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件设计
⑴ 塑料件图纸的技术要求和设计规范
塑料件技术要求 和规范设计: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GB/T 14486-MT6级;
制件应饱满光整、色泽内均匀;
无缩痕、裂纹容、银丝等缺陷;
浇口、溢边修剪后飞边≤0.3,且不得伤及本体;
未注壁厚3;未注筋板1.5~2; 表面打光(喷砂)处理;
未注过渡圆角取R0.3~R1,脱模斜度≤0.3%%d;
各脱模顶料推杆压痕均应低于该制件表面0.2;
与对应装配结合面外形配合错位≤0.5; 制件应进行时效处理;
制件机械强度须符合GB 3883.1标准规定;
制件内腔表面打上材料标记和回收标志;
未注尺寸参照三维造型;
制件表面处理及其它要求由客户定;
⑵ 注塑件的流道如何设计
模具流道设计基本原则
模穴布置(CavityLayout)的考虑
尽量采用平衡式布置(BalancesLayout)。
模穴布置与浇口开设力求对称,以防止模具受力不均产生偏载而发生撑模溢料的问题。如图2的设计就以对称者较佳。
模穴布置尽可能紧凑以缩小模具尺寸。如图3(b)的设计就模具尺寸考量而言优于图3(b)的设计。流动导引的考虑
能顺利地引导熔融塑料填满模穴,不产生涡流,且能顺利排气。
尽量避免塑料熔胶正面冲击直径较小的型芯和金属嵌件,以防止型芯位移(CoreShift)或变形。
热量散失及压力降的考虑
热量损耗及压力降越小越好。
流程要短。
流道截面积要够大。
尽量避免流道弯折及突然改变流向(以圆弧角改变方向)。
流道加工时表面粗糙度要低。
多点进浇可以降低压力降及所需射压,但会有缝合线问题。
流动平衡的考虑
一模多穴(Multi-Cavity)充填时,流道要平衡,尽量使塑料同时填满每一个模穴,以保证各模穴成型品的品质一致性。
分流道尽量采用自然平衡式的布置方式(Naturally-BalancedLayout)。
无法自然平衡时采用人工平衡法平衡流道。
废料的考虑
在可顺利充填同时不影响流动及压力损耗的前提下,减小流道体积(长度或截面积大小)以减少流道废料产生及回收费用。
冷料的考虑
在流道系统上设计适当的冷料井(ColdSlugWell)、溢料槽以补集充填初始阶段较冷的塑料波前,防止冷料直接进入模穴影响充填品质。
排气的考虑
应顺利导引塑料填满模穴,并使模穴内空气得以顺利逃逸,以避免包封烧焦的问题。成形品品质的考虑
避免发生短射、毛边、包封、缝合线、流痕、喷流、残余应力、翘曲变形、模仁偏移等问题。
流道系统流程较长或是多点进浇(MultipleGating)时,由于流动不平衡、保压不足或是不均匀收缩所导致的成品翘曲变形问题应加以防止。
产品外观性质良好,去除修整浇口方便,浇口痕(GateMark)无损于塑件外观以及应用。
生产效率的考虑
尽可能减少所需的后加工,使成形周期缩短,提高生产效率。
顶出点的考虑
需考虑适当的顶出位置以避免成形品脱模变形。
使用塑料的考虑
粘度较高或L/t比较短的塑料避免使用过长或过小尺寸的流道。
⑶ 塑料件加工中壁厚怎样设计
塑料制件加工的壁厚对其质量影响很大。壁厚过小时,流动阻力大,大型复杂内的制品就难容以充满型腔。制件壁厚的最小尺寸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⒈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⒉脱模时能经受脱模机构的冲击和震动;⒊装配时能承受紧固力。 一般塑料加工厂都规定有最小壁厚值,因塑料品种、牌号及制品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壁厚过大不仅浪费原料,对热固性塑料成型加工来说,还增加了模压的时间,并且容易造成固化不完全;而对热塑性塑料来说,则增加了冷却时间(根据经验推算,制品厚度增加一倍,冷却时间将增加四倍)。另外还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比如容易产生气泡、缩孔、翘曲等缺陷。 热固性塑料的小型制件加工,壁厚一般取1.6~2.5mm,大型制件取3.2~8mm。布基酚醛塑料等流动性较差的品种应取较大值,但一般不宜大于10mm。脆性塑料(比如矿粉填充的酚醛塑料)制件加工壁厚不应小于3.2mm。
⑷ 塑料件设计与机械设计的区别。
塑料件设计与机械设计的区别:
1、材料:机械设计主要是涉及金属材料,塑料属于非金属,性能有很大差异。
2、标准:塑料件具有一套与金属件不同的执行标准,精度相对较差,配合相对不精密,公差范围选取不同,标注基本相同略有特点。
3、连接:塑料件连接方式与金属件连接相比,有其特点,一般采用:卡、扣连接,嵌件连接,螺纹连接,变形连接等。
4、其它:塑料件设计时最关键的参数是收缩率计算及变形控制,以及针对注塑成型的锥度、斜度参数确定等。
⑸ 塑件如何进行结构设计
1应考虑原材料的成型工艺性2应考虑其模具的总体结构,易于制造且简单3在保证塑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力求结构简单,壁厚均匀,使用方便.4当外观要求较高时,先通过造型再绘制图样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⑹ 做塑料产品结构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1.肉厚(Wall Thickness)均匀。复
结构强度,成型制性,产品外观,成型效率,成本。
2.补强设计,加强筋。
增加成型品强度,帮助成型品充填
3.R角或倒角(Radii)
降低流动阻力(分子或玻纤排列不连续),降低应力集中。
脱模角度(Draft Angle)
易脱模
肋与角板(Rib&Gusset)
孔洞 (Hole)
应考虑脱模方向
避免壁厚过薄
⑺ 做塑料件的设计要掌握哪些知识求推荐相关书籍
估计没有哪个人复要看书的制
其实入门很简单,塑料件设计无非就是造型,你得掌握一种设计软件
然后就是看已经生产出来的实物,研究上面的东西,列出自己的问题
找有经验的人问,不要害羞,塑料件设计没有几年不能炉火纯青的
塑料件上的缺陷表现就是你学习的重点,塑料件的成型过程你也要有所掌握,其中有些名词要懂
什么保压,射出,温度等等等等,了解这个你只要本注塑机说明书就知道了,至于含义,随便买本书就行
塑料件的模具结构,你也要了解,至少上面的名词及作用你要了解,也是随便买本书。
塑料件设计你要懂的是: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客观要求。。。打字累不说了
⑻ 在进行塑件结构工艺性设计时,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1.热处理件对结构的要求热处理零件结构对正火、退火、回火、调质、淬火后的质专量均有一定影响属。其中,特别是淬火的影响最大。常引起淬火后变形、开裂,使零件报废。因此设计人员需考虑热处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在设计热处理零件结构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避免尖角零件的尖角是淬火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成为淬火开裂的起点。因此应尽量设计成圆角,倒角,以避免淬火开裂。(2)截面应尽量均匀厚薄悬殊的零件在淬火冷却时,因冷却不均匀而造成变形、开裂的倾向较大,因此,截面应尽量均匀。(3)采用封闭、对称结构开口或不对称结构的零件在淬火时应力也不均匀,易引起变形。(4)采用组合结构某些有淬裂倾向而各部分工作条件要求不同的零件或形状复杂易变形的零件,在可能条件下,可采用组合结构或镶拼结构。(5)断面细小的长棒、面积大而薄的板、壳体结构等,应尽量不进行热处理强化,可采用如冷变形强化、表面覆层强化等手段。(6)应尽量减少工件上的孔、槽、键槽、和高薄筋。如不可避免,也应使它们尽量浅些,以减少应力集中、局部软化或淬火开裂倾向。过渡处应采用圆角过渡。
⑼ 塑件设计时精度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当然是精度高好啦!
为什么?因为塑件本身的“可塑性”就大呗!精度低了咋办?会严重超出公差范围喽?!
理解了吗?