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虚假
㈠ 合同法提供虚假材料需要负什么刑事责任
公司法第来一百九十九条规自定:违反本法规定,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㈡ 签订合同中有一项是虚假的,可以撤销吗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同时,《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合同因为被告的欺诈行而归于无效。对于无效后的后果,《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㈢ 签订虚假不实的合同,违反了哪些法律条款
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㈣ 如何从合同法角度分析虚假存折的法律效力
从2000年4月1日起,《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开始实行,假名存折的法律效力在审判实践中就凸显出来,成为审理案件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实名是指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身份证件上使用的姓名。《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第六条规定“个人在金融机构个人存款账户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使用实名。”第七条规定“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的,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
第九条规定“金融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给予警告,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责令停业整顿,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开户人不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证而使用虚假的身份证即虚假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开立账户而银行又审查不能时,所办理存折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对此问题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假名存折具有法律效力,为有效凭证;第二种意见认为,假名存折不具有法律效力,为无效凭证。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一是假名存款违反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个人存款帐实名制规定》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是强制性规定,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不用实名办理的存折是无效的。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审理一般存款纠纷案件,除应审查存单等存款合同凭证的真实性外,还应审查持有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款关系的真实性。认定储户和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时法院必须坚持“双重真实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存折作为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的债权凭证,就成为证明双方存款关系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但对于假名存折而言,存折上记载的假名所对应的人并不存在,相应地也就无法证明银行与该假名所对应的人发生了存款法律关系。三是如果将存折作为违法行为的工具,如本案中的存折就更不具备法律效力。因而假名存折在证明存款关系时不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假名存折是一种无效凭证。
二、存折的效力与存款合同的效力
当实名存款时,二者的效力是等同的。存折作为有效凭证,其内容清楚无误地证明所体现的存款合同关系,存款主体、存款数额、存款时间、存款种类等。当假名存款时,假名存折的效力与存款合同的效力就是不同的概念。首先在存款主体上假名存折就不能反映和证明存款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如果认为假名存折具有法律效力就要按照存折支取存款,而假名人根本就不存在,从而导致取款不能,存款合同将无法履行的尴尬后果。相对应的是假名存折不具备效力,不能凭其所证明的存款合同关系主体履行存款合同的权利于义务。假名存折是物证,否认其自身的法律效力,并不能否认存折的物证效力,也并不等于否认储户与银行之间存在合法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存折作为物证,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存款人的真实存款行为,也就证明了存款人与银行之间产生的存款合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假名存款能否用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为行为仍有行为人承担该行为后果呢?应该是不能的。这是因为,没有代理权而为的行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存款人使用假名或者化名不存在被代理人。所以,假名行为与没有代理权是不同的。假名存折是无效凭证,他可以证明的事实是实际存款人的存款行为。假如存款人存款的意思表示真实,除存款主体外,无效存折作为物证所证明的存款数额、利率、时间等都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予以认定,存款人和银行之间就形成存款合同法律关系,银行应当根据存折作为物证所证明的存款事实支付存款。如果被欺骗存款,那么存款行为也硬实有效的。如本案中的存款行为就是重大误解。
三、掉包存折之存款法律关系分析。
正如上面所分析,利用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所办理的用于骗取他人款项的存折是无效的存折。一是违反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二是其所办理的存折是为了进行诈骗违法犯罪活动,违反了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三是不具有真实的存款法律关系。存款人用自己真实姓名所办理的存折是真实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存款人把自己的款项交给银行,让银行支配和管理,存款人和银行享有存款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现实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案例。当存款人误将自己款项存到他人存折账户上时,如果该存折合法有效,存款行为人就与存折账户所有人发生了不当得利之法律关系,存折所有人应当返还该不当得利。银行有按照规章制度协助的义务。如果该存折是自己用化名办理的存折,就要在银行的协助下证明自己是行为人,按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行为人行为自己承担的规定,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存款合同关系的主体。如果是为了犯罪活动盗用他人的名字所办理的存折,就产生以下三种法律关系。①在盗用人与银行之间,由于此存折是无效凭证,存折签发后也不能作为证明盗用人与银行之间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成立。其所证明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是无效和不真实的,不能证明其所反映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当然不能作为办理假存折人享有存款合同权利的凭证。②在盗用人和被盗用人之间,盗用人依据存折支取被盗用人误存入该存折的款项,侵犯了被盗用人的利益,应当返还。③在被盗用人和银行之间,由于该存折无效,被盗用人误存款项的行为也是无效的,银行接受存款的行为也应是无效的。银行作为无效存款的接受方和管理方,也不应依据无效存折向开户人支取款项,有向开户人拒付义务和向存款人返还义务。这是侵权行为和无效返还行为的竟合。在侵权法律关系中,侵权人承担的是完全返还责任。在无效合同法律关系中,是按照被盗用人和银行之间的过错程度大小,承担返还责任。
通常的情况是盗用人查找不到,在侵权法律关系就无法处理而导致返还不能。此时被盗用人的利益受损,就引起被盗用人和银行之间责任的划分。关于这类案件,审判实践中存在两种处理方法和意见。一种意见是不分析各存款关系的效力,只分析厂被盗用人将款项存到掉包存折上的行为与银行之间不形成存款合同法律关系,但形成什么关系不予认定,就判决认定银行不承担责任。另一种意见是也不分析各存款法律关系的效力,分析银行和被掉包人之间的过错责任大小,二者分担被盗用人的损失。笔者认为这两种判决的说理都比较片面,不分析法律关系的效力即做出判决处理应该是极不恰当的。在本文的前面部分关于各法律关系的性质与效力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不在重复。下面主要分析在银行与被盗用人之间,二者责任的大小。
四、无效行为与损害结果之因果关系分析
在银行和被盗用人之法律关系中,区分二者的责任大小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掉包存折是无效凭证,银行不能依据无效存折进行存取款业务,被盗用人也不能用无效存折存款。按照因果关系理论,银行办理无效存折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被盗用人用无效存折与损害之间也具有因果关系,款项损失是由银行和被盗用人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银行方面的原因是不能审查身份证真伪及存款制度缺陷,办理无效存折并让用无效存折存取款;被盗用人的原因是个人信息被盗用,疏忽大意存折被掉包,不能辨别存折之不同,并利用无效存折存款。双方都把无效的行为作为“有效行为”进行了办理。比较被盗用人与银行之间关于无效原因的过失程度轻重,是划分责任的基本依据。双方的共同点是均遵守了诚信原则而被欺骗。银行被骗开户,个人被骗存折掉包。被盗用人与银行各自能力的缺陷是,银行不能审查同名身份证,被盗用人不能看出同名存折。从具体业务来说,银行相对的是不相识的公众,而被盗用人相对的则仅仅是盗用人一人,比银行更容易防范,因此个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从现行法律规定看,实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后,在现行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身份证审查责任规定不明的情况下,银行办理无效存折的责任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银行的责任也不应免除,应当承担次要责任。
㈤ 欺诈合同法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订立、履行合同的行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主要方式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包括:
1、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
2、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行为;
3、虚假的合同主体欺诈行为;
4、虚假的宣传欺诈行为;
5、虚假的价格欺诈行为。
特点
合同民事欺诈有六个特点:
一、 欺诈人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诱导对方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采取欺诈手段实现签约目的。
二、 欺诈人对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关键性事实作虚假介绍,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向对方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承诺,以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
三、 所签合同生效后欺诈人通过双方履行该合同,达到其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四、 合同欺诈的突出特点是欺诈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或具有一定的实际履约能力,同时可能还积极履行所签合同的部分条款,即通过履行一定的合同义务,从被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五、在合同签订时,故意省略“合同违约条款”,不约定合同违约的相关处罚规定,使得占据强势的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六、在合同签订时,故意预留“陷阱”或者“圈套”,使得被诈骗方在合同执行时有过错行为,使得诈骗方获得不法利益。
与合同纠纷的区别
合同欺诈也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但不同于合同纠纷。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看行为人有没有骗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客观上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有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唯一的标准。
区别一: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根本没履行合同的意愿,签订合同只是为了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这就是合同欺诈行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或主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履行能力,虽经过努力仍不见成效的,则按合同纠纷处理。
区别二:合同签订时和合同签订后行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却虚构事实或制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构成合同欺诈;如果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作失误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㈥ 私自伪造虚假合同触犯什么法律
看具体情形,有可能民法,有可能刑法
㈦ 合同法中的虚假陈述(misrepresentation)和合同诈骗(Fraud)的区别
你好,合同法调整合同民事行为,合同诈骗属于刑事违法,已超出民事行为范畴。这里虚假陈述只是两者间相似之处,而两者的实质却别在于是否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