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预警机制
㈠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
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版,规范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一共有七章70条。
(1)纠纷预警机制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应对方法
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㈡ 什么是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动态监测预警制度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在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健全劳动协调机制等方面,做了整体性的规定。其中明确,要建立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动态监测预警制度。
《意见》指出,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矛盾逐渐凸显,部分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突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而铎认为,选择此时出台《意见》,强调“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明显的时代意义:
刘而铎:现在经济高增长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劳动关系复杂。另外一个方面,我感觉政府也有意强调对劳工过去欠账的强化。过去相对来说经济增长关注的多,现在社会建设这一块也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关系也属于社会建设这个范畴。
《意见》明确,要切实保障职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落实带薪年休假等规定,保障职工休息时间,企业如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职工加班的,应与工会和职工协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等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
张车伟:这样一些具体涉及到劳动时间、待遇方面的问题,更多我觉得是和劳动供求关系基本市场机制决定的,只有当劳动供求关系和劳动供求双方都有意愿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劳动双方都有好处的时候,它才会得到真正的执行。
另外,在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方面,《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健全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建立“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和群体性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