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杜康發明了酒

杜康發明了酒

發布時間: 2020-11-27 01:42:48

⑴ 杜康是哪個朝代的人 杜康怎麼發明的酒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民間有多種傳說,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據《白水縣志》和有關碑石記載," 杜康,字仲寧,漢代康家衛人。其卒葬之墓在白水故鄉。為了紀念杜康, 白水人民修建了杜康廟,廟在杜康河溝底,左為杜康墓,廟前之泉名為杜康泉,相傳杜康用此泉造酒,泉水清澈,長流不竭。
清《白水縣志》記載:「杜康,字仲寧,漢朝人,生於陝西白水,善造酒。
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杜康造酒,」後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杜康為中國史傳的「釀酒始祖」,根據不同地區的民間傳說,造酒聖人杜康又有黃帝大臣、夏代國君、以及漢代杜康之說。
黃帝大臣
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杜康的人,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可是,糧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儲藏在山洞裡,山洞陰暗潮濕,時間一久,糧食全部腐爛了。杜康見狀,開始苦思冥想儲糧的方法。這一天,杜康來到樹林里散步,發現了幾棵枯死的大樹,只剩下粗大空盪的樹干。杜康靈機一動,把糧食全部倒進了乾燥的樹干里。過了一段時間,杜康來到樹林里查看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他連忙走近看個究竟:原來盛糧的樹乾裂開了幾條縫,由里向外不斷滲水。看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可這究竟是什麼水呢,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嘗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後來,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嘗,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說好味道。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
夏代君主
據《說文解字·巾部》釋: 「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啟襲禹位,標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的正式誕生。繼啟登位的太康荒淫無道,被夷族酋長後羿乘機奪位後失國。但後羿隨即又被自己的親信寒浞取代。太康逃到同姓部落斟鄩那裡,後羿滅掉斟鄩,擁立仲康。仲康之子相逃奔商丘,遭到夷族的討伐。此時,相的妻子後緡正懷有身孕,她逃到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寒浞想斬草除根,派人捉拿少康。少康無奈,跑到有虞氏的地盤,做了那裡的庖正(掌管膳食之類的小官)。少年的少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 (《說文解字》註:「杜,甘棠也」)。
少康很有才能,而且富有反抗精神。他糾合同姓,在有虞氏的鼎力幫助下,終於戰勝寒浞,恢復了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漢代杜康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撰的《白水縣志》記載:「漢,杜康,字仲寧,相傳縣康家衛人,善造酒。」位康家衛村坐落在白水縣城西七八里處,村的東頭有一道被洛水長年沖擊而形成的長溝,當地人稱之「杜康溝」。在溝的源頭有一眼泉水,名為「杜康泉」,俗傳杜康取此泉水造酒,遠近聞名。縣志的略圖上還標著杜康墓的位置。墓旁修有杜康廟,每年正月二十一,鄉民們都要來此祭奠。

除了上面幾種影響比較大的造酒說之外,民間還流傳著堯帝造酒、黃帝造酒等說法。[5]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稱:「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從考古和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夏代洛陽已經出現酒器,商代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就有「酒池肉林」的傳說,到周朝,治者認為殷商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酗酒亂德是重要的一條。周公還頒布了《酒誥》,旨在樹立和弘揚優良的酒風。可見,作為「酒祖」杜康,其生活年代應該不晚於三代時期。

民間有如下傳說:杜康某夜夢見一白鬍老者,告訴杜康將賜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內到對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間最美的飲料。杜康次日起床,發現門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門入山尋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見一文人,吟詩作對拉近關系後,請其隔指滴下一滴血。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說明來以後,武士二話不說,果斷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見樹下睡一呆傻之人,滿嘴嘔吐,臟不可耐,無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兩銀子,買下其一滴血。回轉後,杜康將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滾,熱氣增騰,香氣撲鼻,品之如仙如痴。因為用了九天時間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將這種飲料命名為「酒」。
因為有了秀才、武士、傻子的三滴血在起作用,所以人們在喝酒時一般也按這三個程序進行:第一階段,舉杯互道賀詞,互相規勸,好似秀才吟詩作對般文氣十足;第二階段,酒過三巡,情到勝處,話不多說,一飲而盡,好似武士般慷慨豪爽;第三階段,酒醉人瘋,或伏地而吐,或抱盆狂嘔,或隨處而卧,似呆傻之人不省人事、不知羞恥。

⑵ 酒是杜康發明的嗎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於這些觀點,宋代《酒譜》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於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於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1、儀狄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亦為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3、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4、酒與天地同時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 這些傳說盡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可信的,而這一點已被考古學家所證實。夏朝距今約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經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釀酒器具。(《新民晚報》1987年8月23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山東莒縣發現,」副標題為「同時發現五干年前的釀酒器具」)。這一發現表明:我國釀酒起碼在五干年前已經開始,而釀酒之起源當然還在此之前。在遠古時代,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⑶ 杜康為什麼要發明酒

不是刻意的發明,是因為巧合發現了酒,生活中很多奇妙的事情就在於我們可以在勞動中不經意的發現很多事情。

⑷ 中國的酒是杜康發明的,那麼外國的酒是怎麼來的誰發明的

萄酒最早大約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黑海與裏海間的外高加索區。傳播路線,一般被認為是由外高加索區傳到土耳其與美索不達米亞,然後再由腓尼基人與希臘人將葡萄帶往西歐。後來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而傳播到世界各地。直至17世紀,葡萄酒都具有相當濃厚的宗教與政治色彩。對基督教徒而言,葡萄酒是耶酥的血液。整個中世紀,基督教會對葡萄園的建立和維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世紀,一場葡萄病蟲害襲擊了整個歐洲大地,僅法國就有250萬公頃的葡萄園受到殃及。最後根治的方法是將歐洲種葡萄嫁接到美國種葡萄上。多麼奇特的結合!20世紀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不能取代葡萄園天然環境的重要性。1936年,法國開始建立原產地控制命名管理系統,不僅控制葡萄酒的品質,同時也在於規定和保持各地葡萄酒的特色和傳統。
許多人視法國葡萄酒為世界最好的葡萄酒,說起來這大致是事實。因為,法國得天獨厚的多樣化氣候和土壤,以及累積了2000年的釀酒工藝、嚴格的法定產區(原產地域控制命名)管理法規,使得法國能夠給消費者提供風格各異的上好葡萄酒。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法國的釀酒技術,還是法定產區管理法規,都早已為世界其他葡萄酒生產國接受並仿效。

⑸ 世界上最早的酒是誰發明的杜康是最早發明的嗎

截止到2020年7月,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酒是賈湖人發明的,其酒中含有稻米、山楂、蜂蠟等成分,在含有酒石酸的陶器中還發現有野生葡萄籽粒。將中國乃之世界造酒歷史向前推進到了距今近9000年。

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至7500年,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5)杜康發明了酒擴展閱讀:

賈湖經常在家留守的女性用「嘴嚼法」釀造了賈湖古酒。「嘴嚼法」就是把米粒和山楂放入口中嘴嚼,嚼碎後吐入陶器,靠唾液對粳米等進行發酵,此法在中國的台灣、非洲、日本等地原始住民至今仍在採用,這也是有人認為是女人發明了酒的重要原因。

此外,賈湖遺址規模非常大,常駐人口多,這表明,陶器中存放的古酒可能是在宗教儀式上或者葬禮等重要活動儀式上喝的酒精飲料。

⑹ 酒是杜康發明的嗎,中國的白酒距今幾千年了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在我國,由穀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而果酒所佔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
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於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已很盛行。以後經過夏、商兩代,飲酒的器具也越來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銅酒器占相當大的比重,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確實很盛。
自此之後的文字記載中,關於酒的起源的記載雖然不多,但關於酒的記述卻不勝枚舉。綜合起來,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介紹酒的起源:
一、釀酒起源的傳說:
上天造酒說 猿猴造酒說 儀狄造酒說 杜康造酒說
二、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三、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酒的起源——釀酒起源的傳說
上天造酒說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於這些觀點,宋代<<酒譜>>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於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於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上天造酒說:
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月下獨酌·其二》一詩中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東漢末年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自詡的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說;經常喝得大醉,被譽為"鬼才"的詩人李賀,在《秦王飲酒》一詩中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此外如"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矅","擬酒旗於元象","囚酒星於天岳"等等,都經常有"酒星"或"酒旗"這樣的詞句。竇蘋所撰《酒譜》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話,意思是自古以來,我國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不過這連《酒譜》的作者本身也不相信這樣的傳說。
《晉書》中也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軒轅,我國古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即獅子座的ψ、ε和∽三星。這三顆星,呈"1"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蜍顆星。柳宿八顆星,即長蛇座δ、σ、η、Ρ、ε、З、W、⊙八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則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說法,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創造之一。在當時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至於因何而命名為"酒旗星",度認為它"主宴饗飲食,那不僅說明我們的祖先有豐富的想像力,而且也證明酒在當時的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確實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說,既無立論之理,又無科學論據,此乃附會之說,文學渲染誇張而已。姑且錄之,僅供鑒賞。
酒的起源——猿猴造酒說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采之記載。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在巉岩林木間跳躍攀緣,出沒無常,很難活捉到它們。經過細致的觀察,人們發現並掌握了猿猴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嗜酒"。於是,人們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幾缸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躊躇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嘗,時間一久,沒有發現什麼可疑之處,終於經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誘惑,開懷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我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這說明猿猴是經常和酒聯系在一起的。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我國的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作中記敘道:"瓊州(今海南島)多猿……。嘗於石岩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一石六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清代的另一種筆記小說中也說:"粵西平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婁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看來人們在廣東和廣西都曾發現過猿猴"造"的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的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婁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猱伺得人,必嬲死之。"可見,這種猿酒是偷飲不得的。
這些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記載,起碼可以證明這樣的事實,即在猿猴的聚居處,多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至於這種類似"酒"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是純屬生物學適應的本能性活動,還是猿猴有意識、有計劃的生產活動,那倒是值得研究的。要解釋這種現象,還得從酒的生成原理說起。
酒是一種發酵食品,它是由一種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當成熟的野果墜落下來後,由於受到果皮上或空氣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種自然現象。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腐爛的水果攤床附近,在垃圾堆幸福,都能常常嗅到由於水果腐爛而散發出來的陣陣酒味兒。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酒"的液體析出,這樣的結果,一是並未影響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體――"酒",還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供享用,習以為常,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覺中"造"出酒為,這是即合乎邏輯又合乎情理的事情。當然,猿猴從最初嘗到發酵的野果到"醞釀成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究竟漫長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誰也無法說清楚的事情了。
酒的起源——儀狄造酒說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似乎儀狄乃制酒之始祖。這是否事實,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這里並無時代先後之分,似乎是講他們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工而成的"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產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製醪糟兒。醪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秫",高梁的別稱。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如果硬要將儀狄或杜康確定為酒的創始人的話,只能說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則是高梁酒創始人
一種說法叫"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始之流傳於後世的。能進行這種總結推廣工作的,當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書中認定儀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員,這恐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有書載儀狄作酒之後,禹曾經"絕旨酒而疏儀狄",也證明儀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員"。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的記載要一致些,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他到底是從事什麼職務人呢?是司酒造業的"工匠",還是夏禹手下的臣屬?他生於何地、葬於何處?都沒有確鑿的史料可考。那麼,他是怎樣發明釀酒的呢?《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一段記載,較之其他古籍中關於杜康造酒的記載業,就算詳細的了。根據這段記載,情況大體是這樣的:夏禹的女人,令儀狄去監造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做出來的酒味道很好,於是奉獻給夏禹品嘗。夏禹喝了之後,覺得的確很美好。可是這位被後世人奉為"聖明之君"的夏禹,不僅沒有獎勵造酒有功的儀狄,反而從此疏遠了他,對他不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從此和美酒絕了緣。還說什麼:後世一定會有因為飲酒無度而誤國的君王。這段記載流傳於世的後果是,一些人對夏禹倍加尊崇,推他為廉潔開明的君主;因為"禹惡旨酒",竟使儀狄的形象成了專事謅媚進奉的小人。這實在是修史者始料未及的。
那麼,儀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有的古籍中還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鮒,說帝堯、帝舜都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都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都善飲酒,他們飲的是誰人製造的酒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是不大確切的。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復雜的事,單憑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儀狄再有能耐,首先發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說他是位善釀美酒的匠人、大師,或是監督釀酒的官員,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完善了釀造0方法,終於釀出了質地優良的酒醪,這還是可能的。所以,郭沫若說,"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這種說法似乎更可信。
酒的起源——杜康造酒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剩飯在洞中發酵後,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並無什麼奇異的辦法。由一點生活中的偶爾的機會作契機,啟發創造發明之靈感,這是很合乎一些發明創造的規律的,這段記載在後世流傳,杜康便成了很能夠留心周圍的小事,並能及時啟動創作靈感之發明家了。
魏武帝樂府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竇蘋考據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認為"杜氏本出於劉,累在商為豕韋氏,武王封之於杜,傳至杜伯,為宣王所誅,子孫奔晉,遂有杜氏者,士會和言其後也。"杜姓到杜康的時候,已經是禹之後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堯酒千鍾"之說了。如果說酒是杜康所創,那麼堯喝的是什麼人創造的酒呢?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自不必說。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志》中,對杜康也有過較詳的記載。白水縣,位於陝北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交接處。因流經縣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頭而得名。白水縣,系"古雍州之城,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漢景帝建粟邑衙縣","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謂歷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謂"四大賢人"遺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傳為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發明者東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縣城,一下子擁有倉頡、雷祥、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那顯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還有的小村莊,西距縣城七八公里。村邊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里,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它"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杜康泉"。縣志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清冽甘爽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汩汩湧出,沿著溝底流淌,最後匯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坡上,有個直徑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磚牆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廟與像均毀於"十年浩劫"了。據縣志記載,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帶上供品,到這里來祭祀,組織"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搭台演戲,商販雲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盡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亭。亭呈六角形,紅柱綠瓦,五彩飛檐,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圖畫。盡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傳",但據古工作者在此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里產酒的歷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舅區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為水質適於造酒。1976年,白水縣人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作部全國酒類大賽的銅杯獎。
無獨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過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志》中《水》條里,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全志》中說:"杜康叭","在城北五十里"處的地方。今天,這里倒是有一個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們說這里就是杜康叭。"叭",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庄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隙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匯入旁村流過的一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遠較他處的顏色深。此地村民由於飲用這段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約十多公里的伊川縣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連同白水的產品合在一起,年產量達一萬多噸,這恐怕是杜康當年所無法想像的。
史籍中還有少康造酒的記載。少康即杜康,不過是年代不同的稱謂罷了。那麼,酒之源究竟在哪裡呢?竇蘋認為"予謂智者作之,天下後世循之而莫能廢"這是很有道理的。勞動人民在經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積累下了製造酒的方法,經過有知識、有遠見的"智者"歸納總結,後代人按照先祖傳下來的辦法一代一代地相襲相循,流傳至今。這個說法是比較接近實際,也是合乎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
酒的起源——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酒的起源——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製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麼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
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穀物酒,並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傑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並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採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穀物釀酒始於農耕時代還是先於農耕時代?
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穀物釀酒起源於何時?我國最古老的穀物酒是屬於哪類?對於後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穀物釀酒始於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後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於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餘糧食後,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先於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後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穀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穀物,那麼對人類種植穀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闢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穀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綜上所述,關於穀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於農耕時代、後於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⑺ 古人發明酒的最初用途是什麼

相傳酒是由杜康發明製造的。杜康想研製一種可以喝的東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製作方法,直到有天晚上他夢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翁對他說:「你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再在糧食泡在水裡的第九天酉時找三個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說的方法製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到路邊尋找到三個人,分別是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一位威武英氣的將軍、一個無親無故且傻乎乎的乞丐,求得了三滴血,終於製作成了。

可是杜康又犯愁了,起什麼名字。他一想,這飲品里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吧,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這就是關於酒來歷的傳說,後來人們將杜康作為酒的代稱。

(7)杜康發明了酒擴展閱讀:

古人發明葡萄酒的最初目的。

在古代,在一群游牧營地中,收集了許多野生穀物。不知何故,這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在收集穀物的地方,形成了溫水池。在短時間內,穀物被發酵,將池變成深黑色的液體,一些冒險的牧民喝了液體,發現它味道很好!所以葡萄酒誕生了。

另一種說法是,歐洲大陸的農民在收獲後總是在糧倉堆積小麥。這些簡單的糧倉經常導致倉庫中的小麥由於屋頂的泄漏而變濕,從而開始發芽和發酵,一個大膽的農民好奇地品嘗它,發現液體香氣可口。從那以後,人們模仿葫蘆,所以最原始的啤酒出來了。

古老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製造葡萄酒。由於古希臘人之間的關系,古老的歐洲,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法國,比利時,德國和荷蘭,都知道葡萄酒。後來,歐洲中西部的凱爾特人也了解葡萄酒,葡萄酒成為最受歡迎的飲品。葡萄酒的聲譽在整個歐洲慢慢傳播。

⑻ 杜康酒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即約公元前兩千多年就能釀酒,中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製酒器已說明了這一點。另據朱貴所著《酒經》記載:「夏禹之女儀狄已會用桑葉包飯發酵成酒,但後人皆以杜康為釀酒創始人。」杜康成了酒神、成了酒的代名詞。「杜康造下萬家春」,「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便是這種現象的寫照。中國歷史上曾以農歷三月初十(也有以八月十八或九月初七的)舉辦杜康會祭祀。

杜康即杜少康,周朝河南淮陽人。他少年時常上山放羊。上山前常以竹筒盛米粥以備食用。一次他忘了食用。半個月後尋回竹筒時,發現筒中的粥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原來粥已成酒,其味自然甘美醇香。他把酒帶回村裡,大家都覺得味美無比,於是都如法炮製,盡成美酒。後來,造酒方法逐漸傳至全國各地。

杜康發明釀酒法還有另一種說法。他的家旁有一棵空心桑樹,人們都叫它「空桑」。杜康常把吃剩的飯倒在空桑洞內,經過雨水浸泡,時間一久,桑樹洞里積的水便散發出一股濃郁芳香的氣味。他一嘗,「味道好極了」。後來,杜康受到啟發,便用這種方法造酒。他的酒越造越好,遠近聞名。杜康便把他的酒獻給皇帝,皇帝喝後,精神振奮、食慾大增,情緒極佳。於是龍顏大悅,就封杜康為「酒仙」,把杜康造的酒命名為「杜康酒」。杜康家也被封為「杜康仙庄」,即今汝陽萊店鄉杜康村。從此以後,「杜康酒」名聲大振,有「天下好酒數杜康」之說。

⑼ 世界上最早的酒是誰發明的杜康是最早發明的嗎

世界上最早的酒是儀狄發明的,杜康不是最早發明的,但大部分人都認為杜康是酒的發明者,但在早期史書里,其實最早釀酒的人並不是杜康,只是杜康他的名氣比較大而已。

我們總認為酒是杜康發明的,然而世界上最早發明酒的人不是杜康,卻是一個我們不太認識的人,只是我們不知道。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