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誰發明的
⑴ 誰發明地球是圓的
不光地球是圓的,宇宙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圓的。看見過荷葉上圓圓的水珠沒有?液體物質在自身的引力下必然要收縮成球形,這就是宇宙間最基本的物理法則,只有收縮成球形才能達到這個物體內部的引力的平衡。換句話說,當這個物體內部引力平衡之後,必然會成為球形。因為球形是最完美、最穩定的。所謂的圓滿就是這個意思。舉例說,在微重力的空間站上,水流出來後就會自動收縮成球形的。地球在誕生初期也是熾熱的液體星球,因此在自身的引力下就自然而然地收縮成了球形。甚至於當一個天體足夠大,即便是固體物質組成的,它也會在自身的引力或重力下,逐漸坍縮成球狀物體。所以,宇宙中的大型天體大多都是球狀體的就是這個道理!
謝謝你的提問!
⑵ 圓的面積是誰發明的
圓的面積和圓面積公式都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客觀現實存在著的自然規律。誰能掌握住這個自然規律,誰就能去發現「圓的周長和圓面積公式」不是發明。
對於圓的面積:因為πR²原本是圓外切正6x2ⁿ邊形面積公式,必然大於圓面積。根據面積等積變形公理推出:如果圓面積是7a²,那麼它的外切正方形面積就是9a²。
為此本人發現圓面積公式: s=7(d/3)²。
誰發現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有戰勝自我、抵禦木已成舟的π帶來的壓力、堅持不懈的追求真理、敢於向黑暗探索的積極性。
⑶ 圓的面積是誰發明的
圓的面積和圓的面積公式都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客觀現實存在著的版自然規律。誰權能掌握住這個自然規律,誰就能去發現「圓的面積和圓的面積公式」不是發明。
因為πR²原本是圓外切正6x2ⁿ邊形面積必然大於圓面積。根據面積等積變形公理推出:如果圓面積是7a²,那麼它的外切正方形面積就是9a²。為此本人發現圓面積 s=7(d/3)².
⑷ 圓形是誰發現或發明的
問這個問題就像是問「文字是誰發現或誰發明的」一樣,無從考證!我跟你打個讀,沒人能回答出確切的答案。太陽算是圓形的嗎?那就是三葉蟲發現的。
⑸ 圓是誰發明的
太極八卦圖由太極圖和八卦圖組合而成。太極圖是一幅圓形的圖案,裹面畫著頭尾相交的兩條陰陽魚;八卦圖是一個正8邊形圖案,每條邊上都有一個特殊的符號。這8個符號就叫做「八卦」:
相傳,太極八卦圖是我國遠古神話中的祖先伏羲發明的。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他就用這種〃連續的長劃〃和〃間斷的短劃〃來表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後人曾編出歌訣來幫助記憶這8個符號:
干三連,坤六斷,震仰孟,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大約公元前1000年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正被商王朝的末代帝王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周易》正是作於此時。
陰陽魚太極圖源流考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從孔廟大成殿樑柱,到樓觀台、三茅宮、白雲觀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從中醫、氣功、武功
那麼蔡元定從四川訪得的三圖是什麼樣子?或者說謝仲直的「易三圖」是什麼樣子?今天已經看不到了,袁桷當時就沒有說明。胡渭推測:「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圖,一為先天太極圖無疑矣。其二蓋九宮圖與五行生成圖。」
明代初年趙撝謙(1351~1395)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這張圖,並說:「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之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時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說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懷疑,他說:「朱子與蔡氏無書不講明,豈有秘不與言之理?」(轉引自明代楊時喬《周易全書》)。胡渭不僅贊同袁桷的說法,而且贊同朱震的說法,認為陳摶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圖可知也。」斷定此圖出自陳摶,源自《參同契》。
我認為說陰陽魚太極圖源於《周易參同契》「水火匡廓圖」或「三五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後兩圖傳為五代彭曉為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並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失傳的版本中載有這兩幅圖。)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跡,但卻有思想淵源關系。《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別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系並不等同於圖形上的淵源關系。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於什麼圖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還是來考證一下最早的太極圖是何人所作這個問題吧。
首先要給太極圖的圖形定一個標准(正因為沒有一個標准,所以上述原始時代的圖形統統被稱作「太極圖」),真正的太極圖應當是內為陰陽魚互糾圖案、外為八卦或六十四卦環形圖案。至於陳摶所傳的「龍圖」、「先天圖」是不是這種圖形,已無法考證。因而難以判斷陳摶就是作此圖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隱者是否作此圖,同樣無考。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十二世紀,紹興(113l~1137)進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翼玄》又作《翼元》,現存版本為兩種,一是清乾隆李調元輯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開始編輯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據《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發表《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
圖》,其理由有四點:(1)張行成的「太極觀是具體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與後來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圖》環中之『中間虛者』為太極的宇宙論是不同的」。(2)洪邁沒有提及,朱熹也沒有評論。(3)邵雍並不以渾天術言天。(4)《翼玄》是注釋《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號系統《太玄》的書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號系統的圖呢?」我認為這幾點意見很值得商榷。
第一,無論是「形而上」太極觀還是「形而下」太極觀,與陰陽魚太極圖都沒有直接關系,郭氏說:張行成「既不以先天圖中間虛處為太極,就不會有此《易先天圖——渾天象》之圖」。真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何關系?陰陽魚太極圖中間並不是虛處,而恰恰是實處(由黑白兩色交互構成),如按郭氏的說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極觀演變出「形而下」的圖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嗎?(當然並非如此簡單,下文將具體分析)倒是「中間為虛處」的所謂「形而上」太極觀只能派生出空心圓太極圖,而難以派生出「陰陽魚交互」這種「形而下」
太極圖。
第二,說掌管國史圖書的洪邁如果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就不會以黑白半圓表示兩儀(「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這種推測是沒有說服力的。無論洪邁是否看見陰陽魚圖,都沒有理由強迫他不許採用黑白半圓太極圖,他可以不喜歡陰陽魚圖而更偏愛黑白半圓圖。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偏愛黑白半圓太極圖的,因為它簡單明快地表示了太極生兩儀之理(這一點並不亞於陰陽魚圖)。如朱熹評論:「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雲: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同上)再說朱夫子無論怎樣「博學多識」,也可能有未見到的東
西。以此作為論據是站不住腳的。
而事實上紹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尋找易圖,蔡從蜀之隱者手中求得三圖後,可能給朱熹看過,因為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給蔡季通的信中說:「前日所說磨崖刻河、洛、先天諸圖,適見甘君說閣皂山中新營精舍處,有石如削,似可鐫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須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圖須作篆,乃有古意,便當遣人送伯謨處也。」(《朱文公文集·續集》卷二《答蔡季通書》六十、六十一)這里說的「先天」圖很可能就是這張「先天太極圖」(外套六十四卦的陰陽魚圖)。可是到了次年(慶元三年,1197年)刻在閣皂山的圖都只有「河圖」、「洛書」兩幅。為什麼最終沒把「先天圖」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兩
個原因:一是磨岩鐫刻比較困難,因為此圖外套六十四卦(這一點可以肯定,至於裡面是「陰陽魚」圖還是六十四卦方圖已不可考),要把這些復雜的卦爻刻上去是較困難的,所以朱熹設想「刻卦印印之」。二是與河、洛二圖比較並不重要。根據胡渭的推測,此圖「出希夷,源自伯陽,不若根柢大傳五十有五之數為得其正耳。」可見這張圖不如河、洛來得正宗。胡渭這句話是解釋蔡季通「秘而不傳」的原因的,而實際是蔡季通、朱熹都覺得沒那麼重要,加上鐫刻又困難,所以就棄而不刻了。對此,束景南先生認為;所以只刻二圖,是因為八分的「河圖」與九宮的「洛書」本已包含了這張圖,三圖本為一圖。(《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
第20頁)這種說法是可疑的,因為以陰陽魚為底的河圖、洛書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確定,怎麼能說「三圖本為一圖」呢?
真正重視這張圖並從中悟出「妙」道的除張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趙撝謙了,他說:「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這個「妙」字是趙氏反復把玩(「熟玩」)之後才悟出來的,可見前人並沒有這樣去把玩,沒有領悟個中妙處,當然也就不予重視了。因而不能以洪邁、朱熹沒有評論過陰陽魚圖就否定張行成傳過或作過此圖。
⑹ 圓規是誰發明的啊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抄西元一襲七三六年元月十九日生於蘇格爾西南部之格陵諾克港,一八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逝於伯明罕,享年八十有三。瓦特天資聰穎,記憶特強,尤具語言、音樂與化學天賦。幼承母教,後入文法學校,習拉丁文、希臘文及數學;然奠定其發明根基者,當為乃父之工廠,瓦氏自該處習得制具本事。年十七,瓦氏立志製作數學用具,首至格拉斯哥,旋赴倫敦,受名師指教;一七五七年再返格拉斯哥,製作四分儀、圓規、天秤等數理用具。一七六五年,因鑒於紐柯門式(Nen Comen)蒸汽機甚耗蒸汽,遂發明分離式冷凝器安置蒸汽機上,以救其弊。瓦氏除對蒸汽機大加改善外,另有不少其他新的發明與發現。瓦氏為倫敦與愛丁堡皇家學會之成員,並為法國科學學院外籍會員。一八○六年,格拉斯哥大學授之法學博士學位,稍後,瓦氏自謙,婉拒受封男爵頭銜。綜觀瓦氏一生,追求科學新知,發明蒸汽機,將熱能有效轉化為機械能。其舉世聞名之發明,乃科學與工學成功之結合,對「工業革命」有永恆不朽之實質貢獻。(中國文化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
⑺ 切圓法是誰發明的
說的應該是「割圓術」吧?
如果是,則它是由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首創。
⑻ 圓是由誰發明的
古代車輪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以至我們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輪子的誕生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
⑼ 湯圓是誰發明的.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 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另一說,唐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不斷有外敵侵擾,於是派大將軍郭子儀出征;郭子儀打了勝仗回師時,已過了春節這個年;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為郭子儀補過一個小年,還要用一種新鮮的食物款待郭子儀;皇宮里的御廚都犯了難,最後才想出了做一種把米磨成面再包餡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儀、魏徵等大臣吃了這種食物都說好,問叫什麼名字;御廚靈機一動說就叫「白面團」,魏徵說:「這些白面團圓溜溜的,象徵著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聽了大喜,傳令天下這一天都吃唐圓;老百姓說叉了音,就變成了湯圓;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節,從此又改叫元宵節了。 據網友北強介紹,民間相傳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過長江,見江面上漂浮著一些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隨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其實,上述說法恰恰表明元宵的來歷,很早就已經被人們忘掉了。記不得哪年,筆者讀到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當時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這煮蠶繭的形象與味道,實在與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在很早的時代,每年開始養蠶之前,都要由正宮娘娘(國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蠶神的儀式(皇帝則主持開耕儀式,符合男耕女織)。一般來說,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動要模擬再現有關的場景。因此,筆者推測,祭祀蠶神的場景之一,就是模擬煮蠶繭的形象,以預祝當年的蠶業豐收。那麼,用什麼來象徵蠶繭呢?估計曾用過許多種食物,不過最後流傳下來的乃是元宵或湯圓(可能是它們特別耐煮的緣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徵蠶繭絲,裡面的紅褐色的餡代表蠶蛹,應當說是維妙維肖。 有趣的是,《易經》的剝卦,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釋為「養蠶的行為和注意事項」(易經實際上是一部行為知識規范手冊)。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養蠶的蠶床,「剝」即剝繭抽絲;六五爻的「貫魚以宮人寵」,表明女人是養蠶的主角;上九爻的「碩果不食」雲雲,即是指吃蠶蛹(當然也可能指吃蠶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歷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種古老的食物或飾物,可能都是一個「文化集成」品,信否? 說明一:2001年元宵節的中午在讀書論壇貼了一句「據我考證,元宵起源於古人煮蠶繭」,以示對元宵節的慶祝。下午原准備接著一部山海經童話故事的創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網友符號先生要求快快寫出有關的考證來。只好來一篇急就章,供網友欣賞,並共渡元宵佳節。 說明二:2002年的元宵節,將上述文字重新發布在網上BBS,有網友對此觀點提出若干質疑。一是認為正月十五祭蠶神,時間早了些,這么冷的天,既沒有桑葉,蠶寶寶也沒有出世。其實,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表明產生這種習俗的那個時代,春天的到來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蠶神的時間,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實際上有點類似養蠶生產的動員令,當然要提前發布了。 另一種觀點則是從語源學角度分析問題,認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個月的月圓之夜,正如人們要把每年第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稱之為元旦一樣,因此與祭祀蠶神不沾邊。這種觀點的失誤在於把時間的名稱與食品的名稱完全割裂開來,用時間的文化內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古人用煮元宵來象徵煮蠶繭,從而達成祭祀蠶神的作用,並不妨礙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計祭祀蠶神的時間最初並不固定,後來才選定元夜這一天,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時間)。 在筆者看來,上古時期人們很少離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圓球形狀最初並沒有什麼團圓的意思;至於用元宵來象徵滿月並煮了吃,更是後人的不倫不類觀點強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實上,元宵這種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麼文化內涵的話,恐怕沒有比象徵著煮元宵祭蠶神更貼切的了。至於蠶神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則可以從黃帝正妃發明或改進養蠶技術得到證明,也可以從遠古行為手冊《易經》有養蠶知識介紹的剝卦得到證明。 解讀易經,一種方法是從卦爻的結構形狀、相互關系來解釋,一種是從卦爻辭的占卜功能進行解釋,還有一種是從卦爻辭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我對易經的解讀採取的是第三種角度,即認為易經是周初的行為規范手冊。關於剝卦,關鍵是如何解釋「床」,以及古人為什麼要「剝床」。我的解釋是這里的「床」是指蠶床,即蠶上架結繭的地方,剝床即從蠶床上剝離下蠶繭。由於蠶很容易生病,因此養蠶有許多禁忌,剝卦講述的正是養蠶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後果。
⑽ 割圓術是誰發明的
我國古代數學經典《九章算術》在第一章「方田」章中寫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這個公式。
為了證明這個公式,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撰寫了《九章算術注》,在這一公式後面寫了一篇1800餘字的注記。這篇注記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割圓術」。
劉徽用「差冪」對割到192邊形的數據進行再加工,通過簡單的運算,竟可以得到3072多邊形的高精度結果,附加的計算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一點是古代無窮小分割思想在數學中最精彩的體現。
劉徽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將無窮小分割引入數學證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中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