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誰發明
A. 火葯誰發明的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那麼火葯是誰發明的呢?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還有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而且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83閱讀
搜索
火葯為什麼是顆粒狀的
下火葯分上中下火嗎
白火葯是誰發明的
B. 火是誰發明的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C. 請問,火是誰發明的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 燧人(sùi rén)(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 《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蜯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D. 火是誰發明的
火不是誰發明的,最多算是誰發現的,但是也不能考證。
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人類最初與動物一樣,對火是害怕的。後來,逐漸發現了火的好處--被燒烤過的獸肉味道更鮮美,於是便主動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類形成和推廣熟食生活。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隨時都可以吃到熟食,減少疾病,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體制的進化。而熟食的推廣,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使人類最終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從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使人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並能夠在寒冷的地區生活。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驅趕、圍殲野獸,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獵生產能力。焚草為肥,促進野草生長,自然為後起的游牧部落所繼承。最初的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就是依靠火來進行的。至於原始的手工業,更是離不開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經過火烤矯正器身。以後的制陶、冶煉等,沒有火是無法完成的。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是由空氣、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組成的。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
天乾的丙、丁為火。中醫常說上火(廣東稱之為熱氣)、去火等,後來被發現跟西醫的發炎有關。另外,中國民間傳說指火是由燧人氏發現的,古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此外,火作為一種象徵物常常出現在文學及宗教領域中。《聖經·使徒行傳》2章1-4節中,聖靈被喻為舌頭如火焰顯現並降臨;上帝在《創世記》中與挪亞和所有生物立約,不再發大洪水來毀滅世界,可是這並不表示上帝會姑息犯罪,因為《聖經》中多處提到世界末日時他將以火來施行審判(如《以賽亞書》66章15-16,24節、《約珥書》2章30-31節、《啟示錄》20章9-15節)。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鑽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的人,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中國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干火)。」總共陽火六種,陰火也六種,共十二種。
古代中國取火的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年間,發展出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代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而且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產生了火柴的雛形。然後在18世紀,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一樣的巨型火柴。因價高,常出現幾人合買一根的情況,而且使用時必須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現用白磷製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但是白磷有劇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後,瑞典的倫塔斯脫姆發現了紅磷,它更安全且無毒,然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由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E. 火約是誰發明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古代煉丹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火葯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值得一提的是竟然許多人相信中國無科學的說法,什麼制火葯就用來做煙花,創造指南針用來看風水),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而火葯給近代中國國帶來了災難和機遇。火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歐洲人改良火葯配方後製造了更為先進的火器,使得在歐洲反抗封建統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歐洲殖民過程中,清政府治下閉關鎖國的中國嘗到了先進火葯武器的威力。從而使得中國逐漸開始了革命歷程。
F. 火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G.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疑似發明人"分別為葛洪、陶弘景、孫思邈。
(7)火誰發明擴展閱讀:
一、三位"疑似發明人"的介紹。
第一位是東晉人葛洪。據《晉書·葛洪傳》,葛洪是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一生著作頗豐,有《抱朴子》內外篇、《神仙傳》、《肘後方》等。說他發明了火葯,依據是其《抱朴子·內篇》中的"以硝石化為水乃凝之"一語。這里的硝石就是製造火葯最重要的原料:先用硝石將雄黃化為水,再凝固,製取長生葯。硝石和雄黃混合劑遇高溫或撞擊會爆炸。
第二位是南朝梁人陶弘景。據《梁書·陶弘景傳》,與葛洪一樣,陶弘景也是著名煉丹家、醫葯家,著有《本草經集注》、《真靈位業圖》等。《本草經集注》記載:"如握鹽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雲是真硝石也。此又雲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
第三位是隋唐人孫思邈。新舊《唐書》中對孫思邈都有傳記,他是隋唐時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有"葯王"之譽,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孫思邈在煉丹過程中,將硫黃、硝石、木炭混合製成葯粉,這種葯粉不就是火葯么?具體文字見於其《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
二、火葯的成分。
1.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2.現代火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
三、中國的四大發明。
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
H. 火是誰發明的
開是是天災 然後原始人就開始 保存火種 後來才開始鑽木
I. 火柴是誰發明的
火柴是由誰發明呢!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楚上發明一度被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