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字發明者
A. 中國字的發明者是誰
20世紀以後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較簡單。在秉承先輩姓氏的前提下,取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名就算完事。 對於他們來講,「名字」是一個單純詞,意義不可再分割。但是,對於古代中國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獨立的意思,不可混為一談。這里專講古人的「字」。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無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 有什麼顧忌,但同樣對已經成年者,便顯得不夠尊重,取字,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也可以稱名而不稱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區別。
字獨立於名之外,但又與名保持有密切的聯系。根據古文字學,「字」有滋生之義。因此,我們也可以理 解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名與字之間,一般均有特殊的意義關聯。清代訓詁學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歸納、揭示了當時的人名與字之間的五類關聯,全面而准確。現補充實例,列舉 如下:
同義互訓。孔子的學生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待的意思。閔損,字子騫。損與騫,都有虧折的意 思。顏回,字子淵。據《說文解字》解釋:「淵,回水也。回,淵水也。」
反義相對。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連類推論。孔子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楚臣仲歸,字子家。由歸 而家,順理成章。
據義指實。齊公子固,字子城。由堅固之義,引指高大實在的城牆。魯人冉耕,字伯牛。由農墾之義,引 指具體的耕牛。
辨物統類。衛人邃瑗,字伯玉;齊人陳灌,字子玉。瑗、灌均為玉類之一種。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楚公子魴,字子魚。鯉、魴均為魚類之一種。
上面列舉的諸人之「字」,均由兩個字組成,但第一字並無實義。如子遲、子貢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稱。而伯牛、伯魚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類二字「字」,其實是一字「 字」。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點之一。
秦漢以後,二字「字」逐漸增多,成為主流。而且,字與名並用時的排列順序也發生變化。先秦時是先稱 字,後稱名,如楚將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視是名。漢代以後,改為先稱名,後稱字,如曹丕在 《典論·論文》中論及「建安七子」時稱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這里的孔融、陳琳、王粲是姓名 ,文舉、孔璋、仲宣則分別是他們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繼承了先秦時代同義互訓、反義相對、連 類推論、辨物統類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稱入字等傳統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在繼承傳統方面,例如: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東晉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義互訓 )
唐代詩人羅隱,字昭諫;「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韻訓詁學家 王念孫,字懷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異之。(反義相對)
北宋文學家晃補之,字無咎;南宋詩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學誠,字實齋 。(連類推論)
東吳將領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字子瑜。(辨物統類)
東漢文學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詩人錢起,字仲文;北宋詞人晏幾道,字叔原;明代文學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發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辭。在先秦時代的子、父一類尊稱用字以外,大量涵義豐美之辭,如公、翁、卿、倩、彥、偉、休、 道、孝……成為取字的熱門選擇。例如:用尊老美辭的,東漢大臣竇融,字周公;東吳將領黃蓋,字公覆;西 漢豪強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稱謂美辭的,西漢使節蘇武,字子卿;大將軍衛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辭的,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孫、魏帝曹髦,字彥士。用形容美辭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幹,字偉長;三國魏文學家應璩,字休璉。用德性美辭的,東漢學者尹珍,字道真。劉備的謀士法正, 字孝直。
采典籍。採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義,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語出《荀子·勸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謂德操。」《尚書·大禹謨》稱「滿招損,謙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錢謙益,字受之;晚清士紳王先謙,字 益吾。
表仰慕。表示對前賢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傾慕春秋 時晉人介之推的節操,故與之同名,又以其姓氏為字。南朝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欽佩西漢博士馮野王,不僅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馮。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稱「唐鑒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懷。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為心聲一樣,字也是人們抒情懷的 手段。近代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字廣廈,意在表達自己為黑暗專制下的國人爭得一個開明、自由的生 存「廣廈」的寬闊胸懷。現代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釋「任之」的涵義:「其一是對自己該 做的事,對國家對社會該負的責任,堅決勇敢地擔負起來,任之;其二是對無所謂的事、無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這就是我做人處事的信條。」
析名文。名與字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既可以是文辭意義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結構上的。南宋 詩人謝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檜,字會之;明「竟陵派」文人劉侗,字同人;清文學家毛奇齡,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國姓名文化的獨特傳統之一,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為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李大釗,字守常。
胡適,字適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陳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其後又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傳統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據。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交往 越來越頻繁,稱謂繁復、疊床架屋的名、字並行之制,顯然不再有恢復的必要與可能。但是了解一點這方面的 知識,至少可以避免出現評書《楊家將》中楊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稱「楊景楊延昭」之類的笑話。
B. 中國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
中國漢字的起源說法較多,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呂氏春秋》和《世本》等古籍中都有倉頡造字的記載,倉頡是皇帝的史官,因而中國文字應當起源於黃帝之時。但是歷史學家認為,倉頡只是傳說中的人物,現知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新石器時代半坡等地發現的圖畫符號,與甲骨文中的寫法近似或者相同。
(2)中國字發明者擴展閱讀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流行使用數千年,最早的文字、符號可以追溯到結繩時代。早期的文字有許多是簡化字,而繁體字中又有許多不適合於文字使用流傳規律的文字,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甲骨文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
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這就形成了金文。因為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和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又叫鍾鼎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更形象生動逼真。
C. 漢字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D. 傳說中國的文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倉頡倉頡也稱蒼頡,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但普遍認為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E. 中國的文字是誰發明的
1倉頡造字
在歷史傳說中,黃帝開創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化。他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據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黃帝的妻子嫘祖教會了人們養蠶制絲,黃帝的糧官杜康發明了造酒,黃帝的陶正寧封子發明了燒陶,黃帝的醫官雷公、岐伯發明了醫術,音樂家伶倫分出十二音階,配成樂曲;精通數學的隸首,制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等。此外黃帝本人還發明了造車、修建宮室、算術、音律等,這些傳說多不勝舉。
關於倉頡造字還有一個令人噓唏不已的故事。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在他發明漢字之前,人們是用結繩的辦法來記事的。最初,倉頡也是這樣做的,他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等,用繩子打的結代表一個數目,但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於是,倉頡就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記下某件事情。
這樣,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的屋子裡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的時候,突然看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了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一看,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認不出這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它與別的野獸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像,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
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來,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等。他按照這些東西的特徵,畫出圖形,這樣就造出了許多象形字來。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塗的……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
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流行起來。有了文字,就方便多了,同時,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了。
據說倉頡造字以後,驚動了天地鬼神,上帝感動得投下了大米白面,鬼神則驚嚇得在夜裡大聲哭叫起來。
F. 中國漢字的發明者是誰在什麼時候
這里有個歷史知識ABC需要重溫一下:即漢字的發明者是侯剛。侯剛是誰?是倉頡帝。古人尊稱倉頡為倉頡帝。倉頡帝就是漢字的發明者。中國自古有倉頡造字一說。 漢字的發明權應歸侯剛所有,這早已成為歷史定論,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任何人不得侵權。倉頡帝(侯剛)是我們老先人幾千年前就確認的老先人,是我們老先人的老先人了,難道我們能數典忘祖嗎?請大家看看明白: 《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倉頡帝姓侯名剛,見《古篆文》中。」《辭海》記載:「倉頡,也作蒼頡。舊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造字者。《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倉頡篇,字書。秦朝為了統一和簡化文字,改用小篆編寫了三種字書:李斯作《倉頡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趙高作《爰歷篇》,作為兒童識字課本。西漢時合為一本,改為隸書,統稱《倉頡篇》。」 近悉韓國有人認為,所謂「漢字」,可能是由高麗人祖先發明並發展的,至少,也有可能是其他阿爾泰語系的非華人游牧民族創造的,雖然人口眾多的中國人也使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書寫系統等等。韓國人這純屬無稽之談。韓國人是搶文化、搶歷史榮譽搶瘋了。韓國人會鑽空子,捷足先登,已嘗到了申報端午祭文化遺產的甜頭,據說現正擬將祭孔大典和中醫申報文化遺產,竟然有人又暴出「漢字」也是韓國人所造的奇聞。這進一步說明,他們具有欲將中華文明性質的文化形態逐漸「變臉」,最終據為己有的心態和行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由此我看出三點:一是看出韓國人重視文化的可愛之處;二是看出抄襲和侵權者的可鄙之處;三是看出我們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宣傳的必要。 韓國人搶著申請文化遺產,為本國文化造勢,這未可厚非。這些年韓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確實發展較快,人的綜合素質也有了提高,很多方面不乏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但不論怎樣,都要承認歷史,尊重事實。所以我要正告那些抄襲和侵權者一句:韓國小子,對中國古文化覬覦尚可,但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作事說話還是悠著點!
G. 漢字是什麼人發明的
倉頡是漢字發明者。陝西白水縣倉頡廟,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定為國家級文物。陝南版、河南、山東都有類似的倉頡廟權,此乃唯一「國家級保護單位」。
古人一向觀點明確,太史公曰、異史氏曰……責任分明。最早記述倉頡的是荀況的《荀子》,呂不韋《呂氏春秋》、韓非《韓非子》也提到此公,贊他「雙瞳四目」。中國古書上有三人「目有重瞳」:虞舜、項羽、倉頡。唐堯眉分八彩,把天下禪讓給目有重瞳的虞舜,「重瞳」特指帝王之相。項羽是「武霸王」,倉頡是「文聖人」。
炎帝(神農氏)國家衰敗,各部落不聽號令。黃帝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比農耕文明更擅長武力,他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豸、虎,與炎帝決戰於大阪泉之野,三戰方得其志。戰敗的炎帝退出黃河流域,遠走南方。蚩尤不服黃帝統治,黃帝再戰於涿鹿,殺蚩尤。諸侯尊黃帝軒轅為天子,取代神農氏。
這段歷史被黃帝的史官倉頡記錄下來,共用28個漢字,倉頡由此成為發明漢字的鼻祖。這28個漢字,老鴨一個都不認識。今天,中國大陸以外的港、澳、台、海外諸國,凡是使用傳統繁體字的華人群體,最常用的鍵盤語言還是「蒼頡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