%的學生是在掰手指算,但不是每題必掰,他們的平均年齡6.5歲,而且男生占的比例要多。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如果教師不針對發現的掰手指情況加以干涉和研究的話,這一現象也會逐漸消失,直到計算20以內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學生的手指已經無法滿足需要,他們的內心也會產生認知沖突,自然而然地去想其他的途徑解決問題,那手指頭自然不掰了。
小學生的思維開始質變的時候,應該是四年級了。但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有一定的伸縮性,可以提前,也可以延遲;可以加快,也可以遲緩,這意味著小學生思維發展存在著很大的潛力。
基於這種認識,家長不可嚴厲地杜絕思維發展慢的孩子掰手指,而是要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讓他們大膽地掰,在掰的時候想想幾和幾組成幾,慢慢的,隨著經驗的積累,他們便減少了掰的次數,最後實現不掰手指。
孩子做錯題,不能急於告訴正確答案
在低段孩子的應用題學習中,學生常出現看到「一共」就用加,看到「還剩」就用減,一個單元學習的是乘法,作業當中就全是乘,一個單元學習除法,所有的作業中全是除法,久而久之,認為應用題一學就會,到了中高段要解決稍復雜的應用題時就會束手無策。
對於家長來說,遇到孩子做錯題,不能急於告訴孩子正確答案或責罵,讓孩子先讀題,找出兩條數學信息和一個數學問題,感受信息和問題之間是緊密相關的,使應用題結構清晰化。同時家長要理清低年級應用題涉及的所有數量關系,再適時對孩子進行指導,重視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與說理。
低段出現的數量關系有:總數、部分數之間的關系。
如,一年級上冊出現的圖畫應用題。要讓孩子明白這里是求圖上左右兩邊一共有多少人?表示已知部分數和另一部分數,求的是總數。如果變換問號的位置,就是已知總數和部分數,求另一部分數。
相差數的關系。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出現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解決問題。如梨有12個,蘋果有9個,梨比蘋果多幾個?即12-9=3(個),像這種求相差數類型的應用題也可以歸結到求部分數的問題中。
每份數、份數和總數之間的關系。這是低段應用題的教學中一組非常重要的數量關系,在二年級中出現。家長在指導孩子時,也可讓孩子畫示意圖和線段圖明晰題意,這是是小學低段常用的解題方法。
如果您覺得有用就點個關注吧!
⑸ 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愛
面臨著即將到來的各種新的排列組合,我是多麼想繼續和你呆在同一個組合里無窮下去,我多麼希望我們的愛情是一條射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而不是一根所認識那麼丁點兒的線段。
我愛你,這是一個真命題。我所作的一切一切都是在為我們的將來作輔助線, ∴你不應該生我的氣,→我對你說:「別生氣了。」
你對我說:「⑴我們兩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⑵你跟別的女生好了。」看來,我真的需要證明一下你 這兩個推論是錯誤的 了。
證明:⑴你說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我注意了一下,班裡的座位橫著有七排,豎著是9行,再加兩個道,可以算11行。 設坐在5行四排的同學為坐標原點,第四排為x軸,第5行為y軸。 則你的坐標:你(-4,1);我的坐標: 我(3,-2)。
∴我們倆之間的距離:
你我
=根號下(3+4)平方+(-2-1)平方
> ≈7.6
∵當兩人距離 L≥10 時,才可以算遠。0<7.6<10
∴我們倆之間距離並不遠。
∴原命題為假命題,錯誤。
⑵你說我跟別的女生好了。
在做題之前先說明一下,為了做題方便,這里暫用「她」來代替「別的女 生」
設:一RtΔABC,∠C=90度,斜邊AB=我,兩條直角邊分別對應你和她。我和你的夾角∠ABC=α。(說明:至於為什麼只設我們之間的夾角,而不去管我和她的,那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交集,而你也說過,相信我和別的女生的關系還沒有發生到有公垂線的地步。這一點,我略感安慰)
則我們倆在一起 ∵你在我上面 ∴為 cosα
我和她 ∵我在她上面 ∴為 cscα
你和她 ∵你在她上面 ∴為 ctgα
∵我和你的夾角α(我確信曾經有過)非常小(小到兩片葯便對付了)
∴α趨於0(α>0)
當α=0時,①cosα=1, ∴我心裡只有一個你
②cscα=0, ∴我和她沒有關系
③ctgα=+∞,∴你比她重要無數倍
∴我愛你,不愛她。
同理可證:我愛你,不愛她』、她』、她』……
將此概念推廣開來,
則可證:我愛你,不愛每一個「別的女生」
即:我愛你,而不愛每一個你所說的「她」。
∴我愛且僅愛一個你
∴原命題是假命題,錯誤。
好了,現在,還生氣嗎?我與「她」就像是開口向上的拋物線與坐標橫軸,而我對「她」的心:△<<<0,
∴不會有交點。
我與「她」就像是兩根異面直線,無論怎樣延伸,不會有交點。
我與「她」就像是雙曲線的兩支。盡管有些對稱,但是沒有交點。
其實,術子,到現在,我仍然沒有求出你所說的那個「她」的具體值是多少。不要再提「她」了,讓「她」永遠消失吧!
術子,讓我們回到一起吧,忘記所有不愉快的事,和差化積,從新整理思路。
術子,真的原諒我吧,我絕不會背著你搞出什麼增根,不信的話,我隨時接受你的檢驗。
術子,你知道嗎?在你不理我了的這些日子裡,我的生活就好象是一列等比數列{an},首項a1=痛苦,公比q=想念(q>1 ),n=天數,前n項和Sn=,我實在不能忍受這痛苦和想念相交構成的煎熬了。術子,給我一個正確答案吧!可以嗎?
昨天,我做出一道詩,在這兒送給你。
術子,
你是我對稱軸,
如果沒有你,面臨著即將到來的各種新的排列組合,我是多麼想繼續和你呆在同一個組合里無窮下去,我多麼希望我們的愛情是一條射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而不是一根只有高中三年那麼丁點兒的線段。
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都努力學習,則上面的理想可以實現。這是一個真命題。我所作的一切一切都是在為我們的將來作輔助線, ∴你不應該生我的氣,→我對你說:「別生氣了。」
但你依然沒有原諒我,你對我說:「⑴我們兩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⑵你跟別的女生好了。」看來,我真的需要證明一下你 這兩個推論是錯誤的 了。
證明:⑴你說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我注意了一下,班裡的座位橫著有七排,豎著是9行,再加兩個道,可以算11行。 設坐在5行四排的同學為坐標原點,第四排為x軸,第5行為y軸。 則你的坐標:你(-4,1);我的坐標: 我(3,-2)。
∴我們倆之間的距離:
你我
=根號下(3+4)平方+(-2-1)平方
> ≈7.6
∵當兩人距離 L≥10 時,才可以算遠。0<7.6<10
∴我們倆之間距離並不遠。
∴原命題為假命題,錯誤。
⑵你說我跟別的女生好了。
在做題之前先說明一下,為了做題方便,這里暫用「她」來代替「別的女 生」
設:一RtΔABC,∠C=90度,斜邊AB=我,兩條直角邊分別對應你和她。我和你的夾角∠ABC=α。(說明:至於為什麼只設我們之間的夾角,而不去管我和她的,那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交集,而你也說過,相信我和別的女生的關系還沒有發生到有公垂線的地步。這一點,我略感安慰)
則我們倆在一起 ∵你在我上面 ∴為 cosα
我和她 ∵我在她上面 ∴為 cscα
你和她 ∵你在她上面 ∴為 ctgα
∵我和你的夾角α(我確信曾經有過)非常小(小到兩片葯便對付了)
∴α趨於0(α>0)
當α=0時,①cosα=1, ∴我心裡只有一個你
②cscα=0, ∴我和她沒有關系
③ctgα=+∞,∴你比她重要無數倍
∴我愛你,不愛她。
同理可證:我愛你,不愛她』、她』、她』……
將此概念推廣開來,
則可證:我愛你,不愛每一個「別的女生」
即:我愛你,而不愛每一個你所說的「她」。
∴我愛且僅愛一個你
∴原命題是假命題,錯誤。
好了,現在,還生氣嗎?我與「她」就像是開口向上的拋物線與坐標橫軸,而我對「她」的心:△<<<0,
∴不會有交點。
我與「她」就像是兩根異面直線,無論怎樣延伸,不會有交點。
我與「她」就像是雙曲線的兩支。盡管有些對稱,但是沒有交點。
其實,術子,到現在,我仍然沒有求出你所說的那個「她」的具體值是多少。不要再提「她」了,讓「她」永遠消失吧!
術子,讓我們回到一起吧,忘記所有不愉快的事,和差化積,從新整理思路。
術子,真的原諒我吧,我絕不會背著你搞出什麼增根,不信的話,我隨時接受你的檢驗。
術子,你知道嗎?在你不理我了的這些日子裡,我的生活就好象是一列等比數列{an},首項a1=痛苦,公比q=想念(q>1 ),n=天數,前n項和Sn=,我實在不能忍受這痛苦和想念相交構成的煎熬了。術子,給我一個正確答案吧!可以嗎?
昨天,我做出一道詩,在這兒送給你。
術子,
你是我對稱軸,
如果沒有你,
我找不到另一半自己;
我找不到另一半自己;
⑹ 如何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教學離不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課堂上我們發現,當學生喜歡某種活動時,他們便會全身心投入,還會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因此,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與你一起參與進來,達到一種共鳴,而激情來自於教師自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 。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該培養他們的自主精神,讓他們自覺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以便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使主體作用得以發揮和體現。那麼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逐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真正實現主動,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創設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情景,使學生滿懷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首先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相信學生、熱愛學生,從而讓學生喜歡教師,進而喜歡自己的數學課;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敢問敢發言,形成一種情趣融融、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還有就是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探究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
2.運用現代教學教育技術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初中數學教學中正確選擇和使用教學現代教學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幫助他們學好有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內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一節中,用幻燈片演示折疊等腰三角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折疊過程發現輔助線的添法,從而自己歸納總結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並把透明膠片分發到每組,把討論的結果寫在膠片上,然後教師把他們的討論結果投影出來,讓全班同學與教師一道再進行討論,看哪個組寫出的結果最簡單最准確,然後進行練習,通過練習分組討論,組內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膠片上,再投影出來,引導他們討論解決,這樣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別人的問題中啟迪他們的思維,又培養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的精神,較好地發揮了他們的學習的主體作用。
3.使數學融於生活中
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並親近現實的生活,讓數學走進學生視野,讓生活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時,讓學生想像出生活中三角形都應用在那些地方,從而很好地掌握這個性質。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數學的思考",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數學來自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二、數學教學中自我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調動、培養與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密切相關,所以我們經常強調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作用。
1.讓學生動手體驗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於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製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並因此產生由此及彼地教學效果,例如在幾何內容教學中,學生通過動手簡易製作,能夠由簡單的實物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形狀。再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用邊長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進行平面鑲嵌,然後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這樣的動手活動,學生興趣很濃,培養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
2.引導學生積極質疑
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質疑,教師得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應在數學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具有挑戰性習題的理解。同時在日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並耐心予以解答,努力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影響其學習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激發學生質疑的另一途徑便是善於逼著學生提問題,並對經常提問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或獎勵,從而維持學生興奮的學習狀態。
⑺ 學+數學+愛數學+我愛數學=2O18
1000我+200愛+30數+4學=2018
兩邊同時除以2
500我+100愛+15數+2學=1009
前面是10的倍數,所以,「15數+2學」的內個容數數是9,9「2學」=4,9-4=5,是5的倍數。
500我+100愛+15數=1005
兩邊除以5
100我+20愛+3數=201
3數的個位是1,只有3×7=21,數=7
100我+20愛=180
兩邊除以20
5我+愛=9
只有1種可能:我=1,愛=4
⑻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愛上數學
數學如果從表面上看,會覺得很枯燥,很難一下子愛上它,但是如果深入進去,並在探索中找到答案,或發現了數學的神奇,你就會從中找到無窮的樂趣。
想愛上數學,你可以從趣味數學開始,去書店找一本趣味數學和喜歡數學的同學或兄弟姐妹一起研究。數學這個學科非常有趣,如果你一旦愛上他就不會再拋棄他,他是非常容易讓你專一的怪物。
假期過後我就對數學有了一種懵懂的好感,上數學課開始用心思考。後來我又遇上了一個喜歡摳難題的同桌,有一天我說我碰到一道難題想了一天才做出來,他說他有一本非常難的書,他能找到讓我算三天的題,結果他給我的題我真的這冥思苦想了三天,才得出結論。
數學其實如果真的走進去了,你就無法不喜歡他,只要你真的去鑽研,你就一定會產生興趣,
⑼ 引導學生由「怕數學」到「愛數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由「怕數學」到「愛數學」,只要注意這幾方面
一天,一隻老鷹抓到了5隻小雞。它讓小雞們排列成一隊。然後「一、二報數」,所有數「一」的小雞都將被它吃掉。剩下的小雞再「一、二」報數,所有數「一」的小雞又將被吃掉,整個過程完成後,剩下了一隻小雞。
過了一天,老鷹抓到了9隻小雞。加上剩下的那隻小雞,一共10隻。它又把這10隻小雞像上次那樣排成一列,然後「一、二」報數,一共進行了三次報數,每次報完數它都吃掉數「一」的小雞,奇怪的是這只小雞又倖存了。老鷹問道:「怎麼還是你?」小雞回答說:「我計算過,剩下的一定是我。」老鷹又問:「上次你排第四位,這次你排第8位,下次我抓19隻來,你排第幾位?」
你能幫你能幫雞回答這個問題嗎?
學好數學並不難,不要怕,就會愛上它。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外勤奮地練習。時常復習知識,預習新知識。要做到多想、多做、多問,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些就是學習數學的關鍵。
⑽ 學+數學+愛數學+我愛數學=2018
這個算式應該是這樣:喜愛數學+愛數學+數學+學=2018中,不同的漢字表示不同的數字,相同的漢字表示相同的數字,求使算式成立的漢字所表示的數字。
答案:喜=1 愛=4 數=7 學=2
驗算自己算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