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字發明
1. 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術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導致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呢?不可否認這三種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作為一項新的發明,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必須有它的創新內容,社會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秦代統一文字以後,漢字發展迅速。東漢《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南北朝成書的《玉篇》收字2.2萬余個。用這么多字表達思想,每一個字又有若干筆畫組成,書寫起來費事、費時。儒家、道家、釋家及諸子百家竟相發展,著作越來越多。《漢書·文藝志》收各類著作14,994卷,《隋書·經籍志》收50,889卷,隋內府藏書37萬卷。中國人口眾多,西漢末年已有近6000萬,東漢僅太學生就有5萬之多。讀書人要讀正史和經典,對書籍需求量很大。此外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識字者也要讀佛經、道經。這樣,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如果我們看一下雕版印刷的刻板和印刷的過程,就會發現它從印章、拓印、印染技術那裡繼承了什麼,又發展了什麼。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
我們看到,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新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大多數專家認為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
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現在仍然採用這種方法生產。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復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
單版復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復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多版復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元代,當時,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復色印刷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後,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印製於1341年,我國現存最早的雙色套印實物。
活字印刷的發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葯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葯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這對一個公爵來說就算不了什麼。
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製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他將泥土煅燒後製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採用的仍然是畢升用過的方法。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事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
1962年發現於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印刷技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我國傳入,或是由於受到中國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製經書。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我國的木活字技術大約14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朝鮮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礎上創制了銅活字。
我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製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2. 印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印刷是唐朝初期(公元600年)發明的,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這是有記載的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術。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元朝(1271-1368年)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明朝時期(1368-1644年),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15世紀中葉,約翰·谷登堡(1397-1468)從1436年開始研究活字印刷,1440年製成螺旋式手板木質印書機,1445年開始設廠印書。直到1477年幾乎傳遍了歐洲並在歐洲流行開來,成為現代印刷術的起源。
1589年,西方的鉛活字和印刷機傳入中國,中國出版業開始以鉛活字印刷出版圖書。1590年用西方活字印行最早的圖書——《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拉丁文),1819年印行了鉛活字本的《新舊約聖經》(漢字)1838年英國人台約爾在新加坡製成一套漢文鉛字,1842年被報到香港1844年美國人谷玄在澳門設花華聖經書房,利用台約爾的這套鉛字經營鉛印業務。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253500個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排印了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金簡在圖文並茂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中記述造木活字的程序。
(2)印刷字發明擴展閱讀
1845年.德國又生產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機。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又相繼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機,以及雙色輪轉機,到1900年又製成了六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實現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1859年美華書館遷往上海,在這一年由該館技師美國人姜別利改進了漢文活字規格,定出了37種標准,奠定了漢文鉛字制度的基礎。他又創造了電鍍字模,發明了元寶式排字架。他還把中文鉛字分成常用、備用和罕用三類,每類都以《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排列。
該印刷法提高了鉛印書的生產效率。從此中國開始創辦活字印刷機構,印刷業逐步走上了機械化的道路。與此同時,西方石印術也傳入中國並得到相當的發展。凹版印刷術世紀末期也開始在中國使用,圖書產品的形式也發生變化——精裝與平裝開始出現。
3.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有一種說法: 活字印刷術,中學歷史課本上都說是北宋人畢升發明的,可惜這偉大發明隨著畢升本人一起被扔進了棺材,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幾乎沒有採用過。從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採用的還是雕版印刷,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泥活字從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否則的話,難以解釋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採用。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的,不是畢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並且,根本沒有證據表明德國人古登堡是採用了畢升提出的技術方案才解決了製作金屬活字的難題。實際上,是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促進了信息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又有人說: 宋代發明家畢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畢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但少數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在印刷術問題上不願承認中國人的歷史貢獻,總認為德國人谷登堡為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谷登堡何許人也?谷登堡(,?-1468)德國人,鉛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年輕時曾學金工。後從事金屬活字的鑄造和金屬活字版印刷的研究,並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場。1450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還根據壓印原理製成木質印刷機械以代替手工刷印。顯然,谷登堡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數西方人固執地認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可能是認為他發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機的緣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觀點是荒謬的。 為什麼少數西方人只承認谷登堡為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呢?是因為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有北宋時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的記載,但由於當時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傳於世,以致後來有人懷疑中國對活字印刷術的首創。但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證明,這些西方人的觀點是錯誤的。2000年1月初,中國歷史學家宣布,中國新近發現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術的確源自中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西夏學專家史金波教授介紹,這批活字印刷品出現於俄羅斯收藏的中國黑水城文獻,以及中國寧夏、內蒙古和甘肅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國專家學者在對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時期的世俗文獻和佛經進行整理研究時獲得這一重大發現。史金波教授說:「西夏(1038-1227)是與宋王朝同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問世,說明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中原地區發明不久,就很快傳播到了西部地區。」這位歷史學家同時透露,史學界還發現由中國敦煌出土、現流失於海外的近千枚回鶻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實物。回鶻也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塊字活字,而回鶻活字則是一種包括了詞、詞綴和字母活字在內的混合型活字。從使用活字印刷的時間上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不久,位於中國西部地區的西夏和回鶻在十二世紀中葉和十三世紀也相繼使用活字印刷,而歐洲採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紀中葉。這就說明中國的活字印刷是怎樣由東向西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的
4. 印刷技術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雕版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
泥活字印刷書是中國畢升發明的。
金屬活字印刷術爭議比較大,我國早在宋朝就使用金屬活字印刷鈔票。但歐洲人任務金屬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而韓國《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本。所以歐洲人和韓國人都說是自己發明的....
5.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佔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後在木板塗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待到印刷時,將油墨塗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據史料記載,在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經》的印刻,立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之多,可見工作之繁瑣。
畢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復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後,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後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後,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復摸索,最後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裡面加入了一些膠水。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面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松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然後,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後,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後,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後,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採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製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製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復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偉大創舉,為全世界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6. 印刷術何時發明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回畢升發展、完善,產生答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採納哦
7. 誰創造了文字誰發明了活字印刷
據說是倉頡創造了文字,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8. 活字印刷是如何發明的
在宋抄朝時,盛行雕版印刷即把襲字刻在整塊硬質木板上,然後用它來印書。這種方法不但費工費料,而且一筆刻錯就要整版丟棄重來,它們耗盡了刻工們的心血。畢異看在眼裡,痛在心頭,他下定決心改變這種落後的印刷術。於是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反復多次試驗,最終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就是在一個個膠泥作成的規格相同的小方塊七,刻凸出來的反手單字,然後用火燒硬就成了單個膠泥活字,再進行排版印刷。這些活字印刷能夠反復使用,從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印刷速度及質量。這種方法迅速傳遍世界,從而使印刷技術發生了偉大變革。畢昇不愧為活字印刷術之父。
9. 活字印刷的發明是誰
北宋時期,雕刻印刷大為盛行。相傳杭州西山有位號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技術出眾,很負盛名,但他有個怪脾氣,從來不肯收徒弟。那時畢A還是個小孩子,聽別人說後,就慕名前往拜師。
「神刀王」見他聰明靈巧,十分討人歡喜,就破格收下了這名小徒弟。畢A早起晚睡,勤奮學習雕刻技術,不久他的技藝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幾年後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A在一旁觀看揣摩。哪知畢A不小心碰了師傅的胳膊,結果最後一行的一個「之」字刻壞了。這樣,整塊木板就要報廢。
當時「神刀王」沒有責備他,但畢A為此難過了好幾天。同時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這么麻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此後,畢A一有空總是考慮這件事。
一天,師傅讓他到街上買菜。他邊走邊想,不覺經過刻制圖章的攤前,看到一個一個圖章排得很整齊。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圖章一樣把所需要的字一個一個排起來,就不會因為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
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起捏泥人的游戲,我何不用泥來試試呢?他有空就用膠泥做成一個個的方塊,在上面刻成反字。曬干後,塗上墨,果然印出了字。後來,他又向燒瓷的師傅請教,經過燒制後,字模變得硬了,而且非常靈便,成了活字,排版時,把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
活字印刷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材料、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數量和質量,使書籍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畢A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師爺,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0.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這里古籍浩如煙海,許多孤本及絕版書往往可以在這里找到。前些年,國家圖書館中發現了一些古籍,這些古書不是用雕版印製的,而是用普通鉛字排版方法印製的,只不過經過鑒定這些字用的不是鉛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單字模,經過排版組合而成。這一發現使專家們立即想起了宋朝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宋朝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於是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活版印刷的古書證明了沈括記載的真實性。這樣一來,中國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不僅有了史料的記載,更有了實物的證明。
沈括在他的書中比較詳實地記下了活版印刷的情況。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1世紀中葉),有一位叫作畢昇的平民發明了活版印刷。這種方法比起雕版印刷來,既經濟,又方便,更縮短了出書時間,它開創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刷的先河。畢昇看到每印一部書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書印完了,版也就沒用了。他想到,如果把這些版分解開,使其成為許多塊小版,每塊版上只有一個字,要排什麼句子,只要將這些字版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嗎!更何況印完書以後把版拆開,拆下來的字版下次還可以再用!於是他試制了許多木質活字。但是他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版,由於它們的木紋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縮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還容易沾上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來不夠理想。
於是他又開始尋找別的材料,他找到了膠泥。畢昇用膠泥刻字,泥質又細又軟,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燒,字模就變硬了。這真是個好辦法!畢昇刻了許多單字,做成不少單字印模。他又准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松香、蠟、紙灰,鐵板四周圍著鐵框,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模,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葯熔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他用兩塊鐵板,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畢昇都刻了好幾個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字時用。至於沒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好了用。這種方法印幾本書當然顯不出簡便,但印得越多優越性就越顯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冊,那就是雕版無法比擬的簡便了。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也創製成功木活字,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農書》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經驗。王楨造的木活字共有3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編纂的《大德旌德縣志》一書,全書6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時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來。清朝乾隆年間,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00多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清朝還有一部書《古今圖書集成》,是用銅活字印製的,當時金屬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普及,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一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昇一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蘭北部哈拉姆城一個小旅店的老闆。他是個很善於動腦的人,為人也仁慈,小孩子們都喜歡他。有一次,科斯特帶著一群孩子去森林玩,為了討孩子們喜歡,他在一些小塊木頭上面刻字,然後從口袋裡找出一點紙來,給每個小孩印一張。回來時,他觸發了靈感,產生了如同畢昇發明活字版一樣的想法。他想:為什麼不可以用活字體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來,然後再排一面,這樣可以連續做下去。當時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們刻出的雕版來超過那些抄寫經典的僧侶們,但他們要費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來,這太費時間了!而且用完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燒掉。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隨意移動的字體多好!
沿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想下去:如果能把每個字體用木頭分開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這是可以辦到的。但還可以更簡化一點兒,用硬一點的金屬熔化後鑄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鋼頭上,然後打在較軟的金屬鑄成的模型上,這樣就可以製成一個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個模型,每一個鋼頭就可以打出許多活字模來。科斯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造出了許多活字,他用鋼頭刻字母,然後鑄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並成一面。就這樣他印出了一頁頁的書。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書。這個日期現在已經說不太准確了,有人說是1420年,也有人說是1428年,還有人說是1440年。不管怎樣,活字印刷總算在歐洲出現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關於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另外一種說法是德國的約翰·古騰堡。傳說,歐洲在15世紀以前是沒有撲克的。15世紀時,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中國的骨牌游戲帶回了歐洲。當時骨牌在歐洲風靡一時,而製造骨牌也成為重要產業。歐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製做的,雕刻之後,塗上顏色。後來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樣刻在薄金屬板上,然後用有顏色的墨水印在紙片上。再以後便用木板代替金屬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據說古騰堡有一天晚飯後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著骨牌,心中想:這牌我也會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樣子刻了塊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來。同時,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樣的方法印出來,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這小小的成功,古騰堡進而刻印較復雜的東西。他又印了些聖像,掛在店門口,惹得行人紛紛爭購,這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熱心於印刷的研究,獲得修道院的允許後,他刊印了《貧者的聖書》。
在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在一塊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獨立的字模拼版來要困難得多。於是他開始用木頭刻字模,然後創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時是1445年,古騰堡覺得喜出望外。
古騰堡最初印刷的只有《聖經》,都是拉丁文的,不適用於更廣泛的地域,後來才開始翻印各國文字的《聖經》,《聖經》才進入一般民眾的家庭。
從印刷術發明到現在,成百上千年過去了,發明者的許多事跡已經湮沒無聞,發明權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使我們難以准確地考證事實的每一個細節,然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盡管今天電腦排版和膠版印刷已經十分普及,我們卻無法忘記我們的祖先為了這一切所作的艱苦努力。
知識點
王禎與《農書》
王禎,字伯善,元代農學家,東平人(今山東省東平縣)。關於他生平的史料記載極缺乏,僅知他曾任旌德縣(今安徽境內)和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在任職期間,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修築水利工程,勸課農桑。也注意考察農業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在旌德縣尹任中,綜合整理平日筆錄,寫作《農書》,在永豐縣尹任內完成,時間約在元皇慶二年(1313)。
《農書》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第三部分繪制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並加以說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力圖從全國范圍內對農業作系統性介紹,並把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業科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