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發明呢
Ⅰ 三國志是誰發明的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1]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後,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志。蜀漢滅亡後,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國別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Ⅱ 三國(東漢末年)有什麼發明創造,建築或兵器 要全!!!
連弩,又稱諸葛弩,相傳為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制(應為改良),可連續發射弩箭。
木牛流馬,為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
八陣圖,傳說是由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
孔明燈,又叫天燈,傳說是由諸葛亮發明。
輪轉式發石車、新式織綾機、指南車、龍骨水車、水轉百戲,魏國發明家馬鈞改良或發明。
銅雀三台,實際上是軍事營壘。曹操從鄴城遷至洛陽,也建造了與銅雀三台相同功能的金鏞城。
至於各種兵器,大多為後人編纂,比如青龍偃月刀、方天畫戟、丈八蛇矛,三國時期都不存在。也就是用馬矟、馬槊、環首刀、單耳戟、矛一類的武器。
Ⅲ 漢末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發明創造,對後世都有啥影響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主要就有五大發明創造:華佗的全身麻醉術、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劉徽的割圓術、畢嵐、馬鈞的水車、鍾繇的楷書。
一:華佗的全身麻醉術
在醫學方面。有一個應用於全世界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全身麻醉術。我們都知道最早使用麻醉術是春秋戰國的扁鵲,但對於他的記載其實是有些過於神化的,而出現在三國時期的華佗使用麻醉劑麻沸散卻是有明確的記載,當然也是更有說服力的。麻醉術的出現和應用無異於是對先進的醫療操作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
這個在今天很多醫療工作中都是很常見的名詞,其實也是出現在這一時期的,他就是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所首倡並且推崇的,這種救人於危難的方法,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跟麻醉術一樣都是很重要的。
這些一直保留到現在的發明雖然我們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的,還有後人在不斷的改進,但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強大的,他們的能力和知識令人贊嘆啊!
Ⅳ 三國著名的工匠.發明家有哪些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三國時期人物,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魏晉時期名臣,著名地圖學家。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Ⅳ 三國時候的魏國馬均有哪些發明
三國時候的魏國馬均的主要發明是再現指南車、製造翻水車、改進織綾機、新式輪轉式發石車、製作「水轉百戲圖」。
1、改進織綾機:馬均對舊式織綾機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一種新式織綾機。經過改進的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新織綾機的誕生,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
2、再現指南車:馬均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製成了指南車。事馬鈞製成的指南車,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不管戰車如何的翻動,車上木人的手指始終指南。
3、製造翻水車:馬鈞創造的這種翻車,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
4、馬鈞熟練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機械方面傳動的原理,研製成功"水轉百戲",在中國古代木偶藝術中,是非常卓越的創造。
5、馬鈞設計的新式輪轉式發石車,克服了舊式發石車發射一次花費過多時間,而且效果不大的缺點。利用一個木輪子,把石頭掛在木輪上,裝上機械帶動輪子飛快地轉動,就可以把大石頭接連不斷地發射出去,使敵方來不及防禦。
Ⅵ 三國時期 發明的食物有什麼
北方的酥油
塞北送酥一盒至。曹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楊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
分食訖。曹操問其故,楊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
饅頭
諸葛武侯收復南疆後因河不能渡,人言有徵南的蜀漢兵將亡靈思鄉作祟,
於是諸葛武侯設壇祭拜,以白面為皮,肉類為陷,仿效人馬首級型食物投入河中安撫亡靈,稱為饅頭,其實就是如今的包子,現在日本還保留了"饅頭"的本意!
如今人們說的"饅頭"其實是武大郎賣的那個"炊餅"
Ⅶ 三國時另外一項發明是什麼
三國時另外一項發明是蜀國人蒲元發明出來的獨輪車——木牛流馬。這是一種適應於崎嶇山路小道上由人來推行的輕便的運載工具,諸葛亮首先在軍事運輸中採用了它。這一發明後來在沒有通衢大道的丘陵和山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它在平原地區的短距離轉運中也有用處。但在中長距離的運輸中,牛車和馬車仍然是最重要的工具。生活於魏晉之際的劉景宜發明了一種水轉連磨,用中間的一個巨輪帶動周圍8個石磨,這可算是相當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機械了。
Ⅷ 三國時期,有那些發明家他們分別發明了什麼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了織綾機、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Ⅸ 三國時期諸葛亮都發明什麼了
1,連發弩
這是諸葛亮出山後發明的第一樣作戰兵器。以往的弩一次只能發一支箭,十分不便。諸葛亮發明的連發弩一次竟能發十支!!! 連發弩比一般的弩稍寬,射箭時平射,殺傷力極高。
2,八陣圖(又名八卦陣)
這是諸葛亮出山後自己創造的兵陣,他稱之為八卦兵陣。士兵排列為八卦形,八門入,八門出。此陣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敵人。諸葛亮後來又多次改造此陣,並由兵陣演化為石陣、馬陣。
3,孔明棋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打算發明一種棋。公元228年,蜀國南方暴亂。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決定親自率兵前往征討。然而,情況並沒那麼好:南方的氣候令士兵難以適應。加之軍中無趣,南王孟獲久久不肯歸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明了孔明棋來活躍士兵煩悶的心。孔明棋規則簡單,是一種智力游戲。
4,火獸
諸葛亮平定南方時,曾遭一敗仗:南王孟獲以獸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獸大敗趙雲和魏延的兵馬。諸葛亮靈機一動,他想到了野獸怕火。於是數日後,他發明了一種外型似獸,朱紅色,能噴火的武器來對付孟獲的獸兵。
5,搭橋槍
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後,決定揮師北上,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通往北方的地形極其艱難,山多河多。爬山還好,關鍵是渡河:士兵們每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搭橋。諸葛亮也為此苦惱。一日,他聯想到古人如何造鐮鉤,從而發明出了搭橋槍。搭橋槍的槍桿和紅纓槍一樣長,槍頭程螺狀(有點像現在的螺絲刀)。
6,孔明燈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於平陽時所發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卧龍!
7,木牛流馬
這是諸葛亮五齣祁山時為了方便運量而發明的一種運量工具。據史料記載,應該是五齣祁山用流馬,六齣祁山用木牛。木牛流馬善於上坡下坡,收糧等。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內有一繩,繩頭接舌,繩尾接腿。每行20里扭轉舌頭一次,方能再行~
肯定有人以為木牛流馬是獨輪車或者三國演義裡面的東西,其實木牛流馬是真實存在的。
Ⅹ 三國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