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版权产权 » 资本的本质是在于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

资本的本质是在于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

发布时间: 2021-01-02 19:25:22

㈠ 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划分

(一)资本的本质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答:①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m‘=m/v.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㈡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什么 马原题库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资本版家通过购买工人的权劳动力,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工人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以付给劳动者等价的货币的等价交换的掩盖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剥削本质。

(2)资本的本质是在于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扩展阅读:

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后一种私有制,它同奴隶主所有制和封建主所有制有所不同。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土地,但又不完全地占有农奴的人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只是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并不占有劳动者的人身,劳动者在形式上是自由的。

“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2页)。

㈢ 资本的本质是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专产关系,是资属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劳动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3)资本的本质是在于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扩展阅读

资本在商业银行的作用:

1、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2、吸收和消化损失;

3、限制商业银行过渡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

4、维持市场信心;

5、为商业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㈣ 什么是资本它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人生百问论坛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着、经历着、感知着,,每段故事的发生都是一个话题的由来,大胆说出你对不同人生话题的不同看法,发表属于你自己的独特见解,快快加入我们吧!你来评价吧!称呼:内容:

㈤ 什么是资本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所有者权益亦称产权,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它表明企业的资产总额在抵偿了一切现存义务后的差额部分,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以及留存收益等。

资本的本质是:投资者对投入的资本及投入资本的运用所产生的盈余(或亏损)的权利。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5)资本的本质是在于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扩展阅读:

产业资本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分离出其他资本形式,出现了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它们从属于产业资本,并为产业资本服务。产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

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直接榨取无酬劳动的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全部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

产业资本家要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资本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剩余价值也转化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

㈥ 在马克思主义政经中,“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1. 资本是能抄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㈦ 资本主义的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长期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矛盾,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贫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

护资本主义统治为政治制度的社会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百年来为资产阶级所长期固守的这一传统制度安排,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占有社会化;财富分配均等化;经济运行有序化;国家职能公共化。对此,有人断言,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已发生变化。我认为,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资产阶级迫于种种压力也采取了某些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政策,但从总体上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私人占有制度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
实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属性,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失去了私有制度的支撑,资本主义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资本主义的大厦就会倾倒。因而,资产阶级从来就视私有制度为生命,视私有制为一切。
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命运是不以资本家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存在以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为前提条件。恩格斯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P218)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社会的最高形态,生产社会化是其最基本特征,但是,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制形式在性质上是不能相容的。生产力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有序性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的本性所决定,在生产力已经社会化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单一的纯粹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便使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并导致了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和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社会化生产力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最无情、最具强制性的要求:要么死亡,要么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垂危的生命不被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所抛弃,英美等国推行了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把资本主义从死亡之谷中暂时拖了回来。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又有了新的更高程度的发展。新的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由“电气化时代”进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生产力的革命强有力地推动着当代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资本主义进一步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传统模式,推行包括国有经济、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因为,固守单一的纯粹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平稳发展,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难以缓和。尤其在金融、核电、民航、航天、电力、通讯等领域,离开了国有经济,国家便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离开了职工股份所有制和利害攸关者经济,将无法充分发挥众多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也无法保证这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将当代资本主义又一次推向了两难境地;要么在固守旧模式中迅速死亡,要么忍痛变革旧模式得以暂时生存。两害相比取其轻,资产阶级选择了后者。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西方各国并不情愿进行大幅度的变革与自我调整,结果受到生产力的无情惩罚。每隔几年出现一次的经济危机,犹如紧箍咒一般将资本主义越勒越紧,使他们难以喘息,疼痛难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折磨,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在两难中做出痛苦的抉择,在罗斯福新政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寻求新的适合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路径。
但是,资产阶级是老道的,也是顽固的,他们无论如何变革,决不是想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而是在挽救垂危的生命。正如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表白的那样:“在美国,没有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在美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比本政府为这个制度效力更多。”“假使这个政府当时稍有变更这个制度的意图,它只要袖手旁观,让这个制度继续下沉就行。”“然而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采取了上届政府在整个危机年代拒绝采取的措施:为了挽救它,我们采取了迅速而激烈的运动。”[2](P534)
当前,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的确出现国有经济、合作制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但这些经济形式并没有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也没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真正构成基础和主体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仍然是私有制。
在美国,全国土地的59%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制不仅拥有地上权,而且同时拥有一切地下财富。据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总值中私营企业占有60%以上。英、法、德、日等国也与之相差无几。就是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的瑞典,私营企业也约占企业总数的90%,据统计,瑞典经济的95%由100个大家族所控制,其中,15个家族控制了1/3的工业。[3](P193-194)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大的资本家集团,还以各种方式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施加影响。挪威150个家族掌握着全国资源和生产的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全国生产和销售的3/4;瑞典15家最大的垄断企业年营业额高达260多亿克郎,其中54%属于最大的五家垄断集团。[4](P146)号称“民主社会主义”的北欧各国尚且如此,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可想而知。
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能,赚钱发财是资本家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和生活的最大乐趣。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家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损失。”[5](P564)资本家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金钱进行,都受金钱支配,都由金钱决定。“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6](P829)
资本增殖的最直接来源是剥削本国工人阶级。为了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惜以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马克思揭露道:“资本由于无限度的盲目追逐剩余劳动,象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极限,它侵占人身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6](P290-291)
资本家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不仅造成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而且也激起了广大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据统计,从1919年到1939年的20年中,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参与罢工的总人数有7400万,从1945年到1959年的15年中,参加罢工斗争的总人数已达1.5亿,而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参加罢工的总人数更达3.6亿。进入80年代以后工人斗争的数量虽有所减少,但却更加注重质量和成效,[7](P268)这就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在蛋糕做大的同时,分割上适当照顾工人劳动群众的要求和情绪。通过制定较合理的初次分配政策、实行个人收入累进税制、社会再分配等措施和机制,缩小收入的差距,出现了所谓“生产上的资本主义、分配上的社会主义”等新变化。但是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相反,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扩大。如美国,1949年—1970年,工人实际工资增加46.1%,而洛克菲勒财团的资产却增加了438.2%,摩根财团增加362.3%,花旗银行财团高达870%。1948年,美国100家大公司总经理平均收入202.5万美元,为工人的93倍,扣除税率的28%,收入是工人的70倍。1998年大企业总裁的平均年收入为1060万美元,是蓝领工人平均年收入的419倍。1989年美国最底层20%的家庭在美国纳税前总收入中只占4.6%,收入最高的20%家庭在税前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达到44%;1990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取得全部家庭税后收入总额的34.9%,其中收入最高的5%家庭取得25%的份额,而收入最低20%的家庭所占份额只有4%左右。到1998年,美国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仅占全社会总财富的0.2%。西欧、北欧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从总体上比美国要好一些,但也绝无本质上区别。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经过斗争,虽然可以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但是这“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允许把它略微松一点。”[6](P678)
三、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其诞生以来,始终担负着两层职能:一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维护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两种职能在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从表面上还是从实际上都表现了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镇压。它全力维护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对随意延长工作日给予政府的充分支持;它通过立法等形式,强迫工人阶级做资产阶级顺从的雇佣劳动者,对他们实施极为残酷的阶级压迫;它不惜运用各种杀人武器和一切国家暴力机器,无情镇压工人阶级等广大劳动阶级对资本的反抗,充当资产阶级的打手。但是,“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8](P2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面前,资产阶级不得不承认和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于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继续强化它的镇压职能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弱化社会对抗、关心公众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从过去“刽子手”的单面孔,变为“刽子手”加“牧师”的双面孔。
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确实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保证了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一个“总资本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公共职能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特权的“保命”措施。
首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为避免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打击,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在危机中灭亡。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基础的社会,它的产生虽然有其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但同时也对其所能够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做出了限制。当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被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代替时,它的这种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立刻走向它的反面,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社会化的占有。但是,失去了私有财产,资产阶级就等于失去生命。这就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生产越来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为了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私有财产占有者一方面盲目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加强对广大雇佣劳动者的盘剥,这就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这说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6](P831-832)
在死亡来临之际,资产阶级国家向资本家伸出救援之手。它通过并购等手段,把濒监破产的私人企业变成了国有企业,并将它保护起来;通过大量征税、发行公债等办法,控制大量国民收入,使财政开支空前扩大,以此兴办一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或投资的企业和部门,为资本家寻找商品出路,为其发展提供后勤服务;通过兴办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等公共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扩大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兴办教育和科研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科研成果和现代化生产所必需的熟练劳动力;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对经济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刺激经济的发展。总之,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调整经济的政策,就像向资本家私人资本注射了一支支强心剂,使它们在昏溃中逐渐清醒,在死亡中逐渐复活,一步一步恢复元气,走向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繁荣”。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政策,是为了保证在激烈的阶级对抗中自己不被推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既是一对孪生兄弟,又是一对天生的仇敌。由于资产阶级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对无产阶级采取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政策,因而他们之间的阶级斗争也就从他们诞生那天起开始了。早期的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经济问题,斗争的形式也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工人同个别企业的资本家之间分散的进行,既无政治要求,又无组织形式,更不能触及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因而,资产阶级可以毫无顾忌地运用一切暴力手段予以镇压,而且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逐步成熟起来,他们不再把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原因归罪于机器的使用和个别资本家,而是进一步认识到使用那些机器的社会制度和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罪恶。于是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也从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从无组织的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斗争,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这种斗争已经严重威胁到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资产阶级如果不让步,就得死亡。于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收起了刺刀和步枪,代之以“糖饼”和面包。马克思揭露道:资产阶级很清楚,“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1](P263)这正是资产阶级的阴险和狡诈所在。
四、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
资本天生具有扩张的本能。对外扩张既是它生存的内在需要,也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因而,自资本产生那天起,便在世界范围内努力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获取更大价值,“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1](P254)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使用先进的武器和廉价的商品,征服了世界上的几乎一切民族。使用包括海盗活动、商业战争、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一切手段,进行殖民掠夺,赚取了大量财富。到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更是赤裸裸地使用武力,公开发动战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奴役和控制,为资本的发展开拓空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而进行的厮杀,造成2000多万人死亡,3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在希特勒德国等法西斯国家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的口号下发动起来的,结果造成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广大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日益强盛,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空前发展,在世界的力量对比上造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和制约,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原来的策略。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扩张和控制不再以公开的武力掠夺和血腥的镇压为主要手段,而是采取了更隐蔽、更狡猾、更富有欺骗性的手法,甚至有时还带有种某“友好”与“和平”。
但是,资本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当对它的制约和制衡发生变化以后,它的狰狞面目便会立刻暴露出来,而且更加肆无忌惮,更加贪婪和残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从而也打破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此情况下,美国的资本主义扩张本性迅速膨胀,它已经不能满足于自己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它要获得更大的势力范围,控制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并防止重新出现一个能与它相抗衡的国家、地区、或集团。于是,美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通过轰炸伊拉克占据了前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通过北约东扩占据了前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通过与亚洲国家的军事同盟和建立共同防御体系,进一步控制亚太地区并扩大其影响,而对于那些不愿拿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作交易的民族,他们就动用武力——而且是用人类最先进技术制造出来的武器对他们进行最野蛮的轰炸,甚至不顾这些民族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子孙后代的健康,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侵略战争投下20余吨能够导致新白血病及各种畸形病态的贫铀弹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时髦话题,有的人还对其抱有极大的幻想,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到来了。共产主义难道还远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大同”指日可待了。全球化及其前景真的如此美好?德国《明镜》杂志的汉斯·马丁等在《全球化隐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一书中回答:否。倍受推崇的全球化的神话就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富有的国家决定着世界84.7%的社会总产值,84.2%的贸易额,85.5%的各国储蓄额。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些最富有的国家与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最贫穷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了一倍。它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任其发展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结构的全面崩溃,经济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复存在,无法遏制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因为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西方主宰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市场化和政治变革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张、推展的过程,也就是西方占支配和主导地位的经济秩序和体系的国际化。这一进程是基于后发展国家过渡国家主权和市场来实现的,是以牺牲后发展国家的现实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在这个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格局和不公正的贸易关系控制和支配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使得他们不得不居于边陲地位,成为依附于中心国家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的国家。因此,全球化是资本统治和经济剥削这一历史运动的现代表达方式,是资本对世界其余部分的最终征服,是强者获其所需,弱者必须放弃其自身的利益。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承认:全球化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放大的美国,它“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在全球造成了新的更为惨重的灾难和破坏。汉斯·马丁等上述观点虽然有些偏颇,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扩展空间上的有限性会给他们带来“厄运”的一面,但它毕竟给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提供了一新的视角。
满意请采纳。

㈧ 资本的本质是在于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对吗

共有财产分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离开具体情况泛泛地谈篇幅太长。介绍一点相关的规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有如下规定: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的,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出资额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该股东的配偶,过半数股东同意、其他股东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二)夫妻双方就出资额转让份额和转让价格等事项协商一致后,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但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转让出资所得财产进行分割。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视为其同意转让,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用于证明前款规定的过半数股东同意的证据,可以是股东会决议,也可以是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的股东的书面声明材料。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另一方不是该企业合伙人的,当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其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对方时,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二)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行使优先受让权的,可以对转让所得的财产进行分割;
(三)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受让权,但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退还部分财产份额的,可以对退还的财产进行分割;
(四)其他合伙人既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受让权,又不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退还部分财产份额的,视为全体合伙人同意转让,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第十八条 夫妻以一方名义投资设立独资企业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该独资企业中的共同财产时,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一方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取得企业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二)双方均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在双方竞价基础上,由取得企业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三)双方均不愿意经营该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㈨ 谈谈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以保护每个国民享受天所赐予的自由出发的私有版制其本质在于清晰的划权分了资本产权所有和国民个体的权益,从而保护了每个国民个体的自由但维护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以法治、民主、言论自由为前提的....

㈩ 什么是资本性质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观,我们可以把资本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另一部分包括资本的所有权和作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着重资本的实物性,则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如果着重资本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则把资本看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看成是一种制度的象征。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对资本的认识必须基于这一特定的时代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对资本的定义必须考虑到它的社会性。在本文中,将其称为资本的特殊属性。同样,资本从有经济、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受社会制度限制。这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性,便构成了资本的另一种属性,本文称之为资本的一般属性。

认识到资本的二重属性,我们对资本的认识就更深一层,有利于揭示资本的本质,为资本作出更加准确的定义。下面具体论述。

所谓资本的特殊属性,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谁即资本的归属问题,也即资本所有者依据资本所有权享有相应权利的属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人,有权自主决定将资本投向何处、投入多少以及投入后如何实现收益等一系列决策,全然不受外人所干涉。虽然,有时资本所有者会把资本的管理权、经营权暂时转到别人手中,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其对资本最后去留的决策。

而资本的一般属性是指资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要实现价值增值的属性。资本,与我们日常所用的机器、衣服等东西一样,它具有物的属性,其物的属性可通过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时甚至就表现为一般的物。但是,资本又不是一般的物,作为资本,它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体系中,参与社会生产或经营,才能体现其增值的特性。在这种意义上说,资本不是普通的物,普通的物也不一定是资本,两者有着质的区别。而且,凡是资本,它就具有一种顽强的个性——不断增值。哪个地方更有利于它实现增值或增值量更大,资本就会流到哪里,全然不顾阶级性、地域性。事实上,资本就是按照这一规律在不停地运动着,不管这种运动形态是明显的还是不明显的,是被人们所觉察还是没有被人们所察觉,客观上这一事实是存在的。

与马克思的资本观相比,资本的一般属性是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的物质属性(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产生剩余价值属性的组合,而资本的特殊属性则体现了马克思的“资本是一种制度的象征”这一观点,只是相比之下,这一概念更加扩大,更加具有普遍性,不再仅仅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剩余价值这一名词已被资本增值所代替,资本的所有者也不再仅仅是少数资本家,而是扩大到全体人民。但是,必须注意到,无论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谁,资本都具有不断增值的属性,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资本的一般属性不会为其特殊属性所改变,资本的一般属性是资本存在的前提基础,也是资本的特殊属性得以存在的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可为资本作个如下定义:资本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够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的客观存在,而且,由于其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所有权归属不同,使其价值增值具有不同的内容。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