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歷的含義

創造歷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0-11-28 05:17:18

A. 歷史是由誰創造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毛澤東說「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和「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毛澤東為什麼要說「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因為他從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天起,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把自己的雙腳牢牢地踏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這塊土地上,才使他所領導的革命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小勝取得大勝,從而使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所提出來的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方略,就是打人民戰爭,將日本侵略者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陳毅曾說,淮海戰役是上百萬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1)創造歷的含義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歷史進步的根本推動力量;一切英雄人物只有代表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有可能在歷史進步中發揮一定作用,但這種作用歸根到底還是人民群眾的作用,而不是英雄人物個人的作用。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B.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局有什麼歷史性意義

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因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他龐大的工業製造體系,這個標簽可以在廣泛的商品上找到,從服裝到電子產品。
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2017年3月,工信部組織修訂《「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將於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突出所專所長,打造中國製造「新版圖」。
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而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認識和反思「創造力」
首先我們需要端正對「創造力」的認識。創造力是一種價值重塑,更是一種思想解放,是選擇以新的發展觀發展經濟的視域和氣度。文化產業是文化、知識和技術高度關聯的產業,其每一個環節都高度依賴創新和創造。
沒有思想的解放、觀念的革新,難以打開創造力的閘門。必須看到,現實生活中「求同」的思想使我們拘泥保守、害怕出新,「中庸」的觀念使我們安於現狀、麻木懈怠,「內斂」的性格使我們習慣於「拿來主義」。由此便出現了這樣的尷尬與矛盾:一方面我們對文化發展與文明進步侃侃而談,另一方面對文化轉型與產業升級的路徑又一籌莫展。在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利於發揮創造力的體制機制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創新及其成果的保護、轉化和應用尚不健全,全社會投入創新的環境和氣候尚未形成,創意人才的活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能夠貼近群眾需求、市場認可度高的優秀文化產品依然缺乏。此外,以一味「立異」的方式取代「創意」、「創造力」,這樣的認識誤區也亟須我們反思。
打開全民創新的閘門
激發文化創造力,需要以深層次改革為動力。從國家文化發展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來看,一旦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政策的調整、文化投融資體制的創新、文化市場准入條件的放寬等,都將成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機組成部分。激發文化創造力,需要優化文化創新的社會環境。人才是文化不斷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永動機」,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和文化發展環境,才能涌現出更多敢為人先、執著求索的創新人才。保護知識產權是激發創造力的基礎,只有當創造力真的成為一種財產,並像其他財產一樣受到法律保護時,創造力才能成為生產力,因而,培育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是當務之急。
激發文化創造力,需要打開全民創新的閘門。全民文化創造力的充分釋放是文化繁榮的基礎。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只有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才能使創造力不斷迸發,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持續不斷的動力。
提升文化產品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加快的當今時代,創造力是一種生產力,創造力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多寡是評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希望。這一維度意味著我們今天要想保護創造力,不僅需要具備堅定的人本精神,還要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閉門造車和自欺欺人的自閉式發展必然造成前沿文化產品的缺失,必將拉大與國際文化產業發展潮流的歷史性差距。而要想緊緊把握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動態,從文化產品生產的內容到形式都必須放置於全球文化需求的背景下來考量,必須瞄準更大的市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C. 創造公歷的是什麼人.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內的紀年方法。容
現行西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
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
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公歷是陽歷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歷法農歷(即時憲歷),而中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歷,以黃帝紀年為元年,2015年是我國農歷開元4712年,西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D.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
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E.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創造了歷史

摘 要:「歷史的終結」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會必然被克服的邏輯結論。而克服市民社會的過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的過程。作為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在典型意義上使得全部歷史被合乎邏輯地分成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三個階段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具有內在關聯。三大形態理論著眼於人的發展狀況與解放程度,決定了人類解放理論同時還兼有社會形態的意義,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實際是同一個過程。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歷史定位中,中華民族在實踐與理論的雙重探索中尋求人類解放的一種方式,將為人類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遷創造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經驗。 關鍵詞:市民社會 政治解放 人類解放 社會形態 18世紀啟蒙思想開啟的「現代性方案」,在特定的意義上也可以看作解放的一種方式,但由於資本主義理性自身的歷史規定性以及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本性,決定了這種文化視野中的解放的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並沒有因為地域性的個人為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而突破了這種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所謂西方的價值觀念和體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除了建立在這種普遍性上的社會之外,好像再也沒有需要演進的更高級社會形式的「歷史的終結」,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階級狹隘性的表現,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反思當今人類的生存困境以及技術理性的泛濫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性異化現象,徹底地消除「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①這一定律,必須進一步開掘馬克思人類解放的思想。在馬克思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說體系中,人類解放韻思想無疑是具有統攝意義的核心思想。作為馬克思一生的理論主題,它同樣貫穿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之中,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 ①《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頁。 一、市民社會:構建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 事實上,從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框架來解讀社會形態理論,可以發現二者有著深刻的同一性。把握這種同一性,無論對於人類解放理論還是社會形態理論,都是一種理解上的深化和意義上的提升。同一性視角在這里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原則。但這一內在邏輯的建立,必須從一個更基本的邏輯起點開始,這就是市民社會①理論。 在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時期,有一個從黑格爾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標志,就是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這一結論的集中表述,便構成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已經勾勒出了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偉大學說的初步輪廓。這表明,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基於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的顛倒,不僅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變成唯物主義者,而且從一個新的視角——市民社會,找到了理解社會歷史的鑰匙。 對此,恩格斯做過這樣的評論:「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鎖鑰,不應當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但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②最後這句話固然使人想起馬克思自己的那旬名言——「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③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可以得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結論:馬克思一生大部分時間所從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解剖市民社會。於是,對恩格斯的這一表述就需要作這樣的理解: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構成了馬克思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石和邏輯起點。 黑格爾第一次在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他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區別,認為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它代表特殊性,而政治國家則是公共利益的領域,它代表普遍性。馬克思直接上承黑格爾接受了這一術語。除了在與黑格爾相同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之外,在其後期的使用過程中,馬克思還賦予它新的含義。這就使得學術界對它的理解出現分歧。 馬克思確實在很多場合在「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等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但這並不表明它們就是同一個概念。實際上,馬克思這樣使用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上的關聯。這種邏輯上的關聯馬克思曾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④ ①關於馬克思市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可參見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 這就是說,市民社會作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領域,它所代表的是特殊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關系的核心無非是由物質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物質利益關系。於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基礎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實質性內容。在這種實質性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概念,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又獲得了某種修辭效果,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行文技巧,並不能構成市民社會與經濟基礎完全等同的邏輯依據。事實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並不是沒有體現的。馬克思在很多場合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包括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私人生活等。他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①他又說:「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② 問題之二,市民社會是否就是指資產階級社會?這一說法同樣有其不確切性。事實上,中譯本的「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在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是同一個詞,都是「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即使在馬克思親自校訂的英文譯本中,「bu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詞也常常被譯為「bourgeois Society」(即「資產階級社會」)。但是,這些事實對於證明市民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社會這一結論並不充分。因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證據來否證這一結論。例如,馬克思在自己用英文發表的著作《法蘭西內戰》中,分別使用了「civil society」(市民社會)和「bourgeois society」(資產階級社會)兩種表述來表達德文中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此外,在馬克思《資本論》的英文版中,也出現了「civil society」和「bourgeois society」兩種表達。這表明,馬克思除了在特定的「資產階級社會」意義上使用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之外,還在一般的「市民社會」意義上使用它。這就說明,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並沒有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 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的理解方式,還有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這就是邏輯上的不一致性。因為以這種理解方式為前提,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市民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都是不存在的。這一結論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在其一生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來指稱前資本主義的中世紀,只不過在前面加上了一些修飾語,形成諸如「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先前的市民社會」等。例如,馬克思說過這樣的話:「舊的市民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就是說,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財產、家庭、勞動方式,已經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的形式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③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盡管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採取了相同的表達形式,但它們所指稱的對象是有區別的。市民社會固然包含了資產階級社會但不單指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包括了非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關系,它們中任何一方的存在都要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於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只要有政治國家存在,就必然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市民社會存在。這個市民社會當然不一定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可以是別的社會,如封建社會等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等概念指的就是這樣的社會。

F. 簡歷中預計創造的業務量是什麼意思

你到你將要去的公司會完成多少業務

G. 創造歷史意思

從來沒人做過的某樣東西

H. 創造公歷的是什麼人

創造公歷的是古埃及人
古代埃及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兩河流域人創造了太陰歷和星期制度。古代印度人為適應灌溉農業的需要,制定出精確的歷法。

I. 歷法的創造

漢歷,漢族的傳統歷法,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農歷"、"古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漢歷屬於陰陽歷,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漢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漢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J. 創造歷史是什麼意思

難道歷史是可以創造的么?不創造是不是就沒有歷史了,還是說歷史在這里有其它意思;我個人意見,創造歷史只能是在這段歷史長河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