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活字印刷術
『壹』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佔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後在木板塗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待到印刷時,將油墨塗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據史料記載,在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經》的印刻,立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之多,可見工作之繁瑣。
畢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復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後,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後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後,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復摸索,最後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裡面加入了一些膠水。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面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松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然後,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後,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後,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後,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採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製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製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復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偉大創舉,為全世界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貳』 什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
畢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谷登堡於15世紀50年代所創制。
『叄』 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是哪個朝代的,叫什麼名字
是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的畢升。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3)發明活字印刷術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
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肆』 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的人,比德國
J
.
谷登堡活
字印書早約400年
『伍』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是誰
畢升
畢升是我國宋代的發明家。他在總結前人書籍印刷技術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
這種印刷術是先用膠(jiāo)泥做成一個個四方長柱體,在長柱體一端的平面上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樣,一個個活字就做成了。為了用著方便,他把每個單字都刻了好幾個,常用字刻得更多。排版(bǎn)的時候,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là)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kuàng),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框為一版,再拿它到火上去烤(kǎo),使松香和蠟等熔(róng)化,讓每個活字固定在鐵板上。然後,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這時,只要在排好的活字上塗(tú)勻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排印速度,畢升准備了兩塊鐵板,讓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交替著用,印得很快。每版印過之後,再把鐵板放在火上燒熱,使凝(níng)固的松香和蠟等熔化,活字就可以順利地拆(chāi)下來,留著以後再用。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書方法,同今天印書的方法相比,雖然原始了些,但是它從刻制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驟(zhòu),對後代書籍的印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印刷技術不僅(jǐn)促(cù)進了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繁榮,而且(qiě)很早就被介(jiè)紹(shào)到國外,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陸』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誕生之前,人們出版一本著作完全要靠手工抄寫,質量無法保證。隨著墨和紙的問世,雕版印刷術誕生了。它的操作方法是:將一篇文章用反手刻在木板上。印刷時,在版上刷墨,然後將紙蓋在版上用干凈的刷子輕輕刷實,紙上就會出現黑色的字跡。
20世紀初,考古學家們在甘肅敦煌千佛洞中發現了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剛經》,它成為目前世界上標有確切雕印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實物。
雕版印刷由興到衰,歷經了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經過長期的摸索,活字印刷術誕生了。它的問世不但記錄和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更帶動了世界范圍內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而所有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現代印刷業的鼻祖—畢A。
活字印刷術首先是制活字。畢A所用的材料是膠泥,刻好字後用火焙燒,使之堅硬如瓷。其次是排版,在鐵板上放鬆香、蠟以及紙灰的混合物和一個鐵框,將揀出來的字排滿一框後即對鐵板進行加熱,使松脂熔化,將泥活字壓平,冷卻固定之後,版即制好。最後,就是印刷,方法與雕版印刷一樣。印刷完後,將鐵板再度加熱,使松香和蠟熔化,將泥活字取下放好,以備下次使用。不難看出,畢A在近千年以前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大體上具備了近代活字印刷術所具備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
『柒』 韓國申報發明「活字印刷術」成功了
沒有成功,只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
2001年6月,《直指》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韓國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清州為《直指》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直指》作為韓國金屬活字的「孤證」,受到了超越國寶的尊崇。
面對韓國的兩手證據,中國提出了「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發展史」三方面的證據。依照《夢溪筆談》中的記述,後人完全可以再造畢升當年發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蘇州李瑤、安徽涇縣翟金生用畢升遺法制泥活字證明可行。
(7)發明活字印刷術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術的相關介紹:
1、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
3、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美因茲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製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
『捌』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這里古籍浩如煙海,許多孤本及絕版書往往可以在這里找到。前些年,國家圖書館中發現了一些古籍,這些古書不是用雕版印製的,而是用普通鉛字排版方法印製的,只不過經過鑒定這些字用的不是鉛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單字模,經過排版組合而成。這一發現使專家們立即想起了宋朝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宋朝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於是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活版印刷的古書證明了沈括記載的真實性。這樣一來,中國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不僅有了史料的記載,更有了實物的證明。
沈括在他的書中比較詳實地記下了活版印刷的情況。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1世紀中葉),有一位叫作畢昇的平民發明了活版印刷。這種方法比起雕版印刷來,既經濟,又方便,更縮短了出書時間,它開創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刷的先河。畢昇看到每印一部書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書印完了,版也就沒用了。他想到,如果把這些版分解開,使其成為許多塊小版,每塊版上只有一個字,要排什麼句子,只要將這些字版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嗎!更何況印完書以後把版拆開,拆下來的字版下次還可以再用!於是他試制了許多木質活字。但是他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版,由於它們的木紋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縮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還容易沾上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來不夠理想。
於是他又開始尋找別的材料,他找到了膠泥。畢昇用膠泥刻字,泥質又細又軟,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燒,字模就變硬了。這真是個好辦法!畢昇刻了許多單字,做成不少單字印模。他又准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松香、蠟、紙灰,鐵板四周圍著鐵框,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模,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葯熔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他用兩塊鐵板,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畢昇都刻了好幾個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字時用。至於沒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好了用。這種方法印幾本書當然顯不出簡便,但印得越多優越性就越顯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冊,那就是雕版無法比擬的簡便了。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也創製成功木活字,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農書》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經驗。王楨造的木活字共有3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編纂的《大德旌德縣志》一書,全書6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時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來。清朝乾隆年間,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00多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清朝還有一部書《古今圖書集成》,是用銅活字印製的,當時金屬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普及,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一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昇一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蘭北部哈拉姆城一個小旅店的老闆。他是個很善於動腦的人,為人也仁慈,小孩子們都喜歡他。有一次,科斯特帶著一群孩子去森林玩,為了討孩子們喜歡,他在一些小塊木頭上面刻字,然後從口袋裡找出一點紙來,給每個小孩印一張。回來時,他觸發了靈感,產生了如同畢昇發明活字版一樣的想法。他想:為什麼不可以用活字體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來,然後再排一面,這樣可以連續做下去。當時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們刻出的雕版來超過那些抄寫經典的僧侶們,但他們要費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來,這太費時間了!而且用完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燒掉。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隨意移動的字體多好!
沿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想下去:如果能把每個字體用木頭分開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這是可以辦到的。但還可以更簡化一點兒,用硬一點的金屬熔化後鑄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鋼頭上,然後打在較軟的金屬鑄成的模型上,這樣就可以製成一個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個模型,每一個鋼頭就可以打出許多活字模來。科斯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造出了許多活字,他用鋼頭刻字母,然後鑄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並成一面。就這樣他印出了一頁頁的書。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書。這個日期現在已經說不太准確了,有人說是1420年,也有人說是1428年,還有人說是1440年。不管怎樣,活字印刷總算在歐洲出現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關於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另外一種說法是德國的約翰·古騰堡。傳說,歐洲在15世紀以前是沒有撲克的。15世紀時,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中國的骨牌游戲帶回了歐洲。當時骨牌在歐洲風靡一時,而製造骨牌也成為重要產業。歐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製做的,雕刻之後,塗上顏色。後來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樣刻在薄金屬板上,然後用有顏色的墨水印在紙片上。再以後便用木板代替金屬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據說古騰堡有一天晚飯後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著骨牌,心中想:這牌我也會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樣子刻了塊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來。同時,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樣的方法印出來,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這小小的成功,古騰堡進而刻印較復雜的東西。他又印了些聖像,掛在店門口,惹得行人紛紛爭購,這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熱心於印刷的研究,獲得修道院的允許後,他刊印了《貧者的聖書》。
在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在一塊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獨立的字模拼版來要困難得多。於是他開始用木頭刻字模,然後創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時是1445年,古騰堡覺得喜出望外。
古騰堡最初印刷的只有《聖經》,都是拉丁文的,不適用於更廣泛的地域,後來才開始翻印各國文字的《聖經》,《聖經》才進入一般民眾的家庭。
從印刷術發明到現在,成百上千年過去了,發明者的許多事跡已經湮沒無聞,發明權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使我們難以准確地考證事實的每一個細節,然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盡管今天電腦排版和膠版印刷已經十分普及,我們卻無法忘記我們的祖先為了這一切所作的艱苦努力。
知識點
王禎與《農書》
王禎,字伯善,元代農學家,東平人(今山東省東平縣)。關於他生平的史料記載極缺乏,僅知他曾任旌德縣(今安徽境內)和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在任職期間,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修築水利工程,勸課農桑。也注意考察農業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在旌德縣尹任中,綜合整理平日筆錄,寫作《農書》,在永豐縣尹任內完成,時間約在元皇慶二年(1313)。
《農書》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第三部分繪制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並加以說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力圖從全國范圍內對農業作系統性介紹,並把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業科學著作。
『玖』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他是哪個國家的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畢升發明的,其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9)發明活字印刷術擴展閱讀: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方法是這樣的: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
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拾』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有什麼意義
印刷術是按照或圖畫原稿製成印刷品的技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主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 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的始創時間,現在眾說紛紜,尚未定論。我認為它始創於東漢,發祥在洛陽,盛行於隋唐。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隋唐時,我國的刻版印刷術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後又輾轉傳至非洲和歐洲。直至公元14世紀末,歐洲始有刻版印製品。
刻版印刷術最早出現在洛陽。據《後漢書·黨錮傳》上記載: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 ,張儉因反對大宦官中侍侯覽,靈帝在洛陽下令「刊章討捕」他。「刊章」,就是刻印通輯的章表。在造紙術改進60年後出現刻版印刷術,而且僅供皇帝御用,這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可信的。這是世界上關於刻版印刷術最早的記載。刻版印刷術經過漫長的發展階段,它比手抄傳播文化的優越性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它的使用范圍從專門雕刻皇帝詔令發展到其它重要典籍,從皇帝御用發展到民間,隋唐時已廣為流行。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年(公元636年) 曾下令刻版印刷由洛陽人長孫氏撰寫的《女則》10篇。當時洛陽的一些重要圖書和佛教經典都採用了刻版印刷。佛教經典印本在洛陽數量之多,居天下之冠。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 佛傳失龐,武宗專門下詔令焚毀東都洛陽的佛教典籍印本。後來,司空圖在《為東都敬愛寺講律僧惠確化募雕刻律疏》中,曾要求「欲更雕餿」(見司空圖:《司人表聖集·卷9》)。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中書門下奏請依據唐《開成石經》樣刻《九經》(即《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儀》禮《周禮》和《禮記》),得到唐明宗李嗣源敕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由政府刻印和銷售書籍。這項艱巨的工作,由當時洛陽國子監主持進行,歷經21年,至後周太祖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六月全部刻成成書,並開始發售。《資治能鑒》上說:「雖亂世,《九經》傳布甚廣」(見該書卷391,「太祖廣順三年」),可見其印刷數量之多,發行范圍之大。練上簡述,我們可以看到洛陽與印刷術的創始傳播的關系是多麼密切。
,有利於文化普及與傳播,提高國民素質。2,印刷術傳到歐洲有利於傳播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打破天主教會的文化壟斷,為資產階級反封建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