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dcp
A. 网路协议DCP,UDP的区别,越详细越好,感谢高手解答
TCP吧?你确定是DCP?
TCP
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主要用于对数据延迟回性要求不大,数据包答发送频率不高,但安全性高的数据
UDP
是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可以说是尽力传输模式,没有确认的机制,因此有效的负荷比TCP高,主要用于对延迟性有较大要求的数据,比如:语音,视频等。
B. 思科的路由器在配置eigrp时,关掉dcp协议和没关掉有什么区别
没什么区别。不会有什么影响,网上有些实验说 在以太网会有不匹配提示,这个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碰到过,这个提示也就是log,不会影响两个协议的运行。
C. java中UDP,DCP TCP与IP的区别是什么
不知道楼主是什么意思,UDP,DCP TCP与IP都是传输协议吧,那和Java有什么关系呢?
1. IP
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3.UDP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可以称为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4.DCP?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CDP吧!~
思科发现协议(CDP:Cisco Discovery Protocol) 思科发现协议 CDP 基本上是用来获取相邻设备的协议地址以及发现这些设备的平台。CDP 也可为路由器的使用提供相关接口信息。CDP 是一种独立媒体协议,运行在所有思科本身制造的设备上,包括路由器、网桥、接入服务器和交换机。需要注意的是,CDP是工作在 Layer 2 的协议,默认情况下,每60秒以 01-00-0c-cc-cc-cc 为目的地址发送一次组播通告,当达到180秒的holdtime上限后仍未获得邻居设备的通告时,将清除邻居设备信息。
D. 3a快充和5a快充有什么区别
能量君: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快充有各种标准,我都看的有点晕了,该怎么选?
今天这篇文章,看完,绝对不会再有关于快充标准的疑惑了!
快充,是随着计算能力不断提升而锂电池发展跟不上速度的产物。
当我们使用支持 PD 或者 QC 快充协议的电源适配器给数码设备充电时,你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快充标准经历了怎样漫长的进化之路。
一直以来,Qi 在无线充电标准上一家独大,但是快充标准却很难有统一。
在所有的快充标准中,高通 QC (Quick Charge)是最早形成的、同样也是影响力最大的第三方快充协议。华为的SuperCharge后来居上。
高通是最先注意到智能手机潜在的快充需求的厂商之一。借用骁龙 SoC 的先发优势,从 2013 年开始高通推出并逐步完善了 QC 快充协议,成为了如今快充领域不能被忽视的玩家之一。
在最原始的 1.0 阶段,高通的 QC 快充方案也显得简单粗放:直接使用 5V 2A 的 10W 充电功率。
通常而言,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非盈利 USB 标准制订组织)发布的 USB-DCP 协议规定的 Micro-USB 接口的输入电流为 1.5A,而不是高通推出的 QC 1.0 快充标准的 2A。
2A 其实是当时 Android 机型普遍配备的 5 针 Micro-USB 的电流传输极限,而业界的共识是预留一定的余量以确保充电安全,所以绝大部分机型的正常充电电流为 1.5A,充电功率为 7.5W(5V 1.5A),而 QC 1.0 仅仅是简单地将充电电流提升到 2A,就将智能手机的充电效率在 7.5W 的基础上提升了 1/3。
随着智能手机对快充需求的进一步膨胀,QC 1.0 在 2014 年迎来了升级。
Micro-USB 的 2A 电流传输上限限制意味着高通无法再通过提高电流实现更高功率充电,于是,高通转而寻求通过提高输入电压来提供充电功率 。
QC 2.0 将手机的输入电压增加到 4 档,除了 5V 的标准电压之外,还增加了 9V、12V、20V 三挡快充电压,依然使用 Micro-USB 的 2A 上限电流,最大的充电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 40W。
OPPO 在 Find 7 中采用的 VOOC 闪充实际上是与 QC 2.0 完全相反的低电压高电流快充方案,为了突破 2A 的承载电流极限,OPPO 甚至改造了正常的 5 针 Micro-USB 接口,将 Pin 增加到了 7 针,额外的两根接触针用于传输电流。
所以,Find 7 必须专用的 VOOC 闪充充电器和充电线才能实现快充。
QC2.0虽然充电功率从 QC 1.0 的 10W 急速飙升到唬人的 40W,但是 QC 2.0 实际上依然非常原始。
由于手机内的锂离子电池实际可接受的充电电压为 4.35V(少部分手机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电压为 4.2V 和 4.4V),所以事实是,无论手机 USB 接口的输入电压是 5V 还是 20V,手机内部必须配备降压电路将输入电压降至 4.35V 之后才能向电池输入电量。
但是 QC 2.0 的 20V 电压要在手机内部完成 4.35V 的降压转换,会产生非常大的效率损耗,这种电量损耗最终会转化为热量,造成手机充电温度过高,产生手机燃爆风险。
所以,在 2015 年高通发布了更成熟的 QC 3.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