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發明了什麼
㈠ 畢升,蔡倫,杜詩各發明了什麼
1
畢升中抄國刻版工兼發明家,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
2
蔡倫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被傳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3
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4
杜牧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
㈡ 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什麼用處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韝鞴鼓風的器具,用於冶金。生鐵專的早期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屬冶金技術的傑出貢獻。要獲得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從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須學會縫制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鼓風裝置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由於杜詩的倡導,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於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用。《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傳》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以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鑒於杜詩的功績,河南南陽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元代《王禎農書》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卧輪式水排的形制,並繪有圖形。
㈢ 東漢杜詩發明了什麼,提高了冶煉技術
杜詩,(?-38)東漢機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
㈣ 東漢時期由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作什麼用的
C冶鐵 《後漢書》李賢註:冶鑄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 水排就是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從而提高效率。
㈤ 杜詩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之一嗎
杜詩,東漢官員及發明家。年輕時有才能,以公平著稱。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回。建武七年(公元答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常識人物篇。
㈥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各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㈦ 水排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最早見於《後漢書·杜詩傳》「……建武七年(31),遷南陽太守,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而見功多,百姓便之。」「冶鐵者為排吹炭,今激水鼓之也。」這說明東漢建武七年河南南陽地區,首先使用了這種先進技術。南陽自戰國時,就是著名的冶鐵基地。漢武帝曾在此設鐵官,據發掘材料,南陽郡內有漢代冶鐵和鑄造作坊 5 至 7 處,從事冶鐵者世代相傳,在鼓風冶鑄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水排之前,早已使用水碓舂米,杜詩正是總結了這些經驗發明了水排。水排是利用水力進行鼓風的冶鐵設備。王禎《農書》記載的水排構造是,在一立軸上,作上下二卧輪,用水激轉下輪,則上輪用繩套帶動另一個小輪,在小輪上裝一個曲柄,再由一個連桿和另一個曲柄傳到一個卧軸,經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則排(木排)隨來去,將風鼓進煉爐。漢代水排較簡單,排橐是當時的冶鑄鼓風器,外部用皮革製成,內部用木環作骨架,體上用吊桿掛起,以便推壓鼓風。其構造是,在一橫軸的頂端,作一豎輪,然後在橫軸中間置一撥子,水激豎輪轉動橫軸,使木撥子推動連桿和一個曲柄及橐前的從動桿使皮橐推壓鼓風。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後漢書·楊璇傳》和山東滕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刻復原了東漢的冶鐵水排(排橐),並在中國通史陳列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