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

發布時間: 2020-11-27 16:19:26

『壹』 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群眾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自本期起,《文藝評論》專刊將陸續刊發一組共三篇「群眾文化論」系列文章,深入探討群眾文化的屬性、特徵以及與專業文化的關系等,旨在為推進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蓬勃發展提供理論的啟發和支持。敬請讀者朋友留意。

人民群眾是締造歷史的英雄。他們創造豐饒的物質精神財富,以卓絕的首創精神與堅實的主體地位,當之無愧地成為文化的主人。我們文化的中心問題,是為群眾和如何為群眾的問題。然而,長期以來,群眾文化在文化的創作生產上並沒有真正占據主體地位。精英文化、貴族文化被認為是主流文化。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與創造因為其原始和粗糙總的被稱之為「下里巴人」,被文化精英們拋之於文化視野之外。這與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傳播與應用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和創造熱情不斷高漲的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切實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把文化工作的重心和著力點轉到群眾文化上來,已成當務之急。

(一)確證和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從根本上釐清群眾文化的定位與內涵,使之回歸到主流文化上來,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上的一次新飛躍。大力發展繁榮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群眾文化,是有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關鍵,是確保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壯大的堅實根基,是順應時代潮流、響應群眾呼喚的科學抉擇。

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非功利性、非職業性的文化表達,實現自我參與、自我怡情、自我開發的文化現象,人民群眾在其中抒發情感、愉悅身心、陶冶性靈、展示自我,蘊藉著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規律認識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訴求。它以人民群眾為文化實踐的主體,以自娛自教為價值取向,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包含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等元素,是最大多數人廣泛參與的社會文化實踐。

流光溢彩的文化發展史證明,群眾文化承載和弘揚著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群眾文化中得到全面解放和充分展現。在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群眾文化從原始社會的蒙昧自發中走來,歷經階級社會的自在階段,到今天,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更高的社會形態中,進入自覺自為的自由狀態,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確證和加強。「群眾化」是群眾文化的基本原則,即使在社會分工出現職業化的專業文化之後,群眾文化依然鮮活不衰、豐富多姿,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並以其群眾基礎的廣泛性、文化創造的原生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文化傳遞的普遍性及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衷與青睞,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豐富和滿足日常精神生活的文化支點。

我們黨歷來重視群眾文化。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群眾文化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深入研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提高推動文化科學發展的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其根本特徵是,由過去被動地欣賞文化,轉變為主動地參與和創造文化,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蓬勃興起,群眾文化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巨大動力。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把握文化發展的時代趨勢,深刻挖掘和總結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內涵、特徵、形式、趨勢等等,把文化發展的立足點轉到群眾文化建設上來,加大投入,加強引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發展的新期待,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文化方針,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然而,客觀地看,當下的群眾文化發展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於一些文化管理部門認識上存在偏差,一些專業文化工作者思想上存在偏見,沒有賦予群眾文化作為本體文化應有的地位與禮遇,把群眾文化視為精英文化、高雅藝術之下的草根狂歡,是不入流的粗鄙庸俗文化。每每提及群眾文化,很多人就簡單地理解為是婦孺老者在茶餘飯後於街頭巷尾唱唱歌跳跳舞,即便是琴棋書畫、吟詩作賦也大都是水平低、格調俗的民間活動,市井之樂、「泥腿子」的快意、「下里巴人」的歡愉,與那些專業文化相比微不足道,難登大雅之堂。這種「重專輕群」的錯誤認識必須端正。群眾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體,是眾多文化模式的根基與源頭活水。「創造在基層,希望在民間」是被文化發展證明了的一個基本規律。專業文化是根植於群眾文化的大地之花,來源於群眾,服務於群眾,擔當著普及提高的文化使命。脫離了群眾文化,專業文化勢必曲高和寡、乾涸枯竭,沒有前途。群眾文化通俗而絕不低俗,蘊藉著專業文化的精髓。不應該把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對立起來,而是要正本清源、源流共進,從而實現大俗與大雅的交融轉換。

還有一個問題是,隨意地將群眾文化等同於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作為一種主流文化模式,是包括群眾文化工作(含方針、政策、管理)、群眾文化事業(含機構、設施)、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文化隊伍等在內的一個巨大的文化譜系,有其自身物質基礎、價值規范和運行機理,今天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方式,成為與國民文化藝術素養的提高密切相關的重要文化形態,擁有相對獨立的文化價值。而群眾文化活動只是其一種具體的載體與呈現方式,是整個群眾文化系統的一個子要素。把群眾文化簡單地等同於群眾文化活動,認為發展繁榮群眾文化就是多組織開展一些群眾文化活動,讓老百姓自娛自樂就可以,這是從根本上偷換了概念,本末倒置,把涵養萬千、滋生文化的根本——群眾文化降低到淺表層面,無視群眾文化的母體意義,成為影響和制約文化發展的觀念屏障。

至於將群眾文化等同於大眾文化更是混淆視聽。群眾文化與大眾文化一字之差,卻大相徑庭。群眾文化是我們的主體文化,它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在文化上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項基礎工程,具有鮮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自我創造、自我享有,主體地位突出。而大眾文化又稱市場文化,抑或可稱之為消費文化,是以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以市場為依託,向人們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場所、服務等的文化現象。它是工業化時代的特殊產物,有極強的商業目的和系統的內部調控機制,文化產品可以大量復制並進入人們的消費生活。在這個層面上講,人民群眾只能是文化的消費主體與被動接受者,創造文化、掌握文化的主體地位被削弱。

(三)發展繁榮群眾文化,必須始終認清並牢固樹立人民群眾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並發揚他們的首創精神,維護和堅守我們的文化之根。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主體。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他們通過物質生產實踐為文化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反過來又在文化滿足中催生創造物質財富的內驅動力。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枚文字、第一曲旋律、第一首詩、第一個舞蹈都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情動於中、形之於外的精神物化所得,亦為後來的專業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直接或通過他們的文化代言人——文學藝術家們間接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文化,並與時俱進地破舊立新,構建著人類文明有史以來的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專業文化必須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到民間采風,對群眾文化進行再創造,才會贏得群眾的喜愛,進而實現普及與提高的文化擔當。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享有主體。人民群眾創造文化,理所當然地享有文化的所有權與裁決權,誰都沒有資格和能力剝奪,文化理所當然地為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有權力對各種文化現象及文化發展的質量好壞、是非良莠、有無價值作出裁決,標准就是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人民群眾的文化期待必須予以滿足,文化權益必須予以保障。我們黨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是對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地位的確證與尊重,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理念的精髓與靈魂,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徵,反映了人類文藝發展規律和方向,是文化實踐永無止境的不懈追求。今日的文化體制改革,就是黨審時度勢、順應民意,破解落後的文化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的必然抉擇。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表現主體。我國的先進文化,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文化主體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熱情謳歌億萬民眾正在進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表現他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光輝成就,反映他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關心群眾疾苦,體察人民願望,把握群眾需求,通過形式多樣的文藝創造,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籲,這是文化為人民服務,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的重要標志。我們的文化殿堂上,應當多一些下功夫表現當前現實生活、普通百姓、復興大業的文化產品,少渲染那些帝王將相、暴力殺戮、淫靡艷俗的落後腐朽文化,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表達的主角。唯此,我們的文化作品才能夠讓人民群眾在其中反觀自身,做到好聽、好看、好學、好參與,博得掌聲、笑聲與呼聲,經民心向背和市場檢驗,獲得真正的生命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進而達到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高遠目的。

『貳』 怎樣尊重人民的社會文化主體地位

(一)推動人民群眾由不自覺向自覺轉變

一個健康的文化主體必然能知覺自己所創造文化的走向和價值所在,從而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自覺自為地不斷地進行著自己的文化創造活動。當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主體」時,一定指的是這個文化創造主體必須是健康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並為這樣的文化創造主體的形成而不斷努力。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應該注意到人民群眾在從事著自己的文化創造過程中尚存在著「不自覺」一面的實際。不承認或是避諱這一點也就不能很好地按照科學的文化創造觀的要求來推進當前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事業。只有實事求是地承認這樣的一個客觀存在,並努力促成其向文化的「自覺創造主體」轉變,我們才能有針對性、有步驟地將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動牽引到自覺自為的境界。因此,強調做好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上的「由不自覺向自覺上轉變」的推動工作,正是為了使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民群眾能不斷地獲得文化創造上的覺悟,實現對文化創造認識上的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使其步入文化創造的科學軌道。

在推動這方面轉變的過程中,加大對人民群眾文化創造活動的適時「干預」和「引領」的力度,這是必要的。只有賦予人民群眾在創造自己的文化過程中以適時必要的「定向干預」和「目標引領」,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動逐步地由不自覺提升到自覺的層面,而這一轉變過程實際上就是人民群眾文化創造品格境界的提升過程。

(二)推動人民群眾由粗放向精雅境界轉變

「價值甄別」和「境界提升」是文化享有者應該力求做好的一項必要工作。它是確保文化主體所享有的文化產品不斷獲得審美價值提升的關鍵環節。要鞏固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就必須引導人民群眾注意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如果人民群眾僅僅將自己所創造的文化處在原始、毛坯狀態,不習慣或不樂於將自己所創造的各樣文化由粗放向精雅的文化境界轉變,或是僅僅滿足於自己所創造的這樣的一些原始的、散漫的文化質料,那麼即便這種「文化產品」所具有的潛質再優越,也不會擁有真正的文化消費市場,更不可能產生巨大的文化感染力、沖擊力。

要做好人民群眾在文化享有上的「由粗放向精雅境界轉變」的提升工作,就必須培育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價值鑒別判斷上的能力,不斷提升這方面的審美認知水平。只有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人民群眾在進行自己的文化創造的時候才能目標明確,才能付出更加自覺的文化勞動,並使自己所創造出的文化產品具有更大的審美表現價值。

因此,當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文化的享有主體」時,首先要明確這個「文化享有主體」需要覺悟到為自己所創造並享有的文化在其內涵上的真正價值,也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具有判斷自己所創造和享有的這種文化是工具理性的還是價值理性的基本能力,學會梳理和裁決為自己所創造和享有的這些文化具有何種性質和處於怎樣的境界。

(三)推動人民群眾由盲目向理性選擇轉變

堅持遵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原則和發展方向,在強調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在文化創造上的「獨立性」、「自主性」的同時,還強調必須採取「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的文化開放心態;但是,這種意義的「兼容並蓄、吸收融合」又絕不是盲目和沒有選擇的「隨便拿來」,或是只著眼於文化的經濟效益而不顧其社會效益的「片面拿來」。這種「兼容並蓄、吸收融合」必須著眼於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有利於夯實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的根基和內容,也就是要做到用科學的理性來支配和統領人民群眾的這種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吸收融合」過程。

對外來文化採取盲目的或是不加甄別批判地吸收融合不僅會造成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而且還會動搖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尤其在當前各種不利於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發展的封建落後文化和資本主義腐朽文化依然處在強勢的情形下,注重引導和做好人民群眾在文化吸收融合過程中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工作,對保證文化建設上的獨立自主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那種因為引進外來的優秀文化產品而忽視或是否定來自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的價值,只強調人民群眾對各樣文化的「接受性」而感覺不到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主動的首創精神,不注重從人民群眾的文化勞動中吸取、提煉和升華各種新文化產品,實際上也就否定了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因此,要求我們深入人民群眾之中,體驗人民群眾鮮活的文化創造生活,做好人民群眾在文化吸收上的「由盲目向理性選擇轉變」的導向工作,這是鞏固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地位的必要策略。

(四)推動人民群眾由主體向客體異化轉變

當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文化的表現主體」時,首先要明確這個「表現主體」是對自己所創造文化的「享有」、「再現」和「持續創造」的「表現主體」,而不是對自己所創造文化的異化者,也就是要成為自己所創造文化的真正享有者、欣賞者和表現者。

如果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民群眾始終不覺悟於自己的文化創造,或是處在被動的文化創造之中而缺少對自己的文化勞動的價值鑒別、境界提升,或是忘記了自己的文化勞動的個性和價值,或是文化創造的「獨立性」、「自主性」柔弱而只是依賴於對外在文化的「吸收」、「內化」、「表現」等,那麼人民群眾的文化勞動的異化就在所難免。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實際上也就被動搖抑或形式化了。

從這種意義上說,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所制定和堅持的諸如「雙百」、「二為」、「三貼近」等原則性方針政策,對鞏固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預防人民群眾文化勞動的異化、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事業不僅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更顯出了在文化建設上的戰略意義。

做好人民群眾在文化表現上的「由主體向客體異化轉變」的預防工作,必須強化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在創造自己的文化上的自信心、自強心,引導人民群眾始終恪守「任何高品位的文化藝術作品其實都源自於人民群眾鮮活的現實生活中」的信念,並保持「積極開放、虛心融合」的文化吸收心態,實現在文化表現上的主體性、開放性、兼容性和批判性的統一。

總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過程中,鞏固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地位的策略還可以進一步簡述為對下面幾個方面的文化品格的培養:「主動積極轉變品格」的培養;「審美境界提升品格」的培養;「批判鑒別吸收品格」的培養;「獨立表現個性品格」的培養。這幾個方面的品格也是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品格的具體構成表現,而注意這些「主體品格」的發掘和培養就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叄』 人民群眾是文化藝術作品的直接創造者嗎這句話對嗎

藝術源於生活,但不能說人民群眾就是文化藝術的直接創造者。

『肆』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直接主體說法對嗎

對,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在文化創新中堅持群眾觀點,首先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創新的主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不僅是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也是精神生產實踐的主體,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的主體。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進行文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廣大群眾的創新潛力,鼓勵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探索,勇於創新。

『伍』 怎樣理解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專發展的物質保障。屬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陸』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為什麼推進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1.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關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大眾的文化。人民大眾喜愛不喜愛、歡迎不歡迎,是判斷文化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規定著我們文化創新的方向和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 為人民群眾創作優秀的文化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任務。

『柒』 "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主體之間有本質的不同」是什麼意思要具體!

是生活的升華,從結繩記事到今天的電腦都是因我們的生活准備的,但是由於貧富差距,生活環境,等等因素。人們的生活水平形勢必定有所差別,所以導致了文化的不同,很明顯東西方價值觀,經濟體系,倫理關系差距很大,有些思想我們也很難互相接受。 你自己寫吧,呵呵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