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發明書
❶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最早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出現在什麼時期
B
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由於紙的發明,引發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對傳
(1)造價低廉,攜帶方便。 (2)紙的發明引起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它使文化知識被普及的范圍逐步擴大,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略」。(言之有理即可) |
❸ 為什麼說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因為此前的書寫材料要麼價格昂貴,比如絲帛。要麼攜帶不便比如竹簡,要麼容易破損比如莎草紙。而紙張則具有廉價、輕巧、方便攜帶、可折疊、強度較好等優點。
❹ 世界十大發明
最著名的發明:計算器
提到達·芬奇和他的發明時,你最好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不是他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達·芬奇的工作日誌里繪有許多東西的設計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計算器的設計。試想如果缺少簡單的復雜的數學運算,那科學將會是什麼樣子。
達·芬奇堪稱文藝復興開山鼻祖,他能畫(比如傑作《蒙娜麗莎》),能雕塑,也能發明。他那至今令全世界著迷的日記,描繪勾勒了從人體到直升機和坦克的很多事物。
最酷的事實:達·芬奇日記長達13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人吃驚,你若知道達·芬奇當時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一點概念都沒有時,那簡直就是驚詫了。
第二名:尼古拉·特斯拉(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無線電
雖然尼古拉·特斯拉生前沒有因此得到認可,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還是肯定了他的專利申請,確認是他而不是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
特斯拉也許就是為標新立異而生的。雖然他發明的一種稱做「交流電」的輸電方法應用至今,其實他研究的焦點集中於電的理論應用(遺憾的是許多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繪圖板上)。就是這個總是自己製作實驗設備(比如用來聚集電能的著名的特斯拉線圈)的特斯拉,提出了范圍涉及從X射線到地震儀的一系列觀點。
最酷的事實:特斯拉直到生命快要結束時還在研究一種致命射線。他的觀點聽起來有點象科幻故事,美國聯邦調查局確實也看不出什麼有趣的東西,結果胡佛總統只好下令將特斯拉的科研資料收走並宣布為「絕密」。
第三名:亞歷山德羅·伏特(義大利)
最著名的發明:電池
伏特雖然沒有發現電,但是他卻想出了一個可將電攜帶的好點子。要知道「伏特電池」可是現代電池的先驅。
伏特一生職業都在搞電的東西。早期他發明了起電盤(即一次充電單板電容),一年之後致力於封閉室燃氣點火發電實驗,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了沼氣(甲烷),即今天家庭普遍使用的一種氣體。然而真正使其出名的卻是「伏特電池」,其實就是一堆鋅片和銅片交互排列,再加上兩種金屬片之間為增強導電性而浸了鹽水的布料而已。但就是這種粗陋的電池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金屬-化學組合生電的奧秘。
最酷的事實:1810年,拿破崙授予伏特伯爵稱號,以表彰這位偉大的義大利發明家。但榮譽並未就此打住,1881年,以其名字作為電壓的單位「伏特」。
第四名:亞歷山大·貝爾(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電話
「你能聽到我講話嗎?」
「是的!」
我們能聽到對方講話,多虧了亞歷山大·貝爾發明的電話。
現在有那麼多的電話提供商,但正是亞歷山大·貝爾的功勞造就了世界第一個(也是實力最強的)電話公司——貝爾電話公司。貝爾並不只是個單打一的奇才,他的研究思想涉及空調(實際上他在自己屋裡就搞了原始的空調系統)、水翼船及信息磁存概念(該概念導致生前從未見到的創新發明——電腦)等。
最酷的事實:亞歷山大·貝爾還是世界上第一個金屬探測器的發明者,他組裝這個裝置是為了發現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結果探測器倒是能工作,不過就是定不出子彈的位置,因為檢查時加菲爾德總統躺在了一張金屬架床上。
第五名:艾薩克·牛頓(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微積分
如果你費好大勁總算上完了高等數學課程,那你或許就不會是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熱心崇拜者,因為你遇到的難題基本上就是他的錯——是他發明了微積分。
如果你現在學習物理,無論是談到重力問題(一個蘋果從樹上下落的故事,不管真假,確是一個有力的例證),還是光線和光學原理,你還得從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研究成果開始。牛頓第一個提出「光是由粒子構成的」,這原理讓他研製出了反射望遠鏡(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外,牛頓還在聲、熱原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最酷的事實:人們很容易認為科學家就是一群不問世事的實驗室「耗子」,不過牛頓是個例外:他曾給英格蘭國王當了將近兩年的法官,干著處決假幣偽造者的買賣。他這段法律生涯快結束的時候,手下還有10個待處決的罪犯。
第六名:霍華德·休斯(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進飛機設計
霍華德·休斯並沒有發明飛機,他作為「環球航空公司(TWA)之父」主要寫了些關於航空公司的書籍。如今環球航空公司雖已成歷史,但航空旅遊業多虧有了霍華德·休斯才興旺發達。
他曾經對客機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設計。比如他重新設計了「H-1」,使可收放式起落架、連桿和連接件等收進機體內部,從而減小了飛行中的空氣阻力。這種創新改進對二戰時期的一系列戰斗機設計都有影響。
說霍華德·休斯是個怪人那是貶損他。他可是出身於著名發明家之家,其父親老休斯發明的油井鑽頭可讓採油設備採到了以前人們接觸不到的資源。霍華德·休斯晚年低調隱居,在年輕風光之時卻是征服航空界和好萊塢的大人物。無論是開發水陸兩棲飛機,還是幽會好萊塢紅星凱瑟琳·赫本或貝蒂·戴維斯,他總是那樣我行我素。
最酷的事實:1972年,休斯受雇於美國中情局,為中情局的一次行動打掩護。這次代號為「珍妮佛計劃」的行動,目的是打撈在夏威夷海域沉沒的蘇聯潛艇。這次行動的效果有限。1975年,一名強盜搞走了休斯的一些秘密資料,將其與中情局的瓜葛抖了出來。
第七名: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雙焦距眼鏡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根本,但看卻是讀的先決條件。多虧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雙焦距眼鏡,即使視力低於20/20的人也能瀏覽網站的網頁。在寫作《可憐的理查得編年史》,幫美國贏得法國的承認(此舉可是扭轉了美國革命的形勢)和到處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當空兒,富蘭克林還是對科學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我們許多人或許記得社會研究課程里描繪他在暴風雨中放風箏的畫面。這個實驗讓富蘭克林了解到許多電的知識,也給我們帶來了避雷針。
最酷的事實:發明家和「種馬」(愛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男人)往往不會扯到同一個人身上,但本傑明·富蘭克林卻是個例外。他是他那個時代最能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男人,而且他在法國女人中的好人緣也確實有利於美國事業。
第八名:詹姆斯·瓦特(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進型蒸汽機
今天我們是不會把蒸汽當作主要能源了,可回到工業革命早期,蒸汽卻是大出風頭的時候。詹姆斯·瓦特花了大量時間改進蒸汽機,驅動世界向前進步。
瓦特雖沒有發明蒸汽機,但卻能讓蒸汽機為人工作。事實上,正是瓦特的創新改進使世界發生了從農業為主到工業為主的重大轉變。除對動力和機器做出如此大貢獻外,瓦特還發明了旋轉機和一種可自動調整機器轉速的被稱作「飛球」的裝置。
最酷的事實:功率的單位「瓦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一直被公認為是世界最偉大工程師。
第九名:約翰內斯·古騰堡(德國)
最著名的發明:現代印刷術
約翰內斯·古騰堡要把所有的小東西拼湊一起,做成了一台活字印刷機。在你意識到他的印刷術可能會掀起一場信息革命這樣的事實之前,你覺得他的想法似乎有點不那麼偉大。
我們誰也不知道《聖經》出自何人之手,但知道其出版發行者的名字:古騰堡。沒錯,此前中國人活字印刷已用了幾百年,但古騰堡是第一個將字印成書籍出版,而不是絲帛書。這項創新使范圍更廣的人能夠接觸到知識,從而催生了「啟蒙時代」。古騰堡作為發明家數一數二,但作為一名商人卻是倒霉蛋。他的印刷術改變了世界,但這並沒有讓他發財,而且在一場狀告自己出資人的官司中,他連這項技術的發明權也丟掉了。
最酷的事實:在債務纏身的困境中,古騰堡靠給美因茨大主教「打工」艱難度過晚年,大主教給他提供食宿,以幫他戒掉嗜飲惡習。
第十名:托馬斯·愛迪生(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燈泡
再沒有比燈泡更能代表創新的發明了。事實上,愛迪生的發明對世界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以至於被戲稱為所有偉大思想的象徵。
人們一想到愛迪生很容易把目光聚到燈泡上(他實際改進並使之可行的一個發明設計),其實他真正的意圖是給燈泡通電讓其發光。1882年,愛迪生創建了世界第一個輸電公司,將電送往曼哈頓區的59家消費者。在JP摩根和范德爾比特家族財團的支持下,愛迪生也利用自己的知識給世界提供了早期版本的股票機。
最酷的事實:愛迪生的晚年迷上了一種流行的時尚節食法,即每3小時只喝1品脫牛奶。好在愛迪生沒有將他的知識用在人體生命科學領域。
❺ 那些發明家有幾個沒上過大學 或者沒讀過幾年書的但卻很聰明的發明很偉大的
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交流電等等偉大的發明,你可以網路下這個人,你會愛上他的,一個超時代的科學家,真正的科學家
❻ 誰有《過去2000年最偉大的發明》的電子書。
過去2000年最偉大的發明片段摘選
避孕葯丸
問我的選擇?避孕葯丸。
為什麼?呃,這個問題有好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答案。避孕葯丸的確促進了六十年代性解放運動的風起雲涌,的確刺激了女權運動,以及後來西方社會傳統家庭結構的瓦解──它是自薩滿教發明以來,對人類行為產生的最重大改變。它的確促使人類改變了勞動分工的觀點,培養了女性社會角色截然不同的態度的萌芽。但這種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發明,其最重要的後果可能是一種不斷壯大的信念,即精神是軀體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避孕葯丸的發明,在人類的自我知覺領域觸發了一場文化和認知的革命。它導致我們接受器官移植術和基因療法,導致人類今天對機器智能概念和(某些地方)對配子和基因控制的研究。它將人類關注的重點由控制自然環境轉變為控制人類自身──即人類自己的軀體從而把握身體機能的命運。
科林·布萊克摩爾(COLIN BLAKEMORE),牛津大學生理學韋恩弗利特(Waynflete)講座教授,牛津認知神經科學中心主任。
城市
鑒於本調查至此已得到各方踴躍參與、百家爭鳴,我想提名本郵件清單作為兩千年來最偉大的發明,希望能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我認為本調查存在的問題,部分是由於發明從本質上是日積月累的,因此如果要求大家選出唯一一個最重要的發明,那我們無可避免地陷入無限後推之中:如果汽車是最重要的發明,那麼將燃燒式發動機置於何地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據此,而且考慮到每個人都會推薦自己專業領域內的發明,我要推薦的是一切發明的總合:城市。
或者至少是充當信息存儲和檢索工具的現代城市。網路和電報的出現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但在此以前,是城市拉近了信息的距離,將它以明白易懂的方式組織起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認為,原先的地方性社團其作用宛如集體思想存儲器上的文件菜單,將不相乾的技能和知識組合在一起、分門別類放置。(曼紐埃爾·德蘭達(Manuel DeLanda)在新著《非線性史一千年》第一章中對此有精彩論述。)
當然,至少就我們尋常所說的發明而言,城市並非合適入選。它是無數發明的總和,缺了其中任何一項,都不會有我們熟悉的現代城市。
我認為,本次討論至少澄清了一點,即我們需要一個關於「發明」的更明確的定義。
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N),《Feed》雜志主編。
椅子和梯子
顯然,本節目中沒人在循規蹈矩,否則大家的答案都會集中在少數幾種顯然是最重要的發明上──包括零在內的印度-阿拉伯數字、計算機、避孕葯丸。但是,我們都通讀了目前所有的各種提議,並且盡量獨樹一幟。因我晚來一步,我的朋友尼古拉斯·漢弗萊(Nicolas Humphrey)順手牽羊拿走了我的第一個觀點──閱讀用眼鏡,因此我只得違規,選擇某些盡管誕生在兩千年以前,但是卻在這兩千年裡得到完善的發明。
實際上,因為我選了兩種發明──椅子和梯子,所以我又犯規了。
這兩樣發明不僅壓韻,考慮到在一定高度上一個理想的平台對於人體解剖學的價值,它們更是反映了人類想像力的一次飛躍。一個高約七英寸的平台能使人用不著費多大勁,就可以夠到稍高一點的物體,但其作用也就僅此而已。如果能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再建一個同樣高度的新平台,那麼人離原先的目標就更近了。但是這種改造必須遵循一個事實,即攀登得越高,梯底所佔面積就越大。平台180°的轉彎,還有稍後發明的旋轉式樓梯,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梯子的發明無疑造成了人口居住密度的上升,但它還有傳播伊斯蘭教的作用,因為穆斯林可以在光塔上召喚信徒來做禱告。
至於椅子,也是同樣的思維過程──認識到高僅過膝的平台的價值,然後造一個。到一定階段又引入了攜帶型平台,從此,人們出門在外不再是找個高度合適的地方──如一段牆、一塊石頭等──來歇腳,而是可以隨身帶個可以擺放尊臀的物事,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小憩。
選定、設定某個高度後,人可以在某個固定的位置上呆上最大限度的時間,讓眼睛、手和胳膊自由自在地各展所長。無論躺著、站著還是蹲著,似乎過不了多久,人就會不舒服起來,讀書寫字時尤其如此──盡管我們不得不承認中世紀的修士似乎站著也能把手稿謄寫得一清二楚。
卡爾·薩巴格(KARLSABBAGH),作家,電視製片人。
民主和社會公平
我的話用不了一頁紙。答案顯而易見:發明不僅僅是技術,還有思想,所以最重要的發明是民主、社會公平的觀念,還有對創造一個沒有階級、種族和性別壓迫的大同社會的信念。
史蒂文·羅斯(STEVEN ROSE),神經生物學家,英國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生物學教授、腦與行為研究組主任。
微積分
大家怎麼會對這個千年問題叫苦不迭,我很驚愕。而且順帶說一句,有些人肯定沒守規矩,他們舉的各種各樣的蘇美爾人、亞述人、埃及人──更別提中國人、希臘人、羅馬人──的例子都遠遠超過了最近兩千年這個時間界限。
因此我也忍不住想胡來一下,把如今汽車上的中央門鎖系統作為給現代生活帶來最大便利的貢獻。但把它作為最重要的發明實在是小題大做了。
無論如何,我堅信牛頓和萊布尼茲各自獨立發明的微分學是過去兩千年裡最傑出的發明。正是微積分造就了今天的現代科學。而且,它絕對值得大書特書。牛頓知道速度是距離(之於時間)的變化速率、加速度是速度(之於時間)的變化速率。但是,如果說從開普勒行星軌道的幾何形狀中能推算出這些數量,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當然,今天即使一個學生都能演算牛頓的數學──照他們說的,不過就是「改變一下變數」嘛。
……
但微積分對物理學、最終對科學其他領域產生的影響更加顯著。
如果沒有微積分,薛定諤/費因曼/施溫格(Schwinger)/溫伯格(Weinberg)等人的場論根本無從談起。有人也許要說算術和微積分同樣了不起,但算術的誕生遠早於這兩千年。微積分才是算術之後第二個重大飛躍。
摘自《過去2000年最偉大的發明》,作者:約翰·馬多克斯(JOHNMADDOX),物理學
❼ 哪些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因為新的發現而被迫害和嘲笑
1.1515年,哥白尼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一書。在《天體運行論》完成後,哥白尼卻對它的出版猶豫不決了。他但心這部書出版後會遭受到地心說信徒們的攻擊,並受到教廷的壓制。在朋友和學生的支持鼓勵下,經過長期反復的考慮,哥白尼終於決定出版這部著作。1542年6月,《天體運行論》和排印工作開始進行。1543年5月24日,彌留之際的哥白尼終於見到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可惜當時的他已經因為腦溢血而雙目失明,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
2.布魯諾(Giordano Btuno,1548-1600), 義大利哲學家和思想家。
1583年,布魯諾到英國,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1585年去德國,宣傳進步的宇宙觀,反對宗教哲學,進一步引起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恐懼和仇恨。1592年,布魯諾在威尼斯被捕入獄,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魯諾始終堅持自己的學說,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布魯諾的主要著作有《論無限宇宙和世界》,書中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並明確指出:「宇宙是無限大的」,「宇宙不僅是無限的,而且是物質的」。還著有《諾亞方舟》,抨擊死抱《聖經》的學者。
3.伽俐留·伽俐略(1564--1642)
1609年伽俐略通過自製的望遠鏡觀察發現:月亮不是一個光滑的球體,它的表面矗立著無數座火山口和高山。於是他得出結論說從總體來看,天體不是平滑完美的,而是和地球同樣,具有凸凹不平的表面。通過觀察,他看到從整體來講銀河並不是一片銀色的雲體,而是由眾多的個體星星組成的,這些星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以致用肉眼看上去就成了模糊的一片。通過對行星的觀察,他發現有些環帶包圍著土星,有四個衛星繞著木星運行。這顯然說明了地球以外的行星周圍也可能會有運行的天體。通過觀察他發現了太陽黑子(事實上在他以前就有人觀察到了太陽黑子,但是他公布的觀察結果更有說服力,因而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他發現金星這顆行星的盈虧和月亮的盈虧十分相似。這對於說明地球和所有其他行星都繞太陽運行的哥白尼學說是一項重要的證據。
由於支持哥白尼學說而遭致了有勢力的教會的反對,1616年他被下了一道禁令,不準講授哥白尼學說。1632年,他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1633年,他被羅馬梵蒂岡宗教裁判所判處8年軟禁,並再次被逼表示和哥白尼學說決裂。
1638年,伽利略私下託人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論兩種新科學》。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病逝。
❽ 隋唐到元朝的科技偉大發明四個簡寫
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的應用
1.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及其傳播(板書)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術的基礎。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現後,到了宋朝,印刷技術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費時、費工的缺點也隨之暴露出來。如宋太祖時,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經》,花費了12年時間,雕板達13萬塊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術取代雕板印刷已成為印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慶歷年間,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具體做法如下:用膠泥刻活字,火燒使之堅硬,再把一個個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蠟的鐵板上,加熱,使蠟熔化,用平板壓平字面,冷卻後活字就固定在鐵板上。上墨印刷。印畢,又對鐵板加熱,蠟熔化後取下活字,以備再用。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奠定了現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礎。
(1)?元朝王禎發明的木活字轉輪排字盤。(2)?敦煌發現的元朝畏兀兒文木活字。傳播:活字印刷術後來陸續傳到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歐洲15世紀才有活字版,比畢升的發明晚400年。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及傳播。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製成了「司南」(看圖)。它是由一把光滑的磁勺和刻著方位的銅盤組成,用手轉動勺子,當勺子停下來時,勺把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北宋時,人們又不斷地試驗、探索、改進,終於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以後也能帶磁,而且磁性比自然磁鐵穩固,根據這個發現,製成指南針。以後又學會把指南針固定在方位盤里,製成了羅盤針。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穩定性,至今這種形式的羅盤針仍流行於世界各國。北宋時由於對外貿易空前發展,於是指南針就作為一種准確可靠的導航儀器應用到航海業上。南宋時期,我國的海船上已普遍裝有羅盤針。傳播:南宋時,由阿拉伯的人傳到歐洲。
3?火葯在軍事上的廣泛使用及其傳播。火葯在唐末時用於軍事,到宋元時期,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宋建立後,為抵禦遼、西夏和金的進攻,宋加緊對武器的製作和研究,火葯武器不斷得到改進。到了南宋,則有了新的突破,出現了管形火器,叫突火槍(看圖),以巨竹為筒,內裝有原始的子彈,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槍炮,它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火器發射的准確率。元朝初年,出現了用銅或鐵製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統稱為「火銃」,裡面裝有鐵彈丸(見圖元代銅火銃),銃尾有火眼,用以點放,已具備了近代火炮的基本構造。火葯和火葯武器的廣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使人類作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傳播:南宋時,火葯傳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時,火器也傳到阿拉伯。14世紀初,伊斯蘭教國家攻打西班牙時,使用了火葯武器。這時歐洲國家才開始接觸到火葯武器並加以製造。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提問: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葯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歷史意義?
二、科學家沈括和郭守敬
1.北宋沈括創「十二氣歷」及著《夢溪筆談》沈括是一位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被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看圖)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請一位同學回答,他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哪兩些方面?同學答:(1)他創制的「十二氣歷」是一種先進、合理的歷法。
(二)著有《夢溪筆談》,記敘了我國古代許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學創見。(2)元朝郭守敬編《授時歷》及主持通惠河的開鑿。(板書)郭守敬是一位大天文學家,他創制了一部歷法——《授時歷》。該歷法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現代測定的回歸年為365.2419日,兩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歷」也採用365.2425日為一年,但它於1582年才頒布,比《授時歷》晚了300年,《授時歷》共施行了 364年,是我國古代最精密、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郭守敬還是一位水利專家,他領導修築了大都到通州之間的通惠河,使運糧漕船可以駛入大都的積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
三、農學和醫學(板書)1?元朝農學家王禎的《農書》(板書)2?宋朝針炙和法醫學的成就(板書)這一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己閱讀,需要明確:王禎是元朝著名的農學家,他的《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農學的著作。北宋針炙銅人和南宋醫學著作的出現反映了宋朝醫學的新發展。
四、成熟的古代建築(板書)北宋建築師李誡著《營造法式》(板書)北宋出現了若幹部建築學專著,其中以李誡的《營造法式》最為著名。它集中說明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術已進入成熟階段,它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築手冊,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小結歸納宋元時期高度繁榮的文化,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讓我們勇於和善於汲取世界文明中一切優秀的成果,創造出更燦爛輝煌的社會主義文化。
到公元 1300年前後,元代劉瑾所著《律呂成書》已開始使用小數記數,而西方的斯台汶直到1585年才有十進小數的概念,且他的表示方法遠不如中國先進
疏通經絡調活氣血的鐵球
在我國,很早就有人利用木球、石球和核桃球進行指力的鍛煉,後來,一些豪門貴族把其發展為玻璃球和玉球,並逐漸演化為實心的鐵球,這些材質不同的、在指間賞玩的球逐漸形成了我國早期的健身球。由於鐵球在我國源遠流長的鐵球文化發展過程中,起著擔綱的重要作用,因而人們習慣把「健身球運動」稱之為「鐵球運動」。
具體來說鐵球始於宋朝,起初是實心球,又稱鐵蛋子,既健身又防身,是武器的一種。據資料查證,在明朝嘉慶年間,由實心球改成空心球,到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盛行。其通過對手部穴位的刺激作用來疏通經絡、調活氣血的功能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我國保定地區目前是中國鐵球的主要生產基地。現在的鐵球在沿襲了明清古老製作技術上的基礎上,經過改進與革新研製而成,工藝更加精細,結構更加科學。球的材質愈加多樣,表面圖案也更加豐富。內部結構也日益復雜,球內有球,並裝音板,兩個為一副,俗稱「一公一母」。拿在手中運轉起來,音響各異,有高有低,清脆悅耳,既能收到調理身心之功效,還能在鐵球的清脆悅耳的音響中陶冶性情。
增加遠航安全的水密隔艙:
這一船舶結構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在海船中被普遍採用,部分內河船也有採用。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有13個的,也有8個的。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
首先,由於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因此在航行中,特別是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從船的整體來看,仍然保持有相當的浮力,不致沉沒。如果進水太多,船支撐不住,只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也不至於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損不嚴重,進水不多,只要把進水艙區里的貨物搬走,就可以修復破損的地方,不會影響船舶繼續航行。如果進水較嚴重,也可以駛到就近的口或陸地進行修補。因此,水密隔艙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產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
其次,船上分艙,貨物的裝卸和管理比較方便。不同的貨主可以同時在個別的艙區中裝貨和取化,提高了裝卸的效率,又便於進行管理。
另外,由於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結,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
由於水密艙結構具有這些優越性,受到普遍的歡迎。1974年泉州灣後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發現的南宋海船,都採用水密隔艙結構形式。新安海船有8個艙區,法石海船大約也是8個艙區。
中國船舶採用的水密隔艙結構,很早就受到國外的贊賞。元代義大利施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對中國的船舶作了詳細的描述。
英國的本瑟姆曾經考察過中國的船舶結構,並且對歐洲的造船工藝進行了改進,引進了中國的水密隔艙結構。公元1795,他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委託,設計並且製造了六艘新型的船隻。在他所寫的論文中說,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強度的隔板,它們可以保護船隻,免得進水而沉沒,正像現在中國人做的一樣。"後來,本瑟姆夫人在為丈夫所寫的傳記中指出:"這不是本瑟姆將軍的發明,他自己曾經公開地說過,'這是今天的中國人,一如古代的中國人所實行的'。"從此,中國先進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
造船業重大發明龍骨結構
中國古代船舶的龍骨結構是造船業中的一項重大發明,對世界船舶結構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橫斷面為V形,尖底船下設置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船隻更堅固,同時吃水深,抗禦風浪能力十分強。歐洲船隻於十九世紀初才開始採用這種龍骨結構,比中國晚了數百年
天文記時儀器 水運儀象台
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在著名科學家蘇頌的倡議和領導下,一座傑出的天文記時儀器——水運儀象台,在當時的京城開封製成。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在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中詳細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和製作情況,並附有多幅繪圖。根據《新儀象法要》記載,水運儀象台是一座底為正方形、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結構建築,高大約有十二米,底寬大約有七米,共分為三大層。
上層是一個露天的平台,設有渾儀一座,用龍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渾儀上面覆蓋有遮蔽日曬雨淋的木板屋頂,為了便於觀測,屋頂可以隨意開閉,構思比較巧妙。露台到儀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層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密室」,裡面放置渾象。天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機輪帶動旋轉,一晝夜轉動一圈,真實地再現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變化。下層設有向南打開的大門,門里裝置有五層木閣,木閣後面是機械傳動系統。
第一層木閣又名「正衙鍾鼓樓」,負責全台的標准報時。木閣設有三個小門。到了每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做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又分為時初和時正)的時初,就有一個穿紅衣服的木人在左門里搖鈴;每逢時正,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門里敲鍾;每過一刻鍾,一個穿綠衣的木人在中門擊鼓。
第二層木閣可以報告十二個時辰的時初、時正名稱,相當於現代時鍾的時針表盤。這一層的機輪邊有二十四個司辰木人,手拿時辰牌,牌面依次寫著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每逢時初,時正,司辰木人按時在木閣門前出現。
第三層木閣專刻報的時間。共有九十六個司辰木人,其中有二十四個木人報時初、時正,其餘木人報刻。例如:子正:初刻、二刻、三刻;丑初:初刻、二刻、三刻,等等。)
第四層木閣報告晚上的時刻。木人可以根據四季的不同擊鉦報更數。
第五層木閣裝置有三十八個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隨著節氣的變更,報告昏、曉、日出以及幾更幾籌等詳細情況。
五層木閣里的木人能夠表演出這些精彩、准確的報時動作,是靠一套復雜的機械裝置「晝夜輪機」帶動的。而整個機械輪系的運轉依靠水的恆定流量,推動水輪做間歇運動,帶動儀器轉動,因而命名為「水運儀象台」。
蘇頌主持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之簡儀
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該儀器的結構和使用上都比渾儀簡單,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余。故稱簡儀。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雙環中間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相當於單鏡筒望遠鏡,能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觀測時,將窺管對准某顆待測星,然後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有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支撐著整個觀測裝置,使這個裝置保持著北高南低的形狀。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之仰儀
仰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製造。
仰儀的主體是一隻直徑約三米的銅質半球面,好像一口仰放著的大鍋,因而得名。仰儀的內部球面上,縱橫交錯地刻劃出一些規則網格,用來量度天體的位置。在仰儀的鍋口上刻有一圈水槽,用來注水校正鍋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設置;在水槽邊緣均勻地刻劃出24條線,以示方向。在正南方的刻線上安置著兩根十字交叉的竿子,呈正南北方向,一直延伸到仰儀的中心,把一塊鑿有中心小孔的小方板裝在竿子的北端,並且小方板可以繞著仰儀中心旋轉。 仰儀是採用直接投影方法的觀測儀器,非常直觀、方便。例如,當太陽光透過中心小孔時,在仰儀的內部球面上就會投影出太陽的映像,觀測者便可以從網格中直接讀出太陽的位置了。尤其在日全食時,利用仰儀能清楚地觀看日食的全過程,連同每一個時刻,日面虧損的位置、大小都能比較准確地測量出來。因此,仰儀是很受古代天文工作者喜愛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
蘇州石刻
蘇州石刻天文圖是南宋淳佑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圖是黃裳所獻。由王致遠負責書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據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觀測結果。
碑石高216公分、寬108公分,碑額題「天文圖」三字,故俗稱「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圓形全天星圖,星圖外圈直徑約91.5公分,星圖本身直徑約85公分。畫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極為圓心,用三個同心圓加宿度線來表示的。整個天文圖 共刻恆星1434顆,星圖下方有兩千多字的說明,概括地敘述當時所知的一些天文知識。它保存了我國在十一世紀恆星觀測的部份資料,提供了古代星宿位置的重要訊息,具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中圖是用現代星座盤觀測的方式參閱蘇州石刻天文圖製作的星圖。
山東嘉祥武梁寺石刻北斗星
山東嘉祥武梁祠石刻畫像北斗星圖說明以北斗七星作為車子的框架,意表《天官書》所說:「斗為帝車,運於中央」。
五代吳越文穆王前元 墓石刻星象圖
五代吳越文穆王前元 墓石刻星象圖是依「蓋天說」而繪制的「蓋圖」, 它類似於現今天文觀測使用的星座盤:觀測者坐北朝南(因我國位處於北半球, 長年見到的日月都出現於南方),仰天觀星, 以看起來似乎不動點(北極星附近)為 蓋頂 , 下方為南方,日月星辰將從「左」而右周期地「旋」轉運行。 到了漢代,出現了改進型的蓋圖,圖中有了三大小不等的同心圓:上規、內規、下規。 在上規內的星辰,一年四季不落地平,到夜晚即可看見,故上規內又稱之為「恆顯圈」。 內規表示「天赤道」,上規和下規間的中圈其上的星宿會陸續路經頭頂上空。在下規外的星辰, 終年在地平以下,常隱不現,故稱之為「恆隱圈」。恆顯圈和恆隱圈與中圈的距離相等。 這類星圖以五代吳越文穆王錢元 墓的石刻 二十八星宿圖和蘇州石刻天文圖 為代表。五代吳越文穆王前元 墓石刻星象圖是公元 941 至 960年間建造,刻星象用陰紋勾刻,星和星之間用線聯接,刻工細致,星象位置也相當准確。比蘇州石刻天文圖早了三百多年,同時,尺寸約比蘇州天文圖直徑大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