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范蠡的發明

范蠡的發明

發布時間: 2020-11-27 06:34:31

㈠ 古代發明稱的范里簡介

題目含有錯別字,正確的發明者名字是: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秤的發明者。
范蠡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者和經濟學家。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 "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也是秤的發明者,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㈡ 孫武和范蠡誰厲害一個是發明了孫子兵法,一個是幫越王勾踐消滅吳國

孫武曾率領吳國抄軍隊大破楚國軍襲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范蠡外國人可不知道

㈢ 為什麼中國的商人都尊范蠡為「商聖」

雖然范蠡所處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時代,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甚至是價值取向和當今社會都不盡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質與精闢獨到的思想,還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學習的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聖的傳奇人生與其行於道而高於技的商道理念

德為立身圖強之本

范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更難得的還不是其淵博的學識,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時,在周圍人看來卻是思想瘋癲的人,因為范蠡常和大眾的觀點不同,有時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說他是瘋子其實他有時是不屑與某人交談,更多的時候則是其准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思考的更深刻與透徹,別人沒法理解而已無論從商還是從政,這種迅速洞悉事物本質並准確果斷地做出決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個成功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相約要建立功業,做一番大事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於是范蠡和文種投奔越國為官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後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而范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因此得到勾踐的重用,范蠡更自願隨勾踐赴吳國為奴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里,范蠡同勾踐夫妻一起耕作勞動,粗食卧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贊許又羨慕一次吳王在范蠡經過的路上扔了一塊黃金,范蠡經過時絲毫沒有猶豫就跨過黃金,徑直離去,從此吳王才打消了勸范蠡降吳的念頭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我們今天的企業中,不乏因為個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約了企業發展的領導者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並親身例行者,想來不會有很多而那樣去做了的人,雖然暫時可能會被社會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虧,但是,最終大成的,還是這些以德為本的人

儒道相濟的思維哲學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義禮智信,方正的治國大道,是春秋戰國及以後各個歷史時期處事治國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襲至今道家思想則追求道法自然,虛靜無為,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從政,因此,在當時基本沒有以道家思想領導與管理國家的領袖階層

而范蠡有一個開放睿智的頭腦與寬廣的胸懷,其兼具儒道兩家之長,更廣納百家之思,又不囿於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這樣的思想特點構成了獨特的,即有儒家的禮信才德與直勇,又有道家,應天時,融入自然,順應環境,藉助環境,至韌至柔的特性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借鑒法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的治國統軍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堅時如磐石,韌時似皮革,而柔時又似湍流入溪,無影無形

在從政時范蠡就體現出一種儒道相濟的思想與人格特性,也唯有這樣的特性才能帶領極衰的越國走出困境在當今社會,作為一個處於市場環境復雜,企業生存艱難時期的企業管理者,正應該具備儒道相濟的思維,才能帶領企業於逆境中不挫,順境中不驕,客觀機敏地應對寵辱,並發現其背後的機會

在吳國為奴時,范蠡與勾踐卑膝求全,吳王夫差要出門時,勾踐趴在地上讓夫差踩著自己的背上馬,夫差生病時勾踐舔舐他的糞便為其診病,終於感動了吳王,三年後放勾踐君臣歸國,這些委曲求全的計謀都是范蠡為勾踐所出

春秋時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夠適應環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這樣辦法的人幾乎沒有由於范蠡的奇謀,勾踐也成為了歷史中唯一一位能夠忍受巨大屈辱與折磨,在逆境中堅韌生存,懷大志,卧薪嘗膽,最終滅敵復國的君王

勾踐被吳王釋放回國後,此時的越國處於百廢待興,國內飢荒不斷,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吳國時時監控打壓越國,四周又有其它諸侯虎視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都成問題,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強大起來,雪恥復國呢?此時范蠡才真正展現出其卓越的領導與管理才能

范蠡與文種規劃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吳九術"等興國滅吳的策略規劃越國作為戰敗國,是不允許有國防的,包括不能建城牆不能組建軍隊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協的辦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牆,面對吳國的一側不建設城牆,並告知吳國,建設城牆是為了防止匪寇與其他諸侯國的侵擾,但面對吳國一側永不建城牆;不讓組建軍隊就秘密組建民兵",私密進行訓練,各戶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戰事時這些百姓隨時可以參戰;不讓打造武器,就把煉造場所搬到深山中,與外界隔絕,以密道往來運輸

勾踐回國後,轉年就要攻打吳國雪恥,被范蠡攔住,范蠡認為:現在天時地利人事,條件都不成熟三年後,勾踐再次提出罰吳,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認為現在地利條件有了周圍虎視的國家都已經和越國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經清除,但是此時天時與人事還沒到機會

7年後,勾踐再次提出罰吳,依然被范蠡攔下,范蠡認為,經過7年的休養生息,越國兵強馬壯,士氣高漲,反觀吳國,連年征戰,雖然依然強大,但是已顯疲態,士兵疲乏,百姓厭戰,此時人事已經具備條件,但是現在還缺少天時10年後,吳國與晉國爭霸,發重兵與晉國會盟,吳國空虛,此時范蠡找到勾踐,告訴勾踐:天時地利人事都已齊備,可以出兵了

出兵後,越軍一舉攻破吳國國都姑蘇,吳王回兵後向越國講和,勾踐想一鼓作氣踏平吳國,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時雖然佔領了吳國的都城,但是吳國的精兵良將都被夫差帶在身邊,因此,並沒有傷到元氣,硬拼的話即使獲勝,也將是兩敗俱傷而經歷此次打擊,已觸發了吳國國力開始盛極而衰的轉折,不應急於一時,而是應該順天時,等待徹底摧毀吳國的機會

如同孫子在孫子兵法形篇"中所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范蠡就是在等待這個敵人可以被徹底戰勝的機會,於是,雙方講和,越國退兵,待到10年後,吳國外患不斷,國內又遭遇罕見天災,越國乘機發傾國之兵,徹底覆滅了吳國

從范蠡為人處世治國罰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諳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維開放靈活,有剛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濟型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曉利害,知進退

吳王夫差在徹底失敗後,勾踐不忍心殺他,要給他一塊封地,讓夫差做屬臣,夫差則無法接受失敗與屈辱,羞憤自盡這又驗證了那句話:活著才是贏家,當台風過後,小草有資格嘲笑倒在身邊的參天大樹勾踐與范蠡的勝利也可以理解為是道家思想的勝利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時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沒有被沖昏頭腦,而是冷靜的分析了局勢: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范蠡清醒的認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急流勇退,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面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無故殺死文種是一個典型的儒派,認為食君祿,報君恩,建功業,享封賞,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沒有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招致殺身大禍而范蠡憑借冷靜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人性的特點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脫了虎口如果呂不韋和李斯如范蠡一樣,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沖昏頭腦,也許不會落得身首異處

我們今天的企業領導者不缺乏逆境中奮起的精神,但是往往沖過艱難險阻,卻倒在了勝利與榮譽面前尤其一個企業發展到了一個相對的規模後,領導者頭腦是否冷靜,目光是否敏銳就變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榮耀與利益面前是否能說服自己,曉厲害,知進退,有所為之後冷靜的分析,應該何所不為,不為"往往是成就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

誠信仁義,成就一方巨賈

范蠡攜妻兒與弟子門客悄悄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范蠡自此隱姓埋名,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在齊國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細算,盤剝斂財的做法,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作工,雖然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資金周轉不靈,向一個富戶借了10萬錢,一年後,這個富戶帶著各家的借據出門討債,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恰好走到范蠡家,於是投奔范蠡,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范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贈送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之後范蠡為了擴大生意,三次短缺資金,各富戶均主動送錢上門,幫助范蠡度過了危機,抓住了機會

短短幾年時間,范蠡就成為齊國首富,家資巨萬據說在齊國鬧災時,災民聽聞其樂善好施,千里之外都來投奔,領取施捨,被後人頌稱為富行其德者"

消息傳到齊國國君的耳中,齊王請范蠡進宮,拜其為相國為相期間,范蠡大力發展經濟,促進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沖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三年之後,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奉范蠡為神明,朝野中也是頌德聲一片就在此時,范蠡再次辭官: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於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於是,范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隨後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

可以說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範,他清楚凡事物極必反,好事到了極致將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與其等待勢的反轉,不如適時主動身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因為,一旦獲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會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動後退我們現在的企業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條不許回頭的路,而企業的發展有時需要的恰恰是回頭與反思退是為了更好的進,反思是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這不是道家的消極思想,而是行止於知的睿智凡事盛極必衰,在頂峰的時候主動退下來是為了有機會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來,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范蠡舉家遷至齊國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再次開創家業范蠡認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鄰齊魯,南通楚越,西達秦鄭,北連晉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經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

大道自然,順勢而為

范蠡藉助地理位置的優勢從事早期的各國貿易,范蠡對經營貿易的理解是:越國盛產蠶桑齊國廣耕鋤秦國多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特產與需求,經商就是促成各國間的商品交流,互通有無,在使各國受益的同時,我們自然得利"同時,范蠡還經營農業養殖等,並且總結出了很多經營方略,其精髓特點為:順應自然環境與趨勢,預測事物發展規律,而後,借其力,驅其勢

范蠡認為,天時決定農業,天時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穀物收成的好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他根據五行更替總結出了豐年與災年出現的大概規律在一個農業社會,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其它各類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那時的貿易也以農產品為主,順應這種變化規律來進行貿易,等於抓住了市場的關鍵環節,獲利自然豐厚

范蠡總結了按照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的經營經營策略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他提出:水則資車,旱則資舟" 意思就是在發生水災時做車的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的生意因為,當水災時,大家多用船作為交通工具,這樣必然導致船舶的稀缺,價格上漲,而沒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車輛,則大量積壓,價格便宜,這時乘便宜大量購入車輛,待水災過去,車輛必然稀缺,價格就會上漲

在兩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判斷價格的漲落,他提出論其有餘與不足,便知貴賤",也就是發現市場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據此調整下一步的經營策略他還發現價格漲落和自然規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動規律與幅度極限一種商品價格上漲到極點後就會下落,價格下跌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其所謂的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和現代經濟學原理的論點完全一致

范蠡根據這一理論提出一套購買與銷售的原則與方法: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對待降價的物品,盡量賣進,在像收藏珠寶一樣精心的把貨物存貯起來等到該商品價格上漲之後,范蠡認為,應該 貴出如糞土",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吝惜地將貨物全部賣掉,不要期待價格會不斷上漲,因為,價格的漲跌是要往復的

這些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深奧精妙,不過是一些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但是卻非常有效,我們往往在華麗的技術與紛繁的誘惑中迷失了這些最基本的認知追漲殺跌,在簡單的自然規律面前左沖右突,而清醒的人則抓住規律,輕松賺錢范蠡能在那個文明尚且不發達,更談不上經濟發達的農業社會時期就綜合天時變化農業生產社會需求等因素綜合考量,不能不讓我們嘆服

天下己任,道義於肩

有一句話叫做無商不奸",雖然說法有些片面,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此採用各種手段:投機取巧哄抬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違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僅做到了君子生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

范蠡認為: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這和彼得?德魯克的觀點:企業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社會才會回報給企業以利潤的觀點不謀而合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有同樣的觀點:天地不為自生,故能長生"

范蠡雖然是一個生意人,但從不急功近利,對於經營的利潤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災年等特殊情況,這個利潤比例還會降低,甚至賠錢救濟災民在那個歷史時期,商品10%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的,因為,那時運輸極其不方便,戰亂匪寇導致經營風險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屬於絕對的買方市場,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達情況分析,那時還沒出現利潤率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范蠡賺取10%的利潤應該是毛利率,而非凈利潤

這樣低的利潤率卻能使范蠡迅速成為巨賈,主要是其交易數額巨大,其次,資金從不閑置,迅速周轉,范蠡經營的商品從未積壓過,因為其為人信譽好,為商磊落,更關鍵的是其商品價格比別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價格低於同行,不僅是降低利潤率,更有賴於范蠡的經營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思路,在某種商品過剩,價格很便宜時大量購入,同時,拋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為避名利而三次遷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隨他,這其中的辯證哲學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深思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盛贊范蠡: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范蠡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後又迅速再至千金

從政時,范蠡奉行了一個臣子的忠義,為商時,又盡了一個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謂是一個宏略於胸,又悲憫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資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後人尊名陶朱公

㈣ 范蠡只是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一位大臣,為什麼會被封財神

我們每家每戶都會拜財神,但是大家知道財神是誰嗎?當然財神到底是誰有很多種說法,一般來說我們拜的武財神是關羽,文財神是范蠡。那范蠡是怎麼從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一位大臣變成財神的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范蠡這個人。

范蠡出生於春秋晚期,是楚國人,出生於今天的河南南陽,後來和文種在越王勾踐下面做官,越王勾踐大家很熟了啊,苦心人,終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吳。一開始范蠡和文種被沒有受重用,勾踐也因沒有聽范蠡之言而大敗成了俘虜。後來勾踐開始重用范蠡和文種,然後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包括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具體在這不多說了。總之,最後勾踐聽取范蠡的意見成功打敗了夫差。然後這里要說一下,勾踐給自己的好朋友文種寫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開國君主可以一起打天下,而不能一起坐一下,可以同患難,不能同享福。讓自己的好朋友文種和自己一起走。文種最後沒有聽勾踐的最後被殺。而勾踐泛舟五湖到了『』陶『』這個地方。(有一種說法是和西施一起) 。陶具考證是現在山東陶山,開始經商。

講一個范蠡經商時候的故事,當時所有人都知道從a到b這個地方把馬運過去可以賺錢,但是中間有土匪。只有一個商隊土匪不會打結,因為交往的多了可能定期交錢之類的,這家商隊是做絲綢生意的。於是范蠡找到這個商隊免費給他們運貨。絲綢不會打劫,馬當然也不會了。於是范蠡狠狠的賺了一筆。當然具說范蠡發明了水缸。而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就是范蠡說出來的。

後來因為范蠡經商賺了不少錢,而且有商業道德,救濟宅民,胸懷蒼生,就這樣一步步成為了財神。順便說一句,因為范蠡政治上成功,經商成功,做人成功,據說還得到了西施的青睞。因此連金庸,金大俠都敬佩不已,視為自己偶像。歷史就是這樣的有趣,道德高尚才能成為後人稱道的根本。

㈤ 秤的發明者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
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㈥ 范蠡退隱從商的典故

商聖范蠡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商聖的只有三個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個,本是著名的軍事家,學富五車,知曉天文地理等,是為才子,為越王勾踐所用,後功成身退,隱居於市,一邊耕作荒田,一邊白手經商,幾度稱為富甲一方的人物,且仗義疏財,深受好評。
范蠡在成功幫助勾踐滅了吳國重振越國後,便向勾踐辭官隱退,是一個非常有遠見之人,而在那個時代「士」為首,「商」為末,范蠡從官場退出心甘情願的淪為地位最低的商人。故其一生輝煌政績,卻因為棄官從商的事情使其不能與歷史名人同入史冊。
范蠡從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非常的別具一格,懂得佔有先機,他認為在商場上要非常有眼力見方能獲得商機,也因為如此,范蠡在隱居的近二十載歲月中,曾三次聚財千金乃至萬金,成為富甲一方。而范蠡是位仁德之人,他將所得之財均散盡以支助他人,錢財猶如身外物,對范蠡來說可得之也可散盡,甚是自在。
范蠡還是我國民間四大財神之一,是為「文財神」,他在商業領域上的作為更是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商業流通,他不僅有深邃的經濟思想還發明了秤的度量單位,特別注重消費者的感受,會結合其特點進行售賣。范蠡不僅涉獵農業,鼓勵耕種,還對養魚業有深刻的見解,因此范蠡還有「陶朱公」之稱。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
⑴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准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系搞清楚了,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
南陽淅川范蠡祠內商聖苑
得清楚。
⑶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⑸三八價格,農末俱利。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
⑹積著理論。「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保證貨物質量。
⑺薄利多銷。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軼事典故》
范蠡歸隱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後,立刻離開了越國。他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
南陽商聖范蠡畫像
(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是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麼還不快離開呢?文種在收到信後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過人之處啊!而鳥盡弓藏自此以後便成為了一個成語,比喻事成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後代諸多名臣都以此為警戒。
興越滅吳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11]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泛舟西湖
勾踐滅了吳國,在大擺慶功酒的那天夜裡,功勞很大的范蠡,
胭脂湖
悄悄地帶了西施,偷偷出齊門,坐上早就等在那裡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過護城河,轉了一個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里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期間文種被殺,范蠡為了保住性命曾三遷他地,但是由於西施非常喜愛五湖風光,最後二人還是定居西湖。
三遷定陶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㈦ 枰是那個朝代發明的。

春秋戰國時期,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

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㈧ 稱重的稱最早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實物證據(石塊砝碼)發現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遺址(約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古埃及人在同時代(約1878B.C.)的記載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沒有發現實物。
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

發明傳說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㈨ 范蠡的經濟思想產生的政治背景

在春秋時期,范蠡的老師計然就對「低吸高拋」有過經典論述: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計然是范蠡的老師,名叫辛文子,是晉國逃亡公子的後代,是一個大經濟學家,也是一個技術精湛的「相者」。范蠡將老師的經商經典融會貫通,著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中均有記載,但皆已流失。
范蠡用計然傳授的方法,到山東定陶去經商,因為他認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與四方的諸侯國四通八達,貨物交易起來十分便利。范蠡的方法是治理產業,但是隨機應變,與時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他認為善於經營致富的關鍵是:能夠任用賢人,懂得把握時機。在19年的時間里,范蠡三次賺了千金之財,兩次都散給了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把產業委託給了子孫,變成了家族式的企業。子孫們繼承了他的產業,繼續滾雪球式的發展,終於有了家財巨萬。
范蠡具有深邃的經濟思想: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系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他的經濟思想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范蠡認為,越國善蠶桑,齊國善耕鋤,秦國善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長處,經商就是促成各國的交流。在重農輕商的傳統社會中,這樣的見解難能可貴。他在經濟上主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得時不成,反受其殃」 等觀點,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律,應用於經濟現象的變化。范蠡運用這一經濟思想治理越國,達到了民富國強,雪了國恥。在功成身退之後又用他的經濟思想從事經商,成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業巨富,史稱陶朱公,「陶朱」便成為巨富的代名詞。范蠡成為後世商人供奉的偶像,謂之「商聖」。
相傳范蠡還是十六兩老秤的發明者。據說當時為了設置秤的度量衡單位,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這種十六兩秤,一用就是兩千多年。在漢族民間,范蠡被尊為財神。南方很多百姓家裡敬財神,都是一文一武,武財神是趙公明,文財神就是范蠡。
作為商人, 范蠡還是我國重視消費者的第一人。他提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為消費者謀」。漢族民間流傳,范蠡離開勾踐,攜西施,隱居吳縣,從事手工業製作。把鄉人不買的竹子,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長的製作戰塔竹,短的製作成竹掃帚。別人不買的蘆葦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長的編成蘆葦席,短的編成蘆花掃帚。買別人不要的樹垛,粗的製成貼板,細的製成棒桿。范蠡和西施將貨物用船運到東橋售賣。有一位身穿粗布衣的嫂子一定要買一把好看的蘆花掃帚,范蠡反爾不賣,眾人不解,范蠡說:「這位嫂子家境貧寒,家地面潮濕,不適合用蘆花掃帚。」有一位小孩買貼板,付錢之後轉身就跑,范蠡叫住小孩,眾人不解,范蠡說:「因為人多,為防止小孩迷失,叫住小孩。」並將多餘的錢退給小孩。有一位老頭買掃帚,范蠡收錢後,並不給帚,眾人不解,范蠡說:「人多擁擠,老頭體弱行動不便 ,故而收錢不與。」直到人散,才將最後一把掃帚給老人。
范蠡是水產漁業的祖師爺, 公元前473年春秋戰國時代,范蠡在蠡墅隱居時,所著《養魚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養魚專著, 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國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成書於公元六世紀三、四十年代,,比《養魚經》晚了200多年,其中就摘錄了《養魚經》的內容。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考證,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得出兩條重要論斷:一是「中國是世界上池塘養魚最早的國家,遠在殷商時代即開始了養魚。」二是范蠡《養魚經》「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門文獻, 也是養魚的始祖,對世界養殖學史來說是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在這部書中,對養殖對象、建造魚池工程、密養輪捕、良種選留及產子孵化等方面均有論述。 范蠡的《養魚經》不論對我國歷史上的養魚業、水產養殖學或歐洲養鯉事業的發展,均起了相當的作用; 而且即使是今天,它對我國的漁業生產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