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渡资产所有权的收入包括
❶ 融资租赁方式出租,是让渡资产所有权吗
融资租赁的出租的最终目的是让渡资产所有权,因为一般的租赁期限结束以后实际还租回的金额已答经超过设备总价,并且包含了一部分利息了。所有权让渡肯定会是最后进行的,一般还是有一个交易的形式,比如采用100元购买所有权这种形式来让渡所有权。
❷ 会计六大要素
1、资产 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例如:以前“待处理财产损溢”: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不论有权部门是否批准,在期末结账前必须处理完毕。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拥有通常是指拥有所有权,控制的一般无所有权,比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②资产的确认标准:A、符合资产定义,B、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即使符合资产的定义,满足三个特征,也不能确认为资产③资产和或有资产的联系和区别: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一旦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该资源,就会带来经济利益。区别:a、资产是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或有资产只是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尚未拥有或控制。b、资产是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资产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2、负债①两个特征:A、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B、过去形成②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联系和区别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义务,一旦履行该义务,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区别: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所谓特定的现时义务,是指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的原因在于该项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项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予以计量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股东投入(注册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经营盈余(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4、收入①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偶发的事件或交易中产生的:是利得,如“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则不能计入收入范畴。(投资收益具有双重***质)。②三种来源:A、销售商品、提供劳务;B、让渡资金使用权;C、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不在列的如出售无形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③投资收益问题:是否属于收入,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分具体情况A、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B、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营业外收入和补贴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是“利得”5、费用:要与当期收入相配比。偶发事件产生的属于损失,不属于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或投资收益)。6、利润:分清几个概念: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处置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属于“利得”◆营业外支出、处置投资产生的投资损失不属于“费用”要素,属于“损失”◆“利得”和“损失”一般应归于“利润”这个会计要素。
❸ 什么是“让渡资产所有权”啊
就是把资产所有权转让给其它人吧。
❹ 让渡资产使用权有没有把自己所有权出售出去呢
在这个地方判断是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要看是转让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
使用权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所有权计入营业外收入。
不要看“出售”或者“转让”字眼,容易误会。
❺ 家庭人均年收入划分标准是什么
划分方法如下:
1.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元,属于待解决温饱人群。全国大约有8200万人群,大约日收入低于1.29美元。
2.穷人:家庭年收入低于3万,人均年收入大于2800元人民币。按三口之家计算,人均年收入是2800到10000元。人均日收入在1.3美元到4.5美元。
3.低收入:家庭年收入3-8万。
4.小康:家庭年收入8-30万。
5.中高收入者:家庭年收入30-100万。
6.富人: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上。
7.富翁:拥有资产1000万以上,按拥有资产划分,区别于年收入划分。
8.富豪:拥有资产1亿以上,2014年大约有6.3万。
9.大富豪:拥有资产10亿以上,2014年大约有1800名。
10.超级富豪:拥有资产100亿以上,2014年大陆大约有90名。
备注:
按家庭年收入划分,小康与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有交集。
初级小康属于低收入人群,中级小康与高级小康属于中产阶级。
(5)让渡资产所有权的收入包括扩展阅读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中产阶级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
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
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
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
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
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
❻ 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
收入确认的原则———实质重于形式
在《收入准则》中,对收入的定义是“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从这个定义可以分解为收入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第二,这种利益流入是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取得;第三,流入的经济利益不包括代收的款项。这样,会计人员就能够从这三个特征来确认收入。
根据《(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的有关规定:
1、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3、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6)让渡资产所有权的收入包括扩展阅读:
收入确认是指收入入账的时间。收入的确认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定时;二是计量。 定时是指收入在什么时候记入账册,比如商品销售(或长期工程)是在售前、售中,还是在售后确认收入; 计量则指以什么金额登记,是按总额法,还是按净额法,劳务收入按完工百分比法,还是按完成合同法。
收入的确认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和劳务收入的确认。另外,还包括提供他人使用企业的资产而取得的收入,如利息、使用费以及股利等。
收入的确认除了要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基本前提外,收入的确认还必须符合一些一般的标准。收入确认标准的规定,各国都不大相同。
❼ 在财务处理上转让固定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有何不同
转让固定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有本质不同,转让固定资产使用权,该资产属企业所有,转让所有权后,该资产已不属企业所有。
在财务处理上,一个属其他业务收入范畴,一个属资产增减范畴。
转让固定资产使用权后,该资产应该继续计提折旧,收益做其他业务收入等相关处理。
转让固定资产所有权,应先按批复将该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再按
具体情况做相应的会计处理。
❽ 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
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企业会计的制度标准,但是在制定的内容和会计主体等方面有所区别,分别为:
1、会计主体不同。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持续经营假设不同。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假设不同。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不同。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5、规范的重点不同。新会计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