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⑴ 法律的诉讼方式有哪些区别
含义就不具体说了,其他网友都说过了,赘述无意。通俗点说,刑事诉讼程序是涉及到刑事违法问题时使用的程序,严重点的烧杀淫略、贩毒走私、叛国投敌,小事也有重婚偷盗等;民事诉讼程序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程序,比如自然人的离婚继承、其他财务关系和身份关系的纠纷,法人的设立破产等;而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的诉讼程序,行政诉讼主体双方是特定的,原告一方是“民”被告一方是“官”。
提起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到法院。提起刑事诉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事情闹到了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之后提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后提交法院审理,这种是所谓的公诉程序,公诉程序中还有一种是检察院自侦案件,就是涉及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案件,这些案件检察机关自己侦查立案,就不用公安机关了;另一种是自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诉即可。其实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公诉部分不用老百姓操心,走程序是公检法的事,跟着公检法的程序来就好了。
老百姓接触到的最多的是民事诉讼,因为老百姓之间即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活动交往比较多,纠纷也相对多,这种纠纷严重了才会涉及到刑事问题,才使用行使诉讼,否则都是民诉的解决范畴。“官民”之间的交往少了很多,纠纷自不比“民民”来的多了。
⑵ 民事纠纷超过多久没有调解就会被转成刑事案
民事纠纷,不会因为没有调解就转化为刑事案件,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案件,有本质的区别。
1、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二、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刑罚,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在《刑法》中确定的,由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并由专门机构执行的最为严厉的国家强制措施。根据《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犯罪分子只能判一种主刑。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是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适用的刑罚方法。即对同一犯罪行为既可以在主刑之后判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附加刑,也可以独立判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分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犯罪的外国人,也可以独立或者附加适用驱除出境。
此外,中国刑法还规定了非刑罚的处理方法,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以外的其他方法。包括: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刑事处罚外,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根据情况予以训戒或者责令其反省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⑶ 如何更好的界定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
首先,调整范围,法律适用、处理方式、诉讼当事人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
刑事案件就是因犯罪行为而导致刑事诉讼进行的事件。刑事案件与犯罪及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不可分隔的联系。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刑事案件得以存在和发生的唯一的、根本的依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及其被公安、检察、法院追诉的诉讼过程,构成了刑事案件的全貌。由于刑事案件与犯罪和触犯刑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它的处理具有很强的国家性和强制性。非经公、检、法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其他任何不享有侦查、检察和审判职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都无权对刑事案件作出任何的处理。
民事经济案件与刑事案件不同,狭义上讲是因为当事人之间民事或经济纠纷的产生而导致民事诉讼进行的事件。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法院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或经济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过程。民事经济案件的裁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在许多情况下,民事经济纠纷因简单明了也可以经过调解得以处理。民事经济案件与民法和经济法不可分隔,其的解决必然与民法和经济法的执行或运用相关。民事或经济行为的自愿、公平性,决定了在纠纷产生以后也可以通过协商和解、调解或仲裁的方式解决。可见,民事经济案件从广义上讲并不一定导致诉讼的产生,法院裁判的强制性处理是解决民事经济案件的重要的、终局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情况下,仲裁机构正确合法的裁决,也同样会导致有关经济案件的终结。民事或经济案件往往与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相联系,这种契约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等许多形式。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民事经济案件的处理也就是在处理当事人之间的契约纠纷,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重要和根本的特证之一
⑷ 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有哪些简述并举例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经济法主体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以下三种:
(一)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经济法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二)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留用察看;开除等。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构成犯罪依法应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即刑罚。根据《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种类包括:罚金①;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对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驱逐出境。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单位应当负刑事责任,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经济纠纷是指经济法主体在经济管理与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权益争议。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经济纠纷予以及时解决。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主要有:当事人协商和解、有权机关进行调解(包括民间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对不同类别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纠纷,法律规定了不同的解决纠纷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为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
(一)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机构根据纠纷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的协议,以第三者的身份对所发生的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解决纠纷的活动。仲裁是一种解决经济纠纷的有效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与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相比,更为灵活便利。仲裁的基本法律规定是1994年8月对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次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
1.仲裁的基本原则。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如果采取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必须首先由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组织不予受理;当事人还可以自愿选择仲裁机构及仲裁员;当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后,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仲裁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请求;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予调解。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仲裁机构应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作为作出仲裁裁决的标准;为了准确地认定事实,仲裁庭必须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证人证言和鉴定人的鉴定意见,防止偏听偏信和主观臆断。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证据,可以自行收集。在适用法律时,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无明文规定的,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合理原则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对任何一方施加压力。
(3)仲裁组织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仲裁组织是民间组织,它不隶属任何国家机关。仲裁组织仅对法律负责,依法独立进行仲裁,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可以依法对仲裁进行必要的监督。
⑸ 对方骂我,然后我打了他,对方报了案,我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是正当防卫,不承担责任,如果不是,涉嫌过失致人重伤或者故意伤害罪。
只有耐心的等待警方调查区分双方的责任,然后双方协商赔偿事宜,如果双方协商不成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⑹ 经济纠纷被派出所以刑事案件立案,受害人被关入看守所,我们能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来讨回公道
如果是经济纠纷案件,被派出所不能以刑事案件立案,受害人被关入看守所,你可以聘请律师进行辩护,可以向检察院反映情况。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可以对派出所违法行为进行纠正。
⑺ 民事纠纷案升级为了刑事案件,警察的处理方式还是让双方自己调解,但是如果调解不好,伤人的一方就要被拘
你好,其实这里边是有两个案子。一个是他先打人,你们没有报案。第二个是你版们在动手时把人打伤了权,这个肯定是坚定了伤属于轻伤。不管他是怎么样来闹事,你当时没有报案,这里就是说不清楚的事。如果他到你家来手上操家伙来的,那是属于故意闹事,可以找目击者后者证据,这样可以说是正当防卫。
⑻ 支付宝钱付错款人能不能把钱追回来
支付宝转钱转错账户怎么办?如何追回来?
据媒体报道,3月12日晚,湖北的宋先生通过支付宝给房东转房租2400元,结果把手机号输错了,偏偏对方的昵称和房东又很像。
宋先生赶紧打电话过去,一位女士接听后表示查一下,就没了下文,电话不接,短信不回,宋先生还原本打算对方还钱之后就送个500元红包或者请吃个饭的。
宋先生无奈联系支付宝客服,但客服称这属于个人失误造成的损失,没有办法,只能自己联系协商解决。
最后,宋先生选择了报警。警方联系了那位女士,但对方却十分蛮横地称:“我又没有违法,凭什么退还。”
警方表示,这属于当事人个人失误,不属于刑事案件,对方不退还无法立案。
关于支付宝转钱转错账户这个问题,很遗憾,目前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
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对方为好友,尝试沟通,而钱能不能要得回来就看对方的良心了!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从支付宝转错账属于民事纠纷,报警警察是不会处理的!
但是!
如果问题变成了:支付宝即时转账后发现被骗了怎么办?那么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以下是支付宝官方在知乎上的的回答)
通常来讲,当发现被骗了时,其实已经迟了。稍微有点经验的骗子都会在得手的第一时间把赃款转走或提现。但即便迟了,还是要做一些尝试。
1,报警。警方通常会更熟悉骗子的作案手法和应对方式,所以发现被骗后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听从警察的安排。
2,举报。在支付宝转账页面右上角有「举报」按钮,可举报骗子。也可拨打我们的客服电话95188进行举报。
3,不要相信除警方、支付宝之外的任何渠道,不要因此而二次被骗(比如你看,就在这个问题下,还有一些骗子,放出了号称能帮你维权的QQ号。)
此外我们还碰到过这样的真实案例,一位用户被骗后,在某搜索引擎上搜我们的客服电话,结果搜到了假的,又被骗了一次……
4,不管钱能不能从骗子那里要回来,把骗子的账号信息和被骗过程写出来。这样至少能造福后人。别人再来搜这个账号时就能知道对方是骗子了。
说明一下,以下两类要求,我们没法做到,请理解:
场景一:用户来电,声称自己被骗,要求我们将其某笔转账再转回;
场景二:用户来电,声称自己被骗,要求我们提供对方的联系方式;
不过,我们会保留好相关记录,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后续调查。另外,当某用户被多位用户举报,会进入我们的重点关注名单,我们也会及时和警方同步相关信息。
二、怎么防止被骗?
不要随便给陌生人直接转账,尤其是大额。支付宝转账是实时到账的,biu一下就到了
确定要转账前,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一下对方的账号,看有没有人揭露其是骗子。
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不要从事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行为。
发现被骗后尽快报警,并尽量不要尝试再和对方沟通,不要尝试说服对方还钱。因为以我们的经验,这种情况下有较大概率二次被骗。
话题回到“支付宝转钱转错账户怎么办?”这个问题上,其实还有一个好办法解决:那就是:不要转错!
虽然这个回答就像放屁一样,但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转账之前一定要再三核对账号,确认之后再转,不然真的是没有办法补救的
⑼ 【2011山东公务员】整不明白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特别是行政诉讼)谁是请用最通俗、直白的方式给解释
用最简单的例子给你解释吧。比如我欠你的钱不不还,你去法院告我。这就是典型的民事诉讼。或者说我砸了你家的窗玻璃,你要我赔。这也是民事诉讼。夫妻俩要离婚,一方要离一方不肯,最后到法院打离婚官司,这也是民事诉讼。也就是说,民事诉讼,是基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普通民事关系的纠纷。顺便插一句,本回答全部为唐律疏议本人所写,谢绝抄袭。
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有两大区别。第一刑事诉讼的原因只能是被告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如果被告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都不会引起刑事诉讼。第二是是刑事诉讼的原告很多时候是检察院(除非少数刑罚规定的自诉案件。比如重婚之类,是由被害人来起诉,并且如果被害人不起诉法院就不管的),不是普通的公民或法人。
比如说某人杀人、放火、抢劫、强奸、贩毒、非法持有枪支弹药、伪造货币等等。这时他会被公安机关拘留、逮捕,然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最后法院判决。这就是刑事诉讼。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举例来说,交警说你开车违章了,要罚款。但你觉得你没有违章,不服他的处理决定。你就可以起诉交警(不是交警个人,而是做出罚款决定的单位)。也就是说,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对自己所做的行政行为不服,将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告上法庭而引起的诉讼。
这里要特别注意:并不是所有“民告官”都是行政诉讼。行政诉讼仅限于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如果纠纷起源于行政机关的民事行为,那就不是行政诉讼。比如说你是一个做家具的商人,县政府(注意,是县政府,不是官员个人)从你这里买了一套桌椅没付钱。你要起诉县政府的话,也是民告官,但却是民事诉讼。因为在这个案件中,你和县政府只是普通的买卖合同关系,所以只适用民事诉讼程序。
关于行政主体和行政立法主体
所谓行政主体,就是做出行政行为的单位。比如你开车超速,交警要罚你款,这时交警就是行政主体,你就是行政相对人。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有一定立法权的行政主体。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包括权力机关(比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典,还有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后者比如行政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出来以前,我们一直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就是行政法规,它是由国务院制定的。
行政主体和行政立法主体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却会有交叉。完全可能一个行政机构既是行政主体又是行政立法主体的情况。关键看它在具体案件中的角色。如果在一个案件中,它是对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做出处理的单位,那它就是本案中的行政主体;如果在一个案件中,它只是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那它就是本案中的行政立法主体;如果它既制定了规则,又对行政相对人执行该规则,那么它就既是行政主体又是行政立法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