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权补偿归谁
① 土地使用和支配权归谁
你家包括那家人家都只有该耕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专归集体所有,将属来征收土地补偿也是给村集体的,一般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专款专用,不是全部发放到村民手上的,给到个人的一般是青苗补偿等对地上附着物的补偿。
那户人家相当于土地办承包权转让给你们而已,你们可以按照承包合同约定对土地进行使用进行耕作种植等,也可以依法再流转承包使用权,但是不享有土地所有权。而且不能将农用地用作建设使用。
② 国家征收农民土地赔偿金归集体所有还是归土地使用权的人所有
应该是归土地使用权所有者拥有。也就是分到个人的土地征收款归个人所有,集体的土地征收款由集体平分。
③ 土地使用权归谁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该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根据你的叙述和上述法律规定可知,你所开垦的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村委会,村委会有权将其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王某。王某承包该土地后,有权依法占有、使用该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剥夺和限制他的这些权利。而你在没有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的情况下,自行将荒山开垦使用,不具有合法的使用权。因此,你应该将该土地交给王某使用。但是,鉴于你开垦荒山有一定的投入,村委会或者王某应该对你开垦荒山将荒山变成可耕地的增值行为给予适当的补偿。
④ 土地互换后国家征用,补偿款归谁
承包方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土由于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因此这部分补偿是归村集体所有的,如何分配由村民会议决定;安置补助费是支付给被安置人口的,是对承包经营权人失去承包经营权的一种补偿,因此这部分补偿是要支付给承包经营权人的;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是对土地上的附着物的一种补偿。
首先,互换要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与其他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土地互换,是无效的,其次,以互换的方式流转,应到村委会进行备案,并可以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登记手续,但未办理备案或者变更登记的,并不影响互换的效力;最后,互换双方原有的承包关系消灭,新的承包关系产生。
(4)土地使用权补偿归谁扩展阅读:
2001年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分配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
2001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村民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问题与村民委员会发生纠纷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答复》均明确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因收益分配产生的纠纷,属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
当事人就该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此即人民法院受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
但是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也就是说,村民小组才是村级组织的最基层机构,在兴安镇畔塘村委会,最基层的就是第15村民小组,它在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原生产队)职能活动时,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原生产队)法人资格。
而目前并不是第15村民小组与第6生产小组的村民之间存在收益纠纷,存在纠纷的是第1-5生产小组与第6生产小组之间,简单来说就是村民之间的收益纠纷,所以与上述的法律解释精神不符,法院也就不予立案了。
⑤ 土地补偿款到底归谁
农村土地不是你家的,你家只有使用权,也就是不是完全的产权版或所有权。权
你父母的使用权用地,先是你与之共同生活代耕(老人没有能力了),后去逝了你又承接了使用权。
在没有利益时,在为父母代耕时他们“躲猫猫”了,现在有了补偿了又来“红眼病”了,劣性。
你说他们胜算有多大?你当法官他们能胜吗?
但是如果利益很大,你愿意情况下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也可以的。
⑥ 土地补偿费该归谁
这种土地原承包给你的承包方式应该是以其他方式承包的,按你所说上述规定,土地补偿费全部归集体经济组织。
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三条“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的规定,因你原来承包这块土地时,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作了一努力,应该对你进行提高生产能力给予补偿,这种补偿你与村里具体协商应该可以获得3000元至5000元每亩的补偿。
⑦ 请问土地使用权该归谁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第六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三)因撤销、迁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另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⑧ 土地补偿费归谁
土地补偿费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部分(含安置补助费内),应当归容农民集体共有;
二、土地是农民承包经营的。地上农作物的补偿部分,应当归承包者所有。
《土地管理法》
第八条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⑨ 没有土地权属,只有土地使用权,征收补偿费应该归谁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专费。属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六条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收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⑩ 土地使用权归谁所有
现在的土地使用权归原承包户,理由如下:
《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
本条第1款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这一规定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一规定,除法律对承包地的收回有特别规定外,在承包期内,无论承包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家庭还存在,发包方都不得收回承包地。如承包方家庭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死亡的;子女升学、参军或者在城市就业的;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承包方在农村从事各种非农产业的;承包方进城务工的等,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农户家庭没有消亡,发包方都不得收回其承包地。但因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的,为避免已有承包地的承包方的继承人因继承而获得两份承包地,允许发包方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会不断增加,对于承包方全家离开农村,迁入小城镇或者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其承包地能否收回的问题,本条第2款和第3款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做了规定,以避免发包方随意收回承包地。
本法所称的“小城镇”,包括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关于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其承包地能否收回的问题,中央有关文件曾指出,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对补充提问的回答:
我在上面已经回答了,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在承包期内,你们全家迁入县级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如果你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你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另外,按照本条第四款的规定,在承包期内,你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你家在承包地上有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你有权要求发包方给相应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