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协议
Ⅰ 退位后安置在学校工作的正式职工是属于全民所有制职工还是全民合同制职工,这两者有区别吗
应该是复看你是什么编制吧制
学校的正式工,非教师吧,可能是事业编,也可能是工勤编
好像现在的事业编人员每个月还是要交一点点社保的
貌似什么失业保险之类的
其他的和公务员差不多
都有公费医疗
但退休后就很难说了
这几年事业单位一直在改革
好象是社会化方向改
但学校有些地方是向公务员靠拢的
建议:最好是问本单位管人事的
Ⅱ 《烧饼歌》的全部大意是什么
《烧饼歌》是刘伯温与朱元璋关于明朝国运对答的一部诗歌体预言,它不仅揭示了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甚至对明清之后的若干年的历史都有预言。这些预言准确无误,但又有很大的模糊性。
在《烧饼歌》中,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此后的大明王朝将连续出现兄位弟承的现象。朱元璋遂问道:莫非是父子相互争夺皇位吗?那么,大明王朝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刘伯温大笑: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直,至此天下未已。朱元璋问:何为?刘伯温对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
这番君臣对话中,“树上挂曲尺”解释为树上挂着一个姓朱的人,暗喻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亡;“遇顺则直”则是遇到大清的顺治皇帝,就彻底结束了。“未已”结束的意思。“万子万孙”指的是万历皇帝的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孙子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暗示着大明江山传至朱由校即止;“祖宗山上贝衣行”,这里的“祖宗山”,是指一个“崇”字,“贝衣行”,单指一个“祯”字;“公侯不复朝金阙”,是指所有的王公大臣将不会在上朝或朝拜皇帝;
“十八孩儿难上难”,这句话说明大明王朝在惨烈的皇权博弈之中传承了十八个皇帝,至此就风消云散了。当然“十八孩儿”还意喻为十八子,其实是一个“李”字,兑卦方位属西,就是说将要有一个李姓之人自西而来,取大明天下而代之,此人就是李自成。
至于有人说还预测了清朝的国运,共产党的创立等,应属牵强附会,是对刘伯温的神化。
拓展资料
《烧饼歌》与《推背图》《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梅花诗》《藏头诗》《黄蘗禅师诗》并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书”,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本奇书。
中国历史中六大预言家:西周开国元勋——姜太公,战国不老的传说——鬼谷子,汉朝首席功臣——张良,三国第一谋臣——诸葛亮,大唐第一军神——徐茂公,以及元末明初杰出的军师——刘伯温。
Ⅲ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 奥巴马怒了:你们说,奥巴马发怒,管用吗,你已经退位了,你什么
表示一下呗
这事美国干的不地道
找个人来展示一把美国良心
Ⅳ 孙中山的问题
无论他是什么党的,只要是对中国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就是一个伟人,版就值得我们去纪念。权
孙中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他领导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以致最终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他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出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Ⅳ 清宣统帝协议退位提出了哪些优待条件
http://hi..com/changchao136/blog/item/5b55fd199ae23c7adab4bd9b.html 1912年2月12日,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创立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 於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由於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皇太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共三道,辞位正文,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凡二百九十七年;自爱新觉罗福临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史载:“在大清帝国建国267年后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流着泪,在这养心殿中宣告清帝退位诏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除十六国之外,通过皇帝退位改朝换代,并有官方正史可查的退位诏书,仅见十份。隆裕颁布的退位诏书,是最后一份。在世袭制社会中,一个特殊存在的禅让制度,集中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个较长的大分裂时期以及该时期前前后后的时间内。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奂退位,魏国历时46年。司马炎称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曹奂的退位诏书记载于《晋书》武帝本纪,此诏书并非皇帝亲自降诏,而是命太保郑冲持诏书献于晋王司马炎。书中阐明了历史上天命的传承经过,曹奂自己用“我不敢知”掩盖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称赞司马懿功勋卓著,对曹魏王朝的贡献,然后大讲天命,强调皇位传承的轮回。隆裕太后宣布的退位诏书,是由著名的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幕僚杨廷栋捉刀。杨廷栋,清末举人,留学日本。归国后,以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而为张謇所器重。杨廷栋受命起草诏文后,经张謇润色,再由袁世凯审阅后交与隆裕太后宣读的。《退位诏书》的大意是: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回应,国内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派人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但是两月以来,还没有议出妥当的办法。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也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我又何忍因一姓之尊荣,而有违广大人民之好恶?今天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今派袁世凯总理大臣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的来说,是期待人民安居,海宇平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样,我与皇帝也好退处安闲,优游岁月,受国民之优礼,亲见大治之告成,这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安定局面。该退位诏书是中国十大诏书中写得最为酣畅、淋漓尽致的。历史学家阎祟年在评论这一诏书时说:“一代皇朝之终结,说得如此之轻松,如此之清雅,极致文思,颇为得体,可谓大格局,亦为大手笔!”在隆裕代表大清王朝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的同时,由任北方议和的全权代表唐绍仪(后任袁世凯政府第一位国务总理)草拟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的文书也一并公布于世,优待条件一共有8款,其中主要的内容有:溥仪辞位后继续保持“大清皇帝”的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皇室每年费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付;皇帝暂时居住紫禁城和仍可役使太监宫女等。我们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1911年),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历史学家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里提出了一个涉及隆裕的问题,他说:这清史很奇怪,第一个巧合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在抚顺,清朝的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了;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个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说努尔哈赤要修堂子,挖地基挖出一个石碑,上头写了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材料、汉文材料、朝鲜文材料没有这个记载,纯属于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清朝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光绪的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宣统他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因此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第一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从这个角度来说,蔡东藩的话也还有点意思,这也还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人意?我说就是历史的巧合……”
Ⅵ 慈禧作为清朝的太后,是凭借什么做到什么事情都是她说的算
慈禧一个女人掌权四十余年,让大清这条破船在“三千年惊变”的惊涛骇浪中撑了这么久,绝对不可能是一个笨蛋,肯定是一个极其精通权术的聪明人。很多人看史书,总觉得那些历史人物怎么这样那样的愚蠢,比如慈禧太后,在“庚子之乱”中怎么会蠢到同时向世界各国宣战呢?其实历史的真相远没有我们看到的表面那么简单,看似一系列愚蠢操作的背后,是当事者的精心设计,只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其中内幕罢了。
再看后续事态发展,在奉旨围攻各国公使馆的时候,不明真相的义和团倒是很卖力,可慈禧的心腹荣禄,掌控着京师军队却根本不出力。有专家说荣禄也知道慈禧的命令不对,所以阳奉阴违,暗中极力保住洋人。开什么玩笑,荣禄是慈禧最重要的心腹,甚至有传言是慈禧的旧情人,是最了解慈禧心思的人,怎么可能阳奉阴违呢?怎么会在这种重大事情不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呢?
真实情况就是:荣禄完全领悟了慈禧的心思意图,或者说他接到了慈禧的密旨,所以他表面上也在派军队进攻公使馆,其实却是围而不攻,假打真帮。真正目的是扣住这些公使作为人质,警告西方各国你们不要逼我,逼急了我把这些人质全干掉,什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破规矩老婆子疯起来不管那一套。
荣禄的使命是保全自己的军事实力,这可是慈禧的嫡系军队力量,绝对不能有失,同时把这些人质牢牢控制在手里,监控事态进展以免失控。使馆最危急的时候,荣禄暗中给各国公使送水送粮,甚至给义和团背后捅刀子,努力和各国公使搞好关系,不让事态扩大,避免对方伤亡惨重而彻底翻脸,为将来和谈作准备。如果人质死了就不是人质,变成催命符了,同时也表明立场,把老佛爷自己和义和团做某种切割。
其他不听话慷慨激昂的各路人马,让他们去打,借洋鬼子的手消灭他们,当他们的人马都拼光了,荣禄就可以出来收拾残局总揽一切了。
后面的事正如慈禧所预想设计:不明真相的义和团一哄而上,可见识到了洋人的厉害,被打残了,打怕了,又被清军夹击,最终一哄而散,当然洋鬼子也死了不少,一切尽在她老人家掌控中。
再说南方,李鸿章接到开战的命令后,这种老滑头当然不上当,这明摆是一个坑,打死不也来,军队是他李鸿基自身权利地位的根本所在,不容有损。前不久北洋水师怎么败没的,其实就是让朝廷和日本两下夹击,同时李鸿章又想着保存实力一再退让,极力避战,导致输个精光。和来自乡下的义和团不一样,李鸿章常年和洋人打交道,见过世面,深知洋人的厉害,这次如果奉旨北上和洋鬼子打起来,把自己剩下的家底也打没了,那李鸿章就彻底完了,洋鬼子可比太平军捻匪厉害多了,僧格林沁这么牛八里桥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他李鸿章绝不会重蹈覆辙。
李鸿章混迹官场多年,自然也是权谋太极高手,所以他反将慈禧一军,称:此乱命也!
什么意思?这是乱命!也许是说这不是慈禧和皇帝下的命令,也许是说这命令是酒后胡言乱语,反正是不合格不正常的命令,为了保全我大清,为了我南方百姓的幸福安宁,我李鸿章不接受乱命。你们看看,我李鸿章多么大义凛然,说话多么漂亮,他既保全了实力,又保全了名声,慈禧你想毁我名声,损我实力,门都没有。
为壮大声势,他还拉上了多名南方都督实力派,象张之洞刘坤一等,搞了一出东南互保,为什么东南互保协议这么快就达成,因为大家的地位处境和心思其实和李鸿章都是一样,保全自己的实力,让朝廷和洋鬼子斗去吧,只要保住自己的实力,就能稳坐官位,我不起兵反朝廷,但也不容朝廷损我权力富贵,不要干涉我藩镇的内部事务,和当年唐朝的藩镇做法一模一样。所以大家心领神会,没有几天功夫就结成了东南互保同盟。
这样一来,慈禧算计落空,也是无可奈何。
慈禧唯一没想到的是,义和团实力太差,和洋鬼子没得打,一下子就崩了,洋鬼子又攻进北京,逼得她再次仓促西逃。毕竟慈禧这般棋下得太大了,不是她一个人能掌控的。不过她能设计出这样一盘大模也算女中枭雄了。
当然,慈禧的宣战至少大部分达到了她的目的,消灭了义和团,朝廷里对她怀有异心的实力反对派也被她趁机清除掉了,保住了自己的权力,暂时稳住了大清在北方的统治,这盘大棋虽然惊险,基本成功。
洋大人被她这么一哭二闹也有些怕了,不管中国怎么闹他们总是要派公使驻扎北京打交道的,而有公使这些人质在慈禧手里也有些发毛,反正他们只要一个听话的中国统治者,而慈禧已经杀掉主战派,签订“辛丑条约”表示,只要慈禧听话,换谁都一样。
慈禧可惜的是削除南方藩镇的目的没有达到,一盘大棋没下完她老人家就走了,她的对手李鸿章张之洞也都走了,慈禧和对手们的后来继任者继续下这盘没有下完的棋。因清廷削藩过急,引发诸藩强烈反弹,加上革命党双方合流,反而加速了清朝的崩溃。
武昌城内一声枪响,清朝灭亡。
Ⅶ 临终前溥仪的哪一遗愿惨遭拒绝,直到30年后才实现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命运非常坎坷。
溥仪小时候,被清朝统治者推上龙椅, 仅仅做了三年傀儡皇帝,便失去了皇帝的身份。也就是说,溥仪至始至终都没有行使过皇帝的真正权利。
溥仪退位后,并没有直接离开皇宫。按照退位时签订的协议,溥仪有权拥有紫禁城内一切财产,民国政府每年还要给溥仪发放几百万银元的“优待金”。
换句话说,溥仪尽管失去了帝位,可他仍还有很多宫女、太监在伺候。溥仪在紫禁城里无忧无虑过了几年,然后就开始了他悲剧的人生。
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临终前,溥仪提出了唯一的遗愿,他希望能够葬在光绪皇帝身边。
溥仪的亲人为此向上级发出申请,但是没有得到同意。溥仪的临终遗愿惨遭拒绝。
30年后,在溥仪妻子李淑贤的多次要求下,溥仪骨灰被迁到了光绪帝陵墓附近,距离只有2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