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懋康發明
1.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兵器(最好具體到使用者和發明者)
鐵兵器]
古代利用鋼鐵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始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以至火器發明的漫長時期。主要包括鐵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煉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沒脫離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范圍。鐵兵器直到火器出現並發展後才逐漸消亡。
另
「十八般兵器」一詞在古書中還找不到,明代謝肇 《五雜俎》,清代褚人獲《堅 集》兩書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藝」之說。顯然,「十八般兵器」一詞是後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為年代、地區和流派的不同,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也各異。匯總起來。古今有以下十多種不同的說法。
據《五雜俎》和《堅 集》兩書所載,「十入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後人稱其為「小十八般」。
今天,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漢武於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經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矛、鏜、刀、戈、槊、鞭、鐧、劍、錘、抓、戟、弓、鉞、斧、牌。棍、槍、叉。
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鑒別家呂虔,根據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刀、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鐧、錘、抓。
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容卻十分豐富。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
可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師的兵器(約有四百多種)中,在實戰時最常用的一部分。
[長兵器]
古代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長兵器的稱謂是與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等於身長或超過身長,多用雙手操持的冷兵器列為長兵器。
[短兵器]
古代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短兵器的稱謂是與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不及身長,多以單手操持格鬥的冷兵器列為短兵器。
[拋射兵器]
利用物體慣性,在空中獨立飛行一段距離後殺傷敵人的冷兵器。拋射兵器種類繁多,按賦予飛行動力的形式可劃分為手拋兵器、拋擲器械和彈射器械。拋射兵器源於在原始社會用於獰獵的石塊、木棒等。後出現了將樹枝彎曲用繩索綳緊的弓。隨著勞動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出現了金屬手拋兵器和較為復雜的拋擲、彈射器械。射擊武器出現後,拋射兵器作用逐漸下降,現已成為狩獵,體育和特種用具。拋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頭的彈力、捲起或拉長的纖維的彈力投擲各種彈丸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摧毀其防禦工事。常用約有:投擲彈、狼牙捶、飛鑲、投石帶、投矛器、弓、彎、希臘縱火劑、投擲機、弓箭、自射器、標槍、短投槍、德里德矛和投射機。
[系兵器]
古代系以繩索,拋放打擊敵人後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殺傷方式分為打擊、鉤割、捆縛等類型。打擊、鉤割類系兵器中國古代又稱為犬兵。捆縛類系兵器一般稱為襲索。系兵器是拋射兵器與長、短兵器的結合,具有獨特的作用。這種兵器不算軍隊主要武器,往往用於特定人員和任務。
[短兵器]
對古代直接用於防護人體,免遭敵人兵器傷害的裝具和器械的,總稱。它可分為附著人體的防護裝具和手持防護器械兩大類。人體防護裝具包括頭盔和皚甲。皚甲又有人體和個部位防護甲之分,如面叭頸甲、胸甲、護手、甲裙等等。手持防護器械在古代各國一般均選用盾牌。衛體裝備按製作材料區分,可分為木、竹、藤、革、金屬等類型;按作用可分為單純防禦型和攻守結合型兩類。
[戎]
中國古代對兵器的總稱。如弓、丈、矛、戈、戟稱五戎。《禮記·王制》:戎器不粥於市。鄭玄註:「戎器,軍器也。」
[五兵]
一組兵器的合稱。關於五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國的子惡請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諸門左」。五兵又有車兵五兵與步兵五兵之分。據《考工記·廬人》記載,車兵五兵為戈、支、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步兵五兵,據《周禮·夏官·司右》鄭玄注所引《司馬法》文記載,包括弓矢、支、矛、中國西周和春秋時期軍隊配置的伍的兵器裝備。當時認為,步兵的這五種殺傷方式戈、戟。它是當時步兵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和殺傷距離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構成的梯次配置的組合體,可以充分發揚多種兵器協同的威力,即《司馬法》所闡明的「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的原則。此詞漸漸流為對兵器的泛稱。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其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約有兩種,一種是指刀、槍、劍、哉、棍、棒、梁、鏡、斧、餓、鏟、鍍、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種說法,出於明代謝肇制《五雜組》和朱國幀《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鴛、槍、刀、矛、劍、盾、斧、餓、戟、鞭、鐧、撾、受、叉、爬頭、綿繩、自打。前17種是兵器名稱,第 18種是徒手拳術。
[古代作戰器械]
古代用於作戰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統稱。按尺寸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為攻擊型、防守型、機動保障型、維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圍可分為步騎戰陣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戰器械,車戰器械等。
[珂羅摩迦]
印度古籍記載的一些尖端鋒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鑷積底,有4臂長,金屬制的手執武器;
2、帕羅斯,24安古爾(1安古爾相當於1英寸)長的雙柄鐵制武器;
3、恭特,長約7臂,或6臂,或5臂的標槍;
4、哈特邀,三角矛;
5、米底帕拉,巨型標槍;
6、首羅,尖角矛;
7、刁達摩羅,前端如箭形,長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豬耳,頂端如豬耳形,鋒利的木棍;
9、逝那那,鐵制武器,兩端各有三角,長有20、22、24安古爾,中間有雙柄;
10、迎羅帕那,手中投擲物,即矛,重量分別為7、8、9邀爾沙(1邀爾沙等於16克),可投出一石馱努沙([1馱努沙即l弓的長度);
11、特拉悉迎,尖端鋒利的鐵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時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狀不固定將礫石或石核邊緣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見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鋼盔等取代。
2. 明朝領先世界的發明有哪些,每一個都超脫時代
有石油井、牛痘、水地雷、研究出燧發槍在碰水情況下也能使用的技術,這些都是領先於時代的。
一、石油井
石油與天然氣這倆「小玩意」都靜悄悄的呆在地下深處,要想把它們搞出來為人所用,就得專門挖一個通道,這個通道現在我們稱之為井。而這個石油井,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根本就不是外國人搞出來的,可見古人的大腦是多麼的聰明,也不知道他們用什麼工具,挖得出這么深的坑,但是憑借他們的智慧,石油井就這么被他們給搞出來了,這時期的石油井,外國人根本不知道是啥玩意。
四、水地雷
這個東西被發明出來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在當時沒有大力研究,但是明朝的時候確實有人做出來了。這項技術在當時的國際社會,都不知道水地雷是個啥玩意。
3. 現代兵器槍是誰發明的是我國哪個朝代的人
中國沒發明火葯槍,只發明了火葯或冷兵器槍。
用手點火的火繩槍和靠燧石發火的燧石槍
■馮·德雷澤發明了從後面裝填子彈的擊針槍
■1871年,毛瑟兄弟發明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20世紀初又出現了毛瑟反坦克槍
■德國的一位鐵匠戈特發明直線式線膛槍,16世紀後出現了可使子彈旋轉飛行的來復槍
■現代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取代了老式笨拙的步槍,小口徑自動步槍又取代了遠射程步槍
■馬克沁發明的重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取代了早期的手搖機槍,並迅速改變了戰爭的進程
■可通用的子彈和實現不同射擊目的的槍族
■1835年,柯爾特發明了著名的左輪手槍
■聯邦德國研製的發射無殼子彈的G11步槍
■德國人首先發明了用於近戰突擊的沖鋒槍
■聲名卓著的毛瑟手槍很快便被性能優異的自動手槍取代了,未來自動手槍向智能化發展
4. 火繩槍發明於哪年
我國最早燧火槍(火繩槍)是1635年崇禎八年畢懋康造明的
5. 明朝末年發明家姓畢,畢X,好象是發明火器的,求這個人叫啥名字
中國領先世界的兩千年(公元前476年-公元1525年)
公元前800年,中國人發明拋石機。
808年,中國人發明火葯。
904年,中國人鄭璠發明火葯彈,拋石機由拋石變為拋火葯彈,火葯首次用於戰爭,開創了熱兵器時代。
970年,中國人馮繼發明噴射火器(捆綁火葯筒的竹箭)。
1000年,中國人唐福發明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132年,中國人陳規發明火槍(竹竿火槍,噴射火焰燒人)。
1259年,中國人發明突火槍(粗竹筒發射彈丸)。
1280年,中國人發明火炮。
1346 年,英國人發明發射石彈的火炮。
1378 年,德國人發明發射鐵彈的火炮。
1410年,西班牙人發明火繩槍(火繩點火)。
1525年,中國人發明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創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紀元。中國人發明了爆炸彈,但仍然熱衷於使用實心彈。
中國與世界保持水平的兩百年(1525年--1715年)
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燧發槍(燧石點火)。
從1525年開始,西方的槍炮技術就漸漸超過中國了。但是從1525年到1683年的158年間,中國的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保持同步。但當清朝政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穩定全國之後,因軍事的威脅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日減。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國的槍炮技術大致與西方相當。
沒有提到誰叫畢什麼的啊
6. 中國史上誰發明火槍
是誰不清楚,
火銃應該算是火槍的雛形吧,至少在明成祖時期就有了。明成祖對抗蒙古的主力部隊就是神機營和三千營。神機營就是以火銃和火炮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