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飛船的發明
Ⅰ 宇宙飛船的發明原理到底是什麼
宇宙飛船上有造氧機
其主要氧氣來源,就是電解水。
一般地球運輸上去的為氧氣和生活使用的,有2類物質,分別為水與過氧化氫。
過氧化氫先使用二氧化錳(催化劑)反映獲得氧氣後,再進行電解。
過氧化氫,水,是分子中包含氧相對最高的,也是容易獲得的。
電解水並非需要大量電力,維持5個人生存,只需要1千瓦的電力就足夠。
Ⅱ 是誰發明宇宙飛船
20世紀中葉,許多有志於探求宇宙奧秘的科學家,都在試圖研製一種能載人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行器——宇宙飛船。 在這一領域,前蘇聯和美國走在各國的前面。50年代,前蘇聯政府撥出大量資金作為宇宙飛船的研製經費。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航天技術專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外層空間的飛行、宇宙飛船的材料和結構等技術。他們考慮的問題,大到宇宙飛船的模型設計,小到宇航員上廁所的問題。要在茫茫的宇宙中航行,任何的細節問題都是馬虎不得的。 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飛船誕生了!它是由球形密封座艙和圓柱形儀器組成,除了具備一般人造衛星基本系統設備外,還設有生命維持系統、重返地球用的載入系統、應急跳逸系統及回收登陸系統等。 1961年4月12日,這艘名為「東方1號」的宇宙飛船,載著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在空間繞地球一圈,飛行了1小時48分鍾。在「東方1號」宇宙飛船返回地面前,拋掉了末級運載火箭和儀器艙,只剩下座艙單獨進入大氣層;當座艙下降到離地面只有7公里時,飛船座艙彈出宇航員,然後,宇航員用降落傘單獨著陸。 「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航行成功,意味著人類已經可以飛出地球,在宇宙空間中航行了。廣大的科學家也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宇宙飛船的研製中去。
Ⅲ 中國第一個宇宙飛船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越詳細越好,最好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常識航空航天篇。
Ⅳ 人類發明了哪些航天器
20世紀5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航天器闖入了寂靜的太空。航天器是人類為達到某種用途發射到地球大氣層外的人造天體。
航天器分為載人航天器和無人航天器。當然,從數量上來計算,大部分航天器是無人航天器。如果按照軌道的范圍來區分,航天器的活動范圍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繞地球運行;另一類是在地球以外的空間飛行。
無人航天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大家所熟悉的人造衛星;另一類是空間探測器。
人造衛星是航天器中最龐大的家族,它的數量占航天器總數的90%。
許多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科學實驗的目的,所以叫科學衛星。科學衛星常常被用來對宇宙星球和其他宇宙現象作天文觀測,以及作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由於太空中沒有大氣層的阻擋,在衛星上,不僅可以觀測到天體發出的可見光,還能對它們輻射的所有電磁波進行全波觀測,天文衛星往往是按照觀測波段「分工」的,如紅外天文衛星、紫外天文衛星、X射線天文衛星和γ射線天文衛星。科學衛星還經常被用來做科學實驗,比如材料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葯學中的許多實驗,在地面上不能圓滿完成,只有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中才能取得成功。
許多新技術、新發明也需要到衛星上去做試驗,比如新的遙感器,新的無線電頻段傳輸,航天器的對接,等等。這種衛星稱為技術試驗衛星。
應用衛星是人造衛星中的主要成員,它們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應用衛星的種類繁多,有10多種,它們的數量最多,占衛星總量的四分之三,包括氣象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等。
空間探測器是對月球和其他行星進行逼近觀測或直接取樣探測。所以,空間探測器要以比人造衛星更大的速度,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實現深空飛行。
載人航天器包括宇宙飛船、太空梭、空間站、軌道間飛行器。
宇宙飛船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載人航天器,它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宇宙飛船可以像衛星那樣繞地球運行或登月飛行。宇宙飛船還擔負著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充當空間站與地球間的往返運輸器。
太空梭外形像一架大型飛機。它靠火箭發射,利用無損滑翔返回地面,所以可以重復使用。
空間站是一種長期停留在太空的大型航天器,可供多名航天員在那裡長期居住和工作。空間站裡面具有一定的生產和實驗的條件。
軌道間飛行器是從空間站到其他航天器或從空間站到不同軌道位置空間站的載人運輸工具。
Ⅳ 宇宙飛船怎麼發明的
1957年10月4日,抄前蘇聯用"衛星襲"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
衛星呈球形,外徑0.58米,外伸4根條形天線,重83.6公斤,衛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個月。同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二顆衛星,衛星呈圓錐形,重508.3公斤,這是一顆生物衛星,「乘客」是小狗"萊伊卡"。
但這位乘客是有去無回的,在衛星上存活了10天,最終沒能回到地球。
Ⅵ 我國是第一個研製和發明宇宙飛船的國家
事實上是中國人最早發明了火箭,而不是宇宙飛船。
准確地說,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
中國古代最早的實用火箭大約出現在唐末宋初,10世紀時就有火葯用於火箭的記載。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使用了火葯,但仍由弓弩射出。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有一個心靈手巧的木匠叫萬戶,他和其他工匠吸取了軍用火箭的技巧,設計了會飛的「飛龍」火箭。這種木質雕刻的火箭筒可以飛行1000米。有一天他坐在一把安放在木製構架的椅子上,兩手各握一隻大風箏。當工匠們點燃構架四周綁著的47支火箭後,「飛龍」撥地而起,但最終箭毀人亡。1959年,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美國的火箭專家赫伯特·基姆也撰文記載他的事跡,在美國的航空和航天博物館中也標示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HerbertS。Zin,在他的《RocketsandJets》一書中記述說,一位快要活到15世紀的叫「WanHoo」的中國人,自製兩個大風箏,安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並把買來的47支最大的火箭綁在椅子背後,自己坐在椅子上,然後命僕人按口令點燃火箭,火箭隨即發出轟鳴,噴出火焰。實驗家WanHoo在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首次進行的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這位美國火箭學家把WanHoo評價為「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蘇聯兩位火箭學家費奧多西耶夫和西亞列夫也在他們的《火箭技術導論》中,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的發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圖利用固體燃料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英國火箭專家W·麥克斯韋爾說「WanHoo的事跡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
德國火箭學家威利·李在他1958年出版的一本書中也說到,在公元1500年左右,WanHoo在「發明並試驗一種火箭飛行器時,頗為壯觀地自我犧牲了」。
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WanHoo」。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到了元、明時代,火箭武器在戰爭中又有發展,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飛航式火箭雛型「神火飛鴉」和「飛空擊賊震天雷炮」。都裝有鳥羽做成的翅膀,先用大火箭將飛鴉或雷炮順風送到敵陣上空,然後引燃其中的火箭或炸葯殺傷敵人。火龍出水是一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從龍頭下的孔中引出。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火葯筒燒完後,龍身內的神機火箭點燃飛出,射向敵人。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葯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連同其他火葯兵器一同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火箭在戰爭中得到了發展。
雖然古代火箭、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古代火箭技術未能在中國發展為現代火箭技術,最終只停留在禮花爆竹之中。盡管歐洲人在中國發明火箭幾百年後才學會使用火箭,但最終還是從歐洲發展起現代火箭技術。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的遺憾。
Ⅶ 一共有哪些宇宙飛船分別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中國第一艘宇宙抄飛船是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Ⅷ 宇宙飛船是哪國的誰發明的
是前蘇聯的國家航天局發明的(資料沒有顯示具體是誰設計的)
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是前蘇聯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它由兩個艙組成,上面的是密封載人艙,又稱航天員座艙。這是一個直徑為2.3米的球體。艙內設有能保障航天員生活的水、供氣的生命保障系統,以及控制飛船姿態的姿態控制系統、測量飛船飛行軌道的信標系統、著陸用的降落傘回收系統和應急救生用的彈射座椅系統 。另一個艙是設備艙,它長3.1米,直徑為2.58米。設備艙內有使載人艙脫離飛行軌道而返回地面的制動火箭系統,供應電能的電池、儲氣的氣瓶、噴嘴等系統。「東方」1號宇宙飛船總質量約為4700千克。它和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只能執行一次任務。
Ⅸ 誰發明了宇宙飛船
宇宙飛船的發明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最先涉足火箭研發領域版的是德國人,二戰權的瘋狂軍備,使德國人在軍事科技方面擁有了很多創新。這些新思想和創新引發了對空間領域的探討,冷戰時期是火箭及飛船飛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蘇聯和美國之間的飛船先後飛出了地球,所以說具體什麼時間,什麼人發明了火箭不準確,應該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人類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