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A. 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中,單位和個人有哪些義務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第三十一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
第五十六條規定:「受到自然災害危害或者發生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的單位,應當立即組織本單位應急救援隊伍和工作人員營救受害人員,疏散、撤離、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控制危險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鎖危險場所,並採取其他防止危害擴大的必要措施,同時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告;。
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其他單位應當服從人民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做好本單位的應急救援工作,並積極組織人員參加所在地的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
第五十七條規定:「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公民應當服從人民政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所屬單位的指揮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積極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協助維護社會秩序。」
(全國普法辦編寫)
B.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養老院如何預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臨時指南之八(養老院篇2月2日更新版)
新型冠狀病回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答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指南,適用於疾病流行期間養老社區、老年公寓、養老院等各類養老和護理康復機構。C. 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難治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難治的原因是:感染病毒的人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症狀,有的只是發燒或輕微咳嗽,有的會發展為肺炎,有的則更為嚴重甚至死亡。該病毒致死率約為2%到4%,但這是一個非常早期的百分比,隨著更多信息的獲得可能會改變。
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主要通過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傳播。鑒於這種傳播方式,大多數病例仍與直接接觸有關,主要發生在近距離接觸過程中。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但兒童感染率相對較低,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沒有證據表明貓狗等寵物可以被感染。
(3)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擴展閱讀:
預防方法
到底應該如何預防感染冠狀病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議要加強個人防護,避免接觸野生禽畜,杜絕帶病上班、聚會。從武漢等地外出旅行歸來,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應根據病情就近選擇醫院發熱門診就醫,並戴上口罩就診。具體建議如下: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發熱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觸時要佩戴口罩。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觸摸過公共設施後、照顧發熱呼吸道感染。
或嘔吐腹瀉病人後、探訪醫院後、處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觸動物、動物飼料或動物糞便後。不要隨地吐痰。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袖肘遮住口、鼻。加強鍛煉,規律作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避免接觸禽畜、野生動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購買活禽和野生動物。避免前往動物農場和屠宰場、活禽動物交易市場或攤位、野生動物棲息地或等場所。必須前往時要做好防護,尤其是職業暴露人群。
D.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不是法定傳染病
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法律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並予以公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基於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徵等特點的認識,報國務院批准同意,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2020年第1號公告,明確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
E. 如果自己屬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應怎麼辦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管理方案(第三版)》為了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管理,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特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制定了明確的管理要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應主動接受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自己的管理。對
接觸者管理要求如下:
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拒不執行者,可以由當地公安機關協助採取強制隔離措施。
1.實施醫學觀察時,應當書面或口頭告知醫學觀察的緣由、期限、法律依據、注意事項和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負責醫學觀察的醫療衛生機構及聯系人和聯
系方式。
2.密切接觸者一般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無法居家隔離 醫學觀察者,可安排集中隔離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病例、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天。確診病例和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間若檢測陰性,仍需持續至觀察期滿。疑似病例在排除後,其密切接觸者可解除醫學觀察。
3.居家或集中醫學觀察對象應相對獨立居住,盡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做好醫學觀察場所的清潔與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具體內容見《特定場所消毒技術方案(第一版)》。觀察期間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經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准後方可,並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
4.對乘坐飛機、火車和輪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及共同生活、 學習、工作中密切接觸者之外的一般接觸者要進行健康風險告知,囑其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以及腹瀉、結膜充血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活動史。
F. 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採取哪些措施
《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條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專疫情或者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屬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傳染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提出劃定疫點、疫區的建議,對被污染的場所進行衛生處理,對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並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疫點、疫區進行衛生處理,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並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採取措施;
(三)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組織、指導有關單位對傳染病疫情的處理。」
(全國普法辦編寫)
G. 如何處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口罩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
戴口罩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口罩的選擇、佩戴及廢棄口罩處理等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看看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怎麼說。一、口罩如何選擇?
1、一般人群:建議普通民眾、公共交通司乘人員、 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等在崗期間佩戴口罩,建議使用醫用外科口罩,有條件且身體狀況允許的條件下,可佩戴醫用防護口罩。2、特殊人群:可能接觸疑似或確診病例的高危人群,原則上建議佩戴醫用防護口罩(N95及以上級別)並佩戴護目鏡。某些心肺系統疾病患者,佩戴前應向專業醫師咨詢,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口罩。
二、什麼是醫用外科口罩?
先看產品外包裝上的標識,產品性能需要符合YY0469-2011。醫用外科口罩分3層,外層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至裡面;中層有過濾作用,口罩的細菌過濾效率應不小於95%;近口鼻的內層用以吸濕。三、怎麼佩戴醫用外科口罩?
1、鼻夾側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皺朝下)。2、上下拉開褶皺,使口罩覆蓋口、鼻、下頜。
3、將雙手指尖沿著鼻樑金屬條,由中間至兩邊,慢慢向內按壓,直至緊貼鼻樑。
4、適當調整口罩,使口罩周邊充分貼合面部。
四、多長時間更換一次口罩?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口罩,使用時效都是有限的,一定要定期更換,最好每2至4小時更換一次。口罩被分泌物弄濕或弄臟,防護性能降低,建議立即更換。五、使用後的口罩如何處理?
普通人群佩戴過的口罩,沒有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風險,使用後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 理即可。疑似病人和其護理人員用過的口罩按醫療廢物收集、處理。H.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主要依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刑法》、《專利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同時參照《國際衛生條例(2005)》及相關國際條約和雙邊協議等。
凡例
法律文件名稱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略,其餘一般不省略,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簡稱為《傳染病防治法》。
I. 醫療機構如何處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疑似病人以及他們的密切接觸者
《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全國普法辦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