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未生效但已履行
Ⅰ 合同成立但未生效具备法律效力吗谢谢!
合同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它不具备生效合同的效力,也就是说一方无法请求对方履行。但它已经成立,又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法律保护的内容就是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只具有所谓的“形式拘束力”。在未生效合同所欠缺的生效要件得以完备后,未生效合同将成为生效合同,获得“实质拘束力”,当所欠缺的生效要件确定无法补齐时,未生效合同终成为无效合同。
合同的成立是指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的权利义务开始发生法律上的效力。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合同法的不同范畴,属于不同的制度。
《合同法》未对期待权之保护予直接规定,但《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的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的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这一规定,以条件拟制成就或不成就的间接方式对相对人的期待权给予保护。
Ⅱ 合同成立但未生效,一方不履行,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成立但未生效,一方不履行,是要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可以看出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合同成立并且具备合法条件时合同才生效,合同内容(即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才受法律保护。因此,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包括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等,然而《合同法》又将成立时存在一些瑕疵的合同规定了补救的可能性如《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八条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九条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第五十条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第五十一条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因此,合同成立未生效时一般情况下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具体因什么原因不生效,可不可以要求相对人承担责任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Ⅲ 批准生效的合同“未生效”时可以比照无效合同处理吗
对于需要批准而生效的合同,在合同未批准前是否有效的问题,应当区别对待:
一、如果合同中约定了附带条件或后置条件(也可以称前置条件),明确约定了“未获得批准前合同无效”的后置条件的,在合同未获得批准前为无效合同。
二、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第一款的条件,按照法律或行政规定需要履行审批程序的,属于合同的程序完备问题,对于已经依法成就的合同应视为准生效合同,不能确定为无效合同,特别是已经履行或实际履行了的应按合同约定来执行。如果履行报批义务的一方不履行报批程序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该条的文字表述来看,该条规定的是依法“成立”的合同的效力,并不是依法“生效”的合同的效力。
在批准生效合同中,一个已经依法成立的合同,即使因欠缺批准这一生效要件,亦对当事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特别是合同中关于促成合同生效的报批义务并不因为该合同未经批准而不生效,该义务是生效的。批准前的合同对当事各方具有相应的约束力。
Ⅳ 合同签订完成但未生效,此时作废了,但是对方说我们毁坏了他们的合同需要赔款。
你好!
首先,看合同条款约定 是否有签字盖章生效约定。
若有该条款约定,则贵司的盖章行为已构成合同生效要件。涂改行为不能显示任何法律上的意思表示。故理论上说,该合同还继续有效。
对方现要求赔偿毁坏合同损失,没有法律依据,但当心对方要求你方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
不要将盖章的合同给对方,使对方无法获得你方已盖章的证据材料!
Ⅳ 对未生效的合同的解决方法,是继续履行或者是撤销合同两种情况么请问法学高手哦~~
嗯,这真是个好问题,由此可见发问人良好的法学修养。
Ⅵ 已成立未生效的合同能否解除
北京市奕明律师事务所——孟娟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解除的三种情形:其一,协议解除,即《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其二,约定解除,即《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其三,法定解除,即出现《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五种情形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五种情形分别是:
第一,不可抗力,而且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此种法定解除权合同双方均享有。
第二,预期违约(明示违约)。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明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若以默示行为表示拒绝履行,对方应行使不安抗辩权,而不能径直解除合同。
第三,根本违约,是指当事人的违法履行已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另一方可径直解除合同。
第四,迟延履行。因这种违约形态而产生的法定解除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迟延履行已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构成根本违约的,守约方可径直解除合同。②迟延履行的是主要债务,但没有构成根本违约的,守约方应当预先催告对方在合理期限内履行,只有经催告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还未履行的,才发生解除权。
第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规定在《合同法》的其他条款中,概括如下:①第六十九条,不安抗辩权人的解除权;②第二百一十九条,租赁合同的承租人因过错致使租赁物受损,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③第二百二十四条,租赁合同的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④第二百四十八条,融资租赁合同的承租人经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⑤第二百五十三条,承揽合同的承揽人未经定作人同意将其承揽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定作人可以解除合同;⑥第三百三十七条,技术开发合同的标的(技术)已由他人公开,致使合同履行没有意义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⑦第一百九十五条,赠与合同的赠与人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⑧第二百三十三条,租赁合同的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康,承租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⑨第二百三十二条,不定期租赁合同的双方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第二百六十八条,承揽合同的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第四百一十条,委托合同的委托人或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第三百零八条,货运合同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中止运输、返还货物。
一般认为,合同只有在依法成立并生效后,才存在解除,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不存在合同的解除问题。但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是否可以作为解除的对象呢?如果合同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此时一方当事人实行了严重的违法或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致使对方当事人若继续固守该合同,期待合同生效,就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当事人主张解除该合同,应否得到支持?这是司法实务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已经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可以作为解除的对象,理由如下:
一、解除权以生效合同为对象,这是学说的意见,并且是尚未遇到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可否解除的案件之前的观点。其实,我国现行合同法并未明文规定被解除的合同必须是已经生效的合同,没有禁止解除已经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法无明文禁止即可行”,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固守旧论,而应当重新解释我国现行法上的解除对象,允许解除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并不缺乏法律依据。
二、依据合同神圣或合同严守的原则,合同一经有效,就必须遵守,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即使如此,在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继续严守合同会带来不适当后果的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当事人解除合同。既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尚且可以解除,不再受合同严守原则的束缚,那么,尚未生效的合同,其约束力薄弱甚至缺失,就更应当允许解除,除非阻止此类合同生效履行且宜提前消灭的正当事由不存在。
三、对于尚未生效的合同,若不允许解除,该合同要么较长时间地停止在这种状态,要么发展到生效履行的阶段,而这两种结果将会更大程度地损害无辜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么使得当事人的权利停滞在不利状态,救济存在障碍;要么使得当事人的利益更加深陷于流失泥潭,救济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在上述情况下,相关当事人如强行废除该合同,至少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并不适当。如果允许该当事人解除合同,则不会出现此类不适当的结果。
四、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存在固有的期限或途径。在我国现行法上,合同消灭的原因包括合同全面履行、债务抵消、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合同被宣告无效、被有权机关撤销、效力待定场合的不予追认及合同解除等。宣告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的情况均适用于已成立并生效的合同,基于这种原因而产生的合同消灭的情形显然不适用于已经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且因合同尚未生效也不适用全面履行、抵消、提存等制度。那么,什么是已成立未生效合同消灭的原因呢?解除,应当是有限且有效的途径。但是,如何解除已成立未生效合同呢?因法无明文规定,我们试从理论方面予以探讨。
已经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作为解除的对象,应当遵循双方协商为主,单方行使解除权为例外的原则。这是为维护合同交易安全,防止一方当事人为了自己利益滥用合同解除权、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寻找各种借口。法律并未禁止双方当事人协商解除已经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但也未规定该类合同法定解除事由,只要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自愿、合法,即可以此方式实现脱离已成立合同约束的法律后果。
当合同成立后尚未生效前,固守合同生效将使一方当事人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而双方协商解除未果的时候,利益将要受损的一方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也并非必要。此时,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如果该方当事人能够阻止合同生效,即不使合同符合生效条件,其可以通过决定行为方式来选择是否使合同按照前期约定产生法律效力;如果不能阻止合同生效,但追究对方缔约过失责任能够弥补利益损失、合同生效仍有积极意义,且追责成本不高于解约成本时,该方当事人也无解除合同的绝对必要;除非不解除合同难以弥补利益损失并且合同生效对其已毫无意义,或维持合同成立状态成本过高,当事人行使解除权就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交易秩序正常稳定的有力手段。
Ⅶ 请解释一下合同未生效和合同无效的区别
未生效合同是指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它是法律对合同的暂时性评价版,是合同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权。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法律效力的合同。
未生效合同不是无效合同,在完备其生效要件后,将成为终局意义上的有效合同。
Ⅷ 未生效的合同可否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