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魏碑
⑴ 魏碑創作28字古詩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二首⑴
其一
西登香爐峰⑵,南見瀑布水⑶。
掛流三百丈⑷,噴壑數十里⑸。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⑹。
初驚河漢落⑺,半灑雲天里⑻。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⑼。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⑽。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⑾;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⑿。
而我樂名山⒀,對之心益閑⒁;
無論漱瓊液⒂,還得洗塵顏⒃。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⒄。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⒅。
飛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銀河落九天⒇。[2] [3] [4]
⑵ 魏碑創作指導 小論文
論文的高度知識性與技術性導致論文寫作是一項對作者專業知識以及寫作技巧要求極高的工作,因此論文的寫作被作為大學教育學業考查的重要手段,也被視為職稱評定的一道門檻。論文寫作者不僅需要具備高度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經驗還需要需要掌握一些寫作的技巧,才能創作出一篇內容、結構俱佳的論文。
⑶ 張猛龍碑創作示範有哪些
《張猛龍碑》是魏碑中的精華,影響深遠,取法者眾多。
一、斬釘截鐵的方筆用筆
書法以用法為上。隨著書體的演變,用筆方法也隨之變化和增多。楷書用筆更是豐富多變。鍾王楷書,傳承了篆書、隸書的中鋒圓筆,魏碑又開創了折鋒方筆,豐富了楷書的用筆方法。《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方圓並用,筆法豐富,精彩巧妙。碑額「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和「白」、「萬」、「晉」、「守」、「志」、「石」、「小」、「可」等許多字,純是方筆,稜角森然,如斬釘截鐵一般。「本」、「長」、「松」、「民」等許多字,圓筆顯明,方圓兼濟,有圓渾敦厚、剛健婀娜之致。碑陰百許字,形近行楷,用筆更是靈活多變。
中鋒用筆是書法中的根本方法。此碑幾乎全是中鋒用筆,而且折鋒方筆和中鋒圓筆往往是相互轉換的。折鋒方筆主要體現在點畫的起筆和轉折地方。要做到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用筆斬釘截鐵,寫出稜角來,並及時轉換成中鋒行筆。中鋒圓筆書寫時要轉折圓勁,筆力厚實,如屋漏痕、印印泥。總之,臨寫是碑,指實力勁,鋪毫澀行,剛健峻厲,痛快淋漓,最為緊要。
二、左傾右斜、欹側取勢的結字
書法講究結字。「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蔡邕《九勢》)要求結字要自然,得勢。「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孫過庭《書譜》)好的結字,應是平正與險絕的完美結合,即平正之中有險絕之勢,險絕之中寓平正之態。《張猛龍碑》最基本、最突出的結字特點就是:字體左傾右仰,欹側取勢。險中求穩,縱橫得勢。尤其是橫畫均左底右高,呈上斜狀,且主橫畫極力向左拓展,如「也」、「興」、「世」、「萬」、「守」、「丁」、「首」等許多字。就是「怠」、「景」、「素」、「黃」等許多字下部點的寫法,「金」、「食」、「春」、「秦」等許多字撇捺的寫法也是左低右高。這種寫法完全打破了漢隸和鍾王楷書平正的結字規范,賦予了字形極強的動感,也豐富了楷書的藝術構成。林語堂在《中國書法》一文中道出了這種結字法的緣故和意義,他說:「僅僅平行與勻稱的美,從未被視為最高之風格。中國書法有一個原則,即一個四方形不宜為完全的四方形,卻要此一面較他一面略高,左右相濟,而兩個平均的地方,其位置與大小也不宜恰恰相同。這個原則叫做『筆勢』,它代表動力的美。……是以中國書體,其頂頭向一面斜傾者較之平頂者為可愛。這種結構形式的最好模範為魏碑《張猛龍碑》,它的字體常有鸞鳳騰空之勢,但還保持著平衡。」
結字精能,天然多姿;變化多端,極盡巧妙。也是此碑的結字特點。「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此碑結字藝術含量至極。
三、完整而錯落有致的章法
《張猛龍碑》刻於北魏孝明帝元詡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由碑額、碑陽、碑陰三部分構成。碑額「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陰文,大字。碑陽24行,每行46個字,記載張猛龍任魯郡太守時的政績。碑陰12列,鐫刻立碑官吏姓名。從形制上講屬於成熟期的碑刻,從書法上講章法是完整的。
楷書多採用豎有行、橫成列的章法形式。豎有行、橫成列,也是古代碑文的寫法。這種章法要求行列整齊,無論字體是方、是扁、是長,都力爭字與字上下左右間距基本上相等,行距略大於字距。此碑主體部分章法即取豎有行橫成列形式,字距和行距之間差別無多,字字獨立,清晰分明,而又錯落有致,巧妙和諧。此碑格調高古,氣韻生動,有渾穆正大的廟堂氣象。
筆者鍾情《張猛龍碑》久矣,亦曾激賞曰:北魏豐碑張猛龍,凌雲健筆意縱橫。格調超邁字神奇,朝臨暮寫情趣濃。每當是碑,彷彿沐浴春風,面對至尊,十分溫馨親切。揮毫臨寫,即有力聚筆端,情溢於胸,翰逸神飛,痛快淋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