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著作权问题
A. 五朵金花的影片争议
旧案:电影片名纠纷
1959年,中国出品了一部后来红极一时的电影,《五朵金花》。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当时各个电影厂正在摄制献礼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拍一部反映云南大理少数民族生活的喜剧片,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推荐了赵继康王公浦夫妇来编剧本,因为这两位剧作家曾经去过大理,当时人也正在云南。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夫妇俩排名总是为夫的在前,为妻的在后,但这对夫妻不是,妻子赵继康排在前面,丈夫王公浦排在后面。话说1959年4月,两位剧作家接受了任务,只用了一周时间就编出了故事大纲。据说他们最初设计了12个女主角,片名叫“十二朵金花”,后来改成“七朵金花”,最后又改成“五朵金花”。金花是大理白族女性常用的名字,五朵金花就是五位白族姑娘,她们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可爱。电影出品后,轰动一时,曾在46个国家上映。
1974年,云南一家卷烟厂出品了“五朵金花”牌香烟。
1983年,“五朵金花”被卷烟厂正式注册成卷烟商标。
2001年,赵继康、王公浦两位剧作家控告这家卷烟厂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
赵继康、王公浦,他们因“五朵金花”而成名,又因“五朵金花”而离婚,晚年了还为它一波三折打官司。两位老人不只一次走上法庭,但每次的关键问题都是同一个,就是 “五朵金花”作为一部电影的片名,到底受不受法律的保护。《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是作品。问题是,卷烟厂出产的不是电影作品,是卷烟,“五朵金花”作为电影名称,被卷烟厂使用行还是不行呢?
关于作品的名称权,其实在《著作权法》根本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关于作品的名称到底受不受法律保护的问题,基本上是一笔糊涂帐。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发达的英美法系国家,对作品名称也不提供著作权保护。在中国,《著作权法》并没有明文禁止文学作品的名称在一个人使用后,其他人就不可以使用。
本案,“五朵金花”名称权案,在中国法律学术界引发了一场相当大的争论。关于“作品名称受不受法律单独保护”,学术界主要分成两派,持完全相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作品名称不应受到《著作权法》的单独保护,理由是《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是作品。作品名称仅仅是作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不能单独作为著作权的客体。认为作品名称应当受《著作权法》单独保护的专家指出,《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四项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就包含不得歪曲、篡改、删略作品名称的含义。而且,好的作品名称对作品本身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常常耗费作者的大量心血。那么,本案法官是哪一派的呢?看了他的判决就知道了。
B. 问一个影写版邮票真伪的问题. (集邮/假票/牡丹/五朵金花/假邮票)
如果没有丰富的辨别经验,我倒有一个办法。
老纪特的牡丹属于大套票,低值的信销散票比较好找,价钱也不贵(大概5元以内),所以不妨随便买一张,然后用这个在放大镜下和新票仔细比较细节,要注意观察它的画面,看是否有较粗颗粒,细小字迹的线条是否模糊,另外刷色真品和伪品也有偏异的。只要有真票的样本,个人觉得用三十倍的放大镜观察没问题基本就不会是假的。
特61牡丹新全目前的市场价格大概是1500元左右。
影写版邮票的印刷特点及识别方法
影写版又称照相凹版,最初使用照相腐蚀的方法形成的凹版,因为照相凹版印刷的邮票效果与照相接近,所以称为影写版。随着印刷技术发展,用照相腐蚀的原理制作凹版渐渐被电子雕刻影写凹版取代。其特点是:版纹较深,网点较细,色彩、层次表现能力强。影写版克服了雕刻版色彩单一的局限,但由于版纹全部是由网点组成的,因此画面中的线条图案和文字的边缘参差不齐,呈现为锯齿形,深层次处形成水纹。这一欠缺恰恰成为区别于其他版别的最明显的特征。
辨别影写版的方法:1、尽量寻找票面的单色区域,确定一个颜色偏浅的部位,用放大镜观察网点,电子雕刻机雕刻出的网点外轮廓十分清晰,类似枣核状,但偏胖,网点的中心墨色比四周浅,有光照的效果,色调暗和色调明的地方的网点大小一致。2、在放大镜下注意观察画面上的文字和线条部分,边缘呈现锯齿形。
鉴别邮票真假,至少要掌握以下五个要素。
版别:邮票的印刷方法有雕刻版、胶版、凸版、影写版和影雕套印版。真假邮票最大的区别是,真票有立体感,邮票图案及铭文的墨层凸起,手感明显,图案清晰,图纹坚实,色彩柔和均匀;而假票网点粗大,字体变形,图案模糊,有叠色、露色等现象。
纸张:真邮票用邮政部门定点生产厂家专用的“涂料邮票纸”,它与一般的胶版纸、铜版纸在色泽上有明显差异。从纸张表面进行仔细观察,就能辨别真伪。
刷色:即邮票印刷产生的票面色彩效果。刷色是印刷工艺、纸张、油墨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主要是由油墨决定的。真邮票色相正,色泽浓艳;而假票由于用普通油墨胶印,难免颜色暗淡,色相不正,而且又会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透过20倍放大镜观察,图纹往往显示彩色网点。
齿孔:包括齿形、打孔方式与齿孔度数。邮票的齿形大有文章。邮票印刷厂的打孔设备有严格的工艺标准,所打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备同等的技术条件,只能将就凑合,目测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呈现出槽形、多边形齿孔。
背胶: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是在票背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以冒充背胶,但没有黏性。也有的是涂刷胶水,因手法拙劣,连齿孔纸毛也沾上了胶水。对一般造假者来说,要不走样地均匀涂刷背胶并非易事,而要调制出配比正确、胶色逼真的胶料难度就更大了,故假邮票往往无背胶。应有背胶而没有背胶的邮票尤其值得注意。
C. 史学界的五朵金花是谁
不是指认,是指中国历史学中的五个问题。
“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五朵金花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参见《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
古史分期问题:“战国封建说”、“西周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等。关注的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和社会形态学说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历史,并由此说明中国革命与历史的前途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主要说明即使没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能发展到资本主义去,即中国历史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所规定的路线前进,这一理论具有普世性。
农民战争问题: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上的造反者翻案,论证农民在当前革命中的地位。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和汉民族形成问题也承担着同样的意识形态使命。
“五朵金花”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比如古史分期问题,使本来资料最为贫乏的先秦、秦汉史率先得到最为清晰、精细、深入的清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直接催生了明清社会经济史这个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海内外公认的学术成就;农民战争问题使以往受到忽视的下层民众的各种材料得到重视和整理,与国际史学倡导的“由下而上地看历史”潮流不谋而合。而且,从这一时期唯物史观派的总体治史理念、为学旨趣、作业方式来看,重视重大问题研究、重视长时段研究、重视社会经济史研究、重视宏观整体研究、重视由下往上看,等等,都与年鉴学派属于同一种研究范式。这一点也是应当看到和肯定的。
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曾发表文章,论述过此类问题。其有一句结论:是“假问题”,但在论证假问题时,显现出“真学术”。
D. 《五朵金花》的两位编著是否对作品《五朵金花》享有著作权
E. 我的网站名是否可以和别人的重名
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的。网站名称涉及到一个作品的名称权问题。作品名称是否享有著作权专在学术界有争议。在属一般情况下作品名称是不享有著作权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这个名称有自己的独创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使用了这个名称,比如五朵金花,那就有侵害著作权的嫌疑。正常情况下是没有的。
F. 五朵金花 的两位编著是否享有著作权
享有著作权里面的署名权。
G. 史学问题五朵金花
1、概括
“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参见《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
2、“五朵金花”的意识形态使命
古史分期问题:“战国封建说”、“西周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等。关注的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和社会形态学说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历史,并由此说明中国革命与历史的前途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主要说明即使没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能发展到资本主义去,即中国历史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所规定的路线前进,这一理论具有普世性。
农民战争问题: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上的造反者翻案,论证农民在当前革命中的地位。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和汉民族形成问题也承担着同样的意识形态使命。
3、原因
第一,权力中枢(主要是毛泽东)对史学的兴趣。毛泽东对史学的期待是注重现实、推崇致用。他关于中国历史的一系列见解成为史学界的轴心,指导、规范、覆盖着中国史学界,传播、阐释、学习这些见解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当务之急。这一时期的史学论战都与毛泽东的这些见解有关。
第二,“五朵金花”的绽放也来自于当时学者们对现实政治的全神贯注,养成了以服务现实为荣、以脱离现实(考据)为耻的治学取向和学术环境。
4、“五朵金花”问题与“欧洲中心论”
“五朵金花”的共同特点:“以论带史”,用中国的史料与事实来印证西方历史模式或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的某些论断,将西方模式视为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将中国历史和史料置于被动、消极乃至从属的地位。
西方模式的问题:是东方主义的产物,是从西方的幻觉出发对东方历史的一种重构。东方主义是“西方控制、重构和管辖东方的一种方式”,是西方关于东方世界的“种种意识形态的假设、意象和幻想。”(参见萨义德《东方学》,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东方主义对东方历史的想象是:以严格管理“水利”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顽固结合和反商业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以村社为实体的公有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长期停滞、没有发展。与此相伴的观念,就是反复毁灭与重建,“野蛮”、“愚昧”、“未开化”或“半开化”、“残忍”、“普遍奴隶制”等等。结论就是: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东方的一切民族要么灭亡要么西方化,没有其他选择。这样,东方的历史与未来就被纳入了西方的轨道。从本质上说,这种模式和理论是“欧洲中心论”的派生物。历史和事实都已经证明,这种理论是没有根据的。
不幸的是,中国史家在当时相信这个模式和理论,并将之简化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这样,当西方历史成为“标准”和“正常”之时,中国历史就成为“特殊”、“例外”和“早熟”的了。中国历史的意义只有在和欧洲历史进行比照时才能被发现,从而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的东方理论也是在他的时代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论”的假设之上建立的,不管他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不过,我们在指出这一点时,要充分肯定马克思理论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类学、社会学价值。
5、“五朵金花”的学术价值
“五朵金花”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比如古史分期问题,使本来资料最为贫乏的先秦、秦汉史率先得到最为清晰、精细、深入的清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直接催生了明清社会经济史这个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海内外公认的学术成就;农民战争问题使以往受到忽视的下层民众的各种材料得到重视和整理,与国际史学倡导的“由下而上地看历史”潮流不谋而合。而且,从这一时期唯物史观派的总体治史理念、为学旨趣、作业方式来看,重视重大问题研究、重视长时段研究、重视社会经济史研究、重视宏观整体研究、重视由下往上看,等等,都与年鉴学派属于同一种研究范式。这一点也是应当看到和肯定的。 我没有找到什么文章。
H. 史学“五朵金花”的历史地位到底有多重要
在中国当代史学史上,“五朵金花”是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汉民族形成等五个重大理论问题的集中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于五六十年代,嬗变于八九十年代,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显示出旺盛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某些质疑甚至否定“五朵金花”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五朵金花”研究是用西方历史理论之“履”,削中国历史实际之“足”,结果只能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四不像”。有人干脆将“五朵金花”贴上“假问题”的标签,打入另册。甚至有人认为,将秦代至清代称为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最大的“冤假错案”。种种观点不一而足。这些论点大多根据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西义和古义,来评判中国史家的“五朵金花”研究,指责这些研究“僵化肤浅”。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五朵金花”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其中涉及的中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异?这是一个伴随“五朵金花”而来的问题。其实,马克思主义史家并非没有注意到这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被赋予特定学术含义的核心话语与其本义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史家看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这些区别已逐渐成为基本常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激烈论战后,中国无奴隶社会、无封建社会的观点不仅没有被广大学界接受,而且渐趋淹没无闻。相反,唯物史观的基本话语逐渐被广大学人接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根本基石也在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日渐稳固,显示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那些以西方理论产生时的含义来反观和审视“五朵金花”研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得出的认识,既是片面的、机械的,又是简单的、武断的,除了重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陈词滥调之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
“五朵金花”是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实际而成功构建新话语、新理论的典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史家对诸如“封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阶级”、“阶级斗争”、“民族”、“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等术语进行了改造和嫁接,并赋予了新的含义,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基本逻辑工具,前所未有地成功构建起探讨研究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学术话语体系。“五朵金花”因其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可贵探索,第一次使得中国人对自身的文明发展历程看得如此清楚、如此真切,培育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而具有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若将“五朵金花”研究放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量,放到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一元多流的历史发展路径框架下加以探究,或许会得出更加富有说服力的判断。
关于“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不仅没有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学术话语的转换,变成无意义的“假问题”,相反随着人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愈发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的包容性和阐释力。
回应时代主题
有人以马克思从来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概念等观点,试图否认“五朵金花”研究的必要性。有人则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有关中国社会形态的理论归结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单线发展论,并横加指责,甚至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都是建筑在“欧洲中心论”基础上的。这些否定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资本主义萌芽的诸种观点,都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引起广泛讨论,引起激烈论战。现在的事实是,无论这些否定者如何阐述其观点,却始终未能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与话语,更拿不出运用其观点阐释中国历史道路的宏观性研究成果,尤其拿不出通史性成果。唯物史观的基本话语与研究范式始终不失服膺者和捍卫者,“五朵金花”研究致力于探讨的问题至今也仍在如火如荼地探讨着,不断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五朵金花”研究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贯通性研究,仍然是最有说服力的,其研究理念、基本观点和价值判断仍是人们认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出发点和普遍遵循。
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和阶级分析法,是阐释五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锐利理论工具。正如有学者所讲,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代表的“五朵金花”研究,事实上就是对“中国能现代化吗”这个恒久问题的探讨,只不过这个讨论变换了论说方式和学术语言。以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能够轻而易举地抓住问题的实质: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最终的问题指向究竟是什么?很显然,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绝非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简单套用和机械模仿,而是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深层次思考与探讨,是对近代中国时代主题的回应与关切。更有研究成果指出,现代世界并不是由西方独自缔造的,而是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原发性的现代化决非西欧一条道路可走。因此,“五朵金花”研究也就是在探索中国逐渐走向现代世界的途径与过程,具有内在的原发性驱动力。这一认识极大地拓展了“五朵金花”研究的空间,将“五朵金花”研究从线性发展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大大提升了相关问题研究的世界意义。
中国当代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与现实模式。中华民族在充满信心地面对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和风格,构建具有中华民族气派和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形态的艰巨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也是在延续“五朵金花”研究曾经成功构建起国人自信心的努力,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个时代的学术,有其发生、发展、嬗变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同的时代之所以对“五朵金花”研究揭示的问题表现出持之以恒、不绝如缕的研究兴趣,也正说明了这些问题乃是事关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大命题,需要根据时代需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水平,取得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研究成果。“五朵金花”研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研究具有发覆之功,成功构建了一个时代学术研究的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并对西方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当今时代进一步深化历史研究、构建适应新时代学术话语的前提和基础。
彰显史学时代品格
19世纪以来,西强中弱的整体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便在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西方武力不能奏效的形势下,西方列强也没有放弃瓦解、分化中国的图谋,而是寄希望于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西方强势话语不断变换着面貌,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历史观、价值观加以冲击与否定、腐蚀与改铸。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告别革命论、欧洲中心论、东方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全球化、“普世价值”等,都没有改变其腐蚀和否定中国主流价值、学术话语和发展道路的基调。
就拿兴起于西方的国际汉学来说,正如有学者所言,它既有意无意地受到其本民族不同历史经验的影响,又受不同地区汉学学术传统的制约,因而无不是站在以西方为主体的立场之上。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种改换面貌的西方话语表达形态,不少学者采取了一味追求和模仿,甚至全盘接受、照搬照抄的态度。在笔者看来,一个时期以来盛行的“汉学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推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如果我们对这些舶来之物不加区别地悉数接受,甚至对这种“汉学热”持以某种崇拜心态,那就不仅起不到繁荣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的作用,而且不利于我们的学者建立学术自信。在此背景下,史学界对“五朵金花”基本评价发生重大分歧和激烈争鸣,也就在所难免。
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和优秀遗产为土壤,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秀遗产为根基,在借鉴外国史学优秀思想基础上,培育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彰显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时代品格和学术风貌。“五朵金花”讨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当代史学最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通过“五朵金花”研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成功构建了至今为止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理论阐释力的研究范式,创造出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文化成果。历史上的“五朵金花”研究尽管存在某些时代局限性,但从整体上看仍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和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是当代中国史学上的一座“富矿”。
I. 作品名称是否受法律保护
《五朵金花》电影剧本的作者得知后,以卷烟厂侵犯其著作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争议的焦点是:电影剧本《五朵金花》作品的名称是否单独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法院审理认为,电影剧本《五朵金花》作品名称不能单独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为什么电影的名称不受法律保护,其中的法律根据在什么地方呢?笔者就此略陈己见。
第一,名称是否受法律保护,要看其是否具备单独成为一部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要素。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品。所谓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将其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本案所涉及的是文学作品,它是指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内容的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创作成果。由此可见,一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独立完整的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能独立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内容;二是具有独创性。电影剧本《五朵金花》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但“五朵金花”一词并不具备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要素。首先,“五朵”和“金花”,其文字上不能独立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内容;其次,在云南,众所周知,“金花”作为白族妇女的称谓,古已有之,并非剧本作者独创。因此,“五朵金花”一词只有与作品内容一起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字作品。
第二,“五朵金花”一词并不构成《五朵金花》电影剧本的实质或者核心部分。即便作品的名称(或者其中一部分)并不具备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要素,但是,只要它构成了该作品的实质或者核心部分,仍应予以著作权法保护。这一点在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剽窃了他人的作品时,尤其应当予以审查。“五朵金花”一词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均不构成《五朵金花》电影剧本的实质或者核心部分。如果对其单独给予著作权法保护,禁止他人使用“五朵金花”一词,既有悖于社会公平理念,也不利于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第三,卷烟厂的行为既不损害原告的著作权,也不妨碍原告行使其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十条对著作权所包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了列举式规定,即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一共十七项;第四十六条、四十七条又列举规定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无论从原告权利的角度考查还是从著作权侵权行为表现形式的角度考查,被告的行为都不损害原告著作权中任何一项人身权或财产权,也不妨碍原告行使其著作权。
综上推之,一部作品的名称如要得到著作权法的单独保护,必须具有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第一,该名称具有单独成为一部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要素;第二,该名称构成了作品的实质或者核心部分。本案并不存在上述情形。笔者将这一观点称为“二元化标准”。本案的审理实践证明,在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下,二元化标准是可取的,其可取之处在于:它既合理地保护了作品的名称,又不至于使一些新词和短语被独占。这表现在,一方面,对于能独立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内容、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名称,著作权法给予单独保护。另一方面,对于诗词歌赋这类短小精悍的文字作品,其名称本身就有可能构成了作品的实质或者核心部分;在同类作品上使用该名称,即构成侵权。
与上述观点相反,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名称,就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单独保护。笔者将这种观点称为“独创性标准”。独创性标准的问题在于,在纷繁的作品中,仅仅具有独创性而缺乏独立表意功能的作品名称并非罕见,这些名称往往表现为新词和短语,如果给予其著作权法保护,将使这些新词和短语被著作权人独占,这有悖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如果排除具有独创性的新词和短语,对作品名称的保护,必然回到审查该名称是否具有单独成为一部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要素;或者该名称是否构成了作品的实质或者核心部分。这样的标准又落入了二元化标准。
从我国著作权法甚至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看,“五朵金花”作品名称是不能单独予以保护的。但一部作品的名称是否可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商业价值?这却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法律问题。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看,保护的客体越来越宽泛,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例如,传统民法认为,企业名称权如同自然人姓名权一样,是一种人身权而非知识产权。在民法通则中,这两种权利被规定在第五章第四节的“人身权”当中,而非规定在该章第三节的“知识产权”中。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八条规定:“厂商名称应在本联盟一切国家内受到保护,没有申请或注册的义务,也不论其是否为商标的一部分。”将厂商名称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这个例子从一定层面上说明,对于那些原本并不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名称,特别是那种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经过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反复使用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名称本身已经变成广为人知的显著性用语或用词,此时,该作品名称可能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价值。这种商业价值的形成,是基于人们辛勤的智力劳动。对任何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无形知识财产和相关精神权益给予保护,是知识产权法律的职责。因此,并不排除将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作品名称用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加以单独保护。
J. "五朵金花"什么意思
“五朵来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自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参见《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
(10)五朵金花著作权问题扩展阅读:
意识形态
古史分期问题:“战国封建说”、“西周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等。关注的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和社会形态学说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历史,并由此说明中国革命与历史的前途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主要说明即使没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能发展到资本主义去,即中国历史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所规定的路线前进,这一理论具有普世性。
农民战争问题: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上的造反者翻案,论证农民在当前革命中的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和汉民族形成问题也承担着同样的意识形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