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發明
A. 你知道中國的八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嗎
精神上的四大發明。這就是太 1 監、小腳、八股、大 1辮 1 子物質的四大發明,也就是在我們頭腦中生根發芽的、平時津津樂道的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1葯、指南針。
B. 有人說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應該更多,最起碼是八大發明,造低術、印刷術、火葯、指
四大發明的評定由來已久,這四大發明都是對人類文化的進步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是無可替代的。而瓷器、絲綢雖然也中國發明,但在國外有同樣功能的替代品,軍事兵法和武術在各國也歷史上也都有不同的著述。因此,將後四者與四大發明想比肩還是夠不上的。
C. 中國的治水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治水名人有很多,簡單列舉幾個:
1、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
2、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
3、西門豹 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
4、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5、王景(約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家。
D. 中國歷朝歷代的先後順序排列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夏朝大約是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這是中國古代第1個朝代,夏朝之後商朝緊隨其後,商朝有一個皇帝是非常出名的,其名商紂王,有一個愛妃妲己,據說商紂王為了討愛妃開心,用各種懲罰制度懲罰別人,商紂王和妲己的故事到現在有各種版本的,如今的妲己已經被傳成了狐妖。
在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了三國,秦朝有很多的神奇故事,像孟姜女哭倒長城,還有一些被挖掘了出來的古跡,秦時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到如今都沒有全部挖掘。
從近代到現代,中國歷史經歷的東西太多了,流傳的神話和事跡也是數不勝數,5000年的歷史,5000年的文化。
E.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歷史發展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鑒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
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中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喬治亞。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5)中國八大發明擴展閱讀:
挑選茶葉,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也講究「望、聞、問、切」,需要一定的茶葉知識。以下給各位茶友介紹一下茶葉的鑒別方法,幫助你挑選到好茶。首先,要規避以下4點。
忌買「茶名」
有的茶葉市場上,到處有名優茶,凡烏龍類即「鐵觀音、或大紅袍」,凡扁炒青即「龍井」,其實就是利用茶小白對茶認識不夠全面,用一些出名的茶來吸引茶友,讓茶友覺得一定是好茶。之前小葉子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包裝上寫的是小青柑,但打開卻是大紅柑。所以提醒各位茶友, 買茶要清醒。
忌買「包裝」
忌買「包裝」的意思是不要看包裝來買茶葉。很多茶友看到茶葉包裝顏值高,就忍不住想買。有的茶葉包裝很華麗,但品質並不好。所以要提醒各位茶友,如果想買到自己喜歡的好茶,茶質最重要,不要一味追求包裝漂亮。
忌買「大全」
有的商家會把各類茶葉整合包裝出售,讓茶友覺得一次性可以品這么多好茶,很劃算,但這時也需要提高警惕,因為有的是把品質不佳的茶也整合包裝,命名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等。所以茶友若想品全各類名茶,得留心尋找。
忌買「地名」
到茶鄉,尤其是旅遊景點,會有很多賣茶葉的商鋪,這時也要仔細挑選,因為有的商家會利用「茶鄉」這個點來「炒作」,讓茶友誤認為,茶鄉的茶肯定都是好茶,可是好茶除了要有好的生態環境,還要有精細的製作工藝,所以買茶時,茶友們要學會辨別。避免挑到以次充好、或價格不實的茶葉。
F.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經濟危機
以下是幾種解釋
1949~1957 過渡時期 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1962 大躍進時期 任務是實現15年之內趕上英美。
1963~1965 調整時期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6~1976 文革時期 全面內亂
1976~2000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來自搜搜問問 望採納
G. 中國有幾大菜系
八大菜系: 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1) 濟南風味是魯菜的主體,在山東境內影響極大。這個派系的菜講究實惠,風格濃重、渾厚,清香、鮮嫩。
(2)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起源於四川、重慶,以麻、辣、鮮、香為特色。原料多選山珍、江鮮、野蔬和畜禽。善用小炒、干煸、干燒和泡、燴等烹調法。以「味」聞名,味型較多,富於變化,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為突出。川菜的風格朴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3) 粵菜也叫廣東菜,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粵菜也是中國菜在在國外認可度最高的菜系品種,在國外的餐廳也是多以粵菜為主,粵菜在國際上是與法國大餐齊名的一大菜系。粵菜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清單和鮮嫩,對於食物的本味追求很高。粵菜的這種追求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科學的飲食文化。
(4) 閩菜起源於福建省,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長於烹飪海鮮,味道注重清鮮、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後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其中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但也根據地域分為漳州菜、廈門菜、泉州菜四種類型。
(5) 蘇菜或揚菜即江蘇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一般認為蘇菜內部分為四大派系:
金陵菜,來於南京,製作精細,口味平和。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澇,構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芥菜,馬蘭頭,蘆篙,野蒜)馳名。
淮揚菜,來於揚州,淮安和鎮江,講究選料和刀工,口味清淡,擅長制湯。
蘇錫菜,來於蘇州,無錫和常州,常用酒糟調味,擅長各類水產,口味偏甜。
徐海菜,來於徐州和連雲港,口味較重,擅長海產和蔬菜。
(6)浙菜起源於素有「魚米之鄉」的浙江,由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大地方特色菜系組成,用料廣泛,追求原料的極致新鮮,因其資源豐富,故,很多菜都是現取現做。 浙菜中杭幫菜重視其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禽、畜、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
溫州菜素以「東甌名鎮」著稱,也稱「甌菜」,匝菜則以海鮮人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即輕油、輕芡、重刀工。都自成一體,別具一格。而金華菜則是浙菜的重要組成部分。烹調方法,以燒、蒸、燉、煨、炸為主。
(7) 湘菜即湖南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湘菜的特點是注重刀工、調味,尤以酸辣菜和臘製品著稱,烹飪技法擅長煨、蒸、煎、燉、溜、炒等。湘菜又可分為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方流派。
(8) 徽菜起源於安徽省,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因為安徽人喜愛常年飲茶,所以徽菜一般油大,所謂重油、重色、重火工,芡重,色深,味濃。同時由於安徽多山多水,徽菜以烹飪山珍水產見長,根據地域不同一般又分為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菜三個子菜系。
(7)中國八大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
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粵菜、淮揚菜、川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H. 中國八大菜系是誰發明的
在宋代的時候,中國各地的飲食已經有了區別。在當時,中國的口味主要有兩種,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鹹的。
明代末期,中國飲食分為京式、蘇式和廣式。京式偏咸,蘇式、廣式偏甜。
到了清代的時候,當時辣椒從南美經過印度,從西藏傳入中國,首先引進辣椒的就是四川。清代中期的時候,川菜已經形成,到了清末就成為四大菜系之一了。魯菜也屬於京式菜系,因為魯菜影響力大於北京菜系,所以往往用魯菜代表京式菜系。蘇式菜系絕大部分是在淮揚地區,所有蘇式菜系也稱為淮揚菜。於是就形成了京(魯)、蘇(淮揚)、廣(粵)、川四大菜系。
民國開始,中國各地的文化有了相當大的發展。蘇式菜系分為蘇菜、浙菜和徽菜。廣式菜系分為粵菜、閩菜,川式菜系分為川菜和湘菜。因為川、魯、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後來形成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蘇、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所以說 八大菜系是經過歷史的演變逐漸形成的。
I. 中國十五年來的變化
祖國,我為你驕傲
母親,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那麼神聖,那麼親切。我知道祖國是我們的偉大母親,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歡樂和幸福都與祖國母親的安危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我感到身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中是多麼的驕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從課堂上和書本上越來越多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她有著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土,有著有口皆碑的中華文化,有著飲譽海外的「四大發明」,有綿延萬里的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壯麗的北京故宮,無與倫比的蘇州園林,還有豐富的寶藏和秀麗的風光……五千年的歷史,像一首古老的詩篇,也像一幅長長的畫卷,展現著祖國母親飽經滄桑的臉和那堅強不屈的身軀。 為了祖國的光明和富強,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使祖國掙脫鐵鏈,獲得新生;又有多少愛國志士,與祖國同甘苦共命運。「國家興亡,匹夫有則」曾是先輩們的豪言壯語,面對破碎的河山,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前赴後繼,為祖國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每當我看到五星紅旗升起,耳聽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時,總會感到熱血沸騰,有股發自內心的呼喊:祖國,我為你驕傲。
五十多年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算不了什麼,但是,就在這短短的五十多年裡,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真可謂一日千里。如今,改革開放為祖國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偉大的祖國以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由於祖國的強大,香港和澳門才回到祖國的懷抱;由於祖國強大,全世界水電工程規模最大的長江三峽工程才得以建成;由於祖國的強大,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得以在北京舉行;由於祖國強大,中國奧運健兒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奧運會金牌列世界第二;由於祖國強大,「神舟五號」宇宙飛船得以成功發射,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送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國家,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和勝利返回,更是顯示了祖國科技的進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證明了今天祖國的強大和繁榮嗎?祖國,我真為你感到無比驕傲。
早晨,雄壯的國歌聲響徹大地,鮮艷的五星紅旗隨著朝陽一同升起,飄揚的國旗就像母親微笑著張開雙臂。此刻,我就像依偎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和幸福。
今天,我們應該有「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的宏偉抱負,應該有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遠大志向,讓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建設我們的祖國吧。我要深情地說一聲:祖國,我為你驕傲!
J. 世界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是魯、川、粵、蘇、閩、浙、湘、徽菜的合稱,是指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面,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為社會所公認的中國飲食的菜餚流派。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的膳食文化已有雛形,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 ,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1簡介編輯
八大菜系
中國傳統餐飲文化歷史悠久,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川、魯、粵、蘇[1]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1]
中國人發明了炒(爆、熘)、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腌、熏、風干)、涼拌、淋等烹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學習了扒、涮等方式,用來製作各種菜餚。經歷代名廚傳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除影響較大的魯菜(山東)、川菜(四川)、粵菜(廣東)、蘇菜(江蘇)、閩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徽州)[1]八大菜系外,還有葯膳(魯菜系的起源)、東北菜(東北)、贛菜(江西)、京菜(北京)、津菜(天津),豫菜(河南)冀菜(河北)、鄂菜(湖北)、本幫菜(上海)、客家菜等地方特色菜系,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傳統特色烹飪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