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創造火災
⑴ 人是上帝創造的嗎恐龍時代有人類嗎
1、恐龍時代沒有人類,因為沒發現那個時期的人類化石。
世界有形成發展、保持、毀壞、空滅的過程(成、住、壞、空),人有生、長、老、死的規律。
世界成、住、壞、空的過程,猶如地球上春、夏、秋、冬的變化,都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這樣一個過程時期,叫做一大劫,約13億4384萬年;一大劫分為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一中劫,大約3億3596萬年;和太陽公轉的周期差不多。
當世界壞滅時,發生災難、生命毀滅時,人類、畜生這兩種有肉體的生命,就往生到天、地獄等境界(佛教認為有28層天)。當新的世界形成,【適合「有肉體的生命」居住的時候】,處於天、阿修羅、餓鬼、地獄這幾種狀態的生靈(這4種狀態,沒有肉體。狀態,稱作「道」),【有一些會輪回、出生到畜生道】;【當環境適合人類居住的時候】,其他各道的生命,【有一些就出生到人道】,世界就出現了人類。
2、《聖經-啟示錄》有對世界末日的描述,只是這一代人類、這一次世界的形成、壞滅。
佛經關於世界的描述,更久遠、圓滿:上次人類、世界的壞滅,這次以及下次人類、世界的形成、壞滅都有描述。
(1、《聖經-舊約》說:上帝花了6天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矛盾產生了:
<1、若恐龍時代有人,為什麼沒有發現那時期的人類化石?那時候的小魚、水母、樹葉的化石都發現了很多啊!
<2、若沒有人,可是《舊約》說「上帝前五天創造世界萬物,第六天創造了人」,那時候可是有山川、日月的。恐龍時期經歷了幾億年,有幾千萬個星期,上帝可以造人幾千萬次了。
所以【「上帝創造萬物和人」的說法是錯的,是猶太教解釋不清楚這個問題,而編造的傳說。就像中國「女媧造人」的傳說,印度有「梵天造人」的說法。有人說女媧造人,沒有經典記載;但印度的梵天造人是有明確的經典記載的。都是造人,為什麼要相信以色列的造人,而不相信別的國家的造人說呢?——是不是有點崇洋媚外了?
「上帝創造萬物和人」最初記載在《舊約》里;後來被基督教繼承下來,就是現在的《聖經-舊約》。
3、佛經很圓滿,包羅萬象,無所不容。關於世界的描述,更久遠、圓滿:上次人類、世界的壞滅,這次以及下次人類、世界的形成、壞滅都有描述。且佛經思維嚴謹、邏輯嚴密(連馬克思都很推崇)。
(1、《長阿含經》【三災品】(佛經一般有若干章節,每一章節叫做一「品」)描述了上一次世界毀壞、空滅的過程,和人類、眾生的去處。世界有三大災難,火災,水災,風災。火災將發生前,五道眾生(除人道)命終時,都將投生到人道,最後由人道修善,轉生到光音天。
【世本緣品】描述這一次世界、人類的起源、發展;詳細介紹了我們這個世界是如何形成、重建的,這一代人類怎麼來的。
其他各品,詳細介紹各「天」成、壞情況,眾生生活、起居、生死情況,還有【地獄品】介紹地獄的情況,等等。
另,《起世經》、《增壹阿含經》第三十四卷、《阿毗達磨俱舍論》都有描述這一次世界、人類的形成、發展等情況,和《長阿含經》「世本緣品」描述一致。
(2、《楞嚴經》即《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三卷,有介紹最初宇宙、萬物的生成、起源;和無數無量億億萬萬年前,最初生命的起源。
4、關於「上帝創造萬物和人」,佛經也有類似的描述,是大梵天王自高自大、傲慢時產生的錯覺。
(1、《長阿含經》第四分世記經「世本緣品第十二」
「佛告比丘:「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於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於彼生染著心,愛樂彼處,願余眾生共生彼處。發此念已,有餘眾生福、行、命盡,於光音天身壞命終,生空梵處。時,先生梵天者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無造我者。我自然有,無所承受,於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化萬物。我即是一切眾生父母。】】其後來諸梵復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無造彼者,於千世界最尊第一,無所承受,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萬物,是眾生父母。我從彼有。』……」
(2、《起世經》卷一
「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強,無能降伏,統攝千梵自在王領。雲【【我能作能化能幻,雲我如父,於諸事中。】】自作如是憍大語已,即生我慢。如來不爾,所以者何?一切世間,各隨業力。」
簡單解釋一下:世間初成的時候(佛教認為世間是成住壞空的循環),這時光音天上有個天人壽終,下生到梵天。因為是世間初成,梵天以及梵天以下的世間只有他一個人,他就許願說:「我一個人好無聊,大家都生來這里陪我吧~」 在許願之後呢,此時光音天上也有天人陸陸續續的壽終,下生到梵天。 這個最先生下來的看到這個情形,就說:「啊!我太牛了,心想事成。我是大梵天王、是自有的,不是被造的,我能創造一切!我是眾生的父!」其他後面投胎的,看到他確實是比他們都早來的,而且他確實比較威,就說:「啊!他太牛了,心想事成。他是大梵天王、是自有的,不是被造的,他能創造一切!他是眾生的父!」
實際上,【這是大梵天王的驕慢妄想】,在佛的眼中看來,【一切都是因緣業力所造化】。
⑵ 關於火的神話故事(越少越好)
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裡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咔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么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系,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於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亘雲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紮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歷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嶽。」大家一聽,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么回事。
黃帝走了以後,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里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里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後,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穀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正在大家安居樂業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從中原地帶來了震天動地的殺喊聲。百姓們嚇得不得了,都跑來問祝融是怎麼一回事。祝融告訴他們說:「這是共工和顓頊氣爭帝位,打起來了。」他們打了很久,還是不分勝負,共工氣得七竅生煙,縱身一跳,一頭朝不周山上撞去。這不周山原來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撐住了天空,不讓天垮下來;它系住了大地,不讓大地傾斜。共工一頭撞過去,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火星飛濺,照亮了半天,撐天的柱子折斷了,系住大地的繩索也綳斷了。從此,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東南方向流過去。本來,南嶽衡山這塊天眼看也要垮下來了,這塊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過去了。老百姓一個個抱著大樹,攀著岩石,嚇得哭起來了。祝融連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領,象個大柱子一樣撐住這個地方的天才沒有垮,山才沒有塌。唐朝有個詩人,特意寫了這件事:「東南地益卑,維岳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後來,還有一個詩人也寫道:「地涌一峰秀,高撐南楚天。」?祝融在南嶽山上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嶽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
⑶ 消除火災隱患,創建平安校園手抄報內 容
校園,是求知者的樂園,是探索者的天地,那裡充滿了我們快樂的身影,灑滿了我們成功的淚水,到處洋溢著我們歡樂的笑聲,校園,就是我們青年學子的海洋,海洋雖然美麗,但其中依然存在那凶神惡煞的鯊魚,校園生活雖然豐富多彩,但不良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
平安,是我們所有人的心願,教師,希望同學們平平安安;家長,希望孩子平平安安;我,更希望讓自己的兄弟姐妹,學姊,學長平平安安……
所以一個平安校園,是重中之重……
我認為校園不平安的因素主要有兩大方面:來自校園的主要有校園環境隱患、不當的教育方法以及同學們之間的語言暴力。來自校外的主要有搶劫、勒索、交通事故和意外傷亡等。在校園里,只有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懂得自我保護的常識,學會安全自護,才能消除、減少生活中的隱患,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生活。一旦校園里發生火災,首先要選擇正確的逃生或自救方法。為了給我們這些青年學子創造一個平安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我校領導、老師們高度重視、積極行動。組織我們聽「遇火災,地震在校如何逃生」的講座。前些日子,我們全校同學,在老師和消防護衛隊的帶領下,進行了激動人心的救火演習,在長達10分鍾的「救火」過程中,同學們都積極配合,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在那次不同尋常演習中,雖然我們沒要參加到救火中去,但我們也同樣認認真真地觀摩了救火的全程,懂得了許多……
平安校園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構建平安校園,是我們大家的應盡責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參天大樹的起點是一粒小小的種子,萬丈高樓的起點是一塊平常的基石,平安校園的起點是每一位同學的維護,每一位同學平安!
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創建平安校園吧!讓這些令我們不安與無奈的壞人壞事永遠的煙消雲散,讓草兒不再枯萎;讓花兒不再凋謝;讓我們的笑容永遠掛在臉上;平安校園永遠伴隨著我們茁壯成長!
⑷ 神話故事(要關於火)
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裡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里,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裡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裡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里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里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里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火神是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古史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也互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稱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靈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婦女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薩滿世界》,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庄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徵),並奉其為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徵,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艹,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還有人認為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藉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此外,《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屍子》:"燧人上觀辰
在敢壯山方圓百里的田陽及鄰縣農村,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關於壯民族人類始祖布洛陀取火的神話故事。
相傳遠古時期,由於沒有火,人們獵取得來的動物都像烏鴉一樣吃生肉,像水獺一樣吃生魚。每到寒冬臘月,人們穿著蓑衣或樹葉草皮瑟瑟發抖,許多人都被凍死在
荒郊野外,慘不忍睹。突然有一天,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地動山搖。在離敢壯山不遠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樹在震耳欲聾的雷聲中被閃電攔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過後,轟然倒下的大樹頓時燃起沖天大火。傳說這是玉帝灶皇爺派雷公把煙火送到人間來了。可是,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火是怎麼回事,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嚇得魂飛膽破,都像避邪一樣慌不擇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來,對大火避而遠之,甚至連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個人鎮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燒著的大樹走去,仔細地觀看著這種奇怪的東西,這人就是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剝剝地燃燒著,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邊,他覺得這種奇怪的東西比太陽還熱,布洛陀靈機一動,人如果有了這東西,冬天來臨就再不怕冷了,人們就再也不會被凍死。於是,他就折根樹枝把火種夾著取回洞中,把一堆乾柴收攏成堆點著,然後漫不經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覺得很暖和,人們紛紛效仿著布洛陀圍在火旁烤火,漸漸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後來,方圓百里的壯族子孫們都聚集到敢壯山上,向布洛陀求賜火種,燒起火堆。自從有了火,人們在冬天時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們又試著把上山打來的野獸、挖來的山薯、採摘來的野果和在河裡捕撈到的魚蝦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著吃,雖然當時還沒有油鹽醬料等,沒想到這樣烤著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於是,他們從此就改變了吃生肉的習性。由於人們白天打獵,晚上燒著火堆邊烤邊吃,吃飽後也就圍在火堆旁睡覺,那些虎豹之類兇猛的野獸見火就怕,不敢再來襲擊,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火對於他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甚至開始覺得人類離不開火了。
有天夜裡,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滅了,一夜醒來他們就沒有了火,人們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們在不安中度過沒有火的一段時間之後再也坐不住了。人們都冒雨下山到處去尋火。他們尋遍了敢壯山周圍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處都尋不到一點星火。這時有人想到了會造天造地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並把尋火的事告訴這位壯民族的天神。布洛陀決定親自出門尋火,他腰掛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風,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嶺和洞穴,走過九十九道河灣尋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後,還是失望而歸。
在返回敢壯山的途中,布洛陀來到一樹大樹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樹賜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樹劈出火來,我布洛陀難道就不能?況且我手中還有神斧呢!這樣想著,他便擇一棵乾裂的老樹,運足氣力,舉起神斧,用力在兩個人都合不攏的樹盤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許多像螢火蟲一樣的火星不斷閃現。布洛陀又砍一斧,這回冒出來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麼大,並且上下舞動,四處亂竄。布洛陀立刻刮來乾草和樹葉擾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乾草和枯柴,火堆越燒越旺,越燒越大,很快就引來四面八方尋找火種的人們。從此,人們又重擁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訓,這回人們再也不敢胡亂在野外燒火了,他們把火種拿到岩洞中養起來,從此不論風雨多大,火種仍然不熄。直到後來發展到用木頭搭架建房揉泥蓋瓦,人們又把火拿到屋子裡去燒水做飯和取暖。
從此,火是能夠保存沿續下來了,但也出現不少的問題。因為人們沒有把火管好,讓飛進屋裡的蝴蝶和飛蛾拿翅膀作扇子亂扇火,連雞、鴨、鵝也紛紛效仿,使得火星四處飛散, 那些成群結隊的螢火蟲也拿火到處遊玩。有的還讓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燒著玩,結果一失火,整個村村寨寨都燒個精光,甚至還燒死一些來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們沒有想到火竟會給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災難。那些倖存者只好前去請教布洛陀怎樣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話不說,便叫人砍來木頭,在屋子中間架著一個四四方方的灶堂,裡面鋪上泥沙,規定各家各戶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燒,不許隨便玩火,這樣一來,失火的事便漸漸減少了。原先那些淘氣十足的螢火蟲也被趕到野外,逃走時還在屁股上偷偷地沾點火,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在夏夜還能看到螢火蟲屁股上的火星。
布洛陀取火的故事雖然只是神話或傳說,但其中一些故事細節也令我們深信不疑,假如你能到這一帶農村中尚存的極少數的居住在木樓里的農戶走走,不難發現他們的灶堂是否就和故事中如出一轍或巧合,筆者亦不敢苟同。可喜的是,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絕大部分農村木樓早已銷聲匿跡,而被鋼筋水泥結構的漂亮樓房取而代之,而先前所謂的灶堂也相續由沼氣爐、煤氣灶更替,或許,取火對於現代生活而言已是日漸遠去的陌生詞兒罷了。但作為壯民族的後裔,我們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去漠視和淡忘我們的民族之根
⑸ 有關火的故事 傳說 題目
火神
火神 在中國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古史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也互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稱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靈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婦女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薩滿世界》,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庄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徵),並奉其為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徵,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艹,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還有人認為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藉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此外,《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屍子》:"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種把火的發明歸功於燧人對心宿的觀察的說法,存在著本末倒置的錯誤。因為人類先發明了對火的利用,然後用"火"為"心宿"命名(稱火星),以此表明星宿對農事的指導作用有如同火對於人類的生活一樣重要。由此可見,火星之火與燃燒之火原不相關,由於後人的錯誤理解,導致"火神"概念由星宿崇拜訛為火焰崇拜和關於炎帝、燧人、祝融的火神崇拜。此說與前述何新之說的根本區別在於,何氏認為炎帝族團所崇拜的"火"包含自然之火與大火星宿兩層涵義,此說認為自然之火的崇拜完全是因後人的誤會才衍生出來的。
圍繞著一些與火神崇拜相關的現象,學者們亦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火崇拜具有與日月、光明崇拜密切相聯的特點,有人則認為火神崇拜與太陽神崇拜是不同的神祗崇拜;有人注意到火神形象中有突出的女性化現象,以為這包含有原始的先妣崇拜的因素,有人則以為這種現象並無共性可征,等等。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以火施化,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在希臘神話里火神是赫淮斯托斯是希臘十二主神之一,羅馬名字伏爾坎(Vulcan),是宙斯與赫拉的兒子。他是長得最醜陋的天神,而且是個瘸腿,但卻娶了最最美麗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他是火神,亦是諸神的鐵匠,具有高度的技巧,製造了許多著的武器、工具和藝術品。阿波羅駕駛的日車,厄洛斯的金箭、銀箭都是他鑄制的。
⑹ 關於火的神話故事
相傳遠古時期,由於沒有火,人們獵取得來的動物都像烏鴉一樣吃生肉,像水獺一樣吃生魚。每到寒冬臘月,人們穿著蓑衣或樹葉草皮瑟瑟發抖,許多人都被凍死在
荒郊野外,慘不忍睹。突然有一天,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地動山搖。在離敢壯山不遠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樹在震耳欲聾的雷聲中被閃電攔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過後,轟然倒下的大樹頓時燃起沖天大火。傳說這是玉帝灶皇爺派雷公把煙火送到人間來了。可是,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火是怎麼回事,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嚇得魂飛膽破,都像避邪一樣慌不擇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來,對大火避而遠之,甚至連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個人鎮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燒著的大樹走去,仔細地觀看著這種奇怪的東西,這人就是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剝剝地燃燒著,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邊,他覺得這種奇怪的東西比太陽還熱,布洛陀靈機一動,人如果有了這東西,冬天來臨就再不怕冷了,人們就再也不會被凍死。於是,他就折根樹枝把火種夾著取回洞中,把一堆乾柴收攏成堆點著,然後漫不經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覺得很暖和,人們紛紛效仿著布洛陀圍在火旁烤火,漸漸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後來,方圓百里的壯族子孫們都聚集到敢壯山上,向布洛陀求賜火種,燒起火堆。自從有了火,人們在冬天時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們又試著把上山打來的野獸、挖來的山薯、採摘來的野果和在河裡捕撈到的魚蝦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著吃,雖然當時還沒有油鹽醬料等,沒想到這樣烤著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於是,他們從此就改變了吃生肉的習性。由於人們白天打獵,晚上燒著火堆邊烤邊吃,吃飽後也就圍在火堆旁睡覺,那些虎豹之類兇猛的野獸見火就怕,不敢再來襲擊,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火對於他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甚至開始覺得人類離不開火了。
有天夜裡,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滅了,一夜醒來他們就沒有了火,人們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們在不安中度過沒有火的一段時間之後再也坐不住了。人們都冒雨下山到處去尋火。他們尋遍了敢壯山周圍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處都尋不到一點星火。這時有人想到了會造天造地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並把尋火的事告訴這位壯民族的天神。布洛陀決定親自出門尋火,他腰掛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風,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嶺和洞穴,走過九十九道河灣尋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後,還是失望而歸。
在返回敢壯山的途中,布洛陀來到一樹大樹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樹賜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樹劈出火來,我布洛陀難道就不能?況且我手中還有神斧呢!這樣想著,他便擇一棵乾裂的老樹,運足氣力,舉起神斧,用力在兩個人都合不攏的樹盤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許多像螢火蟲一樣的火星不斷閃現。布洛陀又砍一斧,這回冒出來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麼大,並且上下舞動,四處亂竄。布洛陀立刻刮來乾草和樹葉擾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乾草和枯柴,火堆越燒越旺,越燒越大,很快就引來四面八方尋找火種的人們。從此,人們又重擁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訓,這回人們再也不敢胡亂在野外燒火了,他們把火種拿到岩洞中養起來,從此不論風雨多大,火種仍然不熄。直到後來發展到用木頭搭架建房揉泥蓋瓦,人們又把火拿到屋子裡去燒水做飯和取暖。
從此,火是能夠保存沿續下來了,但也出現不少的問題。因為人們沒有把火管好,讓飛進屋裡的蝴蝶和飛蛾拿翅膀作扇子亂扇火,連雞、鴨、鵝也紛紛效仿,使得火星四處飛散, 那些成群結隊的螢火蟲也拿火到處遊玩。有的還讓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燒著玩,結果一失火,整個村村寨寨都燒個精光,甚至還燒死一些來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們沒有想到火竟會給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災難。那些倖存者只好前去請教布洛陀怎樣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話不說,便叫人砍來木頭,在屋子中間架著一個四四方方的灶堂,裡面鋪上泥沙,規定各家各戶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燒,不許隨便玩火,這樣一來,失火的事便漸漸減少了。原先那些淘氣十足的螢火蟲也被趕到野外,逃走時還在屁股上偷偷地沾點火,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在夏夜還能看到螢火蟲屁股上的火星。
布洛陀取火的故事雖然只是神話或傳說,但其中一些故事細節也令我們深信不疑,假如你能到這一帶農村中尚存的極少數的居住在木樓里的農戶走走,不難發現他們的灶堂是否就和故事中如出一轍或巧合,筆者亦不敢苟同。可喜的是,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絕大部分農村木樓早已銷聲匿跡,而被鋼筋水泥結構的漂亮樓房取而代之,而先前所謂的灶堂也相續由沼氣爐、煤氣灶更替,或許,取火對於現代生活而言已是日漸遠去的陌生詞兒罷了。但作為壯民族的後裔,我們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去漠視和淡忘我們的民族之根。
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裡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里,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裡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裡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里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里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里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在希臘神話中,人類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創造的。他也充當了人類的老師,凡是對人有用的,能夠使人類滿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給人類。同樣的,人們也用愛和忠誠來感謝他,報答他。但最高的天神宙斯卻要求人類敬奉他,讓人類必須拿出最好的東西獻給他。普羅米修斯作為人類的辯護師觸犯了宙斯。
作為對他的懲罰,宙斯拒絕給予人類為了完成他們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後的物品——火。但普羅米修斯卻想到了個辦法,用一根長長的蘆葦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陽車經過時,偷到了火種並帶給了人類。
於是,宙斯大怒,他吩咐火神給普羅米修斯最嚴厲的懲罰。帶到高加索山,用一條永遠也掙不斷的鐵鏈把他縛在一個陡峭的懸崖上,讓他永遠不能入睡,疲憊的雙膝也不能彎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還釘著一顆金剛石的釘子。他忍受著飢餓、風吹和日曬。
但是火神很敬佩普羅米修斯,悄悄地對他說:「只要你向宙斯承認錯誤,歸還火種,我一定請求宙斯他饒恕你。」
普羅米修斯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說:「為人類造福,有什麼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
火神只好把普羅米修斯帶到高加索山,用一條永遠也掙不斷的鐵鏈把他縛在一個陡峭的懸崖上,讓他永遠不能入睡,疲憊的雙膝也不能彎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還釘著一顆金剛石的釘子。他忍受著飢餓、風吹和日曬。
此外,宙斯還派一隻神鷹每天去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但被吃掉的肝臟隨即又會長出來。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屈服。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英雄將他解救出來為止,他一直忍受著這難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
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裡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咔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么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系,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於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亘雲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紮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歷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嶽。」大家一聽,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么回事。
黃帝走了以後,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里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里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後,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穀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正在大家安居樂業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從中原地帶來了震天動地的殺喊聲。百姓們嚇得不得了,都跑來問祝融是怎麼一回事。祝融告訴他們說:「這是共工和顓頊氣爭帝位,打起來了。」他們打了很久,還是不分勝負,共工氣得七竅生煙,縱身一跳,一頭朝不周山上撞去。這不周山原來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撐住了天空,不讓天垮下來;它系住了大地,不讓大地傾斜。共工一頭撞過去,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火星飛濺,照亮了半天,撐天的柱子折斷了,系住大地的繩索也綳斷了。從此,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東南方向流過去。本來,南嶽衡山這塊天眼看也要垮下來了,這塊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過去了。老百姓一個個抱著大樹,攀著岩石,嚇得哭起來了。祝融連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領,象個大柱子一樣撐住這個地方的天才沒有垮,山才沒有塌。唐朝有個詩人,特意寫了這件事:「東南地益卑,維岳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後來,還有一個詩人也寫道:「地涌一峰秀,高撐南楚天。」?祝融在南嶽山上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嶽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
⑺ 火的神話故事(只要名字不要故事!)
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裡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咔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么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系,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於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亘雲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紮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歷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嶽。」大家一聽,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么回事。
黃帝走了以後,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里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里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後,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穀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正在大家安居樂業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從中原地帶來了震天動地的殺喊聲。百姓們嚇得不得了,都跑來問祝融是怎麼一回事。祝融告訴他們說:「這是共工和顓頊氣爭帝位,打起來了。」他們打了很久,還是不分勝負,共工氣得七竅生煙,縱身一跳,一頭朝不周山上撞去。這不周山原來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撐住了天空,不讓天垮下來;它系住了大地,不讓大地傾斜。共工一頭撞過去,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火星飛濺,照亮了半天,撐天的柱子折斷了,系住大地的繩索也綳斷了。從此,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東南方向流過去。本來,南嶽衡山這塊天眼看也要垮下來了,這塊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過去了。老百姓一個個抱著大樹,攀著岩石,嚇得哭起來了。祝融連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領,象個大柱子一樣撐住這個地方的天才沒有垮,山才沒有塌。唐朝有個詩人,特意寫了這件事:「東南地益卑,維岳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後來,還有一個詩人也寫道:「地涌一峰秀,高撐南楚天。」?祝融在南嶽山上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嶽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
2.祝融與火攻戰法
祝融是在我國長期以來廣泛祭祀的火神。據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傳說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發現了擊石取火的方法,還發明了火攻戰法。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的兒子。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對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鑽木取火的石頭。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取不出火來,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他采來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後來的擊石取火方法。擊石取火比鑽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計保存火種,因此,當時中黃帝封他為火正官,並賜名祝融。
火攻戰法傳說也是祝融最早發明的。當時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叫蚩尤,經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討伐。蚩尤人多勢眾,非常強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個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處放火,把蚩尤的隊伍燒得焦頭爛額,倉皇潰敗,他們乘勝追擊,終於打敗了蚩尤,立了大功。為此,黃帝重賞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鎮守南山。
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發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戰法,他還教人們如何用火把食物燒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驅除瘴氣和蚊蟲,防止鬧病。祝融以火施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們就稱他為「赤帝」,每年秋後都向他朝拜。
在科學文化落後的年代裡,人們對火的認識還僅僅是表面的,認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為人們造福,所以,後人把他尊為火神,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以表達人們對祝融的感激和紀念。
火神祝融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同火災作斗爭的一種希冀,寄希望於火神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驅除邪惡,消災免禍。然而,要真正預防火災,避免火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祭神求佛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依靠科學,依靠人類的智慧戰勝火災。今天,人類對火已有了科學的認識,再不用祈求火神保護了,但火種祝融以火造福人類的形象卻將作為美好的傳說繼續流傳下去。
3.祝融擊火
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邊遠山區,農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幾千年。那麼,火鏈最早是誰發明的呢?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後,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游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
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 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一個大石洞里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里飢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鑽了很長時間,也未鑽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裡的鑽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鑽頭碰擊在石洞的岩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裡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岩塊,用力互相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 。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麼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 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祝融發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保存火種發愁,這就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後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
4.祝融與共工之戰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⑻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山洪、火災之類的中國古典故事
共工怒觸不周山,引發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降紅水,所以才有女媧補天。
大禹治水
李冰修都江堰
1974年3月的一天,在四川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地上,從淤積的河床中挖出了一尊石像,高2.9米,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腰束玉帶,垂手直立,面帶笑容,神態自若。石像身上刻著「蜀郡李府君諱冰」及「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字樣。水利工地頓時沸騰起來,人們奔走相告:「李王」的像發現了!
這尊石像,就是刻於公元168年的蜀國郡守、偉大的古代水利專家李冰的造像。石像的發現,更加雄辯地證明,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確實是李冰主持修建的。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
《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古代中國神話的基本來源就是《山海經》,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羿射九日、黃帝大戰蚩尤、共工怒觸不周山從而引發大洪水、鯀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殺死鯀以及最後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經》目錄
山經
第一卷 《南山經》 第二卷 《西山經》 第三卷 《北山經》 第四卷 《東山經》 第五卷 《中山經》
海經
第一卷 《海外南經》 第二卷 《海外西經》 第三卷 《海外北經》 第四卷 《海外東經》
第五卷 《海內南經》 第六卷 《海內西經》 第七卷 《海內北經》 第八卷 《海內東經》
第九卷 《大荒東經》 第十卷 《大荒南經》 第十一卷 《大荒西經》 第十二卷 《大荒北經》 第十三卷 《海內經》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斗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大荒西經》)
這是研究古代巫的活動的資料。又如: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這一段神話的前半部分寫女魃在黃帝與蚩尤之戰中的作用,後半部分寫巫師驅逐女魃的宗教活動。「神北行」即是巫師的咒語。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系: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系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這就意味著《山海經》中的這一譜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也就是說,它是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的,並非完全是無稽之談,荒誕之言。再如鯀這一人物,《國語》、《尚書》、《左傳》、等書都把他寫成反面人物。《國語·周語》說:「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尚書·洪範》載:「鯀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這些材料不是說鯀品質不好,就是說鯀治水方法不對,因而被堯所殺。而《山海經》則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按照這一記載,鯀被殺不是因為他品質不好或治水方法不對,而是因為他「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因而激怒了帝堯。鯀不僅不是反面人物,而且是一個不顧個人安危,救民於水火的英雄。到底《山海經》的記載真實呢,還是《尚書》、《國語》中的記載真實呢?現在已很難說清楚了。不過,《山海經》在這個問題上,起碼提供了另外一種解釋。假如我們把《山海經》的這一記載與屈原《離騷》中的「鯀婞直以忘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以及《惜頌》中的「行婞直而不豫合,鯀功用而不就」等聯系比較一下,恐怕還會傾向於《山海經》的這一記載。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上啟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里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只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對文學的影響: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系,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系。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發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做為文學中藝術性的沖擊力量而活躍起來。(語見王著《神話與小說》)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山海經》是古代口傳文學的成文紀錄,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例:誇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准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其後的《神異經》里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樸父,由誇父、博父、樸父的音義來看,此樸父疑亦誇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誇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據「帝命氏二子負山」來看,誇娥極有可能是誇父演化來的。<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里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即是《莊子》寓言的鯤鵬之變的根源。《莊子‧應帝篇》「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莊周夢蝴蝶的寓言則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靈感。屈原<天問>、<招魂>、<九歌>、<離騷>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多所雷同。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是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詩人李白具遊仙思想的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梁甫吟>、<北風行>,甚至<清平調>……皆源於《山海經》神話。李賀詩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所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山海經》神話象徵、隱喻的個中翹楚。魏晉以降的小說:王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唐傳奇如《柳毅傳》脫胎於《山海經》陵魚(人魚)的演化。宋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元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莫不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一脈相承。
明吳承恩《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揉的形性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運用。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四十一個神話國……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例:女兒國、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的女子國、毛民國……
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脫胎於《山海經》神話。
古詩詞、小說、戲曲……泛取《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所在都是,舉不勝舉。現代詩文也不乏以《山海經》神話入詩者:楊牧、餘光中、郭沬若、覃子豪、吳瀛濤……在詩中,神話往往成為諷喻性的解說主題。
總之,《山海經》神話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神話與文學幾乎是一體的兩面,是象徵的、想像的、樸野的、是敘事描繪的、是情感的、是富於生命力……的文學形式。《山海經》的古神話,比之於西洋神話,是嫌零碎、簡陋。然而雖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細探究,竟是一塊一塊的璞玉美石,可譽為「中國文學的寶礦」。
《山海經》怪物、神獸名稱、簡介一覽表
註:「囗」指寫不出來的字
南山經卷一:
1。 狌々:獸,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獸,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佩之宜子孫
3。 旋龜:獸,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
4。 鮭:魚,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5。 類:獸,其狀如狸而有髦,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獸,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
8。 九尾狐:獸,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9。 灌灌:鳥,其狀如鳩,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魚,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11。狸力:獸,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見則其縣多土功
12。鴸鳥:鳥,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土
13。長右: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14。猾囗:獸,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15。彘: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患:獸,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
17。蠱雕:獸,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鳥,其狀如 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鳴自號也
19。虎蛟:魚,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20。鳳凰:鳥,其狀如雞,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21。鯖魚: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22。顒:鳥,其狀職梟,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經過依次所見之神:鳥首龍身、龍首鳥身、人面龍身
西山經卷二
1。[左羊右咸]羊:獸,其狀如羊而馬尾,其脂可以已臘
2。 蟲渠:鳥,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4。 赤鷩:鳥,可以御火
5。 蔥聾:獸,其狀如羊而赤鬣
6。 鴖:鳥,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鱧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
8。 肥遺:鳥,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食之已癘
9。 豪彘:獸,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囂:獸,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鳥,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
12。溪邊:獸,其狀如狗,席其皮者不蠱
13。櫟:鳥,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癭
14。犭嬰如:獸,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
15。數斯:鳥,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
16。[上敏下牛]:獸,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
17。鸚鵡:鳥,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鸓:鳥,其狀如鵲,赤黑而兩四足,可以御火
19。鸞鳥:鳥,其狀如翟而五采文,見則天下安寧
20。朱厭:獸,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見則大兵
21。白豪:其狀如蜂,大如鴛鴦,:獸
22。多羅羅:鳥,是食人
23。蠻蠻:獸,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見則天下大水
24。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
25。鼓:神,獸後變鳥,其狀如人面而龍身,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26。文鰩魚:魚,狀如鯉里,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
29。陸吾:神,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螻:獸,其狀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欽原:鳥,其狀如蜂,大如鴛鴦,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
32。鶉鳥:鳥,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魚右骨]魚: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34。天神二:其神狀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36。狡:獸,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
37。勝遇:鳥,其狀如翟而赤,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猙:獸,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
40。畢文:鳥,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
41。天狗:獸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獸,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鴟:鳥,一首而三身,其狀如樂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鍾磬
45。帝江:神,基狀如黃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渾敦無而目,是識歌舞
46。紅光:神
47。訁雚:獸,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聲,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癉
48。鵸余:鳥,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厭,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當扈:鳥,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
50。白狼、白虎、白鹿:獸
51。白雉、白翟、鴞:鳥
52。光鬼:神,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
53。冉遺之魚: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觀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獸,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窮奇:獸,其狀如牛,蝟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魚: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57。鰠魚:魚,其狀如囗魚,動則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魚]魮之魚: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59。孰湖:獸,其狀馬身而鳥翼,入面蛇尾,是好舉人
60。囗:鳥,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經過西山之見神, 人面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龍身、羊身人面
1。 滑魚: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 水馬:獸,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雚疏:獸,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可以辟火
4。 囗魚: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5。 何羅之魚: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6。 孟槐:獸,其狀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 習々之魚: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8。 [左鹿右霝]羊:獸
9。 蕃:鳥
10。橐駝:獸
11。窩:鳥,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獸,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飛,食之不採,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極:獸,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是善伏,其鳴自呼
14。幽鴳:獸,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卧,其鳴自呼
15。足訾:獸,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 虒,見人則呼,其鳴自呼
16。 :鳥,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其鳴自呼,食之已風
17。諸犍:獸,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則銜其尾
18。白鵺:鳥,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獸,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鳥,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其鳴自呼也
21。旄牛:獸,基狀如牛,而四節生毛
22。長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鳩、屍鳩:鳥
24。赤鮭:魚
25。窺窳:獸,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26。市々之魚:魚,食之殺人
27。巢魚: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
28。山魈: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29。諸懷:獸,其狀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鳴雁,是食人
30。鮨魚: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31。肥遺:與某種鳥同名,這次是蛇,一首兩身,見則其國大旱
32。狕:獸,其狀如豹而文首,
33。閭麋:獸
34。鮆魚: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35。孛馬:獸,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鴞:獸,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37。獨囗:獸,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
38。[左冒右鳥]:鳥,其狀如烏,人面,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曷
39。居暨:獸,其狀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囂:與某種獸同名,這次是鳥,其狀如誇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馬右軍]:獸,其狀如囗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善還,其名自詨
42。囗:鳥,其狀台鵲,白身、赤尾、六足,是善驚,其鳴自詨
43。人魚:魚,其狀如[左魚右帝]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44。天馬:獸,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鳴自詨(= =||||||||||||||||||)
45。鶌鶋: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其名自詨,食之不飢,可以已寓
46。飛鼠:獸,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
47。領胡:獸,其狀如牛而尾,其頸囗,其狀如句瞿,其鳴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鳥,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魚: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50。酸與:鳥,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
51。鴣[左上羽左下白右鳥]:鳥,其狀如烏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黃鳥:鳥,其狀如梟白首,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53。精衛: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54。 東々:獸,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鳴自詨
55。橐囗:獸
56。鶹:鳥
57。師魚:魚,食之殺人
58。獂:獸,其狀如牛而三足,其鳴自詨
59。羆:獸,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魚:魚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三次經過北山依次所見之神:人面蛇身、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1。 鱅鱅之魚:魚,其狀如梨牛,其音如彘鳴
2。 從從:獸,其狀如犬,六足,其鳴自詨
3。 (此蟲)鼠:其狀如雞而鼠毛,見則其邑大旱
4。 箴魚:魚,其狀如囗,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5。 鱤魚:魚
6。 <予予>之魚:魚
7。 無名獸:獸,其狀如誇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8。 [左蟲右庸]: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9。 狪々:獸,其狀如豚而有珠,其鳴自詨
10。軨々:獸,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
11。珠鱉魚:魚,其狀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12。犰狳:獸,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其鳴自詨,見則螽蝗為敗
13。朱獳:獸,其狀如狐而魚翼,其鳴自詨,見則其國有恐
14。囗鶘:鳥,其狀如鴛鴦而人足,其鳴自詨,見則其國多土功
15。獙々:獸,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見則天下大?/ca>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1017.htm
⑼ 地球遭受破壞的事例
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天空昏暗、空氣污濁、污水橫流、垃圾圍城……,連遠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企鵝體內也發現DDT等農葯殘余,珠穆朗瑪峰遍地狼藉?藍天碧水已經成為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砍伐樹木
挖掘河沙
殺傷動物,
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 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⑽ 如何證明天地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
|驚訝佛祖在幾千年前描述的宇宙與現代科學的發現吻合!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到私密記事本
韻☆之 發表於2009年03月13日 19:29 閱讀(2)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1.地球是個扁圓的球體,運行於虛空。按《阿含經》等,皆言以須彌山為軸,有四大部洲繞日而行。即有四個繞恆星旋轉的星球,上面者有人類居住,有生命存在。地球在其中,稱南瞻部洲,即「閻浮提」,形狀如庵摩羅果,略為扁圓。科學直到最近兩百年,才證明地球是個扁圓球體;而佛經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2.佛經中指出,地球上有四大海洋,分隔陸地。地球上的大陸都是北廣南狹,故閻浮提人的臉形也與之相仿,是瓜子臉,下巴尖。見《樓炭經》等。
3.其餘三個有生命的星體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東、西兩洲人的壽命約為我們地球人壽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們地球人壽命的十倍,並都隨著我們壽命的增減而相應變動。東、西兩洲陸地形狀是半月形,北洲陸地形狀是園形。將四大部洲圈起來,其中的范圍叫做「四天下」,又名「小世界」。而佛教說的「大千世界」,共有百億四天下,這是多麼廣大的宇宙觀!而現代科學也證實了此理。但其雖探測至外太空,尚未尋找到其餘三個有人類居住的星體,可見佛法的廣大。而修行至初禪,即可在定境中看到須彌山和四大部洲,佛之羅漢弟子,如目連等,一晝夜即可飛行遍四天下,數盡其中的人民、動植物種類。可見聖境誠非凡夫所能想像分別。
4.每一大千世界,稱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眾生。有的大千世界有千億四天下,有的有萬億四天下,大小不一。《華嚴》上說,有正世界,有側世界,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別萬端;人民的身體、相貌也千差萬別,有的頭大身小,有的多手多足,並有不同的壽命、名字、禮儀、住處......每一世界懸浮於空中,下有風輪執持。所謂風輪,即是無形的強大引力。這是現代科學所證明的。
5.世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從地獄直到他化自在天,色界從梵天直到色究竟天,四空天為無色界。其中人民相貌、身量、衣著、壽命、受用等,難以盡述,諸君可細研《三藏法數》,其中廣引經論,有詳盡記載。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地探討宇宙的奧秘。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洲的上帝,多神教更賦予自然界神格,如日神、月神、水神、風神等。佛教認為宇宙乃緣起,一切事物皆在因緣和合下產生。因緣際會時,一切現象的生起,是那麼真實確切;因緣變化時,昔日情景隨之灰飛煙滅。宇宙世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存在,所以佛教說「無我」、「空」、「真如」、「妙有」,不論說空說有,不外希望人類能從緣起中道的真理,印證宇宙實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心能生萬法,因此,唯有從修心出發,才能證知宇宙的奧秘。大千世界,具雲:三千大千世界。凡屬有情動物的居處,山河大地,以時間的流遷,空間的方位為定義。在大海中,以須彌山為中心,四方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等,由一日月所照的范圍為一世界。千個的四部洲為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即屬一尊佛陀的教化單位。
另一說:四大部洲之上,加須彌山半腰的四天王天,及須彌山頂的忉利天,並空間中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為欲界。再加上層的大梵天、梵眾天、梵輔天等,色界初禪天為一世界,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又一小千世界,具千日、千月、千須彌山、千四大部洲、千四天王天、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等。又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具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百萬六欲天、百萬初禪天及千個二禪天。又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具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六欲天、百億初禪天、百億二禪天及千個三禪天。所謂三千世界,乃小千、中千、大千之所指三數目的千世界。又雲大千,即指三千之中的大為目標,故說「三千大千世界」,略雲「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中,在《俱舍論》里,如前面計算,共有10億顆類似地球這樣的星球。按佛教劃分宇宙的說法,我們這個娑婆宇宙中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我們人類處在欲界中。欲界的下三道是餓鬼、地獄、畜牲道。善道是人和天,這里的「天」指的范圍在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以上,共有六界,即欲界天分為六個層次。 據佛經記載:每一個宇宙都會歷經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物質和生命會被火災、水災、風災毀滅。在宇宙的成住壞空的過程中,有所謂的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當一個大劫(一大劫到底等於多少個地球年,就我所接觸的材料及修行人而言,意見並不統一,其數值的差異很大。這里估且取一個數值:1,343,840,000年)結束的時候,會有火災產生。宇宙內供給生命居住的行星以熱和能的所有恆星,將先後進入它們的紅巨星時期。恆星的星體會可怕地膨脹出許多倍,吞噬掉離他們近一些的所有行星,讓更遠一些的行星支離破碎,簡直可以摧毀一切。
恆星之火甚至可以焚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整個欲界當然盪然無存。這個時候,初禪以下的人類或天神類生命都會死掉而後再出生到二禪天以上或是娑婆宇宙以外的他方世界。 宇宙的水災會破壞到二禪天,把二禪天以下的物質統統溶化,讓所有的生命全部完蛋。此時二禪天的天神也得趕快往上逃難。
七七四十九次的火災再加上七次的水災,再加上七次的火災,也就是第六十四個劫(86,005,760,000年)的時候,宇宙自身已經膨脹到了極限。這時就會有宇宙的風災產生。宇宙開始收縮,橫掃還剩下的所有物質和能,宇宙黑洞以它超乎想像的引力和破壞力賣力地工作著,將三禪天以下的一切掃盪一空,就是我們娑婆宇宙內超出了人們視界的巨大的、無比堅固的須彌天體(須彌山)也像大風吹毫毛似地刮進它的內部。
這場宇宙風災真是厲害,只刮一次就把三禪天以下的萬有全都毀壞。
所以,所有宇宙的毀滅性災難,最多毀壞到三禪天。四禪天和無色界是無法毀滅的,但佛陀認為,四禪天和無色界的生命依然無法永恆,依然會死亡。
宇宙黑洞在成功地完成它的毀滅工作之後,讓整個宇宙只剩下它自身。宇宙於是坍縮成一個無限小的奇點,就是宇宙黑洞本身。
之後,緻密的宇宙黑洞再次膨脹開來,來一次巨大的宇宙大爆炸,首先產生空間。宇宙一邊繼續著它的爆炸過程,一邊將空間擴張開來。再然後空間中原來均衡的基本粒子東一團西一團地凝聚,凝聚形成極大的宇宙粒子雲,由粒子雲中再凝縮成更緻密的物質團。
粒子雲和它凝縮的團逐漸地遍布整個宇宙。粒子雲類似氣體,團類似液體,後來經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在粒子雲內部的團進一步收縮凝聚,並不斷吸附粒子雲或粒子雲以外的物質,團漸漸地變得類似於固體了。
此後,固體的形態越來越厚、越來越實,就成為粒子雲之中的大天體。在這個大天體之上,物質繼續附著累積,於是形成了須彌天體。須彌天體在運轉時,也甩出來不少微小的塊,這些塊的凝縮,又形成星系。星系在類似於宇宙粒子雲的進化過程中,再形成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