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纠纷
① 请试着论述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以什么方式解决纠纷或争端,有什么法律社会学上的含义
传统的国际法把解决国家或民族争端(国际争端)的方法分为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大类。强制的方法有: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 、报复、平时封锁和干涉。非强制的方法有:政治解决方法和法律解决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发展了国际组织和国际制裁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非法使用武力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强制方法为现代国际法所禁止。
政治解决方法 即用谈判、调查、斡旋和调停以及和解
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谈判指争端各当事国就争执的问题直接进行谈判,以求解决争端。调查则是由一个国际调查委员会就引起争端的事实进行公平调查,辨明事实,提出报告书,以促进争端的解决。调查结果对争端当事国没有法律拘束力。斡旋是由第三方促成争端各当事国自己进行谈判,而该第三方自己并不直接参加谈判。调停则是由第三方积极参加甚至引导谈判。斡旋和调停可以由第三方应各当事国的请求而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主动提供。斡旋和调停只具有建议性质,各当事国可以自由决定接受或不予接受,因此,斡旋和调停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和解,又称调解,指由一个和解委员会查明争端中的问题,作成报告书,促进当事国和解。和解不仅要查明事实,还要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但这种建议对争端当事国没有法律拘束力。
法律解决方法 即用国际仲裁和国际司法的方法解决国
际争端。
国际仲裁 又称国际公断,指当国家间发生争端时,经
各当事国同意,由各当事国所选任的仲裁员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对争端作出有拘束力的裁决。(见国际仲裁)
司法解决 指在国际争端各当事国同意的基础上,由一
个常设的司法机关,根据国际法,对于提交给它的争端进行审理,并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一般性的国际司法机关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国际联盟于1922年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联合国于1946年设立了国际法院。国际常设法院于1946年解散,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所代替。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是国家按照现代国际法用和平
方法解决其争端的原则和制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实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存在。但是由于传统
的国际法肯定国家用战争或非战争的武力方法解决其国
际争端的合法性,因此,那时尚不存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原则。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实际上赋予和平
解决争端以一定的义务性。1928年8月27日的《废弃战
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条约》)首次宣布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规定缔约国只
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但是公约中却
没有明文禁止国家在其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
胁。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禁止违反宪章使用
武力或武力威胁等一切非和平方法,这就不仅使传统国
际法所认可的战争方法成为非法,而且否定了一切不合
法的非和平方法的法律地位,从而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国际法制度确立了新的原则。宪章为“争端之和平解
决”单列一章,规定各国间的争端“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此外,如果争端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解决,争端当事国还应将争端提交安理会处理。
② 社会学冲突论是什么
所谓冲突论,就是社会学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所做的一系列理论探讨。
社会学中所谓的冲突论 , 其中的冲突指的应是在社会阶级中所存在的不平等的对立.
③ 在社会学中用冲突理论分析媒体暴力,能分析出什么
功能来论:或称结构功自能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冲突论: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④ 社会冲突的社会学概念是什么
科塞的冲突理论中: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企图中和,伤害,消除对方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专权利和属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社会冲突具有破坏性,分裂性,动荡性,但也具有整合,稳定,平衡功能。(冲突理论发展很久远啊,大家各说各话,没有统一标准啊。)
⑤ 请问社会学:“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社会角色冲突的理解。”如何回答
社会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所履行的两个或多个社会角色之间或角色与人格之间,有难以相容内感,容角色冲突也可发生于个人遭受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可调和的压力,或出现在角色定位模糊之时。社会角色冲突较易发生在家庭关系中。例如,一位男性,在工作场合中扮演警察的角色,在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庭里,需要扮演父亲的角色。但因为他在多个社会角色扮演时转换发生问题,将警察的角色期待带入到父亲角色中,表现为: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声色俱厉等表现,由此因为社会角色冲突而引发了家庭关系问题。
(完全原创)
⑥ 社会冲突论的冲突理论
Conflict Theory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形成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塞、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科塞的冲突理论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塞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
赖克斯的冲突理论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赖克斯描述了“统治阶段的情境”:统治集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运用强制性权力迫使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形中,经济分配体系向不同群体分发一定量的物质生活资源;政治权力体系分配权力以“防范任何破坏经济分配体系的行为发生”;终极价值体系确认“这种政治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宗教仪式则具有“促使人们遵从终极价值体系的功效”。他认为,这种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统治阶级的倒台。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
柯林斯的冲突理论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米尔斯的冲突理论在战后早期,就像帕森斯和默顿一样,很多社会学家都属于功能主义传统。但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 1916-1962)则是一个例外,他是所称的“冲突论”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米尔斯既批评芝加哥学派的“铁杆经验论”,又批评帕森斯的“总体理论”,认为他们缺少社会关注。他曾将自己描述为“朴素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既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也受到韦伯的影响。米尔斯全身心地介入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与政治活动;他尤其希望看到,美国的财富和权力能够更平等的分布。
⑦ 法律范畴内的“纠纷”与社会学中的“冲突”,怎么理解
两者是两个学科中的专有术语。其实,两者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在很大层面上)。法律中的纠纷是行为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方面出现了一定差别。而社会学中的冲突,则是两主体之间在利益及其他方面产生了矛盾。个人之见
⑧ 社会冲突论的起源
社会冲突理论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而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1961)中,赖克斯生动地描述了“统治阶段的情境”。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
⑨ 如何看待文化之间的冲突 社会学
文化冲突往往会给个人和民族造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通过战乱带来的文化冲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都是要不得的(这种情况还可以从另一层意义做出分析结论,略).但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突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文化冲突的正面作用远远要大于负面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正确地对待文化冲突的出发点.
惧怕外来文化,对文化冲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诚惶诚恐的民族,其文化一定是虚弱的封闭型的——犹太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其文化与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法西斯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冲突,但这个民族从来就没有那种文化“恐惧症”,而是在不断的文化冲突中吸取各种营养所以犹太文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开放型的,其内聚力不仅世界著名,而且创造力极强,出现了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依德等人类思想的巨人.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虽然属于东方文化圈,但由于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岛国意识和生存意识,使之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攻击别人的愿望——在一个没有多少资源的“孤岛”上,危机感和外在的生存压力促使他们的生存能力变得非常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是主动型、实用型的,并且兼容性很大,是开放式的——为我所用,是其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美国人的炮艇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后,日本人便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明治维新时期和二次大战后的两次外来文化大入侵,使日本文化得到了很大改造,今天的日本民族既不是过去的自己,也不是西方或其它民族的同化物,该民族以崭新的面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流国家,而善于吸收、善于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两次外来文化的大入侵,但民族心理的保守、封闭、使两次冲突的结果都未能使自己获的较大的进步.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没有犹太文化和日本文化的那种优点,而且排他性很强,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曾经造就过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但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造成了近代以来的落后,万里长城就是保守、封闭、排他性文化的象征.
要消除落后,缩短差距,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克服文化恐惧症,实行全面开放的文化政策,使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重新焕发出活力,获得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文化角度讲就是要向西方学习.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和谐,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斗争.这个斗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窝里斗”和所谓的阶级斗争,而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对立关系.生产力反应的是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西方文化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无疑会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为西方物质文明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我们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戏谑,天人合一更多的指向是一种人生境界,是玄览体验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艺术智慧.因此,中国人注重人伦关系和个人道德的修炼,当然,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之处,但恰恰就在这里又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对创造物质财富的先天性不足.所以,有人提出当今时代是中西文化大对流的时代,因为西方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和和谐,我们需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不敢承认人家的长处,谈到西方文化犹如谈虎色变般地恐惧,稍不注意就会扣上一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心理还是十分脆弱十分保守的,而一些人仍停留在“文革思维”阶段,动不动就随便用大帽子压人甚至整人,对发展民族文化,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搞好经济建设是十分有害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日渐加深,有的人对此造成的传统道德失落、价值迷乱、信仰真空等现象表示担忧,但这是必然的,是旧的文化系统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后必然要出现的系统性紊乱.只有旧的封闭系统被打破新的开放系统才能形成.因而,这种紊乱从哲学高度看是文化在进步的表现,是旧的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再到新的有序状态的一个必然阶段.当然增强识别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时代选择,相信文化的发展有一种自动选择和筛选的机制,文化的相对性是很强的,许多文化是非问题的衡量标准是多重的,很难使人把握.过去曾把吃瓜子,穿高跟鞋说成是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把电子音乐称为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现在听见有谁这么说则感到荒唐可笑,说明这些方面在经过冲突后已被我们承认和接受了,但今天我们和外来文化的许多地方还很过意不去,谁是谁非历史将会自然做出抉择.
正确对待文化冲突需要一个人一个民族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高度、开明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
⑩ 社会学中用冲突理论分析媒体暴力
功能复论:或称结构功能论。认为任制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冲突论: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互动论:或叫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