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燈口
1. 有關魯迅
魯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
魯迅是周樹人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後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後,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後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2. 中國警察沿用了30多年的沖鋒槍,為何至今仍在繼續裝備
警察:人民的保護傘,護衛地方的治安,武器固然重要,但是警察面對的是歹徒,國情不同所用的武器也不盡相同,那些動亂國家,法治不是很完面的國家他們在配備上都有很大講究。中國的國情是法律上就不允許私人擁有武器,一旦歹徒擁有的槍支嚴格來說都是些土製的,殺傷力很差,團伙犯罪都是在邊境線上,毒販,走私!有這種案件往往是軍警聯合或相互配合,在內地不可能出現嚴重的惡性事件,頂多是梆架,發生事件警察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付少數的歹徒用不作精良武器,漢陽造都能打山江山,但是國防就不同而言!面對的是敵人!不但擁有精兵良將,還要精良的裝備!
就拿2010年的影片殲十齣擊當時說的是全軍裝備殲十事實怎麼樣呢到現在不是還有些部隊沒有。通過這件事只能說明第一中國部隊人數太多,換也要慢慢換。第二老裝備太多,更新速度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