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肺炎防患工作
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特定人群如何防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定人群個人防護指南
本指南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隔離病區及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參與病例和感染者轉運、屍體處理、環境清潔消毒、標本採集和實驗室工作等專業人員。2.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稅務機關將如何確保辦稅服務廳業務高效有序辦理
稅務機關將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優化納稅繳費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稅總函〔2020〕19號)第四條規定,嚴格執行辦稅繳費服務場所局領導值班制度,落實好導稅服務、首問責任等制度,方便納稅人、繳費人快捷辦理相關業務。加強應急管理,提前制定預案,確保及時化解和處置各類風險隱患及突發情況,疫情嚴重地區要提前安排好辦稅繳費備用場所。以適當方式將申報納稅期限調整等情況及時告知納稅人、繳費人。
3.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哪些常見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是什麼?目前,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目前通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病例多可以追蹤到與確診的病例有過近距離密切接觸史,這符合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的特徵。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 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 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
空氣中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還能開窗通風嗎?
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 如果不是在密閉空間里,通風會使呼吸道飛沫在空氣中形成的病毒濃度降低。所以建議每天至少兩次開窗通風,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按照現在的防護手段比如戴口罩,能否有效防止氣溶膠傳播?
新冠肺炎目前還是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才可能發生氣 溶膠傳播,例如進行臨床氣管插管等專業醫療操作時。如果是在常規臨床護理、一般的工作 生活條件下,採取正確佩戴口罩的飛沫傳播防護措施,是足以滿足保護普通公眾,而不被感 染的。
如果小區里有了確診病例,或者樓里有隔離的人,傳染的風險有多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被確診後,會在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會按照有 關要求進行隔離醫學觀察,確診病例家中及小區公共區域將進行清潔消毒。作為小區一般居 民,無須過度恐慌,只需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大家都沒有免疫力,都是易感的。無論小區是否有病例,都要注意防範。社會不是封閉的,即使小區沒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範,也有感染的危險。公寓的電梯或步行樓梯的過道,通常是空氣流通不好的地方,坐電梯或走樓梯,都要戴口罩。 房間窗戶每天要打開一段時間,讓房屋有一定時間通風。在疫情終結以前,盡可能避免用手直接觸摸樓梯扶手、電梯按鈕、社區公共設施表面,觸摸了一定不要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應該盡快洗手。
醫護人員乘坐交通工具,回家會不會把病毒帶出來?
從科學角度來說,即使是在隔離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也都是按照要求,經過科學防護才進入 病房開展工作的。醫護人員在工作時都會穿著工作服,離院時會更換衣物、清潔身體。救護 新冠肺炎病例的醫護還會加穿防護服並經過嚴格的消毒措施,經過正確的消毒防護措施和院 感防控手段,醫護人員離開病房和醫院時是不會攜帶病毒的。醫護人員為抗擊疫情日夜奮戰 在一線,希望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被尊重、被善待。
什麼是糞-口傳播?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所謂的糞-口傳播,是指患者糞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後進入人體消化道感染人。「病從口入」,就是對糞-口傳播的 通俗說法。糞-口傳播的傳染病較多,有霍亂、手足口病等。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研究,近期部分省市報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便標本的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提示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性,但還不能確定進食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和傳播。當前防控工作已經充分考慮糞-口途徑傳播的風險,在國家衛生健康委2月6日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對實驗室檢測、密切接觸者管理、特定人群防護及特定場所消毒等內容,提出了相應措施和要求。下一步將繼續加強研究,明確是否通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感染。對於公眾,尤其是餐飲從業人員,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手衛生,飯前便後、接觸容易污染的物品後要洗手。
出門必須戴手套嗎?
如果外出不能滿足流動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劑條件,外出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 同時注意保持手套乾燥),脫下手套後注意手部清潔,並及時清洗手套。出門戴手套,可以減少手與外界直接接觸,從而能減少手的污染。但並不是必須的,而且要強調的是,戴手套並不能取代洗手,無論是否戴手套,都需要經常洗手。普通群眾沒有必要去購買和使用一次性醫用手套。
火車站、機場過安檢等需要取下口罩,這種密集場合取下口罩會被傳染嗎?
火車站、機場過安檢等短暫取下口罩,一般不會被傳染。在取下口罩時,建議與前面人保持 一定的距離,比如1米以上,注意避免與其他人正面相對。面部識別結束後立即戴上口罩。 整理好個人物品,盡快通過安檢通道。
已經有地方出現了因為沒戴口罩,50秒或者15秒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案例,請問病毒的傳播途徑究竟是什麼?
這種情況是否會感染,關鍵在於和病人的距離以及是否採取了防護措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呼吸、講話、咳嗽、打噴嚏都能產生飛沫。與病人近距離出現在同 一個場合,特別是病人講話或咳嗽,如果沒有戴口罩,造成傳播是可能的。因此,在疫情沒有控制以前,去人員密集場所一定要戴口罩,做好防護。
口罩可以重復使用嗎?
這個問題應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如果是獨處,沒有與外人密切接觸,可以不戴口罩。比如一 家人健健康康宅在家裡、在自己的私家車上,或者單獨在戶外,比如小區遇個彎兒,在行人 稀少的公園和街道上散步,可以不戴口罩。
出入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超市商場購物、乘坐電梯、封閉辦公, 到普通醫療機構就診(除發熱門診)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醫用口罩、也叫一次性醫用口罩。 回家後將口罩置於潔凈、乾燥通風環境下自然晾乾,還可以重復使用。
人員密集場所的工作人員,從事和疫情相關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遞等,還有普通門診、 病房的醫護人員,居家隔離人員以及共同生活人員,建議佩帶醫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長和更換頻率。一般來說,如果口罩沒有明顯的臟污、變形,可以不必四小時一換。但如果口罩出現臟污、變形、損壞、有異味時需及時更換。常說的N95或KN95等醫用防護口罩,在健康人的日常情況下是不必要的。但與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觸的一線醫護人員必須佩戴。請理性防護、戴合適的口罩,將N95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有媒體報道稱,越光滑的表面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在乘坐交通工具或電梯時,雙手難免碰到這些光滑的把手或者電梯按鈕,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一些小區里電梯間里放了一些面巾紙,希望乘客可以使用面巾紙按電梯,這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果?
實際上干凈光滑的表面微生物是不容易存活的,病毒是在一些陰暗、潮濕,比較臟的地方存活的時間更長。這些天都在說電梯的按鈕、門把手風險比較高,這個風險比較高並不是因為病毒在上面存活時間長,而是因為這些地方是高頻接觸的地方,因為相互接觸交叉感染的風險就大,所以有三條對應策略:一是適當的增加消毒頻次,原來一天一次,現在可以一天多次。 二是可以用一個面巾紙或者是用消毒紙巾把它 隔開,手不直接去碰它。三是也可以在碰了它以後用手消毒劑來揉搓雙手,做好手衛生。
乘坐交通工具時難免手會碰到車門、座椅或者拉環,甚至和周圍的乘客發生身體觸碰,這時候可能無法立即洗手,在這種情況下,市面上有很多消毒濕巾、消毒噴霧以及免洗的洗手液,用這些方法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呢?
要讓手干凈有兩種方式:一是用流動水洗手,二是擦手消毒劑。如果不具備使用手消毒劑條 件,外出時可佩戴手套。用流動水來洗手時有一些比較嚴格的步驟,要洗手掌、手背、指縫、 手指、手指尖、大拇指、手腕。如果出門在外,沒有流動水,洗手比較難,就可以用手消毒劑來進行手衛生。這種手消毒劑也是要把剛才說的這些部位擦拭到,常用的手消毒劑可能是一些含醇的手消毒劑,因為酒精揮發比較快,殺菌效果比較快。如果有些人對酒精過敏也可以用無醇的手消毒劑。如果沒有手消毒劑,用消毒濕巾擦一擦也是可以的。
4.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工作范圍是否受限制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前或版者在排除權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由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因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及疑似病人在治癒或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以前,應當接受隔離治療或觀察,不得從事任何工作。
5. 因履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和救治工作職責死亡,是否屬於工傷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對從事傳染病預防、醫療、科研、教學、現場處理疫情的人員,以及在生產、工作中接觸傳染病病原體的其他人員,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採取有效的衛生防護措施和醫療保健措施,並給予適當的津貼。
人社部、財政部、國家衛健委 2020 年 1 月 23 日印發《關於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有關保障問題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1 號),明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和救治工作中,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的,應認定為工傷,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6. 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具有哪些監督管理職責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履行下列監督檢查職責:
(一)對下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履行本法規定的傳染病防治職責進行監督檢查;
(二)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三)對采供血機構的采供血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四)對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及其生產單位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飲用水供水單位從事生產或者供應活動以及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進行監督檢查;
(五)對傳染病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的採集、保藏、攜帶、運輸、
使用進行監督檢查;
(六)對公共場所和有關單位的衛生條件和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對傳染病防治重大事項的處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進入被檢查單位和傳染病疫情發生現場調查取證,查閱或者復制有關的資料和採集樣本。被檢查單位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阻撓。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發現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如不及時採取控制措施可能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的,可以採取封閉公共飲用水源、封存食品以及相關物品或者暫停銷售的臨時控制措施,並予以檢驗或者進行消毒。經檢驗,屬於被污染的食品,應當予以銷毀;對未被污染的食品或者經消毒後可以使用的物品,應當解除控制措施。
7. 新型冠狀肺炎怎麼才能確診
通過患者早期發現發熱症狀並到醫院就診後,結合患者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並提取患者標本,經省疾控中心檢測,呈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即確診。
臨床表現:
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少見。約半數患者多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多在1周後恢復。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出院標准:
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健委通報出院標准:臨床症狀緩解,體溫正常,兩次核酸檢測都呈陰性才能確保出院沒有傳染性。
(7)新型冠狀肺炎防患工作擴展閱讀:
疫情防控:
取消多年傳統的留學生團年飯、發布病毒性肺炎預警提醒、發放一次性口罩等防護用具,逐個當面提醒學生注意疫情防控。湖北教育部門把學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採取措施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力爭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在漢高校均已發布病毒性肺炎防護預警提醒,不少高校均要求學生宿舍不允許留宿他人,訪客必須在門房登記後在規定時間內離開。在漢各校均明確建議留校研究生、留學生非必須原因盡量不要外出,尤其不到人流量大的場所逗留。
作為基礎科研重要力量,華中科技大學各附屬醫院、十個臨床醫學院等全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此外,湖北省教育廳2020年1月21日也向全省大中小學發布寒假安全提示,提醒家長做好基礎防護。
8.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私家車預防如何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臨時指南之十(私家車預防篇2月2日更新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指南,適用於疾病流行期間公眾個人預防指南。9. 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中,單位和個人有哪些義務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第三十一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
第五十六條規定:「受到自然災害危害或者發生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的單位,應當立即組織本單位應急救援隊伍和工作人員營救受害人員,疏散、撤離、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控制危險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鎖危險場所,並採取其他防止危害擴大的必要措施,同時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告;。
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其他單位應當服從人民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做好本單位的應急救援工作,並積極組織人員參加所在地的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
第五十七條規定:「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公民應當服從人民政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所屬單位的指揮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積極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協助維護社會秩序。」
(全國普法辦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