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吠陀
① 印度教三大神的創造之神
梵天主創造 濕婆主毀滅 毗濕奴主維護
② 虔誠的婆羅門人認為《吠陀》是誰創造的
在虔誠的婆羅門的心目中,他們認為神聖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他們稱《吠陀》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聖賢之人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聖賢所作的聖傳文獻是有區別的。
③ 在虔誠的婆羅門心中《吠陀》是由誰創造的
《吠陀》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創作結晶。《吠陀》的原創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陸之前,他們就創作並代代流傳下眾多的祭詞和對神明的誦歌,他們當之無愧地成為最早的《吠陀》創作者。由於當時存在四種祭祀官,各自應用頌文禱詞,以後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後來,又有許多祭司和賢者參與了對口頭流傳詩歌的整理,雖然今天人們已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但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誠的婆羅門是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在他們心目中,神聖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他們稱《吠陀》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聖賢之人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聖賢所作的聖傳文獻是有區別的。
④ 《吠陀》中認為誰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在《吠陀》中,梵天是超自然的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梵天神的這些特點內,在《奧義書》中也有表現容,但其論述更為深入。它指出,梵天作為創造主,其本身應是沒有任何特性的,不表現為任何形式。否則,它不可能作為造物主,產生出特性不一、形式各樣的萬物。但無特性的梵天又是可以認識的,「奧義書」以否定的方式作了說明,認為只有否定一切具體特性和性質,才能認識梵天。這種認識從感覺經驗上是無法得到的,只有從心靈(理性)上作出思考,才能最終領悟梵的存在。《奧義書》所謂造物主梵天,已有明顯抽象的特點,在論證上也有思辯的意味。
⑤ 吠陀的意義是什麼
雅利安人在艱難的征服過程中,並沒有把這段血與火的歷史詳細記錄下來,然而,他們留下的《吠陀》,為後人了解古印度文明進程提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依據。《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和闡釋它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編纂的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獻資料,它既是宗教經典,又是史料總匯、文學大系,成為雅利安人所創文明的代名詞,被稱為「聖書」。
「吠陀」一詞源於梵語,原意是知識。吠陀經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亞次大陸遷徙的過程中創作的,剛開始主要是以口頭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斯羅蒂」,即所聞之意。後來,一些雅利安學者對這些口傳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和再創作,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獻體系。
《吠陀》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創作結晶。《吠陀》的原創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陸之前,他們就創作並代代流傳下眾多的祭詞和對神明的誦歌,他們當之無愧地成為最早的《吠陀》創作者。由於當時存在四種祭祀官,各自應用頌文禱詞,以後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後來,又有許多祭司和賢者參與了對口頭流傳詩歌的整理,雖然今天人們已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但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誠的婆羅門是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在他們心目中,神聖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他們稱《吠陀》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聖賢之人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聖賢所作的聖傳文獻是有區別的。
在四部本集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編纂成書的時期要稍晚一些。在歷史的傳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沙卡羅一派並據此成書。《梨俱吠陀》絕大部分內容是贊頌吠陀諸神的頌詩,因此又得名《贊誦明論本集》。全書共10卷,贊詩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他們是分別傳給各家流派的,也稱《家傳書》。第10卷是後來的婆羅門祭司加上去的,時間上明顯晚於其他內容。
《耶柔吠陀》又稱《祭祀明論本集》,是婆羅門祭祀時吟誦的詩詞以及怎樣祭祀的散文詩。全書共有詩2000首。相傳《耶柔吠陀》的傳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現在只存兩大派,即《黑耶柔》與《白耶柔》。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黑耶柔》中本頌詩與釋詩相混合,而《白耶柔》卻將二者區分得很清楚。所謂本頌詩,指的就是來自《梨俱吠陀》的對神明的頌歌,即重復《梨俱吠陀》的內容,這在《耶柔吠陀》中佔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詞,這是《梨俱吠陀》中所沒有的,祭詞一詞梵語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
《沙摩吠陀》又稱《歌詠明論本集》,是婆羅門進行祭祀活動時為《梨俱吠陀》中的頌詩譜上曲調以便歌唱的匯集,因此實際是學習歌唱,為實踐所用的本集。全書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來自《梨俱吠陀》,其中只有75首例外。
這三部《吠陀》合稱「三明」,其神聖性很早就被確立。《阿闥婆吠陀》的形成稍晚於《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內容也許與《梨俱吠陀》同時代。但其神聖性的確立,卻明顯晚於「三明」,這也許是因為其內容所致。與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闥婆吠陀》對神明的贊歌所佔比重很小,在現存的20卷,731首詩歌中,大部分是對怨敵、邪惡的咒語和消災的巫術,因此又名《禳災明論本集》,它們主要源於民間,集中反映出當時人們活躍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
作為印度最早的宗教聖典,《吠陀》保留了許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態,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於它使用詩化的語言,使人過目難忘,易於詠頌,而且還給後人留下了理解和詮釋的充分空間。所以千百年來,雖然世事變化無常,但《吠陀》的神聖地位始終未變,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獻體系。
⑥ 梨俱吠陀是什麼時候創作的
婆羅門所奉的經典稱為吠陀。最早出現的《梨俱吠陀》,約編寫於公元前12~9世紀。此後,約公元前900~600年間,婆羅門教徒又先後編成《夜柔吠陀》、《婆摩吠陀》、《阿園婆吠陀》。這四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前後的社會狀況和宗教狀況。整個「吠陀」就稱為印度古代文明的代表。
大約公元前1000年,此雅利安民族繼續向東南方的諸木拿河及恆河流域進發,未經殺伐,即順利抵達恆河河口地方,恆河奔騰氣勢的偉大,平疇沃野的宏闊,使他們大開眼界,生活狀態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加速了社會文明的進展。至此,雅利安人已據有了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了眾多的奴隸制王國。征服者與原居民之間,征服者之間,利害沖突、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列國征殺不休,直至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地處恆河下游的摩揭陀國,取得了霸主地位,幾乎成為印度北方全境歸於一統的中樞。
此際,婆羅門教為解釋「四吠陀」而編成《梵書》,又名《婆羅門書》或《凈行書》。《梵書》一出,原吠陀之自然界諸神遂失去了天然色彩,而建立起宇宙一元神,即被尊為造化萬物的最高神——生主,並進一步抽象化而稱之為「梵」——無生無滅、常住、無差別相的、無所不在的境界成天神。在婆羅門教看來,「吠陀」是受天啟示,並由古聖先賢所傳達,所以它是絕對神聖的,是後世一切知識的來源;其視祭祀能左右一切,如不行祭祀,則福佑不加,禍害難免,故而是萬能的,又因「吠陀」語言古奧難解,非由婆羅門秘密傳承解釋不可明白,遂擅為專利,似乎唯婆羅門才具此天賦,故不容侵犯。
⑦ 「吠陀時代」分為幾個時期
吠陀時代分前後兩期,前期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也無城市,社會仍處於部落制度。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經濟生活出現變化,農業為主,畜牧為輔,鐵器已普遍使用,部落社會分解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4個瓦爾納,其中首陀羅在4個瓦爾納中地位足在最底層,吠舍位於中層,剎帝利與婆羅門為上層。雅利安人崇拜太陽、雷雨、火焰、河川等自然現象人格化的吠陀諸神,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在雅利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動中,婆羅門創造了祭祀程式,後來則形成了具有深厚印度傳統特色的婆羅門教。雖然吠陀時期沒有發現什麼藝術品遺存,但婆羅門——印度教的諸神祇及他們的神性,卻成為印度藝術最具有想像力與創造靈感的根源。
波羅馬吉里遺址的石棺墓 印度南部鐵器時代文化公元前12世紀~公元1世紀
⑧ 印度婆羅門人認為《吠陀》是由誰創造的
虔誠的婆羅門人心目中,神聖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他們稱《吠陀》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聖賢之人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聖賢所作的聖傳文獻是有區別的。
⑨ 什麼是吠陀吠陀在古印度時期是怎樣發展的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歷史),後又於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3部吠陀。在吠陀時代,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體制——種姓制度(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婆羅門教(以《吠陀》為其聖書,最高信仰是「梵天」,創造了一套靈魂投胎轉世的「業力輪回」論)。
⑩ 誰創造了古印度文明
當印度河流域文明被發現的消息傳遍世界時,各地的學者就開始探索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誰創造了這一高度發達的文明?
在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遺址中,人們發現了來自兩河流域的物品。而在這之前,在兩河流域的巴比倫西亞也發現了不是當地出產的印章和陶器、石珠,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現在,出土文物把南亞和西亞兩個相隔千里的文明聯系在一起。
麥克唐奈爾認為,從時間上看,蘇美爾文明比印度河流域文明要早l000年,而且蘇美爾文明曾經有過向其他地區擴張的歷史,因此他斷言,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從兩河流域傳入的,創始人是蘇美爾人。有些語言學家也通過對文字元號的研究,認定兩地的文字屬同一個語系,從而更加強了蘇美爾人創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權威性。
甚至還有人把這一文明的傳播始末也勾勒出來:在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處於兩河流域南端的蘇美爾人已創造了高度發展的農業文明,那些富有的人們用粘土做成刻有自己家庭地位和身份標記的印章,蓋在屬於自己私有的糧、油、酒等的貯存容器上,奴隸出現並大量增加,城邦國家產生了。出於對財富和人口土地的需要,蘇美爾人開始向東方擴張,其中有一部分人從海路或陸路來到印度河流域,把這塊肥沃的土地變為殖民地,而當地人則成為他們的奴隸。蘇美爾人也把自己的文明傳播到這里,以後漸漸改變了原有的特色,成為與兩河流域文明有聯系又有差別的文明。
這種說法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才提出就遭到許多人的批評。美國探險家赫爾調侃地說,為什麼要說文明是從蘇美爾傳到印度河的,難道就不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嗎?即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之母,蘇美爾文明是印度人創造的。
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兩河流域更多的地方出土了印度河流域印章和其他物品,而且對楔形文字的釋讀也使人們明白在這兩個地區長期存在著商業往來。在兩地都發現了有明顯差異的來自對方的物品,這只能說明它們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文明體系。
幾乎就在上述觀點提出的同時,有幾位英國考古學家提出是雅利安人創造了這一文明的看法。塞蘭頓和G罕特認為,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和後來的吠陀梵文文字有直接的承襲關系,從而創造吠陀文明的雅利安人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
但是當學者試圖用釋讀梵文的方法來釋讀印章文字時,卻徹底失敗了。通過碳14等科學手段對出土器物的測定年代也表明早在雅利安人進入次大陸之前近千年,印度河流域文明就已衰落了,雅利安人不可能是這一文明的創造者。另外,雅利安人的生活方式與印度河流域居民也存在著很多差異。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馬在其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吠陀文獻中多次提到馬。可是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上幾乎看不到馬的蹤跡。雅利安人不吃魚,而印度河流域居民則很喜歡吃魚,捕魚釣魚是他們重要的生產活動。印度河流域居民修築大浴池淋浴,進行宗教活動,這與雅利安人的風俗習慣毫無共同之處。
與上面兩種觀點截然不同的是,許多學者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其創造者當然就應該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誰是印度的土著居民?
一些英國的和印度的學者認為,達羅毗荼人可能就是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原始居民,他們皮膚顏色較深,鼻子扁平,說著達羅毗荼方言。嚴格地說,他們的最早家園也不是印度河流域,但他們很早就定居在這里,創造了從新石器時代向銅器青銅器時代過渡的文明。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對文字的釋讀,也提供了眾多的證據來支持這種觀點。
然而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當最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參與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中來時,更新的觀點又出現了。
在摩亨佐-達羅的遺址中先後發掘出十多具古人遺骸,科學家在對這些骨骸進行分析後發現,他們並不屬於單一的種族,而是包括原始澳大利亞人種、地中海人種、蒙古人種等,因而有人提出,創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並不是某一個單一種族,除了達羅毗荼人之外,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人等也參與了這一文明的創造。隨著對這一時期文字的釋讀,學者們所提出的文明創造者的名單進一步擴大,又加上了布拉灰人、帕尼人、阿修羅人、烏拉提亞人、瓦黑卡人、那迦人等等。
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後兩種觀點,但即便在後邊的觀點中也依然存在著許多未知因素。看來關於誰創造了這一文明的問題還會長期探索和爭論下去,謎底真正能夠解開嗎?這本身也許就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