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型飛機
❶ 日本的飛機的種類有多少
日本飛機的一些命名
二戰初期,日本海軍使用3種命名辦法
1、「*」試系統
2、年代型號/飛機類型系統
3、飛機類型/型號序列/製造廠編碼/改型系統
二戰後期,日本海軍在這些辦法上又加上通俗命名法
「*」試 系統
從1931年起,日本海軍給每一種新設計的飛機,不論是設計計劃和試驗機,都按昭和年代(即1926年裕仁天皇即位的年號)給予一個編號---「*」試****機。例如:著名的「0」式艦載戰斗機在1937年設計,當年是昭和12年,所以又稱為「12」試艦載戰斗機。
年代型號/飛機類型 系統
1920年後,日本海軍按戰前日本舊歷(以日本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即位,皇記元年)的最後兩位數或一位數,根據飛機入役的時間決定飛機的年代型號。「99」式艦載俯沖轟炸機,即皇記2599年--公元1939年入役;「0」式艦載戰斗機,即皇記2600年--公元1940年入役,稱為「0」式而不是「00」式;「2」式大艇,即皇記2602年--公元1942年入役。
30年代後期,為了描述飛機的改型,日本海軍在飛機型號後又增加了改型描述碼,用兩位阿拉伯數字代表飛機機身(機翼)和發動機改型,例如:「0」式11型戰斗機,是「0」式的第一種型號,而21型是第二種改型(2代表飛機的機身已經改進,事實上飛機的機翼外改為可以折疊,1代表發動機未改進),52型是機身進行了5次改進、發動機改進了2次。
進一步的改進以相當於英語ABC和漢語甲乙丙的日語字元表示,列在名稱的最後。
飛機類型代碼/型號序列/製造廠編碼/改型 系統
從1922年開始,日本海軍飛機還摹仿美國的編號系統。
飛機類型代碼
A 艦載戰斗機 B 艦載攻擊機
(包括魚雷、水平轟炸機)
C 偵察機 D 艦載轟炸機
(俯沖轟炸機)
E 水上偵察機 F 觀察機
G 攻擊機 H 水上飛機
J 陸基戰斗機 K 教練機
L 運輸機 M 特種水上飛機
MX 特種用途飛機 N 水上戰斗機
P 轟炸機 Q 巡邏機
R 陸基偵察機 S 夜間戰斗機
型號序列
飛機序列號。但有部分飛機按美國習慣不從1開始。
製造廠編碼
A 愛知
G 日立
H 日野(Dai-Juichi Kaigun Koskusho)
J Nihon Kogata Hikoki
K 川西
M 三菱
N 中島
P Nihon Hikoki
S+ Sasebo(Dai-Nijuichi Kaigun Kokusho)
Si Showa Hikoki
W Watanabe Tekkosho
九州
Y 橫須賀(Dai-Ichi Kaigun Koku Gijitsusho)
Z Mizuno Guraida Seisakusho
第4個阿拉伯數字表示改型,在此之後的英語字母則表示具體的改型用途。例如:H6K4表示川西飛機公司的第6種水上飛機的第4種改型,H6K4-L則表示這種飛機的運輸改型。所以,--"L"代表運輸改型,--"K"代表教練改型。也有直接用--"改"表示的
通俗命名法
1943年7月後,日本海軍也覺得繁復的飛機名稱不利於作戰的指揮,又規定了新型飛機的通俗命名辦法。
艦載戰斗機 以「風」命名
水上戰斗機
截擊戰斗機 以「電」命名
夜間戰斗機 以「光」命名
攻擊機 以「山」命名
轟炸機 以「星」或「星座」命名
巡邏機 以「海」或「洋」命名
偵察機 以「雲」命名
教練機 以「樹」、「植物」、「花」命名
運輸機 以「天」命名
其他 以「風」命名
日本陸軍飛機的命名辦法
日本陸軍飛機的命名辦法有以下三種
年代型號/飛機類型系統
和日本海軍相似,僅有一點不同:皇記2600年--公元1940年入役的飛機稱為「100」式,而不是稱為「0」式。
Ki編號系列
從1932年起,日本陸軍將所有陸軍飛機統一按試制、入役的先後次序將飛機編為Ki***.後面再根據改型情況加上羅馬字I、II、III和abc。從名字上面完全看不出飛機的功能、製造廠等信息,而且在1944年後,新飛機出現太多,這種編號方式顯得十分混亂
通俗名系列
戰爭後期,日本陸軍也發現,長且繞口的飛機名稱在指揮時十分不利,於是和海軍一樣為新型飛機起了簡略的通俗名。但日本陸軍的通俗名並不象海軍一樣有規范,例如:Ki-61戰斗機-飛燕,Ki-41戰斗機-隼,Ki-67轟炸機-飛龍。
盟軍識別編號
我們可以想見,要美國參謀人員記住諸如:愛知D3A1海軍「99」式艦載轟炸機第11型這樣長的名字是多麼困難。1942年中,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空軍司令部的參謀開始在內部使用綽號來稱呼日本飛機,在工作中發現這種名字既簡短又有特色。1942年底,這種方法為美國海軍和陸軍接受,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大致規則
男性名 戰斗機(海軍、陸軍),偵察機
女性名 轟炸機(包括攻擊機和俯沖轟炸機)
偵察機(陸基和艦基)
飛艇和運輸機(運輸機名字以「T」開始)
樹名 教練機
鳥名 滑翔機
❷ 日本大飛機什麼部件是曰本本國製造的
至少除了發動機, 整個機身和內部設備, 基本都是日本本國製造...! (千萬不要小看了日本, 要知道日本的工業技術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❸ 日本擁有的可垂直起降的飛機類型
現在垂直起降的都是直升機,從美洲虎到黑鷹有不少。計劃裝備VF-22,但是現在沒到貨。還有說要裝備F-35B,但是具體訂單甚至有可能取消了。
❹ 中國的飛機有日本的強嗎
日本的主力 F15j 多功能戰機 F-2對地戰機 F-4 老飛機
中國的 su-30 j-11 su-27 甚至是中量級的j-10 都可以迎戰F15j 爭奪制空權 而作為對地攻擊機 F-2一般般吧 日本戰機也是不少的 而且局部戰爭又不是拚命 雙方都不會把老本投進去的 數量上占不到太大優勢 不過中國的戰機還是強於日本的 畢竟美國對其軍工發展有限制
F-35還是遙遙無期 日本也不會買很多的 不過如果有了 確實是威脅 隱形在空戰中很厲害的 當然中國的戰術一向很奇妙 也許能巧破 但單就技術 F-35閃電 當然先進於中國所有現役戰機
❺ 日本的什麼飛機最先進
f2最先進,屬於f16的加強版,其次是f15j
與su27對比,同屬一代,互有優劣!
❻ 日本的飛機的種類有多少
日本飛機的一些命名 二戰初期,日本海軍使用3種命名辦法 1、「*」試系統 2、年代型號/飛機類型系統 3、飛機類型/型號序列/製造廠編碼/改型系統 二戰後期,日本海軍在這些辦法上又加上通俗命名法 「*」試 系統 從1931年起,日本海軍給每一種新設計的飛機,不論是設計計劃和試驗機,都按昭和年代(即1926年裕仁天皇即位的年號)給予一個編號---「*」試****機。例如:著名的「0」式艦載戰斗機在1937年設計,當年是昭和12年,所以又稱為「12」試艦載戰斗機。 年代型號/飛機類型 系統 1920年後,日本海軍按戰前日本舊歷(以日本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即位,皇記元年)的最後兩位數或一位數,根據飛機入役的時間決定飛機的年代型號。「99」式艦載俯沖轟炸機,即皇記2599年--公元1939年入役;「0」式艦載戰斗機,即皇記2600年--公元1940年入役,稱為「0」式而不是「00」式;「2」式大艇,即皇記2602年--公元1942年入役。 30年代後期,為了描述飛機的改型,日本海軍在飛機型號後又增加了改型描述碼,用兩位阿拉伯數字代表飛機機身(機翼)和發動機改型,例如:「0」式11型戰斗機,是「0」式的第一種型號,而21型是第二種改型(2代表飛機的機身已經改進,事實上飛機的機翼外改為可以折疊,1代表發動機未改進),52型是機身進行了5次改進、發動機改進了2次。 進一步的改進以相當於英語ABC和漢語甲乙丙的日語字元表示,列在名稱的最後。 飛機類型代碼/型號序列/製造廠編碼/改型 系統 從1922年開始,日本海軍飛機還摹仿美國的編號系統。 飛機類型代碼 A 艦載戰斗機 B 艦載攻擊機 (包括魚雷、水平轟炸機) C 偵察機 D 艦載轟炸機 (俯沖轟炸機) E 水上偵察機 F 觀察機 G 攻擊機 H 水上飛機 J 陸基戰斗機 K 教練機 L 運輸機 M 特種水上飛機 MX 特種用途飛機 N 水上戰斗機 P 轟炸機 Q 巡邏機 R 陸基偵察機 S 夜間戰斗機 型號序列 飛機序列號。但有部分飛機按美國習慣不從1開始。 製造廠編碼 A 愛知 G 日立 H 日野(Dai-Juichi Kaigun Koskusho) J Nihon Kogata Hikoki K 川西 M 三菱 N 中島 P Nihon Hikoki S+ Sasebo(Dai-Nijuichi Kaigun Kokusho) Si Showa Hikoki W Watanabe Tekkosho 九州 Y 橫須賀(Dai-Ichi Kaigun Koku Gijitsusho) Z Mizuno Guraida Seisakusho 第4個阿拉伯數字表示改型,在此之後的英語字母則表示具體的改型用途。例如:H6K4表示川西飛機公司的第6種水上飛機的第4種改型,H6K4-L則表示這種飛機的運輸改型。所以,--"L"代表運輸改型,--"K"代表教練改型。也有直接用--"改"表示的 通俗命名法 1943年7月後,日本海軍也覺得繁復的飛機名稱不利於作戰的指揮,又規定了新型飛機的通俗命名辦法。 艦載戰斗機 以「風」命名 水上戰斗機 截擊戰斗機 以「電」命名 夜間戰斗機 以「光」命名 攻擊機 以「山」命名 轟炸機 以「星」或「星座」命名 巡邏機 以「海」或「洋」命名 偵察機 以「雲」命名 教練機 以「樹」、「植物」、「花」命名 運輸機 以「天」命名 其他 以「風」命名 日本陸軍飛機的命名辦法 日本陸軍飛機的命名辦法有以下三種 年代型號/飛機類型系統 和日本海軍相似,僅有一點不同:皇記2600年--公元1940年入役的飛機稱為「100」式,而不是稱為「0」式。 Ki編號系列 從1932年起,日本陸軍將所有陸軍飛機統一按試制、入役的先後次序將飛機編為Ki***.後面再根據改型情況加上羅馬字I、II、III和abc。從名字上面完全看不出飛機的功能、製造廠等信息,而且在1944年後,新飛機出現太多,這種編號方式顯得十分混亂 通俗名系列 戰爭後期,日本陸軍也發現,長且繞口的飛機名稱在指揮時十分不利,於是和海軍一樣為新型飛機起了簡略的通俗名。但日本陸軍的通俗名並不象海軍一樣有規范,例如:Ki-61戰斗機-飛燕,Ki-41戰斗機-隼,Ki-67轟炸機-飛龍。 盟軍識別編號 我們可以想見,要美國參謀人員記住諸如:愛知D3A1海軍「99」式艦載轟炸機第11型這樣長的名字是多麼困難。1942年中,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空軍司令部的參謀開始在內部使用綽號來稱呼日本飛機,在工作中發現這種名字既簡短又有特色。1942年底,這種方法為美國海軍和陸軍接受,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大致規則 男性名 戰斗機(海軍、陸軍),偵察機 女性名 轟炸機(包括攻擊機和俯沖轟炸機) 偵察機(陸基和艦基) 飛艇和運輸機(運輸機名字以「T」開始) 樹名 教練機 鳥名 滑翔機
❼ 日本飛機有什麼型號
陸航飛機
日本陸上自衛隊陸航部隊的大型運輸機為V-107A和CH-47J「支奴干」直升機。其中,V-107A僅剩下數架,不久將全部退役。
CH-47J為陸上自衛隊的「長官直轄部隊」的直升機,以第1直升機團為中心,配備了34架CH-47J。從1995年起,以每年2架的速度開始從美國引進它的改進型CH-47JA。
多用途直升機為UH-1H型,裝備數量約為80架。從1993年起開始引進其改進型UH-1J,以每年引進8架的速度進行更新。
日本自己研製的OH-1直升機准備替換現裝備的武裝偵察直升機OH-6D,第一架樣機不久將開始試飛。今後更新速度將是每年5架。
現裝備的反坦克武裝直升機為AH-1S,它的換代產品可能是:AH-64D「長弓阿帕奇」、不帶毫米波雷達的AH-64A、AH-1S的改進型AH-1W「超級眼鏡蛇」或OH-1變型的反坦克武裝直升機等。也有可能採用「阿帕奇」和OH-1變型的反坦克武裝直升機混合編配。
通信聯絡機LR-1的後繼機型為LR-2,1998年起開始換裝。這種LR-2飛機以民用機型「空中霸王」350為基礎,通過加裝必要的偵察聯絡用儀表和儀器改裝而成。美國在1980年就將當時先進的F-15戰斗機出售給日本,並提供技術讓日本自行生產F-15。到目前為止,日本共有F-15戰斗機200餘架,是除美國之外裝備這型飛機最多的國家。
日本裝備的F一15分為兩型,F一15J和F—l 5DJ,其中F一15DJ是雙座教練型。F一15J相當於早期F一15C的水平。
F一15C是F一15A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在於:發動機由F100一PW一100換裝成F100一PW一220;利用內部的剩餘空間,增加了900千克的內部燃油;在機身兩側加掛保形油箱,可以多裝2200千克的燃油;最大起飛重量增加N30噸。除此之外,早期的F-15c相對於F-15A在航電設備和火控系統方面沒有什麼變化。F-15J和F15C相比,雷達告警設備、通信設備和電子干擾設備換成了日本專用的型號。
F-15戰斗機的氣動設計很成功,推重比高,機動性好,雖然是上世紀60年代的設計,但是時至今日仍然不落後。不過由於數字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F-15J在航電設備和火控系統上就顯得落後了。
F-15J的座艙顯示仍然以機械儀表為主,只有一個垂直狀態顯示器,用來顯示雷達探測信和光電制導武器傳輸回來的圖像。而現代戰斗機的座艙都是以大屏幕的多功能彩色顯示器為主,可以綜合顯示雷達、導航、武器系統、飛機管理、戰場態勢等多種信息。F-15J裝備的PG-63雷達對地功能比較簡單,只有對地測距和地形測繪兩種功能。而現代戰斗機的火控雷達具有合成孔徑地形測繪、多普勒波束銳化等對地功能,可以精確發現地面目標。APG一63雷達在對空方面不具備多目標跟蹤的能力。F-15J的攻擊瞄準系統比較簡單,只能投放航空爆彈,不能發射空對地和空對艦導彈。也沒有紅外夜視導航系統,夜間AIM-7半主動雷達導彈,不能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沒有數字飛控系統,而是老式的模擬式控制增穩系統。
因此,日本計劃為F-15J進行升級改裝,目前正在進行飛行試驗。改進的內容主要包括: 把雷達換成APG一63V(1):這種雷達採用了APG一70雷達的處理軟體,而處理器速度是APG一70的3倍,存儲容量是APG-70的9倍。APG-63V(1)雷達基本具有APG一70雷達的全部功能,在處理速度上更有優勢,因此還有改進的餘地。這是2001年美國空軍才剛剛裝備的新型雷達。
改進原有的電子戰設備,加裝綜合電子戰系統。
加裝戰術數據交換系統,使飛機之間以及和地面指揮系統之間可以直接傳輸戰術數據。
掛載日本自行研製的主動雷達制導的AAM一4型空空導彈,此導彈技術上略遜於AIM-120導彈。
還可能給F-15助口裝被動紅外探測系統,以提高探測隱形目標的能力。
經過這些改進的F一15J,可以達到美軍現役F一15C的性能水平。
日本的攻擊機是自行研製的F-1,這種飛機載彈量小,作戰半徑短,在技術上已經過時。為了取代F-1,日本自行研製了F-2戰斗機,實際上是從F-16C戰斗機改進而來。這種飛機的外形基本與F-16一樣,但是大量採用復合材料,而且還採用了日本自行研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局部技術上不乏先進之處,但是總體戰術性能相比F-16C沒有什麼超越。日本在2004年終止了F一2的采購計劃。目前F-2一共生產了60多架,其中一半是F-2A單座型,另外一半是F-2B雙座教練型。
日本終止F一2的采購計劃,有經濟、技術和戰術等多方面的考慮。首先,這種飛機單價高達8000萬美元,而在總體性能上相對F-16C又沒有什麼超越,F-16C在目前已經為很多國家所擁有,日本繼續發展這樣一種中檔的飛機,沒有什麼技術前途,在經濟上也不劃算。其次,日本以前研製F一2是為了替換F-1和F-4EJ,而F-1的主要用途是在抗登陸作戰中執行攻擊任務,並封鎖對馬、宗谷、輕津三個海峽,所以兩個飛行隊部署在北部的三澤基地,一個飛行隊部署在西部的築城基地。從部署的位置就能明顯看出它的作戰用途。目前,這兩個基地的F一1分別各有一個飛行隊換成F-2飛機,這些F一2替代F一1已經綽綽有餘。
但是如果想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執行攻擊任務,則F一2的作戰半徑遠遠不夠。即使從沖繩基地起飛,到中國沿海也有600—800千米。F-2的帶彈作戰半徑設計指標為800千米,但這是最理想的狀況,飛機在實戰中執行攻擊任務採用低空航線比較多,航程會大大縮短,為了應付緊急情況,還要留有餘地。F-2沒有遠程攻擊能力,對於日本將來的作戰重點沒有太大用處,所以再繼續購買也沒有必要。
日本還十分重視預警機的作用,目前一共引進了13架E一2C預警機和4架E-767預警機。其中E-2C預警機已經開始按照美軍的E一2C「鷹眼2000」標准進行改進。E-767預警機和美國的E-3預警機相似。由於E-3預警機的載機波音707已經停產,所以改用波音767作為平台。
波音767的續航力、內部空間都比波音707大,所以E-767比E-3可以多安排乘員,空中指揮能力更強,續航力也長。E-767裝備的是AN/APY-2型雷達,和E-3C上的雷達是一樣,比早期的E-3上的AN/APY-1型雷達要先進,主要是對海控測功能更好。
❽ 為什麼日本不造大型客機
不是技術不行,日本航空和航天工業是世界領先的。二戰時日本是世界第四航空工業國。目前日本正在研製第四代先進戰斗機「心神」,預計2013年首飛,這將是美國之後獨立完成第四代戰機設計的國家。可見日本航空工業的實力!心神是日本獨立設計製作和美國毫無關系!美國向日本推銷F35
目前三菱,川崎,富士重工(二戰時的中島飛機),石川島播磨等為主構成日本飛機工業的支柱。
目前日本在建大飛機是軍民兩用的C-X運輸機。但民用商用客機的市場完全被波音和空客壟斷,其他公司很難進入這個市場。如果三菱,川崎,富士和石川島四個企業聯合,應該能製造大飛機。 但作為私人企業,贏利是第一目的,是市場因素,不是技術因素。
日本可以獨立設計製造飛機,製造飛機發動機,運載火箭和貨運飛船。
❾ 僅僅一夜之間,近500架客機由日本飛往中國,這到底是何緣故
有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夜之間近500架飛機由日本飛往中國,飛機上乘坐的都是回國發展的日本華人。日本在亞洲的眾多國家中,算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很多領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也被人們稱為是購物之都!我國的很多遊客都是奔著購物去的,日本的環境和旅遊發展的最廣,因此吸引了很多國家的人移民到日本定居。
火山和地震的頻頻發生讓無數華人都感到恐慌,與中國相比還是國內更加安全,又看到中國的發展腳步越來越快,自然就選擇回到祖國。畢竟他們都想要落葉歸根,誰不想留在自己的家鄉呢?只有在這里才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
❿ 日本生產的最大飛機是
日本生產的最大飛機是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