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字典
① 張鳳的創新
1925年,張鳳取道蘇聯,經西伯利亞回國。回國後的張鳳,興趣在字典的編纂。發明了「形數檢字法」,即所謂的「面點線」。口訣是「面點線,照數檢」。1926年出版《張鳳字典》創造本,以後還一再改進,一反當時模仿《康熙字典》的做法,廢棄通用的部首,代之以面、線、點的形數檢字法。張鳳當時曾高喊:「打倒康熙字典!完成字典革命!張鳳可殺,方法不朽!」較之王雲五先生提出的「四角號碼」法,早了近兩年,所以王氏的「四角號碼」很可能受了他的影響。
② 主角在平行世界這里有皇室,有功夫,有創造拼音和字典的文娛小說叫什麼名字
皇室,有功夫,有創造拼音和字典的文娛小說叫
③ 誰創作了明代的第一個字典
誰創作了明代的第一個字典
世界上第一本字典(詞典)是:《爾雅》,解釋尚書的字典、訓詁書。成書年代不詳。宋邢昺序【爾雅註疏】說:「周公倡之於前,子夏和之於後」,而【四庫總目】卻以為「其成書在毛亨以後, 大抵小學家綴緝舊文遞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託之詞.」【四庫總目】的說法,似較可採信.五代之季,依唐石經刊刻儒家群經,於九經之外,加入【孝經】,【論語】及【爾雅】,宋代【孟子】一書附入群經,從此十三經確立,【爾雅】遂成為研治經學重要的一環.
毛亨是戰國初期人,估計《爾雅》成書不會晚於西漢
而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是東漢時期許慎所編著的《說文解字》,又簡稱《說文》。它第一次系統的對漢字進行了字形分析、字義解釋和讀音辨識,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既合乎科學精神又具有獨創民族風格的字典。
字典
字典(dictionary)
匯集單字,並按某種查字方法編排,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的工具書。是漢語和類似的語言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 )所特有的一種語文詞典。字典以單個的字為收錄對象,也兼收少量復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為了配合社會發展需求,詞典收詞數量激增並發展出不同對象、不同行業及不同用途的詞典。隨著吸收網路全書的元素,更有網路辭典的出現。
歷史
東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爾雅》,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
1190年,即西夏干佑庚戍二十一年,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並。
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馬禮遜在倫敦時候,曾經得到一名中國人的教導下學習一年漢語,抵達廣東後,曾翻譯《三字經》及《大學》,並且編寫過漢語語法書籍,所以對中國文化及語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華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紅樓夢》和《論語》的例句。《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1844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1847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1866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兩卷本的《英華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羅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傳福音,於1853年成為香港的中國福音傳道會的主要負責人。他曾編寫過《英話文法小引》及《英華行篋便覽》。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
字典的功能
現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兩大功能分別是:
①以溝通為主,幫助對文字的理解及翻譯
②以知識為主,針對某事物來尋獲知識
字典的種類
字典可分為詳解字典和特種字典。
①詳解字典是就字的形、音、義進行全面解釋,如《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等。
②特種字典亦稱專門字典,它僅就字的某一方面進行解釋,如正字字典、正音字典、虛字字典、難字字典等。
字的排序
中文字是表意文字,排列方式正是根據部首。部首在許慎創立時,共有540個,後來不斷歸納淘汰,《辭源》中的部首隻剩下240餘個,到了《漢語大詞典》只有200餘個。在1925年之後,部分中文字典開始使用由王雲五發明的四角號碼檢字法,而大部分現代漢語字典的字詞卻跟據普通話音標來排列的。字典是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書。在西方,是沒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國獨有的。 字典收字為主,亦會收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為了配合社會發展需求,詞典收詞數量激增並發展出不同對象、不同行業及不同用途的詞典。隨著吸收網路全書的元素,更有網路辭典的出現。
④ 許慎編撰創作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典.如今在漯河許慎文化內矗立著一尊紀念他石雕像,如圖所示.
(1)G=mg=6.4×103kg×10N/kg=6.4×104N,
(2)石雕像與基座對地面的壓力:
F=G=6.4×104N,
基座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即受力面積S=4m2,
石雕像與基座對地面的壓強:
P=
F |
S |
6.4×104N |
4m2 |
故答案為:6.4×104;1.6×104.
⑤ 祖先有人曾經使用過什麼創造漢字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漢字是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
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歷史
商周時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這是最早的成熟而系統的漢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流行的青銅銘文(金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春秋以後,由於諸侯割據,「文字異形」。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國字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稍後,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曹魏時,鍾繇創立真書(楷書)。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自東漢末年,漢字的書寫已成一種專門的藝術即書法。
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說明。
數量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1] 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最多漢字的字典。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華字海》一類字書里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里已經廢置不用的字。據統計,十三經(《易經》、《尚書》、《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千多而已。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Unicode的中日朝(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殷墟的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構造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
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1] 中,詳細闡述了「六書」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
瓜是一個象形字。「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鉤表示瓜,捺表示葉。「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瓜皮船」是船的一種。「像切瓜一樣」,瓜的命運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義。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聰明,這一詞來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時期生活在瓜州(甘肅敦煌一帶)姜姓人被稱為「瓜子族」,他們十分勤勞,受人僱傭時總是一刻不停地幹活,可是有些人把他們這種老實的習俗看作「傻」,於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徵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里最鋒利,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點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窮」靠用「力」打工,「賤」的繁體是「賤」,右邊兩個「戈」,為錢而爭斗,自然是「賤」。
形聲:就是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形聲是漢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韻。
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有四種組合方式:
左形右聲:情、憶、哼、獷、構、描……
右形左聲:期、戰、鸚、鳩、領、飄……
上形下聲:宇、笆、霧、草、景、符……
下形上聲:盂、貨、娶、基、裘、盒……
內形外聲:聞、問、悶、瓣、辮、辯……
外形內聲:園、囤、病、衷、閣、匣……
形佔一角:疆、騰、栽、裁、載……
有些形聲字,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秀才識字讀半邊」又成了對「秀才」們讀錯字的諷刺。
會意:這種造字法,是用兩個或幾個字組成一個字,把這幾個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意義。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個人靠在樹上,表示休息。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並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焱」;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會意字由於字形的變化太大,已看不出它們的字源了。例如婦女的婦字,為什麼在女旁加個歪山呢?正確的字源分析只能從繁體字「婦」中才能看出。這個「婦」字左邊的「女」旁指婦女,女旁的「帚」是掃帚,前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裡勞動。「女、帚為婦」和「力、田為男」是符合當時的「女內男外」、「男耕女織」的社會情況的。這類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當多,人們叫作「破體字」。
「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此字是古代「姐」字的異體,20世紀20年代由劉半農首先作為第三人稱女性代詞使用,並非新造字。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
假借:此法簡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又如「聞」,本意是用耳朵聽的意思,《大學》中就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後來被假借成嗅覺動詞。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總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們群策群力歸納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所含的漢字構成法則,並非一人獨創,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長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體智慧的結晶。
字形
漢字由表意象形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因形狀方正,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上中下結構,如「贏」;左中右結構,如「斑」;「品」字形結構,如「品」。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筆畫也具有一定的含義,如橫畫(一),可表示地平線(如旦字中的一橫)等。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從字體上分,可將各類漢字的字體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從宋代活字印刷發展起來的宋體、黑體(包括粗、細等線體)等;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如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體等;第三類是屬於美術字體,如綜藝、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體多是屬於以上三類字體的變異,例如:由宋體演變的大標宋、小標宋、報宋、長宋、中宋、姚體等;由黑體演變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線體(包括粗、中、細等線體,後又演變出粗、准、細圓體)等;由楷體、仿宋體等演變而來的中楷和細仿宋等;由黑體和宋體演變而來的美黑;由隸體演變而來的隸變體等。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劃。有的字在書面上沒有,只在民間流傳「biang」是筆畫較多的漢字,有56筆,異體字共有45筆,繁體字共有59筆。「biangbiang面」是源於陝西的一種面,也是一家面館的品牌,還在使用這個字,流傳不廣,近幾年方才流行,聲稱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biang」字寫法。事實上,在康熙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寫法。
關於biang,有一個字謎: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 。
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坐了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打個勾勾掛麻糖,
推個車車逛咸陽。日文漢字有一個字有84畫之多,日語讀作「たいと」(Tai-To)。
注音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漢語各種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地區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台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1] 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地區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需要注意的還有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母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詞語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在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偏旁
偏旁又叫部首,人們習慣合稱偏旁部首。在漢字的結構中,偏旁是比筆畫大的構字部件,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單位。如「坡」中的「皮」是表示讀音的偏旁,「土」是表意的偏旁。
辭典
中國古代稱「字書」,直到《康熙字典》問世才稱「字典」。最早的漢語字 典是東漢許慎編的《說文解字》。近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的,如《新華字典》;一類是專門性的,如《異體字字典》。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中華大字典》。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漢語大詞典》(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中文大辭典》(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大漢和辭典》(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最中國」漢字「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幾百名演員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過不斷變幻,用大篆、小篆、楷書三種不同字體展現了同一個漢字――「和」。這一幕至今讓人津津樂道,而這個包含「和諧」「和平」「和睦」等意義的漢字,再度被評選為「最中國」的漢字。最新一期的《中華遺產》雜志發布了該社組織的「100個最具中華文化意義的漢字」評選結果。「和」字贏得了網上投票的最高票數,也獲得了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貞德等專家的大力推薦。
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舊說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結繩說:《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一些原始社會部落,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八卦說: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圖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倉頡造字: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漢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⑥ 聖經的作者到底是誰
作者有君王大衛,政治家但以理,祭司以斯拉,哲學家摩西,法律家保羅,也有牧羊人阿摩司,又有稅史馬太,也有漁夫彼得、約翰,還有醫生路加,還有先知以賽亞、耶利米等類人物。
(6)誰創造了字典擴展閱讀:
基督教<聖經>和佛教的佛經以及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都差不多,裡面的事跡有可能是某個人或者一群人的縮影或者傳記,但成書並不是出自某一個人之手,而是出自一個相關的集體---比如信徒,可以說是群眾創作.
宗教的經典,其目的就是為了宣傳他們的教義,記載他們的事跡,所有文字都是為了這種宗旨服務的,並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聖經》從最早成書的約伯記在3500年前左右(約公元前1500年)到最後成書的啟示錄(公元90-96年之間),歷經1600年左右,共有超過40個作者。這些作者多為猶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職業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漁夫、醫生等等。
⑦ 代表女性的"她"字是誰創造的
「她」字根本不是劉半農創造的,「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至少出現在明代。「她」字在《康熙字典》有收錄,我收藏有明末至清末出自六人之手的手抄文稿,約70多萬字,都有女性代詞「她」字出現,共有60多個。只能說「她」字在古代與俗體字一樣很少在公開的印刷刊物上出現,劉半農沒見過就以為古代沒有,劉半農甚至連《康熙字典》收錄有「她」字也沒見過,這在劉半農與寒冰的爭論中得到證實:「要是這個符號是從前沒有的,就算我們造的;若是從前有的,現在卻不甚慣用,變作廢字了,就算我們借的」。清末著名學者李元度撰寫的近十萬字的手抄本遺稿《雜文摘錄》中就出現兩個「她」,怎能說已「變作廢字」了呢?不過肯定會有專家說你收集的史料都是假的,這些史料是真是假只有一種可能,妄下是假結論的專家是真專家還是假專家也只有一種可能,反正他們信口開河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現在沒有那位專家對「她」字的由來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大都是人雲我雲、以訛傳訛、拾人牙慧,而且還在繼續誤導國人。
⑧ 中國古代秦朝開始有《字典》嗎朱元璋規定創造新文字,康熙字典《四庫全書》有全記錄和現在一樣規律嗎
秦朝統一了文字,那是肯定有字典的,不然怎麼統一?至於漢字的電腦輸入問題屬於具有歷史性局限的問題,因為最初的程序出現在西方並且互聯網的特徵又要求延續性、普遍性的發展,這就使得後來的程序規則必須延續性的往前走,因此漢字的編碼問題目前都是依附在原有基本程序以上的。
最古老而又用到現在還能用的字典只有中國有,其它地方都較晚。
⑨ 聖經的作者是誰,距今有多年了
聖經的作者有三十多位,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時間了,其實聖經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由66本書組合而成的。《聖經》是一本相當厚的書,一共有66本,其中《舊約聖經》39卷,《新約聖經》27卷。《聖經》中的內容有長有短;有古老的作品,也有較近期的作品,內容包括:歷史、詩歌、哲學,甚至私人信件和講章等方面。
《聖經》的編著裡麵包括了非常多的文學技巧。包括大量修辭技巧,如意象、隱喻、對話、誇張和諷刺,以及神話、歌謠、傳說、預言、謎語、詩歌和其他形式。這些藝術技巧在塑造人物形象、構建精彩故事情節和創造社會背景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因為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價值觀和審美方式,當描述同一個人時,對於事實材料的取捨、布局標准也會有不同的風格。
⑩ 新華字典是誰創造的
《新華字典》是中國的一部小型的現代漢語規範字典。1953年由新華辭書社編,主編者為語言學家魏建功。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第一版,按注音字母順序排列;以後的修訂版本改用漢語拼音字母順序,轉由商務印書館重排出版。當目前為止,已經經過了10次較大規模的修訂。
新華字典在中國大陸的中小學中是學生和教師必備的常用工具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