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撤销
1. 可撤销合同有规定法律期限吗
合同可撤销的期限是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本规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内,不存在期间的中断或者中止的问题,这“1年”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不能要求延长该期间。
2. 在合同法中,要约的撤销和撤回有什么区别
要约的撤回,指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要约人使其不发生法律效力而取消要约的行为。《合同法》第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要约的撤销,指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后,要约人使其丧失法律效力而取消要约的行为。《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合同法》第19条同时规定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要约的撤回与要约的撤销的区别在于:
1.从表现形式上看,要约撤回发生在要约到达(或刚刚到达)受要约人之前,而要约撤销则发生在要约已经到达受要约人,受要约人尚未发出承诺通知之前。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在要约尚未生效(或刚刚生效)时发生的,而后者则是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
2.对于要约不得撤销的两类情形,应当准确记忆。特别是要求受要约人不仅得“有理由认为要约不可撤销”,而且要求“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两个并列条件缺一不可。
3. 属于《合同法》规定可以变更或撤销的合同为( )。
C
ABD都属于是无效合同,C属于是可能变更可撤销合同。可撤销合同的种类包括:(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4. 合同法中关于可撤销合同中撤销权行使的规定有哪些
两者虽来然都叫撤销权,但是其涵义和作自用是截然不同的。
(1)合同履行中的债权人的撤销权是合同保全的一种方式,即因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实践中如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导致其对债权人的债权无法清偿的,法律赋予债权人以撤销权,可向法院起诉债务人,要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不当处分其财产的行为,这样就会使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得到恢复,债权人的债权的实现就得到了保障。
(2)可撤销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存在瑕疵的效力状态,适用于合同成立后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者一方的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变更合同的有关内容或者将合同予以撤销。如果当事人选择撤销该合同的话,其具有的权利就叫做撤销权,一旦行使了撤销权,为法院所确认,则双方的合同变得自始无效,对于双方都无约束了。
5.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有什么定义上的区别
当然不正确了!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你应该分清楚,《合同法》版调权整的是合同行为;《民法通则》除了合同行为外,还调整其他民事行为。
《合同法》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民法通则》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
如果要评价合同行为只需要看《合同法》怎么规定,要是评价合同行为以外的其他民事行为才需要看《民法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