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明手抄報
⑴ 科技創新美好生活的手抄報內容20字左右
隨著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太多了像最早火葯的發明,使人類能劈山開路、架橋、建築,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軍工也得到迅速發展; 造紙和印刷技術的問世,人類有了書寫條件產量,推動了人們文化、藝術、語言、科技、經濟等等的廣泛交流; 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現在的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像神舟五、神舟六……這些太空梭幫助宇航員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在太空中漫遊;人造衛星為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信號;機器人能做許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如潛入深海考察,闖入火場救人……
人類還發明了電話、電腦等,這些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比如電話: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以通過電話,輸上號碼就可以和對方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發明了電話人們有發明電腦。電腦可以通過網路搜著自己找的資料、通過聊天室與遠在別處的親朋好友文字、視頻對話。還可以給對方發E-mail幾秒鍾就可以收到,這樣既節省了紙張,還可以讓對方快快速收到……
科技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還改善了我們了我們的生活質在20世紀,人類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
電腦
、電視……,這些物品使現代人類很方便干一些事情。
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是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鍾,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電話已經發明有100多年了,在現代社會中,它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爺爺奶奶如果生了病,只要打個電話,覺得不是很嚴重的病,就提醒他們該吃什麼葯,或該注意些什麼就行了。 20世紀,是電話給我們帶來了方便。
有了電話還不夠。人類又發明了電腦,電腦比電話還好,電話只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而電腦則又可以進行文字溝通,還可以在網上打可視電話,能夠看見對方。如果有什麼節日,發一個E-MAIL,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既可以節約紙張,還可以快速讓別人收到。
20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使我們人類生活更加方便,在以後的生活里,科技將會繼續發展下去。量!
還有:
隨著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太多了像最早火葯的發明,使人類能劈山開路、架橋、建築,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軍工也得到迅速發展; 造紙和印刷技術的問世,人類有了書寫條件產量,推動了人們文化、藝術、語言、科技、經濟等等的廣泛交流; 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現在的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像神舟五、神舟六……這些太空梭幫助宇航員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在太空中漫遊;人造衛星為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信號;機器人能做許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如潛入深海考察,闖入火場救人……
人類還發明了電話、電腦等,這些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比如電話: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以通過電話,輸上號碼就可以和對方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發明了電話人們有發明電腦.電腦可以通過網路搜著自己找的資料、通過聊天室與遠在別處的親朋好友文字、視頻對話.還可以給對方發E-mail幾秒鍾就可以收到,這樣既節省了紙張,還可以讓對方快速收到……
科技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還改善了我們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分為物質與精神兩方面。
從物質上講,冷了有電暖爐、熱了有空調、煮水用電熱壺、冷凍用冰箱,治病越來越「輕松」...
這些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精神上講,計算機讓我們從網路海洋中了解更多的知識,音響播放的旋律豐富我們的內心,電影、電視
電話,令我們的精神生活極大豐富。
科技越發展,生活越美好。
但,並不是所有發明都是好的。
就像塑料袋,讓世界各國最煩惱的「白色污染」。
上世紀的農葯ddt等。
人類的一切都必須依靠自然,科技的發展應當是有利於環保的。
⑵ 創新與科技手抄報資料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克隆的基本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麼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復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復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復制」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復制」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克隆的早期研究
同一克隆的所有成員的遺傳構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僅見於有突變發生時。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雙胞胎實際上就是一種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一般為兩個),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產高等動物克隆。這樣,克隆一詞就開始被用作動詞,指人工培育克隆動物這一動作。
目前,生產哺乳動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克隆羊「多莉」,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克隆動物,採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產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產生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克隆技術。
採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採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我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 1964年,英國科學家格登(J.Gurdon)將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用紫外線照射,破壞其細胞核,然後從蝌蚪的體細胞——場上皮細胞中吸取細胞核,並將該核注入核被破壞的卵中,結果發現有1.5%這種移核卵分化發育成為正常的成蛙。格登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動物的體細胞核具有全面性。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採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復實驗。1989年,維拉德森獲得連續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產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嘗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已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克隆羊「多莉」的意義和引起的反響
以上事實說明,在1997年2月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維爾穆特博士科研組公布體細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實際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術上沿襲了胚胎細胞核移植的全部過程,但這並不能減低「多莉」的重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著: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制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產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制「克隆人」,這意味著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近3年來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熱潮,隨後,有關克隆動物的報道接連不斷。1997年3月,即「多莉」誕生後1個月,美國、中國台灣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分別發表了他們成功克隆猴子、豬和牛的消息。不過,他們都是採用胚胎細胞進行克隆,其意義不能與「多莉」相比。同年7月,羅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過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人類基因的轉基因綿羊「波莉」(Polly)。這一成果顯示了克隆技術在培育轉基因動物方面的巨大應用價值。
1998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Wakayama等報道,由小鼠卵丘細胞克隆了27隻成活小鼠,其中7隻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後代,這是繼「多莉」以後的第二批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後代。此外,Wakayama等人採用了與「多莉」不同的、新的、相對簡單的且成功率較高的克隆技術,這一技術以該大學所在地而命名為「檀香山技術」。
此後,美國、法國、荷蘭和韓國等國科學家也相繼報道了體細胞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熱情尤為驚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東京農業大學、近畿大學、家畜改良事業團、地方(石川縣、大分縣和鹿兒島縣等)家畜試驗場以及民間企業(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業等)紛紛報道了,他們採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細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細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種類型細胞——胎兒成纖維細胞、乳腺細胞、卵丘細胞、輸卵管/子宮上皮細胞、肌肉細胞和耳部皮膚細胞的體細胞克隆後代成功誕生。
2000年6月,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利用成年山羊體細胞克隆出兩只「克隆羊」,但其中一隻因呼吸系統發育不良而早夭。據介紹,所採用的克隆技術為該研究組自己研究所得,與克隆「多莉」的技術完全不同,這表明我國科學家也掌握了體細胞克隆的尖端技術。
在不同種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實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國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們以牛的卵子為受體,成功克隆出豬、牛、羊、鼠和獼猴五種哺乳動物的胚胎,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某個物種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種動物的成熟細胞核相結合。雖然這些胚胎都流產了,但它對異種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嘗試。1999年,美國科學家用牛卵子克隆出珍稀動物盤羊的胚胎;我國科學家也用兔卵子克隆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這些成果說明克隆技術有可能成為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的一條新途徑。
克隆技術的應用前景
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產實驗動物;
(2)生產轉基因動物;
(3)生產人胚胎幹細胞用於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
(4)復制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
以下就生產轉基因動物和胚胎幹細胞作簡要說明。
轉基因動物研究是動物生物工程領域中最誘人和最有發展前景的課題之一,轉基因動物可作為醫用器官移植的供體、作為生物反應器,以及用於家畜遺傳改良、創建疾病實驗模型等。但目前轉基因動物的實際應用並不多,除單一基因修飾的轉基因小鼠醫學模型較早得到應用外,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葯物蛋白的研究時間較長,已進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僅有2例葯品進入3期臨床試驗,5~6個葯品進入2期臨床試驗;而其農藝性狀發生改良、可資畜牧生產應用的轉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沒有誕生。轉基因動物製作效率低、定點整合困難所導致的成本過高和調控失靈,以及轉基因動物有性繁殖後代遺傳性狀出現分離、難以保持始祖的優良勝狀,是制約當今轉基因動物實用化進程的主要原因。
體細胞克隆的成功為轉基因動物生產掀起一場新的革命,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為迅速放大轉基因動物所產生的種質創新效果提供了技術可能。採用簡便的體細胞轉染技術實施目標基因的轉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細胞來源困難和低效率。同時,採用轉基因體細胞系,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轉基因整合預檢和性別預選。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標記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黴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導入培養的體細胞中,再通過標記基因的表現來篩選轉基因陽性細胞及其克隆,然後把此陽性細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最後生產出的動物在理論上應是100%的陽性轉基因動物。採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獲得6隻轉基因綿羊,其中3隻帶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標記基因(新黴素抗性基因),3隻帶有標記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達50%。Cibelli(Science,1997)同樣利用核移植法獲得3頭轉基因牛,證實了該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當今動物克隆技術最重要的應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轉基因克隆動物的研究開發。
胚胎幹細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細胞類型潛力的全能幹細胞。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誘導各種幹細胞定向分化為特定的組織類型,來替代那些受損的體內組織,比如把產生胰島素的細胞植入糖尿病患者體內。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使豬ES細胞轉變為跳動的心肌細胞,使人ES細胞生成神經細胞和間充質細胞和使小鼠ES細胞分化為內胚層細胞。這些結果為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開辟了道路。目前,科學家已成功分離到人ES細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體細胞克隆技術為生產患者自身的ES細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體細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形成重組胚,把重組胚體外培養到囊胚,然後從囊胚內分離出ES細胞,獲得的ES細胞使之定向分化為所需的特定細胞類型(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和血細胞),用於替代療法。這種核移植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於幹細胞治療,而非得到克隆個體,科學家們稱之為「治療克隆」。
克隆技術在基礎研究中的應用也是很有意義的,它為研究配子和胚胎發生,細胞和組織分化,基因表達調控,核質互作等機理提供了工具。
⑶ 有關小學生科技創新手抄報的資料
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學說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和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其核心內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
⑷ 科學發展創新手抄報資料
跨入21世紀,世界發生了多少驚人的變化。在人們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欣喜之餘,又經歷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災難。除了對高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恐慌之外,戰爭和疾病似乎直接將人類帶到了地獄之門。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對SARS的所有猜測,都直接和人們日益關注的全球問題相關聯: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對生物危害的檢測、評價、監測、防範和治理的科學技術體系,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應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技術、工程設計和設備等,防止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實驗室和環境受到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物質和生物毒害物質的危害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物安全問題至少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染病的巨大危害 傳染病包括人、動物、植物傳染病,尤其是人類傳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問題,傳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國,傳染病仍然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另外肝炎、結核、流感等傳染病每年仍在全國部分地區、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流行或暴發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潛在威脅 20世紀整個國際社會為禁止生物武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進入21世紀,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卻已大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仍在繼續研製和發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以美國「炭疽事件」為標志的生物恐怖對國際安全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是首位分離出冠狀病毒,並發現冠狀病毒變種是SARS病原的學者。SARS病毒屬於RNA病毒,這種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與其他病毒基因進行重組,進而變成為新病毒。而且許多實驗結果也顯示,以這改變方式產生的新病毒,毒性會比親代病毒更強。許多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狀病毒,而這種病毒又很容易出現變種,極具危險性。因此,袁國勇認為SARS病毒很有潛質,成為除了天花以外製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正如目前廣受關注的各類轉基因活生物體環境釋放後對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等都可能存在類似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體細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外來物種的入侵、生物資源的流失有可能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轉基因生物體環境釋放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很大威脅。 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 較其他理化實驗室或其他各類實驗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實驗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個人以及與其接觸的周圍環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也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人群感染。國內外實驗室意外感染的事故並不少見,嚴重者不得不宰殺成千上萬只實驗動物,甚至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死亡。 目前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安全與和平的大命題。近年來,特別是美國「炭疽感染事件」後,生物安全問題備受國內外關注,生物安全術語也經常見諸於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文件,見諸於各類媒體。SARS的全球流行無疑會使全世界各國更加關注生物安全問題,並將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 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 體人類的生存方式,20萬年前與10萬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3000年前與20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600年前與5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今人與古人其實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現在與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樣。是什麼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什麼讓人類開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我說,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問,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華。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脆弱的,他沒有龐大的身軀,沒有牛似的力氣,沒有烏龜的硬殼。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聰慧的大腦,一雙勤勞的雙手,人類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讓我們把今天的生活和十萬年前相比,我們是至高無上的;把今天和幾千年前相比,我們是居高臨下的;把今天和幾百年前相比,我們是幸福舒適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來是美好光明的。幾千年來,從馬車變成了轎車、火車、飛機;從煤油燈變成了白熾燈、霓虹燈、節能燈;從海角天涯變成了近在咫尺、視頻聊天、滑鼠一點盡知天下事。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趕上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這不光光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時選擇了發展,選擇了進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我們今天的日子時有多少辛勤的科學家們用智慧甚至生命換來的。 因為法拉第,我們生活的周圍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器;因為達爾文、因為孟德爾,我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認知自己;因為扁鵲,因為華佗,因為李時珍,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們周圍的一切,不都是他們給我們換來的嗎?生活如此舒適,生活如此愜意,生活如此美妙,我們的平均壽命比古代提高了30歲,看望親友甚至不用出家門,這不都是科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 所以說,科技改變歷史,我們探討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是不需要質疑的,因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說科技發展帶來了大氣污染、你說科技發展產生了白色垃圾、你說科技發展形成了氣溫變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後面的陰影就越暗,但就憑這些你就斷定科技發展弊大於利?「世異則是事異」時代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再說大氣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預防預案;白色垃圾,統一處理;汽車尾氣造成氣溫變暖科學家們也研發了太陽能汽車。看看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電池……環保節約的太陽能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這不是科技在發展嗎? 雖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類,環保家園的科技發展理念,無關痛癢,只要有弊端,科學家們同樣會想辦法去解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科技發展的步伐一刻也不會停止。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就是利大,這個辨題唯一的答案!就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科學一直在發展,狡猾的詭辯,籠統的只言片語,無理的胡攪蠻纏都改變不了這個真理。如果你說科技發展弊大於利,請問,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坐車來上課,不用中性筆、不用圓珠筆、不用鋼筆?你能在一周之內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看報紙,不讀書,不上網?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吃研發的雜交水稻?不吃麵食?不喝飲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為科技已經和你息息相關,已經和你密不可分!在請問,如果你給主席寫信,說建議停止一切科研活動,大家是送給你鮮花,還是那板專拍你? 科技改變歷史,不錯的,沒有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我們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發展救了我們,是科學把我們從水生火熱的年代拯救了出來。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說科技發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發展利大於弊,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
⑸ 以「科學創新」為主題的手抄報
關心和教育下,我們正在茁壯成長,我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成功舉辦奧運
⑹ 科技改變生活創新引領未來怎麼辦手抄報
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引領未來
時代前進的腳步一日千里,科技也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昔日泥濘不堪的小道已被寬闊干凈的柏油馬路所替代;跋山涉水的千里之行已被現代交通的方便快捷所佔領;給人送信的信客已成為永遠的回憶被定格在歷史的那一刻,取而代之的是手機,網際網路,視頻系統。科技不知何時在悄悄地改變著這個世界,改變著你我的生活。
這樣的改變,尤其是上一代的人們,感受頗深。閑余時間常聽媽媽提起她小時候上學吃過很多苦,每天雞叫第一遍就起床,要走2個小時的山路,還要經過墳地,每次走得膽戰心驚。回到家也忙著幫父母務農,沒時間看書。她說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可好了,上學有車坐幾分鍾就到了,每天都有時間休息娛樂,電視電腦樣樣精通。
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科學技術的身影。舉國歡騰的神舟火箭是千千萬萬科學家默默付出,嘔心瀝血歷盡挑戰研發出的。一張張寫滿演算的白紙,一次次富有挑戰的實驗,一章章費力得到的總結,一個個螺絲零件承載了科學家們的艱辛,技術工人的辛勤。手機電腦,人離開了它們幾乎寸步難行,它們實現了通訊的便捷,資源的共享,也供人們消遣娛樂廣泛交友。甚至連小小的書,也蘊含著很多科技。從紙張的製造到刻板印刷,再經過修訂,然後進行書芯、書封、套合加工,才能製成一本書。發達的科技點亮了我們生活的光彩,豐富了無聊時光,帶來了方便快捷的生活。生活一天天美好,光輝一天天燦爛。
但是,當我們沉浸在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的驚喜時,科技也帶給我們慘痛的教訓。西部大開發,昔日寧靜的小鎮也迎來了發展的契機。街道處處在施工,灰塵肆無忌憚地飄散在空中,青蔥的小樹套上一件灰色的大衣一陣風吹過,惹得行人捂住臉趕緊逃離;雨天街道成了一片泥濘,稍不留意,就濺起滿身污泥。我曾聽見一個笑話:一個外地人去旅遊,對著長江感嘆「黃河啊!你的水果然那麼黃!「我卻一點也笑不起來,由於長江上游植被逐漸的消失,水土流失嚴重,泥沙隨
著雨水大量捲入江中,長江就有可能成為第二條黃河了。此外長江兩岸一些重工業工廠昧著良心排放污水,許多鳥類魚類的屍體沖的江岸邊。江面上粼粼水波不再動人,不再潔凈,青黃的水面上盪起一陣又一陣傷痛。不僅是長江、嘉陵江遭受污染,梁灘河、跳蹬河等還散發一陣陣惡臭。我們不禁痛心,科技的迅猛發展竟以污染環境為代價。我們不禁懷疑一些科技的崛起是災還是福?
人類發展著科技,科技也在漸漸改變著我們…...網路中的陷阱使自我保護意識低下的青少年誤入歧途———沉溺於網路游戲不能自拔;開放的聊天,我們遺忘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禮儀,沒有了問候,沒有關心,一切都隨心所欲;知識的索取變得簡單,但掉以輕心的我們難辨真偽,不能再將知識銘記於心…..每天的光芒愈加黯淡,充斥著陰霾。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推動科技進步的是人,推動人創造的是科學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敢於懷疑,才能斷完善技術。三峽大壩的修建帶給了我們福音,但長江水位下降,淤沙堆積,下冒雨容易導致山體滑坡,河道阻塞等問題不能忽視。我們也要不斷創新,《我愛發明》的一檔節目深深吸引我:一位女孩發明了鑒別假乾洗的紐扣,有力的打擊了不守誠信的乾洗店的虛偽行為。科技本沒有錯,錯的是人類盲目的心。我們只要在發展技術的時候,滿懷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激,不做出破壞環境,自掘墳墓的事,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不斷提高,就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堅信,明天的光芒會更加輝煌!
帶著對科學濃厚的興趣,我們需要利用課余時間,發現生活的不便,做出有趣的小發明解決。不過要求實,不能紙上談兵,憑空猜測。生活中的小事常常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發明和創造。要知道,一顆蘋果,就引出了萬有引力。一步步努力,科技就能一步步發展。我們憧憬著,明日之光更炫目
⑺ 創新科技引領未來的手抄報內容是什麼
創新科技引領未來的手抄報
未來的書
書這個字,我想大家一定都現熟悉不過了,不過,現在有的學生最討厭書,像你知道未來的書是怎樣的呢?這時我想大家的腦子里已經有了個大大的問號吧!要是你們知道未來的書是怎樣的,我想你們對書的態度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讓我來為大家講講未來的書是怎樣的吧!
未來的書功能可大了,外形像手機一樣,跟紙那麼厚,卻比紙要硬得多,比鐵還要硬,怎樣都是毫發無損。就這個小小的機器,就能打電話、聽歌、上網、玩游戲最重要的是,這裡面什麼書都有,比得上十個大圖館。你們看多麼的精妙絕倫。
這本書能打電話,而且能在全球通話,這一點就比手機電話要好得多了吧!這本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通話時能看到對方在干什麼,能看到對方的臉,這樣即使親人朋友離得再遠,兩人也能天天見面了。
這本書還能上網、聽歌,就給了人們娛樂時間了,在搭車時,也能給枯燥的行程增添點樂趣了,要是父母怕孩子們整天抱著它上網,影響學習,那你就錯了,這個機器有心靈感應的功能,如果有人沉迷於此,就會自動關機,並且給你設定時間,如每星期只能打五小時,這樣,父母就不用擔心了,更何況這還能查資料,有助於孩子學習。
書,當然以看為主了,這個機器里有十多個大圖書館。有漫畫故事還有學生要學的科目的書,上學時,就不用背著重重的書包了,讓人更加輕松,也可以旅遊時帶著它,會更加的方便。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書,那麼大家肯定能空出的時間去做別的事,這會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方便,希望那些科學家真的能發明出這樣的書來,那肯定會轟動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