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协议 » 民俗解决纠纷

民俗解决纠纷

发布时间: 2020-12-19 13:07:03

⑴ 能否只遵守法律而不遵守习俗请说明理由!

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只守法代表是守法好公民!但是有时不遵守习俗可能不违法法律但会显得有伤大雅~如不遵守少数民族习俗!对于法律的精神中也蕴藏着遵守习俗……

⑵ 去柬埔寨工作怎么样

去柬埔寨工作比较靠谱,具体工作怎么样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整体而言柬埔寨是比较安全的。

在柬埔寨的华人华侨约有120万左右,其中80%以上与菠菜叶(谐音)相关的工作有联系。来柬埔寨的人,大致可以划分为几种人,一种是有过辉煌但是失败之后走投无路的人。一种是没文化、没背景、没关系的人。一种是完全好奇所以想要出国工作感受一下国外生活和工作气氛的人。


国外工作的注意事项

1、公司的合法性。公司在当地,是否有合法的营业执照,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2、当地的劳务签证。所选择的公司,是否如当地政府所规定的及时提交相关资料,申请合法有效的劳务签证

3、发薪时间。不管公司是以什么货币结算薪资,都要问清楚发薪时间,以及发薪是否准时。



⑶ 当法律与民俗有冲突时应如何

依法
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会有一点变通

⑷ 法律和民间习俗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最高行为准则,具有最高效力和强制执行力等;民间习专俗从法属律角度讲是习惯法,属于道德范畴,没有强制执行力,如乡规民约等。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有强制执行力。
在解决纠纷时通过法律途径依法做出的解决方案受法律保护由国家机器保证其得到实施,在民事纠纷中如果当事人不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等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在刑事案件中则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军队等机构强制执行法院的判决;民间习俗在民事纠纷中只能起到道德约束作用,如果当事人不执行也只会受到道德责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强制执行。
此外,就中国而言,在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在法律没有介入的情况下民间习俗依然有很强的效力。

⑸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如今民俗跟现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冲突

没有冲突挺好的,现代人还很追寻民俗的变化不是吗

⑹ 法律与风俗该怎么办冲突

法律至高 有冲突的风俗和法律 以法律为准 法律一般会有特殊文件规范来规定的 超过法律许可的范围 就要受到法律约束

⑺ 传统习惯的法律地位

可以参考以下文章《民俗习惯之司法适用》
一、民事习惯的基本问题界定

(一)民事习惯基本定义

简言之,习惯是在国家法之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逐渐养成,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并为某一社区或者整个社会普遍遵从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正确理解习惯的概念内涵应把握以下问题:

第一,习惯存在于国家法之外。习惯不同于国家法律,也不同于经国家立法认可而上身为法律的习惯,其本身只是一种被社会共同体承认的、受到社会成员遵守、具有一定规范效力的行为模式或准则;

第二,习惯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习惯,一定范围内、社会群体间具有普遍约束力,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对利益纷争解决具有指导意义。但习惯并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因而不具有强制效力;

第三,习惯的实施由社会成员保障。习惯作为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规则,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守,如果有人不遵守习惯,专门的机关一般不会给予非难,但社会成员则不会认可他。因此,没有得到法律化的习惯,并未有专门的强制机关保障实施,只能靠社会共同体保障。

(二)民事习惯与民事法律制度的关系

1.民事法律多源于民俗习惯

我国的民俗习惯与民事司法建设密切相关,可以说,民俗习惯是我国民事法制的重要渊源。在我国,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几千年里,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的诸多社会关系都处于风俗习惯的调整之下,这说明,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某种法的约束力。另外,清朝末年和民国七年前后全国的“民事习惯调查”就是为“变法修律”和为民国的民事立法做准备的。再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事立法的过程中,我国的许多法律条文也都是直接来源于民族风俗习惯,是对人们普遍遵守的风俗习惯采取法律的形式由国家加以认可的。

2.民俗习惯是民事法律的有益补充

就风俗习惯和民事法律的关系而言,民族风俗习惯,很多符合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内容就是国家民事法律的直接来源。而不太适合时宜的民族风俗习惯往往也被国家适当修正后而被作为民事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个地方的习惯有所差异。

此外,由于整个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国家的民事基本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民事习惯自身的特点,很多民事习惯并没有上升为法律,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解决民事纠纷,民俗习惯可成为民事法律的有益补充。

3.民俗习惯有助于民事司法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礼俗’社会,法律不可能成为解决所有纠纷的‘灵丹妙药’,法律以外的规则如蕴含着道德、情理的民俗习惯,即我们从法律或法理上所讲的‘社会公德’或‘善良风俗’,也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不容忽视的。” “在司法过程中,将善良的民俗习惯有条件地引入屯判领域,在不与现行法律冲突的前提下,运用善良风俗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将民俗习惯的合理运用作为对法律适用的一定补充。

第一,司法中适用民事习惯,有利于民事裁判认可和执行。民事习惯产生于日常生活,它符合民众生产生活需要,是民众普遍认可的价值准则的反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不违背现行法律强制性规定前提下,运用习惯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依据民事习惯得出裁决,将更加符合当事人预期,更容易被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

第二,民事习惯可弥补民事法律的漏洞。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产生新的关系、新的问题,民事制定法则存在滞后性,无法调整日益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司法实践中需要司法人员合理运用民事习惯解决民事纠纷,弥补民事立法的不足,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

第三,依据民事习惯做出的司法裁判具有适应性和亲和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习惯差异大、民俗习惯地域差异也大,制定法的规定不可能穷尽。因此,在民事审判中,在援用国家制定法的规定时,适当考虑当地的民事习惯,能够增加民众对法律的认同,增加民事法律适用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民俗习惯与在民事司法运用中的现状及困境

关于民事习惯在我国制定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本法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特点,制定变通的或者补充的单行条例或者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2、26、60、61、92、111、125、136、139、154、156、159、160、161、205、226、232、250、263、293、310、312、338、341、354、366、368、418、426有关于“交易习惯”的规定,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有所规定。其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这三部跟民俗习惯有关系的重要法律却没有规定。

现阶段我国民法尚未确立习惯作为民法法源的地位,因而在司法实践中,涉及习惯的民事纠纷因为无法直接适用民事习惯解决案,法官往往只能通过重述、变通、隐含等方式在裁判中变相适用习惯而规避法律的适用,这种审判方法虽然解决了具体纠纷,实现个案的公正,但却忽视了制定法的权威。

(一)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现状

1.大量民事习惯被运用到司法实践中。虽然法律明确有规定法官在裁判文书中所援引的判决依据必须是法律规则,但由于近年来法院受到重调解轻判决的司法理念的制约,导致实务中多调少判的案件多不胜数。调解又是以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为主,而当事人的法律知识现阶段还很薄弱,对习惯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比法律更为深刻,此时,民俗习惯对于法院调解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2. 直接援引者少,间接引用者多。由于我国现阶段制定法并不完善,在民事纠纷解决中,法官不得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而拒绝对案件作出裁判。对于某一具体案件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为了圆满解决纠纷就不得不援引民事习惯对案件作出判决。而法律又规定法官作出判决的依据必须是法律规则,这就导致了大部分法官不敢轻易地在判决书中直接援引民事习惯作为判决依据,只能站在习惯的立场对案件进行判断、得出结论之后,往往选择从法律的角度对民事习惯进行解读,在法律中寻找相近的规则,作为判决书中的裁判依据,而只是将民事习惯作为说理的手段加以适用。这种裁判方法实际上是对习惯及法律的生搬硬套,裁判文书可能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说理和判决依据及裁判结果,反而不利于纠纷的解决。

(二)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困境及成因

1.现行的司法制度缺少对习惯的适用

如前文所述,现行诉法制度对民事习惯的认可程度不高,使本来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时候,合理地适用民俗习惯,以弥补制定法的遗漏和不足,作为法律适用的补充的民俗习惯不得直接作为判决依据,也使能够实现司法价值的民事习惯没能发挥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民事习惯法源地位缺位,司法适用受限。我国司法遵循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司法准则,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严格依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立法中没有确立民事习惯的普遍法源地位,导致大部分法官不敢轻易援引民事习惯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因而民事习惯难以在司法中适用。

第二,民事习惯在司法适用中缺乏程序机制。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他程序方面的法律并没有关于民事习惯适用的规定。

2.民俗习惯自身诸多问题

我国是个国土面积大、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民俗习惯也有地域性、民族差异性、行业性、自发性、隐蔽性等特性,导致其在司法适用上出现不少问题。

第一,民事习惯良莠不齐,难以统一定性适用。现实生活中民事习惯既有良风善俗,也存在着邪风恶俗,有些风俗善恶交织在一起,难以定性,对司法适用构成一定障碍。加之民俗习惯的司法运用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在司法活动中仅凭法官个人感觉确定,这也造成民事习惯在司法活动中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二,民事习惯与国家制定法存在相冲突的情形。由于民俗习惯没有得到司法制度的明确认可,其司法适用多需要依靠案件承办法官的自由裁量。而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往往会因为法官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较大的裁判结果。法官基于对“依法审判”原则的遵循,往往对民事习惯的适用采取慎重态度,客观上妨碍了民事习惯的司法适用。有些存在着某些不科学内容的民事习惯,虽得到人们的广泛遵守,却不会得到现代法律认可。这使民事习惯司法运用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阻碍民事习惯实现司法适用的客观因素。

三、民俗习惯在我国民事司法审判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虽然法律调控手段愈来愈被重视,法治理念也愈来愈深入人心,但是严格依赖于国家制定法以及相应的法制化路径,这在解决社会矛盾、社会纠纷等方面并没有完全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比如近年来在不少地方,涉法信访有增无减,人民群众对司法裁判的认同度并不高,很多时候虽然司法裁决已经确定,却案结事未了。其原因就在于虽然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的法制建设正逐步走向完善,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法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完全替代民族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存在。因此,的范围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具体而言,将民俗习惯纳入司法运用具有:法律事实的证明功能、制定法的漏洞补充和变革功能、加强判决说理的功能。

1. 法律事实的证明功能。民事习惯之所以具有法律事实的证明功能,一是由于人们认可某一习惯的规范效力,二是如果发生一定之习惯而形成的既定社会事实时,人们可依据该习惯推导出基本事实。如一些农村地方结婚前要经三个阶段: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里提亲、洗口(确立恋爱关系)、开根(订婚),每一阶段都要送上彩礼,但后来双并没有顺利结婚,男方诉诸法院要求女方退还彩礼,对于男方是否送过彩礼,男方只需证明双方没有结婚这一事实,即可依据习惯推定男方给女方送过彩礼。

2. 制定法的漏洞补充和变革功能。一方面,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制定法存在滞后性和限制性不可能对所有的情况都作出规定,法律漏洞和缺陷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习惯的调整范围极其广泛,且具有极大的伸缩性,能扩大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将民俗习惯纳入司法适用,能更好地解决民事生活中的纠纷。如上述彩礼的返还,一般而言,男方送予女方的彩礼数额通常不会留有证据,此时,法官可依据当地习惯对数额作出相对合理的认定(同一地方同一年度相同年龄段的彩礼数额基本相同)。同时,当某一习惯具备立法的条件时,该习惯就上升为法律,从而实现法律的变革。

3. 加强判决的功能。一份让当事人双方都满意的判决,法官单纯的引用法理和法律规则显然不够,因为当事人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法理的内涵及法律规则的意思,也就不会对判决心服口服。而法官如果在判决中引用习惯说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做到礼法情的有机结合,这样的判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司法审判并不只是简单的“法律销售器”。司法过程中法官除了应该依照国家制定法的规定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传统习俗、社会习惯、宗教信仰等,从而增加司法审判的合理性。我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社会特点决定了我们司法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既不能够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模式而单一强调唯法论,也不可能完全继承封建社会的治理模式而过分强调唯礼法论或者唯道德论。只有实现现代司法与民族风俗习惯的良性互动,才能在法制的框架下,真正增加当事人对司法裁决的认可度,并有利于判决的履行和执行,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完善

(一)民俗习惯司法适用改进的基本途径

1.确立民事习惯的法律地位

第一,确立民事习惯的实体法律地位。我国目前虽有《合同法》、《物权法》等少部分法律承认了民俗习惯的法源地位,但明显难以适应快速的社会变革,鉴于此,法律应该扩大承认科学合理的民俗习惯的法律地位,并纳入法律规则中。如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第1条第2款规定:“无法从本法得出相应规定时,法官应依据习惯法裁判;无习惯法时,依据自己如作为立法者应抽出的规则裁判”。

第二,确立民俗习惯的程序法律地位。民事习惯的司法适用,就要求对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确认标准、确认程序、证据要求和举证责任等问题做出相关规定。

2.建立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规则

第一,明确适用民俗习惯的的基本条件。只有当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比较原则,甚至存在空白,或当事人约定不明确时才可以考虑民俗习惯的运用,从而使那些不明确的内容得到合理的确定,不完整的内容得以有效补充。如《合同法》第六十一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二,确立民俗习惯的司法证明责任。民俗习惯并不是完全合理、正义的,其影响力也有一定的范围性,因此它在司法适用中能否作为裁判依据必须要经过证明。根据“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原则,可确定证明责任应归于提出民俗习惯的一方。至于当事人所提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则应结合具体案件相关证据给予考虑。

第三,明确民俗习惯作为裁判依据的要求。民事习惯能否被采纳采纳为司法裁判的依据,法官应重点考虑以下四个因素:“第一,提出适用的民事习惯应是具有确定内容。第二,人们对该习惯有着必须遵守的内心认同。第三,该习惯被人们持续地遵守和实行。第四,不直接违反制定法规定和善良风俗”。

第四,保证民俗习惯的稳定性。前文所述,由于民事习惯的特性,民事习惯在司法适用中具有不确定性。为维护司法裁判的一致性,稳定性是民事习惯更好地适用于司法活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对某一地方民事习惯进行规范化整理,筛选出具有司法价值的民俗习惯;其次,把某一依据习惯作出的判决用过有权法院以发布指导意见的方式确立其稳定性;最后,法官依据习惯作出判决时应当小心警慎,准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3.充分发挥民俗习惯司法适用中的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民事习惯在司法调解中的作用,兼顾其司法运用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实务中,不少案件运用民事习惯给予解决,不但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尊重了民事习惯。不但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而且兼顾了民事习惯司法运用的法律效果和良好社会效果。增强了判决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民事裁判的执行”。

(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保护

1.有助于民族纠纷的解决,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的一些内容是可以在当前的司法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有些少数民族的习惯与法律的规定并不一致,利用他们的习惯对纠纷所作的判决会更能得到认可,更有助于纠纷的解决,例如:“在新疆等地区,也有法官利用宗教教义的约束力来辅助推动举证程序。因为伊斯兰教的交易中,‘在《古兰经》面前必须诚实表述’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习惯,伊斯兰教徒都会遵守。所以在一些民事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当缺乏必要的证人证据,而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又无法有效推进案件审理时,法官有时候会要求双方当事人手执《古兰经》陈述案件事实,而双方当事人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一般也都会陈述客观情况,包括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就大大促进了审判实践的进程,也使很多疑难案件得以解决”。

2.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

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3.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五、结语

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乃至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多元化、综合性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依法治国以及强调司法为民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和探讨民俗习惯与法制建设之间所存在的相关联系与问题,尊重各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并合理、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司法审判中,既可以提高审判效率,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

⑻ 这些年,文明祭祀与传统祭祀相冲突,我们到底应该遵循哪一种丧葬习俗

改变祭祀陋习更需要疏堵结合,久久为功。习俗的力量是顽固而强大的,在推动文明祭祀工作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正如某地强行推行火葬最后却因民意汹汹而最终放弃的事例,我们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要坚持小步慢调、春风化雨的工作思路,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群众最易于接受的地方抓起,结合土葬改革一道,充分利用医保民政、教育改革、城镇化推进等政策推行,疏堵结合、持之以恒开展文明祭祀推进工作,我们还要抓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汲取优秀文化营养,培育和发展更多类似“文明祭祀”的新风尚,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⑼ 简述在民事审判中运用民俗习惯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社会传统历来重视风俗习惯,民众对习惯、民俗、伦理、道德等民间法更是有所偏好和青睐。在我国许多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民俗习惯的信奉,甚至大于对法律的遵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机械运用法律,不注重民俗习惯,就会使判决说理无法服人,判决内容无法执行,最终损害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因此,在审判实践中,适时的引入民俗习惯解决矛盾纠纷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俗习惯在基层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适用

在基层法院审判工作中,审理案件决大多数为财产、婚姻、赡养类案件居多。在审判过程中,适时引入风俗习惯,主动克服法律的保守性和僵化性,增强司法的灵活性,适用性,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道德评价标准、法律认知尺度和对事物普遍性的是非判断标准,使法律与人民的实际和需要相结合,使法律得到适合实际的合法的变通,通过法官的操作赋予法律以真正的含义与生命。

笔者在审判中曾碰到这样一个案例,被告黄雪娟从小就被原告刘余凤抱养,1991年,被告黄雪娟嫁到邻。双方关系本来一直很好,直至1993年,原、被告双方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此后就不相来往,但并未就此解除收养关系。原告因老伴亡故,丧失生活能力兼体弱多病,且另无儿女,故起诉要求被告承担赡养义务。法庭上,原告老泪纵横,尽情诉说心中不幸事,情到深处,常无语哽咽。被告黄雪娟心中也有埋怨,说在原告家经常受到打骂,到适学年龄也没有书读,每天只是在家做家务,从未休息。被告出嫁后,原告还经常到被告家无理取闹。现在已经与养母断绝了一切人情来往,领养关系早已事实解除,且被告黄雪娟系出嫁之女,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出嫁之女不须承担赡养义务,但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对养子女对养父母的义务相违背。在其亲生子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养女黄雪娟应适度承担赡养义务,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判决被告黄雪娟每月支付老人赡养费70元。此判决后来也得到原、被告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并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肯定。

本案是法官运用民事习惯进行的裁判,该判决既符合社会公认的民俗习惯,也符合社会公众的通常性的期待,取得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相统一。

二、基层法院民事审判运用民俗习惯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市、农村人口的频繁流动,乡土文化、民俗习惯与新时代新价值观念的激烈融合与碰撞,给基层法院法官运用民俗审理民商事案件带来新的挑战。基层法院在审理民商事案件过程中,法官作为行使审判职能的执法者,更多只能站在法律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运用民俗习惯裁判案件,有着许多的问题。

1、基层法官自身的素质限制了运用良俗裁判案件。现代法制社会中,日益复杂的法律关系决定了法官这个特殊群体的职业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一个合格的法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职业知识、严谨的职业思维。而要真正做到运用良俗裁判民商事案件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尊重乡风民俗的问题,也要求法官运用并严谨的法院,融会贯通相关法律,追求法律条文背后体现的法律原则和精神,从而达到与民俗本源价值观念一致性。

2、对于基层法院的办案法官来说,运用民俗习惯裁判承担被上诉的风险。一般而言,如涉及彩礼返还、赡养、相邻纠纷等类型案件,由于当事人之间冲突对立情绪较严重,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尊重乡风民俗习惯,并在裁判时予以考虑,是能对大多数案件起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但是一旦一方当事人上诉,由于法律上对司法审判中运用民俗习惯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运用民俗习惯裁判一般被归为法官自由裁量权范畴,不同地域的法官的认知不尽相同,故而要承担较大的被改判的风险,承办法官对此有着较大的顾虑。

3、法官如何合理自由裁量的问题。相关法律对彩礼返还之类案件的裁判无明确具体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裁判标准,因此,法官较难做到合理自由裁量,经常导致此案的主审法官裁判返还比例较大,而彼案的主审法官裁判返还比例较小,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当事人则因此质疑法院裁判的公正、权威性、质疑法官的能力和品性,这客观上急需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于实践操作。

4、如何转变司法理念的问题。实践中,对于民俗习惯能否引入民商事裁判,在法官当中本身就有争议,一部分法官的长期实践中形成“民间的风俗习惯没有经过国家的制定和认可,不能够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的理念。对此一概持排斥的态度。也有的法官认为,民俗习惯可以用,但只能在法官调解案件时使用,认为“存在未必合理,有法就应依据”。因此,转变一线法官长期形成的僵化、固执的执法理念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三、审判实践中运用民俗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民俗习惯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

某些民事案件,国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民俗习惯有具体规定。如婚约及其引起的财产纠纷。处理这类民事案件可以适用民俗习惯,这既便于当事人理解和接受,又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了可行的原则;某些民事案件,国家法和民俗习惯都有规定,但二者规定的内容相互冲突。即合乎国家法的行为却违背了民俗习惯,合乎民俗习惯的行为却违背国家法 ,审理这类民事案件,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民俗习惯的性质如何,是鄙陋、落后陈腐还是善良、进步,如果是前者就要摒弃,如是后者就可以适当参照;二是当事人意思如何,如果当事人双方未能达成协议时,因国家制定法的效力高于民俗习惯,就只能适用国家法以免出现以民俗习惯否定制定法的偏向。如果双方当事人依民俗习惯可以达成协议,就应适用私法领域里“当事人协议优先”原则。当然,前提是该民俗习惯达成的协议没有破坏国家的正常社会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坚持民俗运用的地域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制定法调整的是整个社会,其规定具有统一性、固定性等特性。而民俗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般而言,民俗是针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存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调整范围局限,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审判实践中法官要根据民俗的特性来调整办案思维,巧妙地穿行于法律与民俗之间,并在两者之间进行谨慎的考量和必要的衡平,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化解纠纷,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最后,要防止法官“过度”运用民俗习惯。

基层法官虽然对当地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知之甚深,具有将良俗引入司法审判的天然优势,但正是这种与乡土社会文化过于紧密的联系,很容易使法官沉溺于用民俗习惯解决民间纠纷而逐步丧失法律意识。因此我们在提倡将民俗引入审判的时候也要防止出现过度化的趋势,避免法官过度运用民俗习惯而忽视法律。通过法律来解决纠纷才是法官应该坚持的主导模式,而民俗的合理运用仅仅是对法律适用的一定补充。

四、基层审判正确运用民俗习惯的保障

1、全面提高基层法院办案法官的素质,是正确运用民俗习惯的根本保证。对法官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法律素养,增强对民俗习惯的理解与适用能力,能动地运用民俗习惯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另一方面要自觉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尤其注重弥补社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通过多种途径,多了解和掌握一些民俗习惯,加强对民俗习惯的学习研究,吃透其精神实质。在办理具体案件时,可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必要时还得深入民间向长者咨询请教,保证对涉案的民俗习惯有个准确的把握。

2、大力开展司法调研,全面收集各类民俗习惯,是正确运用民俗习惯的前提条件.民俗习惯不是来源于立法机关正式的立法,而是自然孕育和根植于群体中,民俗习惯大都有一定的通行范围,效力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原生性。它产生于特定社会区域的群体和组织,只对该地区的全体成员有效,作用范围非常有限,有的仅适用一个民族村、镇,没有国家法律那种普遍统一的效力和权威。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各有差异,一个地区的民俗习惯对另一个地区没有任何约束力。这就要求各基层法院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民俗习惯调研活动,收集相关民俗习惯,使办案法官在处理案件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总结典型案件,制定统一的审判标准,是正确运用民俗习惯的有利基石。这样即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避免同一性质案件重复定性审理、以不同标准重复裁判,还有利于减轻执行压力,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在法律效果方面,有利于规范执法尺度,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减少当事人对法院公正性裁判的怀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实践证明,民俗习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纠纷解决方式,能够有效的平息民事纠纷,符合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如果单纯依靠国家制定法,往往会受到指标不治本的作用。依靠民俗习惯处理纠纷的民主做法,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纷繁的民俗习惯面前,基层法官要学会并擅长给民俗习惯披上符合国家制定法的外衣,要在裁判思维中体现社会背景知识,对于案件的处理,一定要内外因素结合考虑,使司法尽可能地与社会公众的期待相一致,增强司法裁判对于社会纠纷的处理能力。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