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壹』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眼鏡在古時的中國文獻已有記載,而在10世紀,阿拉伯人已有使用放大鏡增進視力。1280年代,義大利北部首次有眼鏡的出現。
『貳』 眼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於眼鏡框是用象徵神聖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義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歐洲早期的眼鏡是由各種寶石做的單一的放大鏡,使用時拿在手裡,就像現在人們讀書時用的放大鏡。16世紀初,供近視眼鏡用的凹透鏡才問世。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系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叄』 關於眼鏡是何時被發明的說法有哪些
許多書上有這樣一種傳說,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利用透鏡觀察星星,眼鏡是由中國傳到國外的。據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用水晶和其他透明礦物製做而成的眼鏡,以此來遮陽光或醫治眼睛疾病。還有一種傳說是:羅馬皇帝尼祿(公元37~68年)非常喜歡綠寶石(綠玉石是一種高貴的鈹硅硅化物的結晶,其中摻有鉻的成分,即成為綠色),他在觀看奴隸爭斗時就配戴綠寶石。
利用透鏡來放大,以便清楚地觀看事物,這是最原始的眼鏡。1267年,培根製成了實物,用來閱讀聖經,但並未普遍使用。義大利北部威尼斯圖書館及比薩修道院均可看見這種實物。
針銷或鉚合是最古老的眼鏡式樣。鏡片鑲配在簡單的木框中,每框有一個短柄,在兩個短柄端互相鉚合。
此後,人們又發明用架腳將兩鏡框連接,固定在耳朵上,不過也有使用皮帶或織帶將眼鏡緊捆在頭部的。這類眼鏡的發明者,是義大利的斯必拿和阿魯馬達斯。
到16世紀眼鏡製造技術又進行了改進,出現了用跟鼻樑寬窄適合的鏡橋聯結在一起的眼鏡。後來又出現了夾鼻眼鏡,然後才出現了用眼鏡腳掛到耳朵上的眼鏡。最早的這樣一副眼鏡是埃爾格雷科在16世紀末製成的。
從1840年起,維也納開始使用玻璃制的眼鏡,而不再用透明的水晶眼鏡了。
磨製眼鏡鏡片的工藝相當復雜,技術發展比較緩慢,直到20世紀初才有正確成像的眼鏡鏡片。它是由阿貝教授、羅爾、亨格合作製成的。
『肆』 第一個眼鏡是誰發明的
眼鏡是培根發明的
『伍』 什麼時候發明的眼鏡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於眼鏡框是用象徵神聖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義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歐洲早期的眼鏡是由各種寶石做的單一的放大鏡,使用時拿在手裡,就像現在人們讀書時用的放大鏡。16世紀初,供近視眼鏡用的凹透鏡才問世。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系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中國人發明眼鏡有七大淵源
新華網蘭州5月6日電(記者孫勇)「鑿壁偷光」「十年寒窗」等流傳於漢語中的詞彙,是中國古代文人們刻苦讀書情形的反映。但是,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如果他們讀書時用眼過度,出現視力問題怎麼辦?甘肅收藏協會理事趙孟江研究發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古人很早就發明了天然水晶石眼鏡。趙孟江在對中國古代文獻、出土文物和自己收藏的近千件藏品
進行研究後認為,古代中國人發明水晶石眼鏡至少有七大淵源:
一、中國古代對水晶石有悠久的開發利用歷史。趙孟江研究發現,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能加工出精美的珠、墜、玦、環等天然水晶石器物。到夏、商、周時期已經積累了加工、磨製水晶器物的豐富經驗。
二、古人對水晶光學原理的發現與運用。趙孟江認為,古人在將水晶切割成片,並磨製、拋光時,自然會發現扁平的水晶片(環、玦類)有放大作用,於是凸透鏡片就在勞動實踐中被製造出來。
三、古代觀測日食及天象時遮陽護目的需要。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帝時,人們就用「璇璣玉衡」觀察各種天體及其演變。「璇璣」是一種有色透鏡,裝在「玉衡」這個長管上,在早晨「迎日推策」及夜晚觀星時,有色透鏡用以遮擋妨礙觀測的刺眼日光或明亮月光。
四、眼醫學的產生與發展。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眼病的記載。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於隋大業元年主持編寫的《諸病源候論》中已經對近視(目不能遠視)、散光(目茫茫)、復視(目視一物為兩)、斜視(目偏視)、弱視(目暗不明)等屬於眼屈光方面的疾病進行了論述。
五、冶金技術及手工業的發展。考古出土證明,我國在大約4000年前,進入青銅時代;3000多年前可煉金;2500年前能冶煉鋼材,這些能為磨製眼鏡提供越來越先進的工具。同時,我國發達的手工業與絲織業,為眼鏡的框架工藝與包裝材料提供了有利條件。
六、文字的產生,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矯正屈光眼鏡,主要是用來觀看細小物體和文字等。我國最早的較成熟的文字,產生於商代,當時的甲骨文雕刻相當微小,看起來很吃力,這就有了對放大透鏡的需求。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佛教文化的傳入,士人錄寫大量的經傳師說,蠅頭小字難以辨認,也很自然地需要一種助目工具。
七、光學的產生與發展。公元前5世紀《墨子》中已經提出了光為直線照射,並有反射特性的理論。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論述了幾何光學、凹鏡、凸鏡成像理論,進一步奠定了我國光學理論的基礎。
趙孟江研究認為,中國最早的眼鏡實際上只是一個簡單的水晶石透鏡片,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不斷成熟完善。但是,天然水晶石本身價格昂貴,所以中國古代眼鏡只能是富人的奢侈品,直到晚清時期中國開始生產光學玻璃,眼鏡才逐漸在我國普及發展起來。來源:(新華網)
新登發現百歲毛源昌眼鏡
杭州日報訊(通訊員徐時松徐磊陳恆見習記者宓路平)日前,一副有一百餘年歷史的「毛源昌眼鏡」在富陽市新登鎮被意外發現。毛源昌眼鏡店的專家初步鑒定後表示,這大概是毛源昌最早的產品,但眼鏡的具體年份還需進一步考證。
事情還要從4月上旬說起,家住新登鎮的葉先生在家中打掃衛生時,偶然翻出祖母曾經用過的一副老花眼鏡。把玩之餘,他意外地發現這件「相貌」普通的久遠之物,鏡框上竟依稀可見「毛源昌制」四個小字。莫非是件上代遺留的寶物?葉先生便跑到了杭州的毛源昌眼鏡店為老花鏡「驗明正身」。雖已有所「懷疑」,但結果仍然讓葉先生大感驚奇,眼鏡店的專家告訴他,這眼鏡已過「百歲高齡」,可謂價錢不菲,在一百多年前,一般的大戶人家也都是戴不起這副眼鏡的。
端詳許久,這是一副150度的老花眼鏡,鏡片是用水晶磨製而成,很薄。鏡框為銅制,上面有一可活動的橫梁,其中有一細孔,此外鏡框兩邊也各有兩孔。眼鏡專家說,估計是起到穿線後套在耳朵上固定的作用。老花鏡的兩個鏡片通過繞成一個半圓的活動鏡架聯接在一起,還可以折疊,顯得古樸而又精巧。雖然整副眼鏡磨損程度已相當高,但仍可看出一絲當年的雍容華貴。
葉先生說,他小時候經常看見祖母做針線活時戴這副眼鏡,只是聽說是祖母祖上傳下來的。不想,這副眼鏡有這么長的歷史,如果不是專家鑒定,他還不識其「廬山真面目」。目前,葉先生已經找來合適盒子,把老花鏡小心收藏。當地一位對文物頗有研究的收藏愛好者告訴他,這種純水晶手工打磨的眼鏡片非常罕有,對保護眼睛也更有好處,應為當年「度身定做」之物,非常珍貴。葉先生表示,因為自己在古董文物方面是個門外漢,也不懂如何護鏡、養鏡,如行內人士有意,他將出讓此「寶物」。
鏈接———
毛源昌眼鏡店,清同治元年(1862)開設於杭州太平坊(中山中路)。創始人毛四發,紹興人,售眼鏡,積資盤進詹源昌玉器眼鏡店,改名毛源昌。民國16年(1927)毛氏後代毛鑒永在杭購進先進設備,改變手工操作,以其技術精湛,質量上乘而著稱,並以售真水晶眼鏡而出名。20世紀年初,其經營資力已是杭州同行之首。1956年改名毛源昌眼鏡廠。
(杭州日報)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謝謝
『陸』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於眼鏡框是用象徵神聖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義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歐洲早期的眼鏡是由各種寶石做的單一的放大鏡,使用時拿在手裡,就像現在人們讀書時用的放大鏡。16世紀初,供近視眼鏡用的凹透鏡才問世。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系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柒』 眼鏡是什麼人發明的
古人們早已知道凸透鏡使東西看起來變大了的事實,而第一個想到用透鏡來矯正視力的人,是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大約在1280年,他用水晶磨成一對凸透鏡,製成世界上第一副遠視眼鏡。阿馬迪將他的發明機密告訴比薩的亞歷山大·迪拉·斯皮納修道士。後來,斯皮納將這個秘密公諸於眾。於是,到14世紀上半葉,義大利出現了許多眼鏡製造廠,許多義大利人都佩戴了眼鏡,而威尼斯也成了眼鏡製造中心。
至15世紀,用於矯正近視的凹透鏡也被製造出來。拉斐爾的名畫教皇利奧十世像上,就出現了這種眼鏡。自此,鏡片不再根據年齡分類,而是根據度數分類。
阿馬迪發明眼鏡的時候,還沒有眼鏡架。當時的眼鏡,有人用手舉著,有人把它縫在帽子上,有人則放在眼窩上……就這樣胡亂戴了好幾百年。16世紀,德國開始製造有鏡橋聯結的眼鏡。後來又出現了夾子式鏡架,戴上這種眼鏡,鼻樑壓擠得難受,當然很不舒服。有人無意中發現了耳朵的妙用,把眼鏡的兩條腿彎一下,讓它掛在耳朵上不是很方便嗎?於是出現了帶鏡腳掛在耳朵上的眼鏡。第一副帶鏡腳的眼鏡是在16世紀末,由埃爾·格雷科製成的。從此,眼鏡的形狀基本固定下來。
19世紀中期,鏡片設計經歷了從平面鏡片到雙凹鏡片或雙凸鏡片的過渡,最終於1890年左右出現了我們今天通常採用的新月形曲率矯正鏡片。
1784年,富蘭克林發明的雙焦點眼鏡片,上半部用來遠眺,下半部用於近距離閱讀。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頗為流行的隱形眼鏡在19世紀就已出現。1827年,隱形眼鏡首先由英國物理學家赫謝爾爵士設想出來,到1887年,瑞士蘇黎世的弗里克醫生研製出精度較高的鏡片後而得以實現。
19世紀後半期,對眼鏡的光度研究也取得進展。1860年,遠距離視力表由屈勒和斯內倫編制出來,使視力量化。1872年,開始使用屈光透鏡來表明鏡片的度數。
進入20世紀,眼鏡得到了更全面的改進和發展。人們很早就發現玻璃並不是製作眼鏡的最理想的材料,存在重量大且易破碎的弱點。20年代,耐磨性及抗沖擊性較強的水晶鏡片被製作出來,由於價格昂貴,能接受的人並不多。二戰期間,人們從製造飛機駕駛窗的有機材料中受到啟發,經多次試驗,改進製成了樹脂聚合物。戰後,這種聚合物開始用於鏡片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