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的幽默
❶ 我要做一个代理维护知识产权的客服的新人,我该怎么又幽默又轻松的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呢我叫张海英
儿子跟我说:“我长大了要娶100个老婆,游泳的时候都穿比基尼,爽死了。”
我跟他说:“儿子,志向远大是好的,但是你要有那实力,我努力了半辈子,也就娶了你妈一个人。”
“那你也这么想啦?”
“是啊。”
“好啊,你给我100块钱,我就不告诉我妈。”
❷ “世界第一”的专利是不是比较搞笑
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300万件,数量升为世界第一,“为中国专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与此同时,“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其数量之多可能占到了所有授权专利的50%,甚至80%以上。(7月31日 中国经济周刊)
套用一句广告词:“专利”虽好,不要贪杯哦——毕竟“专利”不是黑孩子,它和GDP和核心技术自有率和相关科研指数基本是有血缘关系的,“世界第一”这个帽子虽好看,但乱戴也很危险。尽管此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回应说“我国垃圾专利比重超过50%这样的消息是严重违背事实的”,但我们的“垃圾专利”显然已经病得不轻了。
我们“世界第一”数量的专利申请之所以能“闪亮登场”,不外乎三个因素:
一是中国特色的“专利概念”,我国专利法中的“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在欧美,后两者一般不称为专利,也不适用专利法。我们的“垃圾专利”显然更多地滋生在“外观和新型”这两个级别较低的领域;
二是充满寻租漏洞的专利审查制度,发明专利采取实审,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仅是“形式审查”,只看程序正义,不管内容是否有操作价值,也不管该专利是否已名花有主——虚审又带来“信息不对称”,结果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领域的纠纷几近常态,至于理论上节约行政成本的初衷,在企业无休止的纷争里埋了单;
三是“数字政绩观”连续剧里的“数字专利主义”,科研单位、地方政府鼓励专利申请的资助政策量化彻底,以“量”取“财”,专利申请异化成“跑马圈地”的“套钱”游戏早成了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